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心思缜密小捕快、一个开挂心理女医师、一个“愤青嘴炮”芝麻官助力当朝太子回京登基之旅。
很幸运 在某论坛参与赠书活动中了一本马亲王的最新作品,对马亲王的第一印象就是当时火得一塌糊涂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收到赠书后的那个周末一下就沉浸在四人小组突围北上的故事情节中,一边品读一边思考,若是自己陷于此危难中会作何自救?相比朱瞻基、吴定缘四人各个怀揣着强大的信念,作为一个旱鸭子,早就在半途罹难了。
此书以明史为依托,考据来源《明史》里朱瞻基继承皇位的过程,“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也就是说朱瞻基刚到南京探视地震灾情,北京就传来消息说皇帝病重,而他就在15天的时间里,跑完从南京到北京的2200多里地,去继承大统。区区40字,已经把整篇故事差不多剧透了,故事结局、主角命运都明明白白的摆在了读者面前。
真实的历史虽然无从知晓,《明史》也只补充了一句话: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如何埋伏兵,太子又是如何在十五日内奔赴回北京,史书一概不提。此时又不得不佩服马亲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严谨性,据此短短40个字,挖掘背后隐藏着的惊天内幕,诸如有谁护驾、遭遇何难,或是宗亲谋反、行刺皇帝等等。 从朱瞻基乘坐宝船远赴金陵探查迁都事宜,没想到宝船爆炸,九死一生的太子踏上玄津桥,没想到又遇爆炸,连环爆炸指向的都是当朝太子朱瞻基...... 剧情引出平顺,引人入胜,最终一行四人结伴,在有限的十五日里,护送太子赴京登基的故事.......
简单评价一下四位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
宣德皇帝朱瞻基:剧情引出人物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他是个轻佻的太子,不经世事,好玩享乐,好玩蛐蛐,但最后还是以此项“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剧情深入,渐渐发现他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性情。但经历了一系列遭遇,最终身处皇位,他身上的意气也慢慢磨平,最终只有宣德炉陪着她,当皇帝的注定是孤独的吧。 历史人物原型:于谦,当时还是很小的一个小官员,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性格耿直,有点喜欢嘴炮直谏,但整本书,将于谦的智谋,口才,胆识和心怀国家的博大胸襟描绘的跃然纸上,最喜欢的是在危难中常以石灰自喻,想必这就是最后写出《石灰吟》的采风吧。
虚构人物吴定缘:他是整本书的灵魂人物,个人认为是全书主角,外冷内热,表面纨绔子弟,爱财如命,实际上重情重义,心思缜密,事事提前布局,总是能在绝境之中发现一丝生机。但我没想通他和皇帝最后的和解......
半虚构人物苏荆溪:根据历史上几个人物来虚构的一个形象,给人印象就是一个莫名出现却又把控全局的奇女子,“玩弄”众人于股掌之间....... 她看似帮助别人,但实际上是将事情推向自己所期盼的方向,她对人心的把控最为精湛,我甚至在想她是否是真心喜欢吴定缘,还是说其实众人全部都是他为为了手帕之交复仇的棋子,更多的让人觉得是蕾丝- -......
书中几个配角也十分出彩,比如甘为兄弟谋福利,宁愿牺牲自己的孔十八;看似高不可攀其实活得最通透的佛母;矛盾纠结体兼忠诚卫士梁兴甫;醉心工程建设的阮安;张泉、昨叶何等等。
总的来说整部书本节奏紧凑,想象的同事基于客观事实,对大运河的描写是费了大功夫的,而且故事情节反转较多,让读者读的过瘾,感到意外,谁会想到白莲教佛母居然是个老太太,随后白莲教倒戈,谁会知道刺杀朱瞻基的造反藩王不是他两个弟弟而是他叔叔,本以为整部书的剧情高潮就在司天台,没想到最后在长陵还发生苏荆溪复仇的戏码,个人感觉有点突兀牵强,然后故事中bug较多,一是梁兴甫太bug,不仅没在大火中烧死,按理说也会因为缺氧和吸入大量烟雾而死,而且后来他是如何在山东重兵围剿下逃脱的作者也没有交代,莲子按理说嫩的莲心不苦才对,吴定缘是如何从后宫到太庙的也是一笔带过,与苏荆溪的感情戏也太 bug了这才十来天就私定终身,。不过这种历史小说,看的爽就完事啦,看着着实让人血脉喷张~
上层轻飘飘的一句话,宛如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人民头上就是一座山,迁都,使得多少人失了生计,多少家庭背井离乡,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君为舟,民为水,身为决策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大决策要慎之又慎,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真正了解民情民意,才能有效权衡,因地制宜,兼听则明。
很期待此书能拍成电视剧,推荐各位JRS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