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再来详细说说巴勃罗·埃斯科巴是怎么一步步被击败,并最终走向灭亡。
他的崛起和死亡皆是因为私欲,而非麦德林贫民眼中的罗宾汉式的行侠仗义。即便如此,他的死,依然让人遗憾。埃斯科巴虽是臭名昭著的罪犯,却堪称“犯罪之王”。麦德林集团鼎盛时期,全球80%的可卡因销量由他们完成。埃斯科巴因此跻身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七位。 富可敌国时期,他主动申请为哥伦比亚偿还100亿美元的国债,以修改引渡法。他大量埋藏现金的习惯,至今仍吸引着无数人加入到“寻找宝藏”的游戏中。
美国是巴勃罗的首要敌人,其实美国人民在“毒品王国”的建立过程中亦功不可没——麦德林集团的可卡因,目的地大都是美国。毒品泛滥一直是美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费国中,有近四千万的吸毒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8.2%。而美国一年的毒品消费量高达1.6万吨,每年用于毒品消费的金额更是高达500亿美元。毒品泛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让美国头痛不堪,在美国的所有刑事犯罪案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犯罪与毒品有关,近四分之一的罪犯吸食毒品。由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嘻哈文化和反流行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反传统和反政府的思想潮流,吸食毒品竟成为一种时尚,之后十年内美国滥用药物已逐渐成为沉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尤以滥用毒品最为严重,导致美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毒窝”,每年消费掉全球生产的可卡因的三分之一,60%以上的大麻。而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则是吸食毒品人群越来越低龄化,青少年越来越成为吸食毒品的主力军。
无数美刀流入到毒贩手里,毒贩甚至为运钱回国发愁 有鉴于此,美国总统尼克松以“毒品战争”为竞选口号,并在成功当选后迅速开启“毒品战争”计划,明确了毒品为全民公敌的概念。1970年,美国司法部颁布《毒品滥用与综合控制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为《管制物质法案》,该法案首次将传统麻精药品与新型毒品统一列为管制物质,并规定了各类药品的管制级别及对应管制措施。尼克松上台后另一重要举措则为将海关的药品滥用管制职能及联邦各办事机构全都统一合并到司法部,重新设立一个全新的机构——管制物质强制管理局(DEA),也称为美国禁毒署。 DEA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和臭名昭著的丛林“共产党杀手”团体Los Pepes建立联系。美国人在这场战役中担任的并不是英雄的角色,而是以周旋于两个政府间、最大程度地谋求自身利益,甚至不惜滥杀无辜。
为了消灭毒贩,美国直接插手哥伦比亚内政,自己摇人过来 第二个敌人是哥伦比亚政府,巴勃罗本来是麦德林秩序的维护者,不仅是维护者,他还是麦德林最高效的政府,麦德林人民的福利都是巴勃罗给的,住宅球场教堂,有时候还当街发钱。所以在麦德林集团存在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巴勃罗被称为:“穷人的罗宾汉”。相比于虚伪腐败的哥伦比亚政府,巴勃罗才真的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而且巴勃罗贩毒并不是在本国贩毒,而是出口到美国,对于哥伦比亚人来说,并不算的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真金白银的美元拿到了麦德林人的手里,这种情况下,哥伦比亚政府想抓巴勃罗当然难比登天,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何况警察系统本身已经被毒枭腐蚀大半,金钱开路下,99%的人都会为他让路,那顶尖的1%的掌权者在办公室里的决策,自然无法驱动那99%的人。而巴勃罗的毁灭,就是从他开始搞恐怖袭击开始的:连环的爆炸与滥杀无辜,让巴勃罗还是走向毁灭,人们开始走向街头,无声的抗议毒枭的暴行,巴勃罗的帝国从那一刻开始真正走向毁灭。起初采取怀柔政策的总统也下达必杀令,只求击毙埃斯科巴不留活口,为此,他不惜纵容与麦德林集团支持的丛林共产党游击队组织敌对的暗杀集团Los Pepes,在麦德林大开杀戒。
第三个敌人是卡利集团,卡利集团得知巴勃罗失势,想要趁机剿灭麦德林集团,然后坐大自己。因为巴勃罗的麦德林集团覆灭后,能接替其位置的就是卡利集团,巴勃罗主要竞争对手卡利集团资助的所谓“巴勃罗受害者联盟”(事实上卡利集团也确实成为了下一个哥伦比亚大毒瘤)
