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
2006年欧冠赛场,时值巅峰的两支球队,巴塞罗那与穆里尼奥的切尔西一年后再度在欧冠1/8决赛一绝雌雄,这一次加泰俱乐部人成为了狭路中的勇者。8进4,面对本菲卡,轻松过关来到了半决赛。这一次,又是一个去年的老对手,AC米兰。
红黑军团,是那几年欧战上最为成功的球队之一,去年双雄在欧冠小组赛交手,双方各胜一场,难分高下。双方大名鼎鼎球星如云,巨星之间,势必争辉,必是精彩。
颇为遗憾的是,双方都饱受伤员困扰,巴萨这方,哈维年初即重伤,被迫赛季报销。同样赛季报销的,还有年轻的梅西,在对阵切尔西次回合拉伤大腿肌肉。
米兰这边,老队长马尔蒂尼本赛季不走运,膝伤困扰了他整个上半年。本场比赛,带伤在替补席待命。除此之外,巴萨这边,中场另一大将德科缺阵,米兰缺阵的还有因扎吉。
双方首发图:
图1:双方阵容首发
两队首发,均采用经典的4312阵容和433阵容。巴萨的阵容,看上去有玩味。相比于上个赛季,除了一些无奈的减员之外,最大的变化在于埃德米尔森被重用,出任单后腰角色,而之前打后腰的墨西哥人马奎斯被后置到后卫,长期打中卫的加泰本地人奥莱格出任右边后卫。至于为何有玩味,还是随着行文复盘比赛慢慢品尝。
不过,可以先说一点,由于这个阵容的特点,这支充满技术的巴萨梦二队,却与日后瓜迪奥拉执教的若干球队,在场面上有着截然的不同。
上半场
开赛伊始,普约尔后场被逼抢下开球没有找到队友,米兰反攻。卡卡在肋部缝隙得球后,转身冲击入底线,普约尔及时封堵。角球开出后,罗纳尔迪尼奥分球至右侧,右侧中前卫范博梅尔拿球后塞直塞,偏大,迪达稳稳接住。
米兰再次对普约尔这侧展开进攻,这一次轮到了舍甫琴科,转身拿球后,试图冲出埃德米尔森和普约尔的合围,被犯规阻碍,如下图。看来这场比赛,注定普约尔压力非常大了。
图2-1:舍甫琴科vs普约尔&埃德米尔森
米兰开局5分钟之内,就由两名巨星先后创造出角球机会,不过争顶不利,巴萨都拿到了反击机会。然而巴萨在右侧的攻击火力,受限于残阵,久利-范博梅尔-奥莱格,这样的推进能力着实有限。
这一次,西多夫成功反抢,立刻传给中路的卡卡,不过马奎斯上抢迅速,和埃德米尔森合力夹击完成防守,如下图:
图2-2:卡卡被抢断
由于推进没多远就被反抢,因此后场插上不充分,五人站一排。马奎斯是上抢的主力,他的身侧是奥莱格。站在“右后卫”位置的是后腰埃德米尔森,另一侧为普约尔。
习惯了最近十年的巴萨风格的朋友们,一定觉得这样的风格很不巴萨。
不仅右路由于个人进攻实力有限受阻,强势的左侧,也同样不舒服。
意大利球队善于局部绞杀,在这一侧,米兰前有加图索,后有斯塔姆两道屏障,皮尔洛协防,更何况还有内斯塔的横移补位。
尽管罗纳尔迪尼奥技术纵横天下,伊涅斯塔灵动百变,但缺乏绝对速度(包括荷兰左边后卫),以及伊涅斯塔站位相对靠后(PS:此时小白踢法更像哈维或德科一点,参与防守更多,和几年后巅峰形态风格相差较大),导致不得不在对方有体力的情况下陷入被绞杀的胶着局面,如图:
图2-3:双方站位图,红圈为争夺皮球的关键区域
这是比赛第21分钟的一个画面,米兰集体推进到了巴萨腹地,但渗透失败,巴萨反击把球第一时间交给小罗。
