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的汕头游记承蒙各位虎扑老哥的喜爱 https://bbs.hupu.com/37781284.html
好多人私信我有没有别的地方的食记,虽然我也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欧亚大陆也多有足迹,但写游记也着实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懒),今天整理了去年最后一次去香港吃的一些小店,无论好坏,皆是一家之言,全当供看客一哂。
说起印象中的美食节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近年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虽然最近的一期口碑跳水,但仍不妨碍它成为一代经典。
作为舌尖系列的总顾问之一,同样也是华人圈最负盛名的老饕,蔡澜先生有一档节目:《蔡澜叹名菜》,私藏许久,今日同外人道。
对生记的认识,也是来自这档节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店主每天早上3点多起来熬粥底的举动,二十年来风雨无阻,日日皆然。
一锅好的粥底,原料少不了猪骨、干贝、粉肠,先熬成汤,再放进米,每隔5至10分钟就要搅动一下,避免粘住锅底,让粥绵柔,化在汤中,一直到清晨六点半,粥底终于大功告成。
我时常感慨,都说香港是一个快节奏的国际化大都市,但这里也有保留了最古法的烹饪,坚持食物的本味,极少毁坏食客的味蕾,却不以此为宣传,因为在店家心里,这是最基本的良心。这种良心,我同样在东京、在新加坡、在台北见过。
言归正传,对一碗粥的最高礼遇,便是在天没亮的时候,趁猪肝还是热的,油条还是刚出锅的,綄鱼还是刚打捞的,牛肉丸还是刚剁的...
生记粥品专家,藏身上环的巷子里,附近还有一家著名的食肆:九记牛腩。
粥品选择很多,配料自由搭配,我的选择是鱼腩猪润粥和鱼片粥,猪润,即为猪肝。众所周知,广府人以水为财,每迎新铺开张,亲戚朋友往往会送上猪笼入水的祝福,即财源滚进的意思。
向往美好生活的广府人怎忍心财源枯竭?而肝却刚好与干同音,无水无财犯了大忌。于是乎,带有湿润义的润字便取代肝字,猪润一词就此在广府流传开来。
鉴定一碗粥的标准,是熬出油质与否,万幸时间这味调料,造不得假。
先喝粥,鲜入骨髓,猪润嫩滑爽口,丝毫不沾腥气,鱼腩硕大饱满,肉质紧实,仍有丝丝甜味,再尝一口粥底,绵到心底。
重口味患者可以加入适当特调酱油,再埋进一块油条,待滚烫的粥攻破油条脆弱的防线,金黄的外衣裹上一层米浆,油条渐渐软化,一口不够,再来一口。
早餐食毕,出发太平山。一路豪宅林立,风光甚好,2个小时的脚程却也磨人,粥水不持久,肚子也开始咕咕叫,幸好山顶有家店,可以抚慰疲惫的五脏庙。
麦奀记,奀读音同『恩』,形容人瘦弱,正如同他家的面一般,瘦弱却有力。
这要说说云吞面的历史。话说广州的云吞面的起源地。由于战乱或无人继承等原因,正宗的云吞面的传统制法和叫法没有在广州留存,反而在香港保留至今。据说以前的云吞面按份量不同称为“大用”和“细(小)用”,因为云吞煮熟后像一朵芙蓉花,也把“细用”改成了“细蓉”并在香港沿用。
也因此,倒推回去,“用”就是云吞面的简称。
一碗标准的"细蓉"云吞面的卖相,应该是面上云吞下。详细说来就是汤匙在碗底,四粒云吞在中间,上面放一层面,而面要浮在汤上。
面,必然是竹升面。加有鸭蛋,而且是必须加有碱水才能保证爽口。也因此如果碱水比例份量控制不好,一碗面入口就是碱水味,什么兴致都没有了。
一碗好的云吞面从汤,面,皮,馅的等每个环节都非常讲究。汤是要由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慢火熬成,讲究『汤清味浓』。
云吞皮要擀的非常薄,而且包完馅后外皮要有金鱼尾才是正宗;馅的材料也是越来越精,大部分面店都会用虾肉来提升云吞的整体质感和鲜味。
麦奀记符合上述所有标准,好面之称当之无愧。
这次来麦奀记还有一个小彩蛋——肉桂味的红醋,和云吞的搭配有奇妙的口感,这种口感,恕我水平有限,实在不可描述,欲知详情,亲临便可。
太平山下即是中环,经过长江集团,没想到过了几天,李嘉诚便在此宣布退休,每个人的人生,总是在不经意间参与了历史。
超人也罢,魔鬼也罢,都与我无关,此时的我,只想寻找一块叉烧。
再兴的叉烧在香港属于平、靓、正的第一名,肉质松嫩皮又香脆。要是经过湾仔,一定要试试这家的叉烧。
虽然店铺很小位置很少,但大家都是属于吃了就走的,轮候时间不会很长,加上服务速度非常快,不想坐下吃也可以外带。
尝过镛记的飞天烧鹅,新崛起的一乐烧鹅,米其林常客甘牌烧鹅,来了再兴,怎能不试试这里的烧鹅?
