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再没见过“再来一瓶”,活动开始,你中奖时别人牟利千万zt

avatar
关注
以前,喝啤酒,喝冰红茶,各种饮料买来第一时间就是看看有没有中奖“再来一瓶”。
现在想想,我好久没有中过奖,没有天选之子的感觉了,好像气运用尽,霉运当头,整个人都像是老倒霉蛋了。
其实,在你“开盖有奖,再来一瓶”时,饮料销量大幅提升,厂商,经销商赚的钵满盆满。
那为什么活动这两年好像消失了呢?厂商不再做“再来一瓶”的活动了?
再来一瓶起源
其实,再来一瓶,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靠大增的销量牟取暴利。
这就像是可乐一样,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靠自己的供应链低价优势,把其他可乐干掉。然后,市场两家瓜分。
其实,再来一瓶,最先就是青岛啤酒开发,靠这一招打开市场,把本地品牌西冷啤酒干下来。
起初,西冷啤酒作为地头蛇,有着人和优势,搞得青岛迟迟打不开市场。
于是靠着大家爱占便宜的思想,用再来一瓶,这神来之笔几乎瞬间逆转形势。
短短几个月,青岛啤酒占领了杭州50%的市场份额,一招直接打趴西冷,直到最后收购西冷。
成功的秘密
其实靠这一招大发横财的,是康师傅。
当初的饮料市场也是群雄逐鹿,再来一瓶的促销手段让康师傅冲出了各大厂商的围追堵截,继而反败为胜。
其实,这一种促销,更像是利用了人们的赌徒心理,谁不希望撞大运,于是再来一瓶成了一种互动。
是商家和消费者精神上的赌博,消费者怀着期待与兴奋,而商家也盯紧你的口袋,期待你再来买,一直买。
而且这种方式,消费者的复购甚至大肆宣传都是不可阻挡的。一个朋友圈,一个动态,你的亲朋好友,会不会也走上这条道路。
可以说一鱼多吃,一招再来一瓶,换一个忠实顾客和免费高效推销员。
再来一瓶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一旦有活动就会有羊毛党。而如果商家没办法处理,控制羊毛党薅的节奏,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自己消化。
现在的再来一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扫码领红包,或者某些平台的会员,或是旅游机会。
但是效果而言,肯定是不尽如人意,因为概率太小,操作流程过于繁琐。与其每次扫码,去搏那0.0001%的概率,或是领取一个几毛钱的红包。
还不如20%的再来一瓶,起码立即就能喝到自己喜欢的饮料。
活动丧失新鲜感
当初的康师傅四面楚歌,只能背水一战,搞了个15亿瓶的促销活动,直接送一年可口可乐的销量。
终于,大众发现买一瓶有极大概率再来一瓶,白捡的便宜。于是,康师傅,一出手直接霸占80%的市场份额。
一时间其他厂商纷纷效仿,时间一长价格战打起来之后,资金上就不好过了,毕竟一瓶水的利润不高,刨去头尾。
到手的钱是越来越少,人们见惯不怪,丧失新鲜感,甚至认为不中奖才不正常,没有了赌徒心态。
可以说“泛滥成灾”的再来一瓶让市场定型了,没有人出新招就只能维持原状,各自安好。
造假横行无忌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那么就会有角度宰人。
瓶盖上印个再来一瓶真不算什么大事,搞台机器分分钟生产,没有再来一瓶的全部安排上。
有些经销商也参与进来,一起搞康师傅,于是造成了非常有趣的场面。
要知道,在饮品销售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厂商生产之后将产品卖给经销商,
再是经销商出售给下面的各个零售商,
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而最后也是经销商拿着中奖瓶盖去厂商那里兑换新饮料。
厂商一开始找到制造商,每个瓶盖大约0.2元的价格定制大量产品,制造商就是代工厂而已,是第三方。
一瓶饮料的制造成本大概在1.7元,厂商以2.5元每瓶的价格出售给经销商,让其代理销售给各个零售点。
但是大家想一下,如果直接去找制造商,花更高的钱不就能直接拿到大量再来一瓶的盖子吗?
于是造假者抓住了其中的商机,他们找一些制造商,以每个瓶盖0.4元或者更高的价格制造中奖瓶盖。
大家都是出来赚钱的,给钱的都是大爷,于是制造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拿钱干活。
最后这些造假者,冒充零售商去找经销兑换免费饮料,再转手卖给经销商或零售商。
可以说,除了运费,制造费之外,一瓶饮料就1元不到的成本,比出厂价还便宜。
甚至有些制造商左手倒右手,神仙操作,搞得康师傅都被薅秃了。
厂家做了1000万中奖的盖子,结果返厂有2000万个,这一笔损失直接让厂商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种方式伪造起来实在简单,而且防不了,谁知道经销商会不会不当人,表面装和善,背地一样奸。
虽然“再来一瓶