斯塔姆由于进攻端投入进攻出球失误,不得顾及第一时间回防。为了阻碍小罗的个人反击,加图索和内斯塔合力夹击,将皮球破坏。
图2-4 小罗反击被破坏
如此,迫使埃托奥一定程度上拉边,但埃托奥随意的1V1单挑,似乎在防守严密的意大利人面前,不仅占不到什么便宜,反而还成为了【进攻终结者】,成为米兰反击的起点。
斯塔姆和卡卡再度连线,再度被普约尔解围:
图2-5:普约尔vs卡卡
还是老套路,5分钟内,又出现了一次:
图2-6:普约尔再一次面对卡卡
这一次,更加危险。卡卡已经第一步穿裆打入腹地,凭借出色的协调能力,普约尔解围。
之后米兰发出角球,吉拉迪诺人缝间转身射门击中门柱!几分钟之后,又是舍甫琴科完成了一次头球攻门。
在体能各自充沛的前三十分钟,双方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抑制对方进攻上,无论是小组进攻还是个人能力持球,都被胶着的局面限制得无法大展身手。
进入到比赛30分钟之后,强度略有下降。
米兰方面,西多夫要适当的“休息”,同时伊涅斯塔有意识的向这一侧移动配合推进,因此巴萨开始在右侧找到控球的感觉,并成功连接到了小罗的左侧。得到支援的小罗,成功突破加图索。
图2-7:小罗晃过加图索
右侧连接到左侧的意义,是一定程度上打散米兰的菱形中场站位,从而让小罗可以利用皮尔洛与加图索之间的肋部空档。
小罗在夹击下未必能保证精度,但一旦陷入较大空间的1V1,对他则十分有利,无论是用单车摆脱,还是背身。
这个肋部空档,出任边后卫的中卫斯塔姆无能为力,只有内斯塔的压上才能化解,如上图所示。
紧张的开局之后,失误的增多仍然是难免,在30分钟之后,双方各自出现一次后场失误,导致对手拿到了很有威胁的进攻。
得益于巴萨右路的蓄力,皮尔洛在久利逼抢下出现失误,小罗得球后与埃托奥禁区前沿配合,背身做球帮助后插上的久利完成了一次打门:
图2-8:巴萨三叉戟配合,久利打门
米兰也不含糊,巴萨马克斯后场带球,大意被舍甫琴科抢断,转身立即与附近的卡卡配合,后者直接冲击巴萨尚未落位好的后防线,普约尔无奈吃黄牌:
图2-9:普约尔无奈犯规破解卡卡冲击
整个上半场,卡卡拿球不少,但限于对手的策略(本文后段会展开)以及安切洛蒂的战术,始终缺乏可冲击的空间,依靠对手后场失误,他才拿到了第一次像样的冲击机会。
各种拉锯之后,上半场以0-0结束。
双方看似风格迥异,但均有相同之处,即通过大量的后场投入,努力制约对方关键人物的发挥。
随着下半场的到来,以及球员对进球的欲望,体力的逐渐消耗,这是否会有改变?
下半场初段
来看看米兰在下半场开局这两次反击:
图3-1:米兰反击
和上半场的几次反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方防守最强之人的队长普约尔的位置因整体推进顺利而提前。
普约尔坐镇后排,米兰始终不易击破。而这次反击,舍甫琴科就用转身摆脱了普约尔-伊涅斯塔的合围,并交给了后插上的西多夫,可惜西多夫远点传中被奥莱格顶出。
这一次虽然草率收尾,但实则突破了第一步防线。这一次威胁则更大,来看看怎么回事:
图3-2:米兰下半场开始威胁射门
主防的斯塔姆开始冲击了上来!
