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点题外话,加入bxj已经九年了,比当初bxj女神钱爷早一丢丢,摸着摇杆女神的尾巴加入了这条小破街。现在篮球打不动,杠也杠不动了,晚上来bxj看看Jrs吹吹水,偶尔跟人扯扯皮,老年生活美滋滋。
目前在做食品行业研究,咨询和法规,主要方向是保健食品,其他有涉猎。前段时间国内牛奶行业被一个公众号爆了,正好我刚做了一个食品科普的公众号,希望给消费者采购决策贡献点微薄的帮助,这是第一篇文章,目前还没发,先来bxj跟兄弟们聊聊,以下正文:
很长时间以来,食品安全就一直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也往往是消费者和行业间存在最多误解的领域。没有足够分辨力的消费者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时,往往会手足无措,随波逐流。
那么国内的牛奶究竟怎么买,中国牛奶行业还值得信任吗,我们一条条来慢慢聊。
当缺乏对品牌深入认识,绝大多数消费者面对一货架满满的牛奶时,是这样的,
蒙牛,伊利等国产奶
认养一头牛,科迪小白奶,百菲酪等网红奶
新西兰进口,澳洲进口,德国进口奶
而电商更是让人不知所措
当我们只能看到产品包装时,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得有效信息呢?
1. 首先,看产品名 - 确定想买的牛奶是真的以及真的是牛奶
依据不同国标生产的奶类产品,法规对于牛奶的含量规定是不一样的,比如:
-灭菌乳和巴氏乳 要求必须以牛乳为原料,这个牛乳是广义的牛乳因为灭菌乳允许添加复原乳,而巴氏乳必须是仅以牛(羊)乳为原料。巴氏奶的特权是可以自称“鲜牛奶”,而灭菌乳只能叫“纯牛奶”
-调制乳,要求以不低于80%的生牛(羊)乳或复原乳为主要原料,可以添加其他原料,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比如绝大多数添加钙的高钙奶,都属于调制乳的范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旺仔牛奶!旺旺!
-含乳饮料,要求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及适量辅料经配置或发酵而成的饮料乳品。这就是混在牛奶中的奸细,其划水程度不亚于酸奶中的益生菌饮品。典型就是A!D!钙!奶!
2. 确定了你买的是你想买的“牛奶”之后,下一步,看标签!
尽管牛奶有很多的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众多生物活性物质,但是大部分正常人喝牛奶的主要目的还是补充钙和蛋白质的,因此配料表中钙和蛋白质的含量应该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因素。(说白砂糖的小朋友出门左拐优酸乳)
其次,划重点!脂肪的含量也非常重要,因为首先牛奶的风味物质有很多在脂肪中,所以脂肪含量高的牛奶一般情况下口感更好。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毕竟风味还跟牛的品种,养殖条件以及贮存环境和时间有关!其次,很多脂溶性的维生素含量跟脂肪含量是相关的,脱脂牛奶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最后最关键的一点,因为脂肪是牛奶中最没有必要去掺假的成分,因此(全脂牛奶)脂肪含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为原料的生乳的质量。经过三聚氰胺事件后相信大家都知道,以凯氏定氮法来标定的蛋白质含量是很容易造假的!
国家对于调制乳和巴氏乳的要求是脂肪大于3.1g/100g,蛋白大于2.9 g/100g。调制乳脂肪大于2.5 g/100g,蛋白大于2.3 g/100g,含乳饮料只要满足蛋白质含量在0.7-1 g/100g之间即可。
3. 其他奇怪的知识点-巴氏乳杀菌温度比灭菌乳要更温和,因此奶的口感和营养物质相对会好一点,但是,对于关键的营养素钙和蛋白质来讲,没有本质区别。灭菌乳杀菌更彻底,货架期更长,铺货半径更大。
-网红小白奶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包装方式,因为光照会加快脂肪的光敏氧化,另外一些营养素比如核黄素,卟啉对光敏感,易被破坏。
掌握了所有理论知识,我们现在很强,直接打开天猫
突然发现了一款不得了的牛奶,蒙牛未来星!,营养含量好高 !!!!