100蚊一只的鹅腿,外形犹如苗条少女赤裸在你眼前,等不得一秒就要兽性大发,咬下她若影若现的脆皮,仿佛亲手解下少女最后一层羞涩,胆固醇赤裸裸展现在你面前。
油脂带给人的高潮,绝不逊于妙龄女子,古人云:食色性也。诚不欺我。
同行的女子受不了肉眼可见的脂肪,却对路边雪糕车的糖分视而不见,难以捉摸。
名声在外的富豪雪糕车,和麦当劳KFC无异,不值一提。
港剧有一句话深得我心,不是『做人最重要是开心』,而是『豆腐火腩饭,男人的浪漫』。
我最先听到这句话是tvb的电视剧《名门暗战》里蒋元对蒋承天说的“等你好了之后,我带你和高兴去吃豆腐火腩饭,男人的浪漫”。
这句话其实是源自香港高登讨论区的一篇潮文,文章描述一位香港男子在茶餐厅享用「豆腐火腩饭」的经过,情调豪迈而苍凉,慨叹是「男人的浪漫」。
我和基友中二心爆表,自然是要去追逐一番这浪漫。
这这家金钟附近的馆子名字我早已忘记,只记得每块火腩都经过上百度的熊熊烈火,如同经过漫长的试练,可以说“每一旧都有佢既历史,每一旧都有佢既故事”。就像身处香港高压社会中打拼的每一位男人,各个藏着难言,日日身负压力,唯有一盘看似油腻,实则过瘾的豆腐火腩饭可以解千愁。
与之类似的碟头饭,还有我钟爱的滑蛋叉烧,三眼蛋鸡翼。
无一不是鸡蛋+肉类+米饭+豉油的组合,快速美味的适配香港白领午餐。
说来也巧,住的酒店楼下便有一家荣记粉面,浸淫香江美食攻略多年,自然对这家老字号了如指掌——腩汁汤底配上手作油面,盖上招牌四拼,靠一碗面打拼港岛多年屹立不倒,自有它的缘由。
进店入座,点单,牛腩双丸三拼,加一碟鱿鱼头,阿姨手脚麻利,在香港小食肆,拼桌是惯例,不必觉得尴尬,只需享受眼前的美食即可。
伙计手脚轻快,即使在仅容下一人同行的楼梯中,也可保盛满的汤碗一滴不洒,端至你面前。
先说鱿鱼头,咖喱辣味,肉质筋道,尝的出鲜甜,是当天从浮流山捕捞的,量虽少,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对得起46蚊的价格。
再说三拼腩汁面,汤底过于咸,牛腩松软,筋膜仍在,火候把握的恰到好处。
值得夸赞的是墨鱼丸,墨鱼丸Q弹无比,每一口都要咬的出厨师的手劲。因为荣记粉面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文辉墨鱼王,敢在老字号钱另起炉灶,卖的还是同款产品,必有过人之处。
至于面条,无过人之处,果然在香港,竹升面才是最得我心。
一碗面自然满足不了我从昨天就空着的五脏庙,港铁过海,来到油麻地,寻找宇宙独一家的『肥姐小食』。出了地铁按照谷歌地图的指引,很快就能找到正牌的肥姐小食,之所以强调正牌,是因为一路上有许多也卖相似食物的店铺。
创始人肥妈靠生肠、火鸡肾、墨鱼的三串小食,两张纸一折,汤汤水水也不漏,硬是俘获了香港人20年的叼嘴。
说来也怪,我自认是不爱吃芥末的人,更不用说黄芥末,但肥姐家调制的黄芥末,吃的我眼泪不止却还不停地往嘴里送。
走过无数远近闻名的店铺,在大排长龙的主角旁,一般也有一家受到冷落的绿叶,今天的这家牛杂也是这样,相比肥姐家的争先恐后,只有一个老婆婆的叫卖便显得尤为突兀。
