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向左 激情向右:VAR让足球进步了吗?

avatar
关注
在疫情之下艰难重启的中超联赛,因为VAR的抢镜而在近期又一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第三轮江苏苏宁对阵大连人的上半场比赛中,特谢拉的一粒进球因VAR判定埃德尔在越位位置有干扰球的情况,最终被判无效。赛后,多位媒体和球迷对于VAR的介入和裁判的判罚提出了异议。

的确,新事物的产生和推广总是难以一蹴而就,往往伴随着诸多质疑和非议。VAR之于足球这项运动正是如此——自2016年被引入以来,这项技术所引发的争议不绝于耳。
从足球运动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VAR的引进已是大势所趋,这项技术的确在过去一段时间提升了裁判的判罚准确度,捍卫了比赛公平。然而,VAR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足球比赛的激情,消解了裁判权威,引来无数吐槽。如何改进新技术,在公平与激情之间求得平衡,是所有决策者和从业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命题。
 
应然:捍卫公平 大势所趋

VAR技术的初衷是为了减少误判、确保公平,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这项新技术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比赛的公平性,类似于马拉多纳“上帝之手”的情形如今恐难再现。

通过对最近一次世界大赛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进行数据分析,可以佐证这一点。在该届世界杯首轮的16场小组赛中,共产生进球38个,其中点球多达9个,定位球达到23个,这两项数据创造了世界杯历史上点球和定位球数最多的记录。格列兹曼帮助法国队打入的首球正是来自于VAR的及时介入。


扩充到全部48场小组赛,VAR共被启用了335次,平均每场比赛接近7次。这些犯规中,在没有VAR的情况下,95%的判罚是正确的,但VAR更正了14次判罚,让准确率提升到99.3%。

其实在俄罗斯世界杯开打之前,就已经有数据证明VAR对提升判罚准确性很有帮助——2018年3月国际足球联合理事会(IFAB)和鲁汶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VAR被引入之前,裁判最初判罚的准确度约为93%;而在使用之后,这组数字增长至98.8%。

当我们把视线从世界杯赛场转移到欧洲主流联赛,同样可以看到VAR对提升赛事公平性的正向影响。

2017-18赛季起,德甲和意甲成为五大联赛中率先吃螃蟹的两家,法甲和西甲在一年后上车,而英超则是在本赛季(2019-20)开始正式启用VAR技术。笔者收集了四大联赛在引入VAR前后赛季的总进球数和主场胜率,试图分析新技术对比赛走势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英超引入VAR后尚未经过一个完整赛季,因此暂不进行对比分析。


在主场胜率层面,意甲和德甲在16/17赛季尚未引入VAR时数据分别为48%和49%;而在开始引入的17/18赛季,数据有所大幅回落,分别仅为43%,18/19则基本维持了上赛季的胜率水平。17/18赛季开始引入VAR的西甲和法甲同样表现出类似趋势,两大联赛的主场胜率分别从引入前的47%和45%,回落到44%和43%。

主场胜率回落说明,在VAR的帮助下主裁的判罚更加客观,在执法中受到主场球迷氛围的影响程度降低,比赛的公平性得以提升。


在赛季总进球数上,意甲和德甲在16/17赛季尚未引入VAR时数据分别为1123和877;而在开始引入的17/18赛季,数据有所回落,分别仅为1017和855,18/19的意甲基本维持了上赛季的进球水平,而该赛季的德甲进球数则有所例外,达到977个。17/18赛季开始引入VAR的西甲和法甲同样表现出下降趋势。两大联赛的总进球数分别从引入前的1024和1033,回落到983和978。

赛季总进球数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说明很多进球在VAR介入后被改判,更多的犯规被裁判组识破进而得到更正,从而减少了误判的发生。
 
桎梏:激情不再 权威消解

从数据上看,VAR显然是提升了比赛的公平性,但这并未使其成为众人欢迎的“宠儿”;反而是在近几个赛季的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多弊病,难以弥合的桎梏使其沦为很多专业人士眼中的“弃儿”。具体而言,VAR最被人诟病的无非两点:侵蚀比赛激情、消解判罚权威。


与篮球、网球等其他赛事相比,足球的一大特点在于活球时间长,衡量一场比赛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便是“净比赛时间”——剔除犯规、出界、裁判介入等情形后,比赛实际延续的时间。一般而言,净比赛时间越长,比赛越连贯,观赏性也就越强。