但这一次,亮点在于西多夫背贴埃德米尔森倒地回传皮尔洛,随后立马插上接应。
这一招,破坏了普约尔和埃德米尔森的连接。
上半场此二人连接屡屡限制卡卡得手,普约尔来不及赶到,立马荷兰边后卫防守问题暴露,整个反击过程,他就像无头苍蝇。
舍甫琴科弧顶区挑传,卡卡射门,险些巴萨自摆乌龙。
通过以上两组反击,共同点显而易见的是,米兰开始着手针对巴萨后腰所对应的区域,及时切断后腰与后卫联系,腾出空间留给边路插上带球冲击,而上半场防守任务较多的西多夫,开始投入进攻。
实际上,这是米兰的策略所致。
米兰的4-3-1-2阵型,实际上由于后场年龄问题,无法始终做到通过后场数人不断地移动绞杀对手。
尤其考虑到皮尔洛防守水平,必要的阶段必须采用相对低消耗的平行站位摆大巴来防守。
表面上,摆大巴势必增加推进战线。但巧合的是,被迫撤后的舍瓦,以及卡卡,有9号半转身,带球属性,借此打击巴萨后腰位置上的盯防者再交给边路冲击。
上半场之所以米兰极少直接冲击中路,是因为巴萨阵型靠后,其中后卫无论马克斯还是普约尔都可以向前压迫与后腰配合夹击弧顶区。
米兰摆大巴,实则引蛇出洞之策,换取更大的反击空间。如此下去,对巴萨并非有利。控球增多了,危险也随之增加了。
再看看几分钟后这一次,更为简单粗暴,门将直接大脚开球,前锋压制埃德米尔森摆渡,卡卡跟普约尔争夺五五开球,普约尔奋力解围。一旦出现差错,非常危险。
图3-3:普约尔解围
巨星的表演
在胶着的上半场之后,下半场的头15分钟,可以说是比赛高潮阶段。
这个时候,是考验进攻核心的关键时刻了,一旦引领不善,极有可能导致劣势。
这个阶段,小罗引领进攻的主要方式并非小范围见缝插针的配合,而是用并不总是那么准确的长传和背身持球来做尽文章。
实际上,长传哪怕队友争顶失败,也有二次机会的余地。
图4-1:戏耍众将
图4-2:罗纳尔迪尼奥长传
显而易见,罗纳尔迪尼奥在品尝了上半场的焦灼局部对抗不利后,开始着手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利用背身,长传,试图越过对方后防群体,衔接某一位跑动,插入腹地的队友。
终于,在第57分钟时,得益于巴萨右路的连续配合,得到伊涅斯塔的传球后,罗纳尔迪尼奥强行大转身摆脱加图索长传久利,破门,客队1-0领先。
图4-3:巴萨进球,罗纳尔迪尼奥-久利
这个及时的进球,顺时扭转了场上的局面。
高潮过后
进球之后,客队摆大巴,全力回收。考虑到阵地战非米兰强项,欠缺边路速度,又无因扎吉作为后手替补前锋,故略写。
米兰阵地战无果,仅仅借几次定位球制造有限威胁。而巴萨一方,除埃托奥和罗纳尔迪尼奥外其余人均参与防守。
由于米兰比分落后,迫使投入更多兵力于进攻端,故巴萨数次反击,罗纳尔迪尼奥米兰弧顶区前沿得球后都能十分舒服地纵向发力。
略加可惜的是,没有助球队扩大比分,尤其是1v1内斯塔那次射门,几乎滑门而过,丧失了扩大比分之良机,客队最后将1-0保持到最后。
事后,第二回合双方战平,巴萨挺进决赛,胜阿森纳夺第二座欧冠奖杯,队史第二段高峰就此大成。
总结
后场铁三角
前有小罗,后有埃德米尔森,不禁想到2002年巴西队:七战攻成论02巴西队。
实际上,2006年巴塞罗那,围绕这两个点,采用了和2002年巴西队相类似的体系框架,进攻三叉戟,技术出众但却控球却偏低,球队重心更靠后。
这听起来有点反常,因为在那个年代,抑制对手比发挥自身更受到重视。
埃德米尔森,算不上绝对一流的防守型中场(后腰&自由人),但是他很重要。他能让身边真正有能力的后卫(卢西奥,普约尔)有更大的余地去发挥。
实际上,马奎斯作为后腰/自由人,就比埃德米尔森更为出色。
然而,马奎斯提前,能力不足的加泰户口本球员奥莱格就要被迫打中卫。两个边后卫均是攻强守弱的范布和贝莱蒂担当,后卫线四人,只有普约尔防守能力过硬,显然吃不消。
马奎斯不仅有出色的技术,他更有拉美人擅长的柔韧,以及自身灵活的移动。
2006年后场铁三角,普约尔承担了最重的1V1盯防,马奎斯拖后亦或居中,类似于自由人,埃德米尔森则活动在负责协防,可谓分工明确。
图5:马奎斯精彩解围,这个出色的解围没有让米兰拿到二次进攻机会
433还是343?
