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大明文魁》:科举文官流的巅峰之作,它当得起

avatar
关注

明朝,是一个变态的朝代。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下到贩夫走卒,上至公卿百官,哪怕是万人之上的皇帝,也不能恣意行事。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高中历史课本上就讲了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君主也不得自由?

君主专制的本体是一系列制度体系,所有人都为“君主专制”这种状态服务,而这种状态从上看:对君主和臣僚的作为有很高的要求;向下看:将全部精力投入维护专制统治的政府是缺乏建设与服务的职能的,会成为彻头彻尾的反动王朝,甚至连中央集权都差点难以维持。

这种变态不是必然,却是已然。尤其对于穿越者而言,是真正的困境。

但抛开重开新天的幻想,穿越者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并且活的更好,不然对不起金手指。

所以,本书实际上也是一本爽文,主角以文入仕,名满天下,最终得以功成身退,与妻子儿女归老田园……

与此同时,这还是一本大明的风物全鉴,极具地域特色的福建乡间、积弊已深的漕运衙门、勾心斗角的黑暗官场、万家烟火的市井生活,以及相濡以沫的二人世界……都以明代的样子存在与发生着。

当然,无论如何,时代的局限性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无奈,这种感受贯穿全书。

张居正不能全身后事的遗憾、皇帝在各种情感与自身宝座冲突间的矛盾、漕帮在生死线上的挣扎、盗匪呼啸一方的不得已,以及主角自身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给人的感受是众生百态,似乎还是悲剧为多。

只是后来的愁,都在“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境中消解了。

读罢《大明文魁》往往会给我们这样的感悟:倘若成为一名历史人物,真正的爽与快乐不在史官的笔下、不在君主的屏风上、同样不在文武百僚的敬酒中。

与之恰恰相反,“人间至味是清欢”这个答案或许有失偏颇,但抛开其中“深藏功与名”的文人小心思,用清欢代指细民生活的安定富足,或许能得一二真谛。

严格来说,主角林延潮不算成功,位极人臣的殊礼、自身理念的流传、归老田园的雅致,是否能填补山长自缢、忠良受陷、良友身死、官逼民反等经历带来的创伤?

我们说本书的隐藏色调是无奈,正来自于此。

《大明文魁》的语言风格与叙事角度,是通用的网络小说体加围绕主人公展开的叙事。前者突出的地方在于本书研讨学术经义很多,将对话“古”的部分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后者的出彩则在于本书讲的原本就不是挽救大明的故事,而是一个身在大明的读书人的故事,所以这种叙事角度用的恰到好处。

事实上,书中的人物塑造有着脸谱化的缺点,或者说是优点。身为大学士管家的“五七九”与陈济川、作为江湖人的钟骡子与山东响马、各怀心思的大明官员、还有各有特色的大明公公们……都有着自身群体的印记,不会因身份的些许差别而有根本性的不同。这种脸谱化的加工,的确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特点,足见作者功力。同时把各人的区别通过情感的不同来展现,造就不同人的冷暖息怒。

不过书中还是有一些人物,有着专属的脸谱:老夫子林诚义、真君子林烃、以天下己任张居正、燮理阴阳申时行、小心思百出万历天子……都在书里留下自身的印记,通过林延潮的言行得以呈现。

不得不说,本书内容还有一大亮点,即少见的学术类思辨。

“立言”的部分虽然借鉴色彩浓厚,但能合理化用宋代之后的各种经义并且把自身思想加入其中需要作者文言与经义功底的深厚。当然,这些细致入微的思想体系,偶尔会令人怀疑作者的世界观是否就是古人的世界观。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幸福来敲门,此前写过《江山国色》和《武田家的明国武士》,无论是选材还是内容都不错,而且写作水平明显越来越高。加上作者严谨的历史引用与化用,值得长期关注。

如果非要说《大明文魁》有什么缺点的话,更新周期太长或许算一个?

人物写得土著化?但历史的基本逻辑在那里,真的给大明带来一个新时代才让人觉得奇怪吧。

没有后宫?这不是挺好的嘛。

当然,后期为了商业化的方向,结尾之后强行续文确实损害了一部分意境,但补了新结局的意义在于把坑填了,得失之间吧。

最后,对于本书的推演,我想说的是:大明没亡,可家天下迟早灭亡。

林延潮用通商惠工开始了改造大明的历史性任务,但其事业的继承者带有的属性确实令人怀疑这番努力的未来。

不过,正如我一直强调的: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仅此而已。即使让林延潮自己来回答,他也只会说一句“知我罪我其唯春秋”吧。

发布于新疆阅读 2373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洋妞基地

· 北京

不喜欢穿越回去满脑子现代民主自由思想,但也不喜欢这种满脑子儒家封建士大夫思想的小说!

亮了(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