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是篮球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在打篮球时,要经常跑来跑去,如接球、运球、传球、抢篮板等,都有可能会扭伤脚踝。对很多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常见的小病,扭伤后休息一到两周的时间就可以痊愈了,若还未痊愈,至少疼痛减轻了或者能正常走路了。但是小病也有大学问,若不注意,「一失足」而成的脚踝扭伤,就有可能成为困扰终生的「千古恨」。
踝关节为什么容易扭伤?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踝关节在跖屈时,也就是我们做踮脚这个动作时,踝关节内的距骨会滑出踝穴,这个时候由于没有了内外踝的固定,踝关节仅靠两边的韧带来维持稳定,所以变得"灵活有余,稳重不足",受到外力时就很容易扭伤。
另外就是踝关节的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韧,而人的外踝比内踝低,这就造成了脚踝关节受力不平衡,很容易扭伤。严重时就会听到「啪」的一声,这通常就是连接距骨与腓骨的前距腓韧带受伤了。
崴脚后的及时处理:P.R.I.C.E.原则
脚踝扭伤的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正确的初步处理,这也是许多人常常在讲的RICE原则或PRICE原则,这可不是指「米」跟「价格」,每个字母其实都代表着一个针对患部的治疗步骤的缩写,也就是:
P(Protection)─保护患肢
R(Rest)─休息
I(Ice)─冰敷
C(Compression)─压迫
E(Elevation)─抬高
最新的运动伤处理原则—POLICE 原则,将R改为O (Optimum Loading)合适的负荷,O的意思是踝关节扭伤后的第二天就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向不同方向活动踝关节,以早期保护好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踝关节损伤分级
韧带受损一般分为3级:
如果是第2级甚至严重的第3级韧带受损,就有可能演变成所谓的「外侧不稳定」症状,不仅会迫使肌肉要帮助松弛的韧带稳定关节,造成肌肉与韧带的慢性疼痛,甚至也因此造成患者慢性踝关节不稳。
所以扭伤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如果出现大面积淤血,符合二级损伤的程度,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以适当的护具保护患处,减少往后慢性不稳定发生的情形。
Ottawa原则:简单判断是否需要拍摄X光
有的人会因为韧带比较结实,骨头的强度相对不足,往往等不到韧带断裂,骨头就先折断了。比如有些人虽然年纪不大,但骨质比较疏松,平常也没有运动习惯,常常脚踝轻轻扭一下,就疼痛很久难以恢复,那就非常有可能是已经骨折了,但是因为不够重视,所以也常会忽视,只做一般的扭伤处理。
既然脚踝扭伤有造成骨折的风险存在,那么一旦不小心扭到脚,又该如何判断是否已经潜藏骨折危机?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有学者经过研究后,提出了2点原则,协助我们自行简易判断是否潜藏「可能发生骨折」的危机,以及是否需要照X光?也就是「渥太华原则(Ottawa Rule)」。
l 无法完全负重行走;
l 内外踝尖或胫骨、腓骨远端 6cm范围内有骨压痛;
l 第五跖骨基底部或足舟骨有骨压痛.
如果扭伤后能够不依靠外力走5步,除了外踝前侧外,没有其他特别疼痛的症状,发生骨折的机率便不高,可以不必过度担心;反之,就必须赶快去照X光,确定是否有骨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我们崴脚是比较容易出现的突发症状,只有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紧急处理方法和损伤程度,才能够将损伤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