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曹魏政权的建立与中国其他朝代的建立过程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谁的拳头大谁的话语权就大;反过来说,掌握了曹魏政权的军权就掌握了曹魏政权。然而曹魏政权的特殊之处在于曹魏军事集团脱胎于谯县的小士族曹家,在天下大乱、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汉朝皇帝失去权力之时,有数十至数百个本就在各郡县握有经济命脉、政治特权的大小家族和地方豪强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尽管曹魏军事集团在历次战争中不断获胜、愈发壮大,然而其实力始终未能达到一言九鼎的地步,所以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对不同的其他集团做工作,或拉拢、或兼并、或纳降、或怀柔、或攻击、或毁灭,逐步地扩大自己的权威,使其他军事集团瓦解或臣服。然而在创业前期的实力和权威不足,统一天下这个目标在执行中执行成本过高,比如需要更高的筹码才能使割据势力臣服,比如需要更多的封赏才能使自己集团内部的代理人去执行向各地下达的命令,比如因战乱导致人口不足而迁入外族来充实人口。由此种种,最终使得曹魏统一天下的过程遭遇几次重大挫折而没能实现,也使得曹魏的统一进程缓慢,其中间代理人长时间掌握一方而逐步窃取权力,当然更因内迁胡人入华夏导致人口比例变化而给五胡乱华埋下了种子。接下来,就来简单阐述曹魏政权旗下各集团军的兵权变更的过程。
1、中部战区
此“中部战区”指的是曹魏政权兵权的指挥核心,即曹操和他的参谋们——汉司空府——汉丞相府——魏公府——魏王府——大魏皇帝,这一曹魏政权的权力核心。曹魏的“中部战区”成立于190年讨董起兵之时,曹家各支系招兵买马、合兵一处成立军事集团,后又收编黄巾余部青州兵得其人,联合汝颍许洛各士族得其地,成为曹魏政权的最重要支持,可以说曹魏政权的其他军区全是中央战区的儿子。吸取汉灵帝饮鸩止渴、允许各地牧守掌兵权的教训,曹操始终保持中央的军事实力远强于各地军区,没有出现唐朝藩镇强而中央弱的情况。读魏书武帝纪的读者会发现曹操对外出击几乎全是亲征,少数情况下才会命大将假节率偏师出征,比如亲征袁术时命于禁统兵掠汝南,亲征袁尚时命李典乐进统兵击高干,因为曹操生怕外姓大将久掌兵权而获得主要军事将领的支持来颠覆他的地位,所以曹操每次出征几乎都是亲率中央禁军出征,在击败敌人后留下少部分军力和降卒一起置于当地成立各军区,自己统主力班师许昌,留下本姓大将担任军区司令员,怀柔当地小豪强辅佐司令员,以此拱卫边陲。在曹操手下,曹魏政权的重要合伙人汝颍许洛各士族的成员几乎是不可能摸到军权的,只有老老实实跟着曹操班师回朝、回曹操的相府任事,曹操也多次发布求贤令来提拔出身较低的人,以此稀释汝颍许洛士族的原始股股份。中央战区的司令员实际上就是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曹魏皇帝,然后是大将军曹爽,再然后就是被司马懿篡夺。因此曹魏政权初期,曹魏皇帝拥有实权之时,整体人事布局呈现宗亲大将镇外藩、地方豪强辅亲藩、寒门人才升得快、世族子弟聚相府的局面。但是在中后期,由于曹丕、曹睿都短命,而且给各士族的封赏、食邑、官位不得不越来越高,在强大的外部军事压力之外也只能用能打胜仗的将领,逐渐放弃宗亲大将镇外藩的策略,司马懿、邓艾、郭淮、毌丘俭、诸葛诞、羊祜等一系列外姓大将逐步掌握外藩军权,最终也导致了司马懿联合其他士族一起杀死曹爽,夺取了曹魏政权中央战区的军权,之后便再无曹魏宗亲将领出镇外藩领兵,任命大军区级司令员的权力被司马家牢牢地抓在手里。
2、东部战区
曹魏“东部战区”是除了中央战区外战力最强大的战区,成立于198年,司令员的头衔一般是假节、征东将军或镇东将军、领徐州或扬州刺史、都督扬州诸军事。198年,曹操亲统大军破下邳、擒杀吕布,并招降或安抚陈登、臧霸、孙观、昌豨、张辽等人不久后,留下少部分军力给车胄担任徐州刺史,成为东部战区第一任司令员,陈登拱卫南部防守孙策,臧霸孙观拱卫北部防守袁谭。但是没想到仅仅一年多以后,领兵攻略淮南的刘备趁机斩杀弱鸡车司令员,自立于下邳,但是问题就在刘备带出来的兵都是曹操的兵,新得到的下邳的兵也是曹操留给车胄的兵,大部分人的家都在许昌洛阳,怎么肯安心跟着刘备造反呢?