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朗是一位真正的电影大师。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不仅能在1927年就拍出《大都会》这样的科幻神作,还能在四年之后拿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就是凶手》。
这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取材自德国曾真实发生过的连环杀人案。弗里茨朗天才般地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烘托悬疑气氛,种种表现手法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毫不过时,甚至现在的悬疑、惊悚、恐怖等题材的电影还在用着相同的套路。
影片一开始便是惊悚到极致的影史名场面。柏林出现连环杀人案,被害者均为小女孩,警方为此专门张贴告示缉凶。一个小女孩对着告示玩皮球,旋即一个巨大的黑白剪影出现。
而这个场面,去年的华语最佳《南方车站的聚会》也曾有过致敬。
男人带着小女孩四处玩耍,吹着轻快的口哨的同时还给她买了气球。正当人们松下一口气时,皮球被扔的画面又出现了,而气球也被卡在电线上。两个简单的蒙太奇镜头,喻示第八位受害者的遇难。
凶手猖狂地给报社写明信片,以获得扭曲的心理满足,甚至还调皮地拉起嘴角。嗯,熟悉的Joker标志性动作。
警察一边比对指纹库,一边大肆全城搜查。整个柏林城人人自危,甚至好心给路过的女孩报时也会被当成凶手。由于宵禁,地下生意的财路也全被断了。此时的黑白两道目标一致,都想尽快找到凶手。
跟着是一场平行蒙太奇的剪辑,展现了黑白两道商议如何才能抓住凶手。不仅节奏得当,信息量也十足,黑色幽默的效果令人赞绝。
白道警察通过查病历找到了有精神病史的凶手,还在他家发现了扔掉的明信片,遂决定在家中蹲守。黑道丐帮则通过口哨声同样锁定了凶手,出其不意在他大衣上做了一个“M”的标记,方便后续追踪。
可随后,被他盯上的女孩发现了标记,凶手震惊之余也发现了丐帮的跟踪。又是名场面的诞生。
凶手在追逐中躲进了写字楼,黑帮商议是否要报警。领头的发话表示不信任警察,又自己假扮警察潜入大楼,与一众小弟将凶手擒获。迎接凶手的,是一场众市民组成的地下审判。
凶手一开始还不愿承认,可随着受害女孩的照片被拿出时,他的精神防线也立刻崩溃。他歇斯底里地喊着市民没有权利审判,因为他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控制自己。就在众人打算直接制裁的千钧一发之际,警方突然到来,救了危在旦夕的凶手。
最后一场戏是法院中的正式宣判。在法官即将宣判的一刻,镜头又切到了一位受害女孩的母亲。母亲哭诉无论判决结果如何,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而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便是看好孩子。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只将悬念留给观众作答。
抛开影像上的表现手法,这部电影在内核上的深度也可谓是无出其右。导演在其中精心设置了道德困境,尝试探讨哲学思想和展现多方观点,并将答案留给了观众。电影让观众始终处于全知视角,使观众能够一直参与分析所有情境。
如果将困境的讨论扩大到影片制作的年代,无疑更添了一份时代印记。彼时的德国盛行极右之风,弗里茨朗作为犹太人是相当具有危机感的。果然两年后希特勒上台,而又过一年他也逃离了德国。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处决凶手与镇压犹太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使得影片有更宏观的讨论:我们应该牺牲多少人的利益,以换取相对最多人的利益?
影片上映89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得到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