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赛季,在跳完“最后一舞”之后,韦德结束了15年的NBA职业生涯,进入人生的全新阶段,他的个人签名球鞋韦德之道系列也随之一起,开启了新的篇章。
纵观整个签名鞋历史,除了“老流氓”可以在退役之后,球鞋依然热度不减之外,其他的签名鞋系列都因为球星离开赛场而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强如科比系列,在尝试了几代并不成功的A.D之后,还是走上了既省钱又来钱快的复刻老路,专注在了“Protro(升级)”上。
对比之下,韦德之道系列有种紧跟“老流氓”球鞋的趋势,在“后韦德时代”,通过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营销手段,打造出了一双热度不减当年的网红球鞋——韦德之道第八代,也就是WOW8。
不过,由于各大球星在各自代言品牌扮演的角色不同,单纯用球鞋产品去衡量球星的影响力也是有失公允的,只能说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一套运营模式,因此最好的比较方式还是将目光聚焦在“后职业生涯”这同一起点上。而这个时候,产品与产品拳拳到肉的直接碰撞,就成了谁能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正因如此,当infinity概念版与普通版打着组合拳交错上市;当全掌䨻、异型碳板、李宁云侧墙等一大推拆解件错落有序的摆在面前;当评价不一的讨论反复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时——韦德之道8的人气毋庸置疑地超过了同时期的绝大多数球鞋。
那么,它的实战性能究竟怎样呢?
作为一个穿过2、4、5、6、7、8整整6代韦德之道的实战鞋爱好者,就韦德之道8一个半月以来的穿着体验来说,这双鞋的确是目前整个韦德之道系列中实战性能最出色鞋款,但有一大前提就是需要忍受极其痛苦的适应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花了足足四场才适应了韦8窄到变态的前掌。
第一场:拿到球鞋的当晚迫不及待地就穿去实战,实战之前甚至没有试穿,于是在打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脚的内外两侧被夹得像要裂开一样。一般情况的夹脚我都可以忍受,不过这次实在是痛得厉害,所以只好中途换穿了驭帅13䨻。
第二场:打球之前就有被夹的心理准备,于是按照网友建议把前面的魔术贴放松了一些,结果这次打了快一个多小时之后才出现酸痛的感觉,而且程度也没有上次来得那么猛烈,最后咬牙挺了过去,中途没有换鞋。
第三场:因为前两次夹脚,这次特意改穿了薄袜,加上魔术贴和鞋带没有系得太紧,夹脚的情况明显改善。但在差不多快结束的时候,前掌掌心出现酸胀的不适感,而且脚趾也惨遭磨破。
第四场:上次脚趾被磨破,于是这次上场之前特意贴上了创口贴。两个小时的实战过程,夹脚问题没有再出现,整双鞋以完美状态陪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结合前四场的实战体验,可以看到,韦8并不是一双拥有“即战力”球鞋,它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以达到最出色的性能状态,而一旦磨合好了之后,它的实战性能的确是目前整个韦德之道系列最强的存在。具体表现在:
铿锵有力的缓震䨻发感
早在韦德之道7的前掌上就出现了一块爆米花质感的材料,那快材料其实跟现在的䨻是一样的,同属PEBAX发泡,只不过当时李宁还没有想好怎么推广这个跟Boost外观过于相似的新科技,于是暂时性地捂住了,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而在韦8上市之时,经过前期的铺垫,“䨻”作为李宁最尖端、最前沿的科技代表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认知和接受。
那么䨻在实战中的表现到底怎样呢?以目前穿过的带有这项科技的篮球鞋来说,䨻在实战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与它的形态有关:前掌和后掌分别嵌有一块的韦7及反伍一代,䨻的作用并不直接,但反伍后跟上的脚感要更明显一些;带有全掌䨻的驭帅13和韦8,䨻加持后所带来的脚感非常直接明了,但二者也有一些不同。
具体到韦8上时,因为结构上的双层设计,使得韦8全掌䨻的外侧还有一层以李宁云做成的外壳,这样的设计就好比在一根没有约束的弹簧一侧人为加上了约束。于是当受到冲击时,有约束的一侧无法自由伸展,导致缓震行程被压缩,最终产生更短促、更直接的回弹反馈。
所以,就我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说,韦8上的䨻来得更加震撼而直接,几乎每一次触地得到的都是“bang-bang-bang”这样直冲掌心的回弹反馈。比较之下,驭帅13上的就要温和许多,类似于“peng——peng——peng”的感觉。
然而不管是“bang-bang-bang”还是“peng——peng——peng”,全掌䨻所带来的缓震感受比起李宁此前一直依赖的云科技绝对是全方位的提升,尤其是韦8上那种铿锵有力的急促爆发感,让我觉得它跟AJ34上的大面积Zoom气垫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
