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上周刚刚政审完,算是半只脚上岸吧。2020国考笔试156.3(行测71.3、申论85),面试82.6,综合成绩80.375.街上这半年考公的帖子特别多,我也就蛮说说我的一点经验,能帮助到大家再好不过。废话很多,也可以根据小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觉得帖子太长,我当回科代表:在投入一定时间的基础上做真题,博采众长大小机构,行测掌握方法知识点,申论真题做第二遍,面试背诵积累热点多开口答题。
一、关于机构和备考
最好的方式我觉得是汲取不同机构的优势模块和做题思路。比如申论学这位老师,行测跟那里的机构,再靠大量练习巩固、提分。
现在网络优质资源也很多,只要不是自制力差,笔试可以不用报线下班。但可能需要有人和你一起交流,交流经验还缓解备考焦虑。面试建议还是报线下课程,可以让你对不同人说话,但上课时间毕竟少,自己课后练习也非常重要。同样面试也可以看看不同老师的不同思路,结合理解和个人特点转化为自己的。
应届备考和在职备考都算经历过,建议应届生大一大二轻松完,大三暑假千万要想想自己要做什么,应届身份太宝贵了。
2019年1月开始准备省考,跟着某笔网课学,算是入门,也上过体制内行测申论老师的课,后者我觉得效果还好,不是太推荐。不过更关键是我自己效率不高,积累不够的问题,怪不得老师太多。省考总分134.5第10名,但我发现同岗位进面人员分数线不会太高,自我认为还有挺大提升空间,于是6月底毕业后就决定找份轻松的工作边备考。可能对在职备考的jrs会有点一点点帮助。
上班的7-9月都是白天利用空闲时间刷题,晚上回家复盘行测+做申论的第二遍。周末也就是做题+参加粉笔模考,蛮看下和其他人差距。9月底在家里催促下报了某大机构线下班,24天基础课+10天刷题班+7天封闭班。那两个月加上课后,大概一天学习11-12个小时,相当于靠时间和练习量巩固提分。
面试因为疫情推迟4个月,这半年就是听网课和在家对家里人答题。5月去上了面试线下课。
二、行测
(一)言语理解
填空题:
填空很玄学,说说我自己看到一道题是怎么入手的。
一是先读题干,理解语境。知道作者大概说的是什么内容,然后判断空格要填入的词语的基本意思。二是看选项筛选。筛选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先筛选掉你确信是错的,有疑惑的有犹豫的先不要排除。(简单题和部分中等难度题靠前两步基本都能做出来)。三是寻找呼应点。这步我也没掌握熟练,大致意思是寻找所填空有联系的词句。比较简单的如正反义、递进、同义词、解释说明。和理解语境是一个道理,只是在做完前两步还选不出答案后,再去看一遍题干寻找。
简化完就是与语境分析和词语分析吧。语境理解文段意思,而偏僻的词汇可以用拆分词语的方法理解。千万不要太主观!!!(虽然词汇使用就是很主观的事情)
片段阅读:
中心理解我是理解文段为主,阅读中使用一些技巧为辅,用来更好分析理解文段。
阅读过程中就可以去注意下行文脉络(句间关系和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主题词高频词、关键词(转折、因果、指代词、对策、假设词、并列词、总结词)。确实不好做的题,就把自己当作者,读完第一感觉,你写这个文段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那就选什么。
(二)逻辑判断
图形推理:太相似就看位置规律,一般相似再看叠加,不相似看点线面数量,自身特性(对称、直曲、封闭),元素遍历。为了节约时间,可能需要依靠第一眼判断考点。大致感觉图形的特征最经常出现在哪些题型知识点中,就要靠平常做题积累和总结了。
定义判断:读文段,画关键词,先理解讲的是什么事物。再看选项排除,不太好做的题特别需要四个选项去对比!
