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信条》的两个半小时离丘赫莱依的一分钟,还差大半辈子
【轻微剧透】
《信条》在诺兰导演的作品中可以排进倒数前三。剪辑完全服务于推剧情,所有人物都是服务于剧情的工具人。而且只要明白诺兰在本片中的摄影剪辑是完全服务于剧情、完全功能化这一事实,就会发现剧情也没多烧脑。观众也没必要怕自己看不懂,因为整个第二幕的情节基本就是在解释他的时间设定。如果全神贯注看剪辑和镜头提供的信息,其实在第一幕末两主角第一次进挪威机场保险库那段打斗戏就能基本把他的时间设定猜出个大概了。
全片开场的对话戏,几乎每一句台词都要切角色的反应镜头,而在第一幕末的保险库打斗戏里有一段戏是这样的:帕丁森演的尼尔把对方头盔和面罩扯下来以后就放过对方,此时诺兰却完全不给帕丁森的主视角或者对方的反应镜头(反正就是不让对方露脸)。其实有一定观影量的观众稍微想想就能猜到对方大概率是有剧情分量的角色。一个包含时空变化元素的电影,突然出现一个有剧情分量,但在前期又不直接给镜头的角色,稍微想想就能猜到角色身份了吧。至于最后结局那个不大不小的反转,一开头剧院戏专门给蒙面士兵背包上配饰特写的时候多多少少也预料到了。
电影不是逻辑游戏,当剧本的建构、镜头的拍摄和剪辑完全为剧情的复杂度、逻辑完备性和所谓高概念设定服务的时候,电影就被毁灭了。看懂《看不见的客人》《暗黑》《信条》这类“烧脑”影视剧带来的所谓智力快感和小学生某次数学作业得满分被老师表扬后获得的快感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10年前我算诺兰铁粉,当时作为高中生,还会因为在影片前三分之一看穿《致命魔术》中贝尔的魔术套路而沾沾自喜。但随着观影量上升,现在对诺兰真的是越发无感了。17年《敦刻尔克》以后本以为他要转型,又稍稍恢复了对他的期待,谁想到《信条》一夜退步到解放前。
哎……
《追踪》《记忆碎片》时期的诺兰真的给我感觉潜力无限,能在影史上留下不朽杰作。但从《致命魔术》开始他好像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打转。把诺兰近十年的电影拿去和那些电影史上真正伟大的电影做比较,总感觉他这几年真的是不思进取。
前几天看完《八佰》后又回顾了几部影史留名的战争片经典。看《信条》前一天刚好在家里三刷了苏联电影《士兵之歌》。看完《信条》走出影院的时候,一个直接的感觉是,这两个半小时里无数直来直去的反应镜头、快速剪辑、说明性台词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还不如《士兵之歌》里面阿廖沙遇到的伤残士兵和妻子从车站回家时那个一分钟左右的长镜头丰厚:当无名无姓的苏联妇女站在月台上转头望向伤兵夫妻那一瞬间,无限的情感、张力、历史和伤痛溢出了银幕。
现在的诺兰,离丘赫莱依的这一分钟,还差着大半辈子。
包租婆
· 广东有同感,诺兰让我有新鲜感,也是敦刻尔克(深以为,继续走下去,打磨一下,能有奥斯卡了…)其实,这种设定烧脑+多段插叙,看上去能让高潮部分多点聚焦…然而(拿盗梦空间为例),多个场景叠加,疲惫容易产生,当开始引爆场景后,甚至忘记刚开始场景到底啥样了…而且,角色往往展现得不够饱满(反例却是星际穿越,就两条主线,库珀时间够长,而且神之演技,掩盖设定硬伤,我称之托着剧本前进的演技)…这部信条,我看完,有种工具人被诺兰摆布的感觉…
JohnnyNolan
· 江苏这几个问题都非常同意。配乐声音太大,开头第一场戏就让我很烦躁,根本听不清对白说的是啥,偏偏信息量又很大。整部戏几乎没有什么空镜头,甚至上一个场景中的人物话音未落跳到下一个场景。所有人物都是NPC,而且NPC感太明显了,男主跟其他人物的对话就是为了接收下一个目标。而且像什么“中间人”这样的NPC都直接写进了对白了。反派的动机实在像是卡通片,一个我快死了要拉上世界一块儿陪葬的动机完全没脑子啊。家暴的设定也太尴尬了,以至于布拉纳这么一个好演员几场打老婆的戏看得我异常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