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国的白帝托孤、卧龙吊孝和舌战群儒三场重头戏居然是一天拍的,什么水平?

avatar
关注

虽然从小就觉得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牛逼,但真是越了解越发觉牛逼得超出想象啊。

【请看诸葛亮一天的日程表:早上4点半起床化妆,7点半在二队拍“告别白帝庙”,刚以45分的高速度拍完主要镜头,一队的车子已经等在外面多时,那边“卧龙吊孝”在等他。匆忙上车的唐国强坐在车上一句笑话不敢说,他要利用时间把诸葛亮吊孝时的大段台词温习一遍,这还关系到三队的拍摄。那边三队等着唐国强拍“舌战群儒”,“群儒”们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等把群儒战败,夜色已深沉。

诸葛亮坐上车一路颠簸回到驻地,躺在床上脑子还得想着明天的戏。戏都是跳跃着拍的:一会拍20几岁出山,一会拍51岁的晚年戏。】

【“听说‘卧龙吊孝’拍得不错?”

“那是张中一导演下真功夫了!”

“听说你把大段祭文一口气背下来?距离生活那么远,古代的赋体长篇,你怎么能……?”

“逼出来的!”唐国强从抽屉中拿出一大叠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台词,“插空,随时背。开始想找湖北一带的哭调,可惜没能如愿。我便似吟似诵,好在导演设计了四幅画着周瑜生平的绯衣,这样戏就可以动起来了,也生动了许多。大段祭文哭诉完毕,然后划断琴弦,扑向灵柩。”

“这一系列动作的设计,有助于加强诸葛亮‘吊孝’心理活动”层次的递进。‘假’是指通过亲往吊唁,消除东吴将领的怨恨、隔阂,维护吴、蜀联盟;‘真’则是英雄相惜,诸葛亮为失掉一位当世的英杰尽洒一把叹惋之泪。真真假假,假戏真做,真假难辨。当然,演员要突出‘真’,要注意分寸、层次。所以当小乔赠剑给鲁肃,说明周瑜要联刘抗曹的遗愿,诸葛亮深为感动,道‘知我者,公瑾也’,放声大哭,真情迸发,达到全戏高潮。

“拍这场戏正值盛夏,而戏中的情景则是隆冬,真有些吃不消。一停机,男子汉们顾不上斯文,坦胸露背仍是汗流不止,领导小组成员看完样片后很满意,王导指示:‘一个镜头都不用补了,撤景!’这是对我们的最高奖励和安慰。” 】

还有三顾茅庐是最后拍的,真正的倒写人生啊。经历过白手创业时的亲如一家和风流云散后的独木难支,再回到最初的起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最后拍三顾茅庐,可你已经当过军师和丞相了,而且当了那么久,这回又要重回草堂?……”

“是的,倒着排戏对演员是考验。我只好忘掉,忘掉拍过的戏,往回找,从头来!”

生活中的人不能返老还童,演员在戏里却很幸运,他活过了五十四岁,又可以再活一次二十七岁。

“‘三顾’对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诸葛亮来说,是第一次亮相,也可以说是角色的‘上场风’,是很重要的,这牵涉到角色基调的问题。我们的设计是这样的:诸葛亮席地而卧,刘备在门外耐心等待、等待。诸葛亮以扇遮面,醒来轻咳一声复又翻身睡去。再醒来,仰面朗声吟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四句诗从字面上看,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实则不然。年轻的诸葛亮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高卧隆中,慨叹至今无人能真正认识他,起用他。这里既要把他积极入世期待明主的心态表现出来;又要把魏晋时期高人隐士那种闲散、狂放的风度勾勒出来。闲散非消极,自信不自负。为了突出下面诸葛亮掀帘,飘然而出迎接刘备的形象,导演、摄像和我设计念上面四句诗的时候,采用侧背角度拍,通过几个形体动作,完成此时对诸葛亮心态的刻画,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生活中,你和扮演刘备的孙彦军只差两岁,而三顾时,刘备比诸葛亮大十九岁。你们还有点像,拍戏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确是导演注意的问题。原本不想粘胡子,可能年轻些。可经过考证诸葛亮又必须有胡子(古人结婚后蓄须),只有在人物感觉和形体上找。我表现早期的诸葛亮,多用动势,甚至有的地方手舞足蹈故弄玄虚,还有些恶作剧的成分。实际上智者未必时时都得表现的老谋深算。这样,早期和晚期的诸葛亮会获得鲜明的对比。” 】

发布于湖北阅读 14957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mnsny319

怎一个牛逼了得!!!太厉害了

亮了(289)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Airsloga

· 浙江

贴不贴胡子这个真的差很多。早期不贴胡子刚出山的时候从形象上就是一个谈笑风生,意气风发的感觉,加上唐那颜值和演技真就把孔明演的活灵活现。贴了胡子之后慢慢的加了一些沧桑感,之前年轻的放荡不羁的性格也有所收敛,加上诸葛亮后期的事必躬亲,看起来就很悲壮

亮了(106)
查看回复(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