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经常出现各种关于武学实力的描述,有内功、外功、武功、武力、功力、武学修为等多种名词。这里浅谈一下最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武功、功力这2个词。
武功在金书中有多重含义,含义最窄时仅指招式,含义最广则可以外延指武力,有时候也指某项武学。前者狭义的例子比如金轮武功内力均胜李莫愁一筹,张无忌得张三丰指导武功内力均大有精进,还有觉远不会武功,段誉不会武功,这些地方很明显武功都仅指招式。当然广义的例子也有,比如谁谁谁武功天下无敌,武功当世第一,武功盖世等。具体武功指什么,要结合具体文字前后描述来确定。
功力在金书中也是有多重含义,功力基本含义是在方面的造诣或修为,在金书中很多地方也似乎把功力等同于内力修为,但需要注意的是用功力高深形容的人往往年纪很大,修炼时间很长,而一些修炼时间不长靠各种奇遇修为迅速登顶的人几乎没有用功力深厚来形容,而是直接说内力深厚。实际金书中功力常用的含义往往是指靠时间累积出来的造诣或修为,是和修炼时间直接挂钩,这也是传统武侠小说中对功力一个经常的用法。比如神雕古墓里李莫愁功力比重剑杨过深厚,但内力修为实际远不如重剑杨过,因为杨过内功修为靠蛇胆奇遇增加,并不是靠时间慢慢磨出来的。具体功力如何理解,也要结合前后文来看。
而结合功力是和时间直接挂钩的含义,可以看出功力倍增不等于修为翻倍,而是常规情况下修炼时间翻倍应该导致的修为增长幅度,典型例子如16年后金轮功力倍增,实际是十层龙象修炼时间常规情况下是九层龙象的2倍,金轮从九层突破到十层,所以功力倍增。但实际力量增长效果呢?九龙九象增加到十龙十像,金轮发力增长了1/9而已。
再说一个关于旁白的。我发现对旁白认定往往各走极端,有的人认定旁白是创世神做设定,论武中有最高判定权,有的人认为旁白只是辅助,实战细节描写才是最高判定。造成这种二级分化实际是对旁白作用理解错误造成的。一个看小说的常识是,旁白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前置条件的,就是作者创世神视角做设定,比如谁谁谁武功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就是指这些人武功进入最高境界(当然武功具体指招式还是武力又要看具体情况),又比如洪七公欧阳峰内功绝不在金轮之下,就是指洪七公欧阳峰内功修为至少和金轮同级,有可能更高不会低。这些没前置条件的旁白就是设定,没有挑战余地。另一种旁白则是有前置条件的,并非创世神视角而是客观第三方视角,结合前置条件做推断,这种情况下推断的结论靠不靠谱,就要看前置条件是否充分。
最典型例子比如郭靖金轮的高下,有二次推断,第一次没有前置条件,结论为并世双雄,数十招难分胜败。第二次两人武功伯仲之间,郭靖奇遇多,但金轮因为多修炼二十年,功力多20年。结论为千招难分高下,前置条件为武功(结合后面专门提功力这个经常指靠时间累积出来内力修为的词,此处武功仅指招式)、内力(靠时间累积的修为金轮强,靠奇遇增加的修为郭靖多,大致拉平)。对比之下就很明显,第一次判定为创世神视角做设定,数十招难分胜败,第二次只考虑招式内力两个因素,千招难分高下。判定条件改变,结论由数十招变为千招。问题就来了,实战是否只需考虑招式内力两个因素呢?那在金书中反复提及的运劲、身法、心性修养、实战经验和运用能力这些因素不需要考虑吗?第二次判定条件显然不充分,那第一次判定数十招之后胜败走向会如何?武功内力这两个因素第二次判定告诉我们都差不多,那其他因素运劲、身法,心性、实战应对能力谁更强呢?结合金轮内外功均登峰造极(最高境界)的作者设定,相信只要不觉得金庸不懂幼儿园数学,不通基本逻辑或者金庸就是在这个已经争论几十年的地方刻意脑瘫,结论不言自明。
那金庸为啥要刻意制造这种误会呢?我觉得一本书如果最终boss一出场就告诉你,该boss对上我方顶级高手数十招以后就可能不敌,我方顶级高手7成内力就可以顶住他全力,而且我方同档次顶级高手还有4个,那这boss还有什么压迫感和逼格可言,这本书我看也别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