词语逻辑关系:横向比较同项关系,把题干的关系先挖深(什么奇葩关系都可以),纵向比对选项一定是要最最最符合题干之间关系的。
判断推理:这块太久没做了,有的真的忘了。(一些逻辑特有的公式的转化肯定要熟练的)。
(三)资料分析
背公式。
做题时可以先花十秒钟看下材料,画下笔记,大概知道哪部分讲什么,再去看具体问题,找数据的时候就会缩短时间。
各种计算的技巧也听过学过试过,但我模拟时真的用不出来,就是靠截取数字、细心计算、判断选项吧。
(四)常识和数量
常识考太多太杂了,除了最近的热点蛮看下,不然我想花太多时间性价比不太高。我是文科生,人文历史类不会丢分太多,时政和理科题型就靠排除和猜了,19省考20国考完对答案都是对14题。平常就是保证题量,争取做过的题都有点点印象,也保持常识题的手感和思路吧。
数量我既没时间也做不好,卡时间的国考130题几乎没做过,省考也只能做些简单的,就不敢说太多了。。。
日常练习我都是做模块真题、真题卷和模考卷。复盘真题时要特别细心,从具体真题中知道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或技巧,你能从做错的题中吸取什么教训。
有想蛮看下行测笔记的,也可以私信。
三、申论
(一)做题思路
1、第一步看题目,判断题型。
根据题型的不同,作答前心里大致有个把握,什么题型要怎么答,带着预先设想的思路去阅读材料。大致有五种题型:概括、综合分析、公文、提出对策、大作文。五种题型我自己的框架思路。
(1)概括题:问什么找什么答什么。
(2)综合分析:释义+分析(问题、原因、意义、危害)+对策。
(3)公文题:发文事由、基本情况(问题、现状)+主体(大部分是经验类写作就抄对策,本质上材料有啥写啥)+结尾。
(4)提出对策:概括材料中已有对策+出现的问题反推对策。
(5)大作文:开头总论点+3分论点+结尾(不同机构教的不一样,每个人思路也不一样,我自己写的也就一般般,就蛮参考)
2、带着第一步的答题思路框架去阅读材料,画要点。
不少老师说画要点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但我觉得太耗费时间了,不如边画要点边在材料旁写简单的几个字提醒。如“意义”、“对策”。
也可以边阅读材料边给所画要点分类,如这两段所画要点属于乡村基层自治,另外两段是农业旅游业,那就写个“治理”、“产业”,既帮助思考和逻辑,也可以构思答案书写时的开头帽子。
(二)作答技巧
以上是拿到一道题,怎么想怎么读怎么写,也相对不难,下面蛮说说做题过程中我自己的技巧。
1、根据字数判断写什么内容。如19副省级第一道,问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只有150字,那就只能找相对概括的关键词,不能抄太细的内容,否则字数不够,要点就遗漏了。如20地市级第二道,概括乡干部小雷如何解决问题,300字,文段中提到村子里出现的问题,那就可以在开头简短概括一下问题,再针对性写小雷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如果是两百字,那就大概率不用。一道500字的公文,正文里头大概率就要写得详细一些。
2、画要点抄要点,尽量去找不同的关键词。申论小题基本按点给分,要拿比较高的分数,就要写尽量多的采分点。划要点和书写答案时,可以问下自己,你写的这个答案,是要点吗?是出卷人改卷人想让你写的吗?有没有重复绕来绕去?关键词很多是高频词,也可以是不同维度的词,还有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可能就需要平常做题有意识记忆。
3、没见过的概括题带入生活。这两年出现比较创新的概括题,不是单纯写问题、影响、对策,而是比如变化、新变化、精神品质。如果遇到创新题型,那就想如果是生活中有人问你这个问题,你要怎么回答。变化肯定是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精神品质肯定是形容词成语+具体表现。也就是题目问什么答什么,材料有什么写什么。
4、规范性语句。这两年考的材料经常出现基层工作,语句比较生活化,书写的时候经常为找不到概括性句子,害怕太口语而犯愁。口语化有个特点,句子往往字数较多,语句较长,规范性语句很多是短句,书写时可以把材料中的句子缩短为短句,简短的主谓宾。如果实在是需要自己概括,最好是保留原文中的关键词,再适当概括成其他句子,原意不变的情况下,让改卷人看到这个关键词。
5、公文题格式。这两年国考联考都比较淡化格式了,常见的公文格式大家也都有看过做过,但正文的格式可以蛮注意下。正文可以试试总帽子+分点。
如:一、xxxx(总括句)。1、xxxxx。2、xxxxx。3、xxxxx。或者不要序号:一、xxxxx(总括句)。xxxx;xxxxx;xxxxx。
帽子可能难提取,但不一定需要自己概括,可以试着去找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或者是你觉得该段落最重要的词,再或者是以前做过的一些题记下来的词汇。
之所以尽量尝试这种格式,是因为本身机关单位材料就比较喜欢用,而且让改卷人看起来很清楚,一看就像高分答案
(三)日常练习
上面只是做申论的思路和小技巧,但根本还是要靠平常多写多练,没太多捷径。
小题:我自己做申论真题都是自己做一遍,然后看2个大机构和1个小机构的答案,每一个要点都去对比,看下3个机构哪个写得好,哪个我更能理解,最后再写第二遍答案。过一段时间可能还会再翻出来做第三第四遍,16-19国考真题都做了四五遍吧。
小题做第二遍
这么多遍下来,你写的答案看起来已经像是高分答案了,你去做其他新的题就会发现自己在进步。真题(特别是国考联考)我才花这么多时间,不是真题我一般做一遍复盘完就过了。
大作文:大作文说的比较少,因为我自己也写得普通,但我基本每篇作文都给老师、一起备考的舍友看过并点评完之后,再写第二遍。
写得很差就不好意思给看,旁边是老师的一些意见
平常练习一是模仿范文,网上范文很多,就学着他们的开头结尾、论述结构来写;二是背一些习语用典,背多了用多了就自然而然记牢了吧。
分论点的寻找:我是先看题干,能不能找到不同的维度的内容作为分论点。再去看题干出自的段落,特别找名人的说话,或者高度概括的句子。还没凑齐分论点,就再找找其他段落。找到以后最好是排个序,三个分论点的顺序有一定逻辑。
政论文论述结构:我一般是分论点+论述(社会背景、例子、原因、影响)+对策。中间穿插一点点习语。
考公我觉得最重要就是确立目标后坚持去做。以上也只是很少的一点经验,更多具体问题可能可以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