蛰伏入贡从肃慎到靺鞨—海东盛国:渤海(三)(摘自于《女真兴衰全史》)

avatar
关注

率先建国的,正是那位出使北魏的乙力支所在的勿吉七部中的粟末部。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创立渤海国,时称“震国”(一说“振国”,存疑),意为“东方之国”。

公元713年,大祚荣受唐朝册封,获“渤海郡王”封号,领忽汗州都督,便改“震”为“渤海”,成为臣属于唐的藩属政权,亦为唐辖下的羁縻州府——忽汗州都督府。

自大祚荣开始,渤海国传位十五代王,兴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百余县,辖今天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部及俄罗斯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崇尚华风”,国势日盛,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不过此时,他们的族名早已经由勿吉变成了靺鞨。

“靺鞨”之名初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北齐书·卷七》载:河清二年,室韦、库莫奚、靺鞨、契丹一并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隋书》则为靺鞨立传,说靺鞨在高丽之北,各部落都有酋长,不相总一。共有七部,分别是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而从《新唐书·北狄传》可见泪咄、安居骨、思慕、郡利、窟说、莫曳皆并粟末、黑水、白山、拂涅、铁利、虞娄、越喜等诸部。此后,该十余部在弱肉强食的历史过程中半数分化消亡。

由于靺鞨七部与勿吉七部名称相同,方位相近,所以一般认为勿吉与靺鞨是一脉相承的同一民族。“靺鞨”也是古汉语的“勿吉”直接音转而来的。

靺鞨现在读作mòhé,可是《旧唐书》《新唐书》《崔忻并题铭》都把“靺”写作“”(可能读wèi,是“靺”的变体字),崔忻更是将“鞨”写作“羯”,近些年来出土的渤海国石碑上写的就是“靺羯”。由此可见,“靺鞨”古代读音很可能是wèijié,与肃慎语音下的“勿吉”非常相近,其词源都是“窝集”(wéijì,丛林之意)。

古人也持有类似观点。比如《北史》云:“勿吉国,一曰靺鞨。”《通典》亦云:“勿吉,一曰靺鞨。”尤其是《括地志》,在渤海已经受封为王而其他靺鞨诸部并在之际,该书作者仍用靺鞨国之概念解释其方位、道理及服饰,可见勿吉与靺鞨曾并存于文献中,古人也认为是同音字。

不过,“靺鞨”能取代“勿吉”这一名称,一定有其理由。文献上二者并存,也不可能就是一个部族自报两个名号,靺鞨当为中原对其诸部的总名称。随着中原王朝与靺鞨诸部的交往逐渐扩大,中原对靺鞨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所以使用的词汇必然带有该民族特色。

汉字按构成规律可分为表义字、记音字和形声字三种类型。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在所谓形声字中,汉字往往一部表示其义,另一部表示语音,用以表达语音相类同而含义不同的具体概念。如“鱼”、“木”、“金”等作为偏旁,分别表示三类不同属性的物质。所以,按着传统的思维习惯,“靺鞨”作为部族名称最初出现并得以流传,自然合乎其声,也合乎其意。

一般认为,靺鞨名称的由来,是中原地区人民印象中关于女真先人靺鞨人以兽皮为服装材料的这一特殊概念。

唐代东北地区的靺鞨中影响较大的是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因为地处更为东北,所以较为原始,而粟末靺鞨因更靠近中原文明所以较为先进,从而建立了渤海国。

关于“粟末”的意义,一说是指松花江。因为在古通古斯—沃沮语(即金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族语)中,“粟”的意思是“水色乳白”,而“末”意为“江、河、大水”,合起来便是“像乳汁一样的江河”。

在与强大的高句丽为邻的过程中,因力量相差悬殊,粟末靺鞨部曾被迫依附高句丽,交纳贡赋,充兵役,打仗时“常居前”。历史文献中常有靺鞨人参与高句丽军事行动的记载。由于长期处于高句丽的管辖之下,粟末靺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高句丽封建制度的影响。

高句丽好太王、长寿王以后,高句丽政权同时具有军事封建的特性,它使得高句丽一直处于对外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过程中。于是,在高句丽与隋、唐之间的战争中,粟末靺鞨人大多被调往辽东地区与隋、唐军队作战。当时,辽东地区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封建制发展较为成熟,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居民错居杂处,封建的生产、生活方式较为先进。粟末靺鞨人与辽东地区封建因素接触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粟末靺鞨的社会进步。