如果你在路边看到许多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一族,一手拿着一个小小的纸碗,一手拿着竹签,站在最繁华的街头,无视来来往往的人群,毫不顾仪态地站在路边吃得津津有味的话,不用猜,一定吃的是萝卜牛杂。
无论是繁华喧嚣的油尖旺、还是在狭窄破旧的离岛小巷,都可以见到飘着那种独特香味的萝卜牛杂店,多是一些小店,有时甚至就是一个窗口、一辆小推车。
而那些捧着小碗、捏着竹签在那团团热气里大快朵颐的,或踎(蹲),或企(站),或浓妆,或淡抹,或素面朝天,但个个吃得油光满面,满嘴留香。外地人一看,斥之不雅;本地人却称,滋味认真正(味道真是好)。
我相信在香港,难吃的店绝不会开到现在,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果然,38蚊的牛杂满满当当,萝卜充分吸收了了牛杂的香味,一不小心就会烫了满嘴的包,牛下水真材实料,熬煮一日,腥味全无,只剩满口喷香,一滴不剩。
来到尖沙咀,自然少不了去重庆大厦走走,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让它一举成名,许多香港人对它望而却步。
大量各色人群仍选择在这座“森林”里逗留,因它“便利”和“低价”,也因它是非法活动的“天堂”。
现在,重庆大厦仍然处在香港的“心脏”,却似乎历来不属于香港。
一说到进元朗吃甜品,香港人都会想到‘B仔凉粉’。
据说上一辈儿香港人,拿到驾照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上三五好友,驱车前往元朗,一起去B仔吃凉粉。虽然铺名叫‘佳记甜品’,可是B仔凉粉是它的始创,大多数的人直接把‘佳记甜品’称为‘B仔凉粉’。
有时候在看TVB港剧时,有人说要去什么‘C仔凉粉’,其实就是在指B仔凉粉,不过不能为它卖广告,就改了一个字母罢了。
它每天从12:00(中午)-2:30(凌晨),在宵夜时分最多人。它的店铺不断的扩张,但每天依然爆满。
B仔的招牌是水果凉粉和蒜香鸡翼尖,鸡翼尖炖的酥软,入口脱骨,点了三盆,还是停不下来。最后像豆腐一样软的蒜也被我扫的一干二净。
“B仔凉粉”的份量特大,港币81元。没过多久就端上来了,一看果然是一大碗,堆得高高的!足够三四个人吃的!
这一碗堆满了十多种不同的水果:哈密瓜、西瓜、菠萝蜜、水蜜桃、龙眼木瓜、奇异果、香蕉、菠萝...底部是凉粉,店家还提供一碗炼奶。
一次可以品尝到这么多清凉美味的水果,感觉确实很爽!不足之处是,很多水果都是罐头的,如果都用新鲜水果的话,口感会更好些。
让我意外的是这道马蹄爽,本想只是吃完鸡翅尖后清口用,没想到更胜招牌水果凉粉。
马蹄爽脆,冰凉沁人,有甜味却不留口,夏日的夜晚要是来上一碗,幸福指数更要上升几个level!
元朗新街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美食街,尽头是B仔凉粉,吃完走出来一路都是附近居民从小吃到大的老食肆:鱼丸面,烧肉档,点心铺,花生糖,蛇羹,豆花...
等等,蛇羹?!