事出反常必有妖,肯定有猫腻!仔细看这是每份的质量,190ml的奶,所以,实际上,唬人呢,看标签很多企业会挖坑,还是要仔细审题。
到此为止,我相信大家基本都学会如何选择牛奶了(直接买最便宜的)。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其实并没有
最近一位20来岁没有任何乳制品经验的兄弟写的爆款文章 《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刷屏了消费者,让大家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又丧失了所剩无几的信心,这是一篇非常尖锐的文章,其中所列举的很多事件,比如郭利和雅士利纠纷,三聚氰胺事件,确实也非常沉痛的敲在我们食品从业人员的心上。
但是其论证也并非密不透风,除了引起消费者很多不必要的恐慌的同时,我们其实应该更关注的是现在的中国乳业是否变得更好,是否配得上消费者再次信任
说来也心痛,作为食品行业研究和法规相关从业人员,每次替行业说话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哪个二五仔企业马上跳出来给我一耳光。。
言归正传,
第一,文章很多事件是陈年往事,确实是食品安全推卸不掉的责任,但是其中因果并没有那么一元和绝对,20世纪初乳品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不光是蒙牛伊利的问题,下面慢慢讲。
第二,伊利的内斗,牛根生的出走和利乐的国内扩张是比较正常的商业行为,没必要过分解读,巴氏奶没有推开最主要的原因是货架期短,配送半径小,尤其是当时物流非常不发达的情况下,除非全国各地都有奶牛养殖,不然灭菌奶占市场大头的格局并不会改变。禁鲜令主要损害的是奶农和地域性中小乳企的利益,给蒙牛伊利下沉市场争取了时间。
第三点重中之重,三聚氰胺时期其实中国生乳的标准不低,虽然跟最好的新西兰澳大利亚还有差距,但是跟大多数国家也基本看齐,但是问题是当时国内的奶牛种类,养殖条件以及牛奶产业整体的成熟度跟别的国家相差还比较远,标准看齐的同时,国内生乳的整体质量其实很难够得着。2003年全国177.4万奶牛养殖户,173.5万是养殖20头以内的散户,占97.8%。挤奶甚至全是手工挤奶,然后倒进奶缸里等奶厂来收,其中绝大多数牛奶时达不到当时国标的,即使没有利益诱导,掺假也几乎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选项。所以当时国家两条路子,第一维持标准,淘汰大多数奶农;第二降低标准,而国家选择了后者。
结果来看,这个选择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虽然标准还是全球最低,但是2016年国产生乳的实际质量已经非常接近欧美标准了,根据农业部《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7》,全国17.8万次生乳抽检蛋白平均值达到3.22g/100g,菌落总数25万CFU/ml。2018年农业部发布了新版生乳国标的修改讨论稿已经拟把生乳分为三个级别,优级,良级和合格。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国内乳品的实际质量慢慢可以对标欧美了(虽然标准还没改,全球最低)。
随着进口奶粉注册,国家局实地审核开始,我们渐渐的发现一些欧洲工厂的生产条件和过程控制甚至还达不到国内的标准,希望消费者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信心,我们从业者一定会给你们一个交代。
第四,跨省追捕主要是司法系统的问题,建议移步罗翔老师和张三直播间。
最后,绝大多数的食品从业人员其实也是消费者,我们对现在的国产食品越来越有信心,我们也对于行业乱象心痛不已,也对不良商家深恶痛绝,也对消费者感到不平和担忧,我也是你们的一员。食品安全任重道远,我们在一步一步的改善,一次一次的请消费者多一点点耐心和信心。
如果Jrs对保健食品选购方面有任何的疑问和不解都欢迎随时交流,我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大家提供建议。我见过的因为得病不去医院买保健品吃的人也很多,我身边也有,确实很心痛。我做这个公众号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凭我有限的行业经验帮不了解情况的消费者能够做出更好的采购建议。后面可能会对接一些商业内容,但是我的初心是为消费者解决行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陷入营销陷阱,真真正正买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今天刚注册,第一篇文章先给bxj,也希望兄弟们多多支持。 公众号【想吃不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