紧到变态的前掌包裹感
花了我整整四场才适应的前掌包裹,可以说是对韦8评价最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点,脚瘦并且喜欢紧致的人一定会觉得十分过瘾而脚胖或者脚背偏高的人则可能跟我一样需要忍受几场痛苦的适应过程。
而且比较麻烦的一点是,韦8在试穿时并不会出现夹脚的情况,我在静态穿着时只感觉到了整双鞋对前掌的包裹感非常紧致,有别于之前穿过的所有李宁球鞋,当时还心中暗喜,没想到半个小时之后,就“喜极而泣”了。
后来我去问了几个穿过这双鞋的朋友,发现好几个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讨论了一下大概率是换了专属新楦之后的韦8前掌本来就窄,再加上上翻的侧墙对前掌的压迫过大,所以使得前掌特别的夹脚,需要多穿几次适应后才能缓解。
而在夹脚问题得到改善之后,韦8的前掌包裹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来自CORDURA的鞋面材质贴合度虽不如一体织,但胜在强度更大,配合上内里充足的泡棉填充,使得整个前掌犹如裹上了一层布甲,带给双脚充足的包裹体验。在实战过程中,双脚在鞋内几乎很难发生位移,被紧紧锁死在前掌里面。
几近完美的整体保护性
同时,韦8的保护性能也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包裹变态的前掌上面,在整个鞋身的其它部位,依靠CORDURA、TPU、麂皮以及厚实的内里填充,让整双鞋除了脚踝之外,都有着充足的保护。
尤其是在这双鞋的后跟处,帮面从里到外依次用到了泡棉填充、港宝、麂皮三层结构,加上中底还内外两侧分别设置了TPU和橡胶上翻,使得整个后跟犹如盾牌一般,在场上跑起来时掷地有声,“duang-duang-duang”地稳如泰山。
但是由于没有采用一体式鞋舌,并且脚踝处的圆形系带扣过于僵硬而不够贴合,让看似中帮的韦8在实战的过程中更像是一双低帮球鞋,使得整体非常紧致的包裹与脚踝处的空洞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反差。
从整双鞋其它部位的超强保护来看,脚踝处的空洞好像让这双鞋的保护性能变得差强人意,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整双鞋的灵活性,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个人取舍的问题。比如像我,就很喜欢韦8这样的设置——在为我的大体重提供足够保护的同时,还兼顾了一下我的灵活性需求,可以说是几近完美了。
踏实靠谱的稳定防侧翻
乍一看韦8的中底,绵延起伏地爬到了鞋面之上,似乎会让整个鞋的重心拉得很高。然而实际上通过拆解件可以看到,外侧的TPU和云侧墙并没有朝里插入很多,所以不用担心重心过高的问题。与普通球鞋相比,多层的结构的确会让韦8前掌变得更厚一点,但巨大的防侧翻角还是保证了这双鞋前掌的稳定性。
至于后掌处,中底内外两侧上翻橡胶和TPU的双重夹击以及帮面的厚实填充的支撑,使得整个部位犹如卡子一般紧紧将后跟锁住,别说侧翻,就连想晃动一下都不是非常容易。与此同时,内嵌在全掌䨻中的巨大碳板,为整双鞋的刚度提升贡献了不少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很难用直观的感受去衡量,但韦8那种每次落地都会传来的“duang-duang”踏地声,足够让人安心。
不再打滑的耐磨水晶底
记得前年韦7刚上市,忍不住就入了一双首发“宣告”,没想到“宣告”上的水晶底简直就是噩梦——无论木地板还是塑胶地,场场溜冰,体验极差。有了韦7的前车之鉴,韦8我就没有着急入手同是水晶底的首发“无眠”,原本打算等一双普通橡胶底的配色,无奈“棉花糖”实在是太香,于是顶着再次踩雷的风险,入了这双。
好在就目前的实战体验来看,“棉花糖”上的水晶底算是一雪前耻,没有再出现令人讨厌的打滑现象。所以尽管韦8外底全新的米字纹路跟韦7一样看起来过于规则,但抓地力却吊打前者,性能毫不含糊。与此同时,这块水晶底的橡胶硬度以及纹路深度看起来就属于比较耐磨的类型,经过一个半月的塑胶场地检验,耐磨效果的确还算不错。
有了以上这些针对性的评价,相信很多没有穿过韦8的人对这双鞋的实战性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一样,韦8并不是一双拥有“即战力”的球鞋,它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而一旦磨合好了之后,它所带来的震撼感,是之前韦德之道系列从未有过的。
作为“后韦德时代”的第一款球鞋,事实证明韦8是一代非常成功的作品,它不仅没有因为韦德退役而受到影响,反而在“去韦德化”上向前再迈进了一步。
在中国设计师大周接手韦6之后,韦德之道系列变成了展现国产球鞋设计能力的顶级平台,他也用三代各有特点的作品,向外界传递了铿锵有力的中国原创设计最强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即便韦8有适应性这一点欠佳,它仍然是过去这一年中最热门的球鞋之一。
这么来看的话,虽然韦德15年的职业生涯结束了,但是代表国产设计的韦德之道系列却正在迎来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