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的一个回复很多人喷我说看个喜剧而已,不用太上纲上线,拿价值观来审视作品,图一乐就完事了,所以今天我就想梳理一下整个百年中国影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喜剧片,以此说明优秀的喜剧,绝不仅仅只有“喜”而已。
在《电影艺术词典》一书中,给出了“喜剧电影”的定义:以产生结果是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在总体上有完整的喜剧性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其目的是通过笑来赞扬美好、进步的事物或理想,讽刺或嘲笑落后现象,在笑声中娱乐和教育观众。由此可见,“笑”只是喜剧电影的效果之一,喜剧电影更应关注的,是通过夸张的手法,利用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对生活中可笑的现象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从而赞美进步事物、讽刺落后现象,对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解放之前(1920-1949)
中国最早产生的喜剧片是闹剧喜剧片,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劳工之爱情》(1922),其主要的特点是模仿痕迹重,肢体语言很有当时卓别林和基顿的影子,情景剧化的布置也让电影带有浓浓的市井气息
而到了三十年代,收到战争爆发的影响,喜剧电影也开始有了更严肃的讨论与主题,比如以袁牧之的《马路天使》《都市风光》,程步高的《新旧上海》以及沈喜岑的《十字街头》最为突出,《马路天使》自影片伊始就从上海高楼的灯红酒绿转到地下市井底层人们的平常生活,这些电影的主旨始终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左岸电影,充满了对现实小人物的无限关照,对现实人物世间百态细微的描写与关照才是他们能留名影史的重要原因
而在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讽刺时局的电影,如桑弧的《太太万岁》(1947)黄佐临的《假凤虚凰》(1947)郑君里《乌鸦与麻雀》(1949),其中后者用乌鸦和麻雀形象比喻官僚以及百姓的精准对位放在现在也绝不会过时
十七年时期(1949-1966)
讽刺喜剧在解放后仍然存在且在时代洪流中愈发成熟,如吕强导演的三部曲《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不拘小节的人》(1956)《未完成的喜剧》(1957),同时又存在新的轻喜剧以及情景喜剧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国产喜剧类型《五朵金花》(1959)锦上添花(1962)《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极大的影响了后来者如冯小刚的市民喜剧
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代)
这十年对于喜剧电影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首当其冲的是黄建新的《黑炮事件》(1985),审查的宽松与整个八十年代风气开放铸就了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讽刺喜剧,隐喻隐藏在每一个段落之中,而在现在的国产电影之中似乎再难寻到踪迹,同时,王正方的《北京故事》(1986),米家山《顽主》(1988)更是对新时代下西方思潮与传统碰撞的产物
1990年代
在1988年出现了王朔电影年之后,王朔+冯小刚组合统治了九十年代的内地市场,是内地市场初步形成了“贺岁档”的概念,王朔笔下的人物往往反权威,对精英分子嗤之以鼻,正是反映出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精神危机的真实写照;而冯小刚则将王朔的尖酸刻薄化解为幽默与温情释放了主人公压抑的情感,而《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等等则是冯氏喜剧的一个巅峰,而黄建新更是达到创作生涯的巅峰《背靠背》(1994)
在彼时更加发达的香港,富裕的物质条件同时代来了高工作强度,都市人群的压力需要发泄的出口,周星驰就这么诞生了,周星驰的电影永远是关注并体恤着每一个香港的底层,用小人物的奋斗史映衬着香港发展的基石,同时对于经典剧作的解构与再创造形成了独属于周星驰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诚然时代的局限导致女性角色到了周电影里成为了符号化的存在(除开吴君如),但周星驰电影的重点永远是小人物以及激励一代人拼搏的精神
2000年代
上世纪末盖里奇,昆汀对于结构的把玩重造无疑激励了宁浩创作了疯狂系列,笑点通过对结构,时间的把玩以及方言的重视呈现给观众,不变的仍是对底层的关照,同时黑色喜剧的大旗由《光荣的愤怒》的曹保平和《杀生》《斗牛》的管虎接过并继续柔和其他类型发扬光大,同时,此前被认为只能演小品的范伟和赵本山《落叶归根》和《耳朵大有福》亦为佳作
现在
现在来谈谈我所不喜欢的《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铁拳》等近几年的国产喜剧吧,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围绕一个被网文写烂了的高概念(重生,换体,突然暴富)来做戏,辅以网络段子、网络流行语及广告植入等,使所谓的喜剧电影渐渐形成了类似小品化的碎片语言设计。在浮躁狂欢的社会环境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国产喜剧电影披着喜剧的外衣却忽略了电影本该具备的艺术性与意蕴内涵的表达。比如之前说过对底层社会的关照,对现实的讽刺以及叙事上的技巧匮乏,对于电影的技法运用,我觉得这几部电影甚至不如一百年前的《劳工之爱情》
,如果说以上几部电影只是不知名的网大也就罢了,但是这几部电影被广泛认为是这十年最好的喜剧,动辄几十亿的票房,我觉得要求高一点对创作者也是好事,不要只想着迎合观众而做一些谄媚低俗的笑料,一部电影你的出发点就是赚“十个亿”,那你的电影品质也要拿出配的上十个亿的水平,如果我们只用“笑了就行”评判喜剧只会让喜剧类型同质化,单调化,成为无数网络段子拼凑的电影,这样只会对整个喜剧市场造成莫大的伤害
我不针对开心麻花,我只是想说作为如今作为华语喜剧领头人物,它们理所应当拿出更多的诚意,对价值观呈现有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单纯拿网络段子、低俗化。低龄化的叙事搪塞取悦观众,如果只能是现在这样的话,那现在就是国产喜剧最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