巴勃罗·埃斯科巴的对手 ——“儒雅”的卡利的绅士们 在哥伦比亚政府,DEA(美国缉毒局),卡利集团及其手下的杀手组织(PEPES)一路追杀下,巴勃罗的手下死伤殆尽,只剩下巴勃罗带着家人到处东躲西藏。据说一次巴勃罗带着家人为了躲避政府军的追捕而藏进了深山中。由于山高谷深,异常寒冷,巴勃罗的女儿被冻的瑟瑟发抖,周边又没有树木可供砍伐柴薪。为了给女儿取暖,巴勃罗直接烧钱生火给女儿取暖。对,你没有看错,是真烧钱,据后来巴勃罗的家人回忆那天夜晚至少烧掉了500万美元。很快烧钱取暖便成为巴勃罗·埃斯科巴的一个代名词。
就这么个东躲西藏的日子换是谁都受不了,巴勃罗自己也意识到大势已去,他不希望连累自己的亲人,于是送他们出国躲避。然而风水轮流转,DEA探员佩纳的线人目击到了巴勃罗的家人后立马报告了佩纳,佩纳带着一大帮警察将其拦截,并在机场当场收缴了巴勃罗家人的护照,签证和机票,撕毁后然后焚烧殆尽(主要是频繁的告密和腐败警察向巴勃罗放风着实搞怕了)。这和十几年前DEA干员墨菲入境时他的资料被海关传真给毒贩的状况相比简直就是个天大的讽刺。在当局的授意下,巴勃罗的家人被软禁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塔特昆达玛酒店。说白了就是当局希望以巴勃罗的家人为诱饵引出巴勃罗,这是巴勃罗的最大弱点,而当局成功利用了这一弱点,很快正义的裁决马上要降临在巴勃罗头上。
在机场被拦截下来的巴勃罗的家人,那个穿红衣服的应该是他的女儿
DEA干员佩纳提及此事十分严肃,可见当时他真的亲手销毁了巴勃罗家人用于出国的证件。
波哥大的塔特昆达玛酒店,当时巴勃罗的家人就被软禁于此
搜捕联盟的人为巴勃罗的家人提供了电话,当然这些电话是安装了窃听器和追踪器的。终于在耐心等待和不懈努力下,1993年12月2日,巴勃罗终于出现了,来看看搜捕队队长马丁内斯的叙述这通电话是巴勃罗打给他的妻子塔塔的,通话内容大概是巴勃罗在萨尔瓦多找到了门路,可以把被软禁的家人解救出来并偷渡前往萨尔瓦多避难。事不迟宜,搜捕联盟在马丁内斯队长的带领下初级,在麦德林城区四处搜索电话信号。而手持天线四处寻找信号的是队长的儿子,很快他向他父亲传达自己意外的发现。于是那栋可疑房屋被搜捕联盟的人包围了起来,队员利用炸药炸开大门,被爆炸声惊动的巴勃罗和他的保镖向二楼跑去。保镖在攀上二楼窗台时被搜捕队成员追上击中,从二楼直接摔了下去,当场身亡 。而巴勃罗爬上三楼屋顶上时被一名搜捕联盟的狙击手看到,前两枪打在巴勃罗的大腿上,使其丧失了行动能力,第三颗子弹带着正义的裁决直接打在巴勃罗的
太阳穴,至其死亡。堪称世界历史上最恐怖的毒枭死的时候也是狼狈不堪,在麦德林市民的众目睽睽之下衣衫不整被人用担架抬下。
当时的哥伦比亚报纸对于此事件的报道,这个国家在经历了14年禁毒战争的折磨后终于迎来了新生。
听闻巴勃罗的死讯后,总统如释重负 巴勃罗·埃斯科巴的故事之所以传奇,是因为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这是一个通俗易懂且活生生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其症结在于哥伦比亚政府的腐败无能,许多本应由政府完成的事情却在毒枭手上完成,荒诞和讽刺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刷新诸位的三观。 当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快要结束时,却又会带走之前由于荒诞而带来的笑点,转为一种命中注定的无力感和人物的多面性。面对巴勃罗的死亡人们产生的伤感并非是同情巴勃罗而产生的,人们很清楚无论在法律还是在道德上评判巴勃罗他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渣。但是在剧情和现实中都可以看得出纵使巴勃罗在哥伦比亚一手遮天,却被自己的父母视为耻辱,不愿提及,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进入自己的家门,当年巴勃罗贩毒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就是想让家人脱离贫穷,过得更好一点,然而到头来并没有亲人认可自己的行为,最后也未能将家人如愿送出国外避难。这种无能为力而带来的伤感恰好是魔幻现实主义中对于“命中注定”的解释。
父亲眼中的耻辱 至于人物的多面性,尽管巴勃罗是个反面人物,做着肮脏的毒品生意,手上沾满无辜的鲜血,但是一方面他又十分在意自己的家庭,上一秒是个残忍的屠夫,下一秒又成为一个仁慈的父亲。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中人的多面性,我们作为人是有情感的,有人性的。而这种情感和人性在各种情况下会变得难以理解。同样DEA干员墨菲,佩纳,哥伦比亚政府,他们本应是正义的化身,但是最后哥伦比亚政府选择和卡利集团合作打击巴勃罗,墨菲和佩纳最终只有相信杀了巴勃罗才能解决问题,而非引渡到美国,交由法律处置。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下人们并非单纯的好与坏,而是好与坏的共同集合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