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故事】——旁观者效应

avatar
关注

欢迎大家来到周末剧场,每周一个心理学小故事。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故事主题是——旁观者效应。
在2016年的4月5日的凌晨时间,一则以“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视频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和微博。
一位名叫“弯弯-2016”的网友称自己被一名陌生男子跟踪并强行拖拽,并将整个事件做成了长微博发布到了网上,陈述了事件发生后酒店方、平台方的态度。
在视频里,酒店服务员,电梯里出来的其他人,一个一个走过“弯弯”的身边,但并未对她施以援手。
此类事件在美国也曾发生过
那是发生在美国纽约皇后区克公园的一桩谋杀案。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28岁的酒吧经理吉娣·格罗维斯再回家途中被温斯顿·莫斯雷刺死。
吉娣·格罗维斯
在半个多小时的行凶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人打开窗户看发生了什么事,全程有38名目击者,但没有人下来保护她,甚至没有人报警。
事件的转折点在纽约时报编辑罗森塔尔和纽约市警察局局长墨菲的一次午餐,席间无意间聊到了发生在克纽公园的这个案子。墨菲说,那个案件很奇怪,有38个邻居眼睁睁的看着吉娣·格罗维斯被害,却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
敏感的罗森塔尔立刻派记者马丁·甘斯伯格去克纽公园深入采访。3月27日,《38位命案目击者无人报警》的稿子出炉,这起谋杀案一时成了大新闻,格罗维斯的遭遇浮出了水面。
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
一位租户说:“我们以为那是情侣在拌嘴。”
另一个目击者说她非常害怕,有位妇女则说她不想让她丈夫卷进去,
还有人说曾尝试从窗户往外看,但卧室的灯光亮的根本看不清街道上发生了什么。
最冷漠的一位目击者是这样告诉记者的:“我当时太累了。”
所有目击者都有自己的理由,看到一个女人被残害,38个人在35分钟里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
一位警方人员遗憾的向媒体表示,如果格罗维斯在第一次遇袭时就有人报警,她可能不会死。因为最开始的几处创伤并不致命,及时的救治无疑能挽回她的生命。


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却并不满意从这么笼统的角度来解释目击者的无动于衷,他俩认为有更好的解释办法。
为此,他们做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并提出了“旁观者效应”:突发情况下,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会使旁观者无动于衷,而且旁观者越多,受害者获得救助的可能性越小。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也就是责任分散让三个和尚都不会去主动承担责任。

单个个体要求独立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是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就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所以在公司管理中我们一定要将工作任务分派到责任人,这样任务才会高效的完成。


在生活中我们因为突发事故而需要旁人帮助的时候,如果在场的旁观者中没有主动帮忙的人,我们可以自己主动的指定一个去帮助自己,比如:“那个高个子帅哥,你帮我报一下警”。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尽快的获得帮助

最后一个关于旁观者效应的小视频分享给大家
视频链接:
看完视频后大家如果对斯哥德尔摩综合征感兴趣的话推荐两部电影给大家:
《斯德哥尔摩》2018.美国.根据真实的事迹改编,影片讲述了被劫持人质,反而对劫匪产生怜悯。不仅拒绝质控绑匪,甚至还为他们脱罪。
《热天午后》1975.美国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美国历史上最不完善的银行抢劫案。
THE
EN
参考资料:
【1】《心理学导引》田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视频资料来自《柴知道》。
作者:“33”
热爱生活,爱小孩,致力于科普科学育儿知识,愿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更多精彩故事、更多丰富内容,可以关注VX,感谢支持!
没有笨小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YBXH33



发布于北京阅读 1469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