所以刘备的行动得不到陈登、臧霸、孙观等人的响应,不久后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东征刘备,刘备手下的士兵几乎全部投降,刘备连河北、徐州的老兄弟们都被打散了,仓皇出逃。平叛后臧霸成为东部战区第二任司令员,东部战区在198-208年期间数次击退孙策、孙权对广陵的进攻,在官渡之战前后也出师北进,攻略青州、冀州地盘,还多次进攻淮南攻击袁术的残部。赤壁之战后,夏侯惇受命屯田汝南东,接替臧霸担任东部战区第三任司令员,东部战区驻地由下邳改到汝南,夏侯惇部将张辽、李典、乐进统兵七千出镇合肥,随后数年间与孙权在寿春、庐阳之间互有胜负。215年,夏侯惇随曹操西征张鲁,张辽接替夏侯惇担任东部战区第四任司令员,然后就有了大破孙十万的著名典故,之后东部战区驻地改到寿春,不过张辽的官位始终是没有夏侯惇高的。219年,张辽被征召入朝,曹休接替张辽成为东部战区第五任司令员,223年曹丕指挥中央、东部、南部三大战区协同对东吴海陆两栖作战,曹丕亲自指挥的中央军大败,夏侯尚曹真指挥的南部军没有战果,曹休指挥的东部军取得了击败吕范的胜绩,但曹休本人又在228年石亭之战中被吴军击败,不久后病逝,满宠接任东部战区第六任司令员。此后数十年间,魏吴之间战和不断,别看演义极力渲染诸葛亮姜维的北伐,看三国志的话东线战场上吴国给魏国的压力其实不比诸葛亮姜维小,在合肥、新城之间与曹魏攻伐数次、互有胜负,所以魏国给东部和西部这两个直接面对敌人军事压力的战区的兵力和资源都是最多的,到后期演变成了西部战区和中央战区实权掌握者司马家和东部战区的实力战将之间的攻伐。司马家在曹魏中央欺负皇帝,首都的那些没兵权的官员们屁都不敢放一个,只有东部战区的司令员敢跟司马家叫板,所以前后三任司令员: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都发动叛乱,但是最后都被实力更强大的司马家平定,东部战区的军权在257年诸葛诞死后彻底落入司马家之手。其余主要将领有:赵俨、王基、袁涣、陈矫、蒋济、胡质、石苞、文钦、乐綝、王浑等。280年,王浑率领东部战区主力进攻吴国,参与晋灭吴之战,击破吴将张悌,却慢于顺江而下的王濬,离建邺最近的王浑却没能第一个攻克建邺。
3、西部战区
曹魏“西部战区”成立于197年,司令员的头衔一般是假节、领司隶校尉或雍州刺史或凉州刺史、都督关中诸军事。197年,荀彧推荐钟繇假节出镇关中获得曹操同意,钟繇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假节都督关中,成为西部战区第一任司令员,司令部驻长安。但是当时曹操主要的兵力还是要留下征战关东和河北,因此只能派给钟繇少部分兵力进入关中。钟繇进入关中后因兵力不足,只能对各地军阀采取怀柔政策,同时苦心经营增强实力。因钟繇策略得当,马腾、韩遂、段煨、裴茂、梁兴、张横等关中军阀纷纷送子为质、臣服曹操,不臣服的李傕、郭汜、张济、杨定各自兵败身亡。经过数年经营到官渡之战前后,本来需要中央供血的西部战区已经能反向中央供给军需马匹了。202年,钟繇联合马腾出击河东,击败高干和郭援,帮助曹操将势力拓展到河北。206年,西部战区参与北伐并州,击杀高干,不到十年,钟繇、张既等人将仅能自守的西部战区经营得军力强盛、四面出击。211年,曹操派夏侯渊统兵进关中与钟繇合兵一处声称西征张鲁,却逼反马超、韩遂等关中军阀,引发潼关大战,经历一年多苦战,关西联军大败,战后,钟繇被征召回朝,夏侯渊正式成为西部战区第二任司令员,经过约三年征战,彻底瓦解马超势力,马超逃入汉中。214年,夏侯渊带领西部战区击杀割据凉州三十余年的宋建,彻底消灭所有割据西北的汉族势力,各外族也纷纷遣子入长安为质,羌胡之人都惧怕夏侯渊。215年,曹操西征张鲁,西部战区的军队成为曹军主力入汉中,不久后张鲁投降,西部战区司令部留驻汉中,部将张郃、徐晃进屯巴郡,曹洪、曹真进屯阴平。218年,刘备北征汉中,张郃被张飞击败,曹洪曹真在阴平击败刘备的偏师。219年,西部战区司令员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是曹魏集团唯一阵亡的大军区级司令员,曹操亲往汉中组织撤出剩余军队和百姓到关中,以收缩防守、保存有生力量。战后,西部战区司令部改驻长安,曹真接任西部战区第三任司令员,此后西部战区便长期承担对蜀军的防守任务。曹真在227-230年期间三次成功防御诸葛亮的进攻,不久后去世,司马懿接替曹真成为西部战区第四任司令员,与部将郭淮、戴陵、张郃、费曜、孙礼、王双等配合防御诸葛亮的两次进攻,成功拖死诸葛亮,司马懿也因此在军中威望大振,西部战区诸将领成为司马懿的忠实拥趸。西部战区是第一个军权落入司马家之手的军区,后来接掌西部战区军权的郭淮、陈泰、邓艾等都是由司马懿提拔或者任命。其余主要将领有:杜畿、郝昭、诸葛绪、荀恺、杨阜、胡遵、庞淯、张恭、杨欣、王濬等。263年,西部战区作为主力军,取得魏灭蜀之战的胜利。280年,王濬在成都建造楼船,后率领西部战区兵力顺江而下进攻吴国,参与晋灭吴之战,戎卒八万,方舟百里,楼船直抵吴都,第一个攻破建邺。
