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的很多朋友最近都选择了这款比较实战的国外街头小众鞋款,这边我也是从朋友手里跟大家一样买到了这双鞋。
很多朋友都很感兴趣这双鞋究竟怎么样,在我眼里可以先给出一个简单的评价,那就是确实对得起它本身100多的价位,但是也很难去匹敌很多有着强大科技的实战鞋款,适合大家平时的压马路和投篮训练,强度不高的休闲球。
因为最近天气太热,所以我也只实战了两次,日常穿着的次数也不算很多,所以这里只给出一个比较基本的个人感受,并非是严谨的测评。
整体鞋型,我这边选择的是低帮的,鞋型比较流畅型,虽然不算很臃肿,但也不是很细长的那种。
这里带出来说一下包裹性,我个人觉得这双鞋和脚面的贴合不算很出色,在鞋头的部分和鞋身的包裹其实还可以用料再更好一些。
尺码方面,很多朋友说这双鞋偏小,不过我作为一个宽脚,依然选择的是正常的尺码,选大了半码到一码确实在鞋头和两边会舒服,但是在内长方面,后跟就会有空洞和包裹不好的地方出现,所以我依然选择的是正常尺码。
个人觉得如果是压马路来说,选大半码其实也可以,但是实战的话我怕不跟脚,所以选择的还是正常的尺码。
鞋头的部分其实说实话密密麻麻的感觉会有点特别,不过坚固的特点还是有的,在简单的变向和横向移动的时候,没有过分的形变,支撑性其实在鞋面和鞋头部分还是可以的,不会出现脚挤在鞋头和鞋面里面,也不会有很多超范围的形变。
不过说实话,这种鞋头的设计摸上去有点硬,确实有点骇人Hhh。
既然一双鞋的成本和价格需要控制,所以只能在其他方面来思考一下加强本身的实战性,比较让我惊喜的其实就是这双鞋的支撑性还算可以,街上有朋友说这双鞋的侧面支撑软踏踏,没有包裹性,确实在包裹性上一般般,但是在支撑性上其实我个人觉得还是及格的。
一圈的热熔材质加上后跟的硬质加固,虽然不说有多么稳定,但是起码相对于包裹性,支撑性还是能接受的。
后跟的crossover culture的标志,其实我觉得这个亮质的金色的TPU可以考虑挪上去,这样刚性说不定会更好,当然这个TPU也可以控制中底的发泡材料的形变(其实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因为中底还挺硬的)。
前面说了,虽然这双鞋有一个包裹的半掌内靴,但是因为内靴材质和内衬的材料比较硬和粗糙,我个人觉得包裹还是比较一般的,当然在100左右这个价位,也只有国内的匹克安踏可以在材质上完爆这双鞋。
发泡鞋垫,一个小亮点吧,材质来说有一点点软弹,不过个人觉得这个弹对于整体中底来说,似乎是提升脚感的唯一源泉,实际上这双鞋的脚感和中底的感觉整体是偏硬的。
虽然采用了组合式的EVA发泡,同时也有看到网上这双鞋的中底解刨图,不过我个人在实战和简单走路的过程中,依然觉得这双鞋的中底有点“实”,进而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硬,一方面可能因为我体重稍大,在应对一些简单EVA球鞋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那种“踩到底”的感觉,一方面就是确实这双鞋在中底的调校上为了稳定设计得比较硬。
如果用一双之前穿过的球鞋作比较的话,我觉得库里2是一个不错的对象,都是中底比较硬,如果前掌单独点上去,会感觉前掌是一整片儿的感觉,没有那种BOOST,LIGHTFOAM,REACT,态极材质的那种软弹的感觉。
外底采用了传统的人字纹,同时可以通过透明的TPU看到里面中底的一部分,这个外底。。。材质虽然比较硬,而且是人字纹,我一开始觉得抓地力可能会比较不错,不过在室外油漆或者塑胶场地的话,如果灰比较多,抓地力会比较一般,适合在比较粗糙的水泥地上我觉得会有更好的发挥。
整体来说,怎么说呢,这双鞋我个人觉得亮点有几个不同的方面吧,一方面是价格比较低,不会说很心疼,另外我个人经过短暂的实战和日常的穿着都没有什么磨损,擦一擦还是很干净,不太害怕保养和外底的磨损,同时价格不错。
缺点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缓震,在缓震方面我个人确实觉得不太适合大体重,脚感主要是来自于鞋垫,中底的材质稍硬。
当然其实还有白色的版本,白色的版本在鞋面的颜色上有不同的地方,整体感觉更加清爽和夏天。
鞋头的鞋面也没有黑色版那么明显了,其实白色更适合夏天。
和中底的过渡也比较自然,白色更清爽一些我个人觉得。
最后来说一下对这双鞋的个人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