◎渤海国疆域图

与高句丽对粟末靺鞨的影响相比,中原汉族文化在促使粟末靺鞨迅速进入阶级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的影响则表现得更直接、更强烈。

从隋朝开始,靺鞨即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据《旧唐书·北狄·靺鞨传》记载,靺鞨有个酋长叫突地稽,在隋末率领部众千余家来到营州(今辽宁朝阳),隋炀帝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把他的部落安置在燕州。隋朝灭亡后,突地稽降唐,又将部落迁徙到幽州的昌平城。突地稽之子谨行对唐很是恭顺,而且屡立战功,被授为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死赠幽州都督。

唐朝灭亡高句丽以后,为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及更好地控制高句丽和靺鞨,将曾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人和高句丽遗民一起迁往营州地区居住。这时,大祚荣与父亲乞乞仲象也一起来到营州,并在此居住了三十年。乞乞仲象原是粟末靺鞨的一个部落首领,曾归附句丽。《旧唐书》对这段史实这样记载:渤海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本是高句丽别种。高句丽灭亡后,大祚荣率家属徙居到营州。

隋唐时期的营州不但是安置靺鞨等少数民族酋长的重地,也是东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广泛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粟末部迁入后,在各种先进因素的强烈影响下,社会迅速发展。在此地生活的近三十年时间中,粟末部的汉化程度日趋加深,其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阶级关系,而用阶级社会的统治办法来调整其内部利益及各种关系,自然也就成了粟末靺鞨上层代表人物的迫切要求。高句丽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对粟末靺鞨的影响以及使其社会所获得的进步与开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出现,成为渤海政权建立的重要条件。

营州是唐朝北方地区的边陲重镇,唐政府在此设置都督府,成为统制北方各少数民族和经营东北地区的大本营。为了安置内附的东北各少数民族,唐朝在营州附近设置了众多的羁縻州,各羁縻州的首领大多是内附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迁入此地的粟末靺鞨人及高句丽遗民同样受到唐朝节制,同时也接受契丹贵族的统领,像乞乞仲象就曾被契丹官员称为“大舍利”。于是,在这样一个同汉族人、契丹人、突厥人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域,粟末靺鞨人虽然受益于与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社会得到进步,但其上层人物对唐朝地方官吏的管辖常怀不满之心,渴望伺机重返故土。

恰在此时,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依仗权势对这里的少数民族专横跋扈,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与营州相邻的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联合举兵反唐。

《旧唐书·北狄·契丹传》在记载李尽忠叛乱的原因时称,唐授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封永乐县公的契丹某部酋长万荣,与其妹婿唐授松漠都督李尽忠,因被安置在营州旁,受营州都督赵文翙的侵侮,举兵杀赵文翙而叛唐。

营州叛乱时,当地的靺鞨及高句丽遗民显然也参与了反叛的军事行动。营州之乱给粟末靺鞨上层分子摆脱唐朝的统治、重返故土并建立政权提供了契机。

为镇压叛乱,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往营州,而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领乞四比羽各率所部渡过辽水(今辽河)东逃。武周为瓦解少数民族联盟,一面围剿契丹,一面招抚粟末靺鞨各部。武则天还封靺鞨白山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但乞四比羽“不受命”,拒绝封赦。武则天又命契丹降将李楷固(时任玉钤卫大将军)和中郎将索仇“击斩之”,最终乞四比羽被斩杀。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便代父率靺鞨部众及部分高句丽遗民继续往东北奔逃。李楷固在后面紧追不舍,到达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内哈达岭)时,大祚荣借助这里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大败唐军。

唐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在长白山北麓的奥娄河(牡丹江)上游“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也就是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为国号,自称“震国王”,国号“靺鞨”。

应该说,渤海政权的建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唐朝之前曾征讨黑水靺鞨并取得胜利,遏制了黑水靺鞨南下扩张的进程。唐军与黑水靺鞨的较量对前者来说并不是特别大的军事行动,但对后者来说已经超过了其军事承受力的极限,这在客观上为渤海政权的建立清除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营州之乱发生后,唐朝政府派大将军曹仁师、张玄遇等率兵平叛,李多祚率领的唐军也奉命撤离原驻防地,“与诸将进讨”契丹贵族,参与对营州之乱的平定,这样就使得东北腹地出现了政治和军事上的真空地带,在客观上又为渤海政权的建立和生存提供了空间。另外,后突厥汗国的短暂强大,为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政权赢得了喘息的机会。营州之乱发生后,后突厥可汗默啜曾帮助唐朝攻打契丹,随后与唐反目,“率众十余万”攻打唐朝在“靖难及平狄、清夷等军”。其后,后突厥汗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势力更加强盛,东破奚、契丹,西破党项。同时,后突厥汗国不断地对唐朝内地用兵。公元698年,突厥“进寇妫、檀等州”并“寇蔚州,陷飞狐县”,“进攻定州”、“进逼赵州”,迫使契丹、奚等归附于突厥,辽西走廊被拦腰截断,唐朝通往东北的陆路阻绝,暂时无暇顾及也无力控制东北中部地区,这也促成了渤海政权的建立和顺利生存。