奥莱格并没有被从首发中拿下,而是放置在左边后卫的位置。
这里的玄机,是纸面阵容433,实则很多时候更像343。
里杰卡尔德作为球员所处的时期是三后卫阵容统治主流足坛的时代,那个时期的荷兰队也经常排出343阵容。
时间来到了2006年,自由人几乎全面退出主流舞台,但作为教练的里杰卡尔德仍然明白3后卫阵容封堵空间的优势。
他或许永远不会忘记,正是这一法宝,恰恰为自己的祖国带来了唯一的国家队荣誉,而他本人当时正是其后场核心。
纵观全场比赛,作为左后卫的范布,实际上第一时间参与边路防守非常有限。
普约尔更像左边后卫,欠缺防守能力的范布,踢得更像是翼卫位置,提供外线套边。
而另一侧的外线防守除了个别阶段需要久利参与深度回防以外,多数时间是范博梅尔站在翼位上防守。
三中卫体系除了具备更加的封堵空间,也能释放普约尔,去盯防对方进攻最强点。
两者综合,才能够做到充分抑制卡卡的冲刺空间。
时值巅峰状态的卡卡,在前后两年诸多欧冠关键比赛都有超强的发挥,唯独这回合近乎无法施展才华。
以及舍甫琴科也难以找到突前空间接皮尔洛的身后球,被迫一定程度上后撤。
支撑体系的进攻球员
很多343体系,难免陷入疯狂利用两翼充分输出体能的尴尬。
而巴萨这场的两翼,一边是有内收属性,强于防守,并有一定后插上能力的范博梅尔,另一侧是他的荷兰老乡身体素质平庸,显然不满足常规343体系的两翼输出。
能使之运转,罗纳尔迪尼奥的背身技术-长传球能力最为关键。
外线无速度,防守球员过多,背身摆脱围剿,长传连接其他侧的队友。
另一个关键的润滑点,是当时还年轻的伊涅斯塔。
和日后他辉煌时期相比,伊涅斯塔这场提供的作用,其实更类似于位置靠后的大卫-席尔瓦,保证了攻击力非常弱的右半侧推进和控制,是小罗身旁的得力助手并与之出色衔接。
后记
后人们,把这段时间的巴塞罗那队,称之为Dream II时代。相比于之前之后两个大成时期,它为时最短,也最不体现巴萨的“传统”。
拉波尔塔的上台,结束了数年的混乱,并将其与南美的关系发挥到最大化,以罗纳尔迪尼奥,德科为代表,巴西(拉美)球员形成一股势力。
这股势力和西班牙本土势力以及里杰卡尔德所代表的荷兰元素三足鼎立,成就了一段霸业。
毫无疑问,这是巴萨队史中最丰富的,多元的时代。
然而,这终究是夏花一般短暂。
外援终究是客人,拉玛西亚永远是自己家的主人。
要提的是,06年的欧冠淘汰赛上的成功,缺乏了哈维的参与。
哈维的特点实则与本文所阐述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略有冲突。
他在一支控球偏少的球队里并非是个上佳的人选,而罗纳尔迪尼奥等拉美群体的特点却需要球队重心靠后突显他们的价值。
因此,当罗纳尔迪尼奥出现下滑后,来年更衣室的内讧也就没什么不难理解了。
梅西的崛起是本土人最大的押宝,随着瓜迪奥拉的出现,罗纳尔迪尼奥和德科即刻离队。
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也随之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