4、北部战区
曹魏“北部战区”成立于207年,司令员的头衔一般是领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或护鲜卑校尉。207年,曹操彻底消灭袁氏并降伏乌丸以及辽东公孙康,不久后曹操班师回朝,征辟代郡、广阳郡、右北平郡等地的昔日袁氏帐下小臣以拱卫北部边陲。由于公孙康公孙恭都对曹魏恭顺,乌丸、鲜卑的军事压力此时也不大,所以他们的官职一般都是太守级别,各自为战地与小股外族叛乱作战,所以北部战区一直是曹魏各战区中战力最弱的一个,各将领平时都直接听命于中央,只有战时才会设立一个临时司令员统一指挥北方各郡兵马,例如207年阎柔担任护乌丸校尉攻击与袁尚结盟的乌丸人使之臣服曹操,218年曹彰担任北部战区司令员统帅阎柔、田豫、牵招等征讨乌丸和鲜卑叛乱,228年田豫担任护乌丸校尉与柯比能交战被围又被阎志、牵招救出。221年后,柯比能、步度根、公孙渊等人对曹魏北部边境的军事压力逐渐增大,护乌丸校尉、领幽州刺史统一指挥幽州的胡、汉各路兵马才成为定制,比如有名的王雄和毌丘俭都曾担任这一职务。237年,司马懿率禁军4万连同时任北部战区司令员毌丘俭北征辽东公孙渊并斩杀,内迁辽东郡大部分汉族人,仅留下军户驻守辽东,辽东郡这一民事行政单位变为隶属于北部战区的军事编制,短期看这一政策有利于消除割据、加强军力、对外征讨,之后毌丘俭也成功击破高句丽,收复汉四郡,但是长期来看这等于是主动放弃汉族在辽东半岛的主体民族地位,被击败的少数民族可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后再战,而全是军户的汉族一方失去了广大汉族人口的支持,军需物资都要靠内部长途跋涉来供给,时间一长必然战败而失去辽东半岛。战后,司马懿的势力开始逐步渗透北部战区,通过不断的人事调动加强对北部战区军权的掌控,终于在250年将北部战区最大军头毌丘俭调到东部战区任镇南将军、领豫州刺史,毌丘俭的调动亦可视为司马家的势力彻底掌控北部战区的标志。其余主要将领有:秦朗、梁习、刘茂、弓遵、王颀、牵弘等。
5、南部战区
曹魏“南部战区”成立于208年,司令员的头衔一般是假节、征南将军或镇南将军、领荆州刺史、都督荆州诸军事。曹操兵败赤壁之后引主力北还,留下偏师一支和刘琮降卒给征南将军曹仁镇守宛城、襄樊、江陵等地,成立南部战区驻南郡江陵县,曹仁成为首任南部战区司令员。210年败于周瑜,曹仁率残部退出江陵,南部战区司令部改驻襄阳,保守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北部,部将文聘保守江夏郡北部,此后数年成功防御孙刘的进攻。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分割包围襄阳和樊城,曹仁与满宠坚守汉水北岸樊城直到关羽退走,但汉水南岸襄阳被孙权攻下,不久后与徐晃收复襄阳。222年,夏侯尚接替曹仁为南部战区第二任司令员,纳降孟达攻下上庸房陵等地,次年协同曹真一同攻打江陵,围城半年不克而还。226年,徐晃镇守襄阳击退诸葛瑾,文聘镇守北江夏击退孙权。由于襄阳、南阳到洛阳许昌地理位置近,所以孙刘历次对襄樊的进攻都能得到曹魏中央战区及时的支援,也因此南部战区与中部战区的联合作战最多、人事调动频繁,中央对南部战区将领的控制力远强于东部和西部战区,是曹魏各战区中独立性最不明显的一个,因此控制中央军权的人就能较为容易地控制南部战区。前期掌握中央禁军的曹操曹丕曹睿就会任命曹氏宗族的曹仁、夏侯尚领南部战区,高平陵之变后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司马家就会任命同样出身士族、效忠司马家的王昶、羊祜、杜预等人来统领南部战区军事力量。280年,杜预率领南部战区主力进攻吴国,参与晋灭吴之战,晋军势如破竹,吴势迎刃而解,攻克荆州南部、扬州西部和交州,立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