◎营州都督府

震国政权建立不久,唐中宗复位,鉴于突厥人屡次南犯,中宗意欲“旁结诸蕃”,于神龙三年(707年)派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招慰大祚荣。大祚荣接受了唐的招慰,派中子大门艺随张行岌朝唐,被留为宿卫。

713年,唐睿宗即位后,派郎将崔忻(《旧唐书》作“崔訢”)摄鸿胪卿以“持节宣劳靺羯使”的名义,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辖区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并以其嫡子大武艺为桂娄郡王。此后,大祚荣便“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便作为国号和族称,见诸史书。

忽汗州都督府(渤海都督府)是唐朝在东北地区建置的政治、军事机构之一。当时,唐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在全国先后存在856个。

大祚荣建国时,其子民包括隋末唐初先后迁居营州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句丽余种”。其后,高句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遗民也归顺了大祚荣,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渤海人”。渤海又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但这些部族始终保持原有称号,直到渤海国灭亡,也没有成为渤海国民。

◎大祚荣石雕像

在大祚荣建国时的国号称谓到底是“震国”还是“靺鞨”这一问题上,一些历史学者曾有过争议。

有学者认为,之所以定国号为“震”,或取自《周易》中的震卦,但大祚荣是否真的熟知汉文经史,尚不得而知。而朝鲜学者朴时亨则认为“震”有“威震四方”之意,但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武则天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不可能涵盖此意,否则武周王朝情何以堪。还有学者从音韵学上考虑,认为“震”或为“靺鞨”的别称“肃慎”的谐音。

应该说,渤海国创建之初就是唐朝的藩属国,且始终与唐保持密切联系,其政权具有二重性。所以以后每代渤海王更迭,继位方式都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渤海王独揽大权,个人专断,而军政要职多由大、高、乌、杨、李等望族担任。但渤海王在继承王位之前必须上报唐廷,并得到皇帝的册封,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不仅如此,在册封新继立国王的同时,唐廷还必须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要受唐边州都督或节度使的押领,唐朝还要派人任“长史”,负责监领渤海王。再者,渤海国必须向唐朝贡。据史书记载,渤海国存续期间,曾向唐朝贡一百四十多次,且朝贡后梁、后唐十次。

在独特的政治制度的影响下,渤海国的行政建制及职官,既有同于唐一般地方的府、州、县区划和相应的官吏设置,又有别于一般地方政权的相应机构,故称其“宪象中国”——比照唐中央政权机构,渤海国设三省、六部、十二司、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等。

三省即中台省(相当于唐中书省)、宣诏省(相当于唐门下省)、政堂省(相当于唐尚书省)。中台省负责起草、修订政令,其长官为正二品的右相,下设右平章政事,属官有内史、诏诰舍人;宣诏省负责审议由中台省提出的政令,其长官为正二品的左相,下设左平章政事,属官有侍中、左常侍、谏议;政堂省为政府首脑部门,负责执行政令,其长官为大内相,品级在正二品之上,另置左右司政作为助手,在左右平章事之下,属官有左右二允。

六部以儒家的忠、仁、义、礼、智、信命名,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各地方民族政权、藩属政权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忠部(相当于唐吏部)负责文官的采用、考核、封赏等;仁部(相当于唐户部)负责土地、税收等;义部(相当于唐礼部)负责仪礼、祭祀、科举等;智部(相当于唐兵部)负责武官人事、地图绘制、车马武器的管理等;礼部(相当于唐刑部)负责司法、刑狱、审复等;信部(相当于唐工部)负责交通、水利、建筑等。

此外,在一些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渤海国仿唐五京制设上、中、东、南、西五京,包括:都城上京龙泉府,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东京城;东京龙原府,曾一度为王城,位于今吉林省珲春八面城;中京显德府,为早期渤海国都城所在地,位于今吉林省和龙西古城;西京鸭绿府,也就是朝贡道,在今吉林省临江帽儿山;南京南海府,位于今朝鲜咸镜北道镜城。其中,渤海国上京故城,也被称作忽汗城、火茸城、古大城、沙兰城、讷讷赫城、讷佛贺城等,地处牡丹江畔,四面环山,三面绕水,远山为屏,近水成堑。上京龙泉府作为渤海国都城,前后达一百六十年。