然而,VAR的出现却将比赛切割得支离破碎。同样以俄罗斯世界杯为例,全部64场比赛中,VAR系统平均每场介入7.1次,致使比赛实际停滞时间已超出预期。据不完全统计,相较于以往的国际大赛,本届世界杯的伤停补时均有所增加,上半场2分钟、下半场5分钟的补时时长成了标配,这在客观上说明VAR让比赛的停顿次数不断增加。

更为球迷诟病的则是在进球发生后的庆祝问题。进球一瞬间往往是球员和球迷情感集聚爆发时刻,也是足球比赛中最为激情的场面。但由于VAR的出现,进球球员和球迷都不敢随意庆祝,时常需要裁判组确认进球过程是否存在犯规、越位等情形。

在经历一个漫长而又难熬的等待之后才能最终确认进球是否有效,而此时即使结果中意,也让原本瞬间爆发的激情被侵蚀殆尽。英超狼队的主帅努诺·桑托就对此表达了担忧:“我最担心的事情是,从此之后我们再也不敢随便庆祝进球,足球就失去了它的氛围,失去了它美妙的音乐。”

从引入初衷和执行规则来看,VAR是辅助主裁判罚的另一双眼睛,旨在利用高科技提高准确性。不过,在实际应用中衍生出的问题是,很多裁判因业务能力、临场心态等多方面原因,对VAR技术产生了严重依赖。
这表现为部分主裁判在具体执裁中缺乏自信,一些无需引入VAR的明显犯规情况仍要求助技术,从而将判罚职责甩锅给视频助理裁判。

另一个弊端则是每个视频助理裁判小组的把握力度并不完全一致。依照规则,VAR只有在进球、点球、红牌以及错认球员而给予红黄牌这4种情况下介入,用于建议主裁推翻原有判决的准则则是存在“清晰及明显的错误”。但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细致的使用规则,比赛中是否需要VAR辅助判罚成为争议的焦点。

总而言之,过分依赖技术和介入标准不一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主裁判的执法权威,从而引发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革新:细化规章 弥合裂痕

就像过往的历次技术引进一样,VAR自诞生之日起便争议不断,但新技术的引入已是大势所趋,也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足球这项运动才能取得更好发展。也许现在从业者和参与者需要做的,就是细化规章、弥合裂痕,从而在竞技公平与释放激情之间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平衡。


VAR的使用范围上,国际足联此前特意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做了微调。之前规定VAR只在涉及4种情况下可联系现场裁判,该届世界杯则将其细分为6种,分别是进球是否有效、进攻犯规导致的进球、点球判罚、进攻犯规导致的点球、直接红牌的判罚和认错球员。

类似于这样的规则细化和标准统一,需要进一步跟进,在一级原则之下延伸出二级甚至三级要点,帮助裁判厘清VAR介入的具体情形和时间。

规则之外,还需加强对裁判执法能力的培养。这里包括两大主体,即主裁判和视频助理裁判。一方面对于主裁判,应该进一步加强其业务能力。对于明显可以自主判别是非的犯规情形,要敢于做出判罚,避免对VAR的过度依赖。

另一方面,要培养专业的视频助理裁判员。随着VAR的不断发展,视频助理裁判员逐渐变成固定岗位,成为比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需要针对这一岗位培养专业人才,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中甲赛场上用A4纸辅助判罚的业余事件再次发生。


VAR技术引入后的舆论引导同样不容忽视。VAR在比赛中只起到辅助判罚的作用,最终的裁量权仍在主裁判手中,而由人做出的判罚就必然不可能精确无比、十全十美,更何况主裁在执法中的平均心率高达180,在心跳加速的情况下对球场上瞬息万变的环境做出快速准确的甄别并不容易。

再加上每一位裁判对规则的理解程度不一、各方球迷的立场迥异,因此想要彻底消除裁判的争议判罚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媒体应正视比赛中可能存在的裁判错判、漏判行为,引导球迷养成容错观,防止媒体暴力的出现,营造相对宽松的执法环境和舆论氛围。

 

生活中有这样一条经久不衰的家庭和谐定理:我们家小事儿老婆说了算,大事儿我说了算,但是什么是大事儿什么是小事儿,老婆说了算。主裁判就相当于足球场上的“老婆”,对VAR的介入与否拥有决定权。但如何有效行使这项权利、驱使科技更好地为比赛服务,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规则约束和环境养成。

在这个不断优化的进程中,让我们对VAR技术保持耐心和好奇,毕竟新事物的融入从来没有一帆风顺。

发布于北京阅读 3004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butianbusky

当然进步了。试想02年世界杯有VAR,韩国人还好意思么

亮了(106)
查看回复(5)
回复
discusser-avatar

alfred_

· 上海

比没有强多了

亮了(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