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游记》。阴谋、背叛以及其他。

avatar
关注


说到《西游记》绕不开的就是全书的主角,要说这书的第一主角是谁,说是孙悟空,反对的人应该不多。那么我们就从孙悟空开始说起。
孙悟空其人——或者说其猴,在出生时是没有姓名的。
《西游记》在第一回就说到了石猴的诞生。先是说花果山的特别,是
“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西游记》第一章)
所谓“十洲三岛”,三岛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十洲指的是祖洲、玄洲等十个地方。这些都是仙人们居住的地方,上面有仙宫和仙草。然后还有孕育石猴的那块石头。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西游记》第一章)
这些数字都是如此有意思,说一块石头这么巧合的数字,看宇宙之大,也不能算是完全不可能。
但是无论这花果山有多灵杰,石头有多神奇,说这么一块石头就能孕育出这么一个石猴,也是不符合逻辑的。何况,这个石猴的出生就是不平凡的。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西游记》第一章)
这不是一个普通生物诞生的正常情况,而且就算是《西游记》的世界,大部分生物一辈子也不能达到这种水平吧。
所以与其说一块石头自然孕育了这么个石猴,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个石卵。我这里说的卵,不是指“球”,而是说本身就是个蛋,类似受精卵之类的东西。或者可以把石卵看成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是被某个“人”埋藏在了一块石头之中。这之后才是所谓的受“日精月华”。之后的石头“迸裂”,化出“石猴”不过是瓜熟蒂落,种子萌发,卵被孵化出来了而已。

然后,石猴化入其他猴类中。跳入瀑布中,发现了水帘洞。这水帘洞的名字也不是猴子们起的。石猴跳进洞中,“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西游记》第一章)
就像前面说的那块孕育石猴的石头一样,这个石碣也不可能是个天然产品。再神奇的天地也不能在石头上天然形成这两句话来。
行文的诗句也验证了这一点。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西游记》第一章)
这完全是曾经有人生活过的环境,还留下了烧火的炉灰和吃剩的东西。
所以可以推断,这些石盆石碗、包括那块石碣,都是那“某个人”留下的。这是在埋下石卵之后,给石猴留下的路,让猴群们——主要是石猴——有了生活的地方。
猴子们进入这里,然后就尊石猴为王,奉为“美猴王”。这是石猴的第一个名字,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也不是最常用的那个。
那么,最常用的那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明天再说。






发布于上海阅读 20147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何默然楼主

昨天说到石猴有了一个美猴王的名字,但是这个早期的名字并不是最常用的名字。这个所谓美猴王,与其说是名字,不如说是外号。就是一花名,跟花和尚、黑旋风……差不多。这《西游记》里不是打打杀杀的江湖,搞点什么美髯公、小霸王之类的名字也实在不像话。这美猴王的名号其实就是个兽王的名字,要是能修炼增加实力,就是个妖名,要是没什么实力,这名号就跟什么狗剩、大宝之类的小名差不多,也就是个笑话。就跟后面说的七十二洞妖王一般,连个名字都不能在书里出现。好在后面石猴有了点能力,成为了七魔王之一,这个名号才能小有名气。那猴王是怎么有能力的呢?文中是这么写的。“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西游记》第一回)因为猴王想到了必然会死亡。这时候猴群中“跳出一个通背猿猴”说道“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西游记》第一回)大家需要记住这个通背猿猴,这家伙非常不寻常。早期每次都是他出场指点石猴,所知之事甚多,超过了一个普通老猴的知识范畴。要知道这个时候,猴子们还没有被消去死籍,寿数都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有多少知识的积累。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这通背猿猴是个博士,当然,但是根据这个西游世界里的知识传播水平,这种情况应该可以排除。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这通背根本是安排在这的卧底。也是之前那个“某个人”留下给石猴指路的,让他有道心前去修炼。于是,猴王远渡两重大海、历经三座大陆,从东胜神洲经过南赡部洲又到了西牛贺洲,终于找到山中的一个仙洞。

亮了(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何默然楼主

本来也找不到,但是猴王在山间遇到了一个砍柴的。古代砍柴人,走在山间,也没有随身听什么的,所以就自己哼点歌。一般哼的都是民歌野调,但是这个樵夫不一样。“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西游记》第一回)这首词开头就不得了。“观棋柯烂”这是有出处的。见于梁朝任昉的《述异记》,原文是这样的:“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述异记》梁·任昉)这里的王质也是个樵夫,去山里看到几个童子下棋唱歌,看了一会,时间就过去了很久,斧柯(就是斧柄)都烂掉了。至于结尾的一句,“静坐讲黄庭”就更明显了。对道教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明白,“黄庭”这里应该指的是《黄庭经》。所以此处这樵夫有多么不寻常,也就呼之欲出了。当然,不寻常的还有樵夫的装扮。“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捻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手执衠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西游记》第一回)这些装束,穿的用的,根本不像一个寻常樵夫,更不像他后面说的是一个穷苦劳力。“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尘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西游记》第一回)这猴王就以为樵夫就是神仙,上去便拜。樵夫自然是说自己不是。“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西游记》第一回)然后樵夫给猴子指了路。这一番操作,又一次抬高了将要出场神仙的地位,也提高了猴王和读者的期待。猴王就顺着指引来到仙山洞府外。这仙洞外有块石碑,上写道“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西游记》第一回)又是块刻了两句十个字的石头,熟悉不?然后,一个仙童走出洞口,把猴王领进去,见到了菩提祖师。这祖师给猴王起了个名字。“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猢猻)。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猻)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孫)。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自此,猴王便被唤作“孙悟空”了。好了,菩提老祖也出场了。这就引出了西游记的一个大问题,这菩提老祖到底是谁?我们明天接着说。

亮了(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