据考古发现,上京故城规模宏大,由外城(廓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及内苑等部分组成。城内残砖断瓦皆刻印着文字,有的琢磨着花纹,有的挂染着彩釉。

上京故城仿照唐都长安设计建造,外城垣周长十六千米,有十一道门,南三北四,东西各二门。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城垣地基用大石,墙为夯土板筑。基宽7—10米,残高1—3.5米,墙外有护城河。有五条大街与外城九门直接相通,最宽的是贯穿南北的中央大街,长88米。朱雀大街为全城中轴线,全长2100米,街宽110米,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城区。此外还有纵横交错的六条街道、五条大街,将城区分为若干区域,内有里坊(即居民区,约有八十二坊),每坊间有小路相通。外筑坊墙,内辟曲巷,修建院落。民居、寺院等建筑间杂其中。据清初史料载,其时尚见“城门石路车辙宛然”之情景。

◎渤海国行政区域

宫城在故城北部,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城垣周长2.5千米,墙用玄武岩砌筑,分东西中三区,中区有一座门址和五重殿址。宫城东侧有禁苑和离宫遗址。内城在宫城之南,其建制、布局与唐长安城和洛阳城中的皇城相似,故称皇城。宫城有南北两门,现存门楼柱石直径70余厘米。宫城内发现宫殿及其他建筑遗址37处,其中一座大的宫殿遗址东西长82米,宽28米。故都遗址的周边还有渤海国时期的桥址、窑址以及当时上京辖下的府、州城址和防御外敌的城墙址,以及由故都通向外城的驿站和道路遗址。

渤海国另有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县。在渤海国中央政权中,有王及文武百官之分,他们尊崇儒家思想,全盘接受汉族文化。

渤海建国之初就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其后军事建制逐渐完善,且仍仿照唐十六卫制设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等编制。各卫设一名大将军、一名将军,若干都将、郎将、少将。全国各地设折冲府,隶属十卫之下。每个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兵曹、参军各一人,校尉五人。渤海国通过十卫及左右神策军、天门军等建制,先后分别统率了多达数十万的“胜兵”。此外,渤海国还设立府兵。据日本古籍记载,渤海首次聘日使团成员中有府兵官,即德周为果毅都尉,舍那娄为别将。唐大和六年(832年),唐朝册封渤海第十一世王大彝震的内养王宗禹从渤海返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这或许是渤海国中后期所设的王廷常备军。

◎唐朝《客使图》。右一为渤海国使者(也有人认为其就是大祚荣的儿子大门艺),右二红领宽袖白袍着黄靴者为新罗使者,右三浓眉深目高鼻阔嘴穿紫袍者为大食使节

渤海政权独具品阶勋爵制度,等级森严:以品为秩,约有九秩;每秩分正从,共十八级。散官分文武:文散有紫缓大夫、青缓大夫、献可大夫等;武散有辅国大将军、慰军大将军等。史书仅载勋官有上柱将。日本古籍称其封爵有开国公、开国子、开国男。

渤海国是由原始氏族状态一跃而至封建专制模式,且远离都城的一些边境州县的部落统治形式仍影响其王权统治,这在渤海中央王族统治集团内有所表现。渤海国存世的229年时间里竟有三次迁都:渤海都城初为旧国(即今吉林敦化),至公元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785年再迁至东京龙原府,其后,794年复迁回上京龙泉府。传国十五世,其中有三代不足一年的短命王。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石碑

由于渤海为古代东北除高句丽外较早建立的地方政权,所以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均远远高于同地区其他种族。此外,渤海成员构成复杂,不同地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部落从事不同类型的生产,因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总体来说,以上京所在地区为界,以西、以南地区为夫余、高丽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以农业为主,经济较发达;而上京东部及东北部地区,是被渤海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娄、越喜、拂涅、铁利等部所在,尚处渔猎社会,经济欠发达。当然,这种经济发展不均衡,除生产方式的原因外,还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有关。

发布于江苏阅读 3772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 黑龙江

辽朝承袭渤海国,金其实也是承辽制,元中书省任宰相这套开到车肯定是承袭金制,等于宋朝的体系从此灭亡了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王喆伦

· 吉林

749年左右迁都中间显德府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