说实话我对蛇一直有种恐惧,因此对蛇肉也是望而却步,但省港澳想来以嗜蛇闻名,香港大街上更是蛇店林立,更有摘下米其林的蛇王芬。
我今天吃的这家蛇王品,虽然地处元朗,没有中环的明星食铺那么有名,但在口味上,绝对不弄虚作假。
起初进店只是胡乱喊了店家一碗蛇汤,盛惠39蚊,没想到上来的真是一碗汤,当时我就知道自己点错了,正要解释,但又怕店家为难,便想算了,再叫一碗蛇羹罢了。
没想到店家看我连点两碗,问我原因,我只好如实相告,店家听罢哈哈一下,便端走了我的蛇汤,羹汤同价,换成了一碗蛇羹。回收的蛇汤也倒入后厨垃圾桶,这样做生意,担得起一个『信』字。
比起中环动辄上百一碗的蛇羹,虽然元朗的蛇王品价廉,但原料却一点也不马虎,一勺下去,满是条条蛇肉,配上木耳鲜菇,蛇肉极鲜,肉质富含韧性,竟然有些后悔凉粉吃了太多,没有多余的肚子再吃一碗。
但更后悔的事又发生了,蛇皮品隔壁的新港鱼蛋王的阵阵香味,让我刚揉着肚子走出蛇王品,便转投到了鱼蛋的怀抱。
鱼蛋之于香港人,便好像小笼包之于江浙人,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专属小食,承载了好几代人的回忆。
而复刻这段回忆的最佳方式,便是一碗净鱼丸。
人们将乌头、门鳝等鲜鱼打鳞,起肉,去皮,除骨后,加入冰水、盐将鱼肉打成起胶的鱼浆,力度、时间的把握全凭着师傅多年以来的经验判断,这是机器没办法做到的。
再用手和勺子挤出一粒粒鱼蛋。严格来说,用「弹牙」来形容手打鱼蛋是不准确的,真正用鲜鱼做的鱼蛋,应该是入口「腍滑」(绵软爽滑),加点紫菜滚汤就已经很鲜美了。新港鱼蛋王亦是如此,清汤打底,鱼丸鲜入骨髓。
有了B仔的前车之鉴,既然鱼丸这么好吃,其他的菜品会不会还有惊喜?我拿起菜单,一眼看见了『捞面』二字,捞面,顾名思义,将面用水焯过,盖上浇头,淋上蚝油,吃的时候拌开。
曾经在新加坡的米其林餐厅了凡油鸡吃到了惊为天人的叉烧捞面,那么来到它的发源地香港,又怎能不试试?
但此时肚子已经实在没有空间,赶紧去药店买消食散,囫囵吞下,去街上漫步一圈,回来再战。
绕街三圈,消化了不少,赶紧尝尝捞面如何,面条筋道,牛杂入味,蚝油更是画龙点睛,只需少许,便可将捞面的鲜味提出,化在口中。
就算吃得一口一嘴油,也一刻停不下来。
刚刚消食的时候,在一路上看到家长带着小孩站在街边吃火热豆花,街坊打包刚出炉的烧鹅加菜,老年人虽没有牙,也要啃上几口花生糖...这些都是相熟数十年的邻居,食铺亦是代代相传,多少老店林立于此,一代代喂饱元朗。
香港的大排档文化一直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现在香港金仅省10几块大排档的执照,十中选一。自然得寻求前车之鉴,我认可的食家不多,白钟元是其中之一。
大排档重镬气,是指当食物受超过摄氏200度的温度烹调,便会发生焦化反应及美拉德反应。
本次的体验是由爱文生饭店演绎,白钟元先生推荐。
大概是理性大于情怀,大排档的菜没有我想象中的惊艳,唯独豉椒炒蚬,让我印象深刻,咸鲜嫩滑四个字被掌勺者用火的艺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大呼过瘾。
饭后的甜品,始终绕不开佳佳,腐竹白果的润,芝麻糊的滑,红豆沙的绵,都是我每次来香港必须重温的香江梦。
几日食罢,漫步街头消食。
每每看到香港密密麻麻的城市空间布局,一种紧张和压力便会莫名袭来。这几日,奔走在高楼林立的水泥丛林间,夜里十二点坐着夜班巴士从元朗返回铜锣湾,挤过早高峰中环的地铁,在太平山感慨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是香港的压力,是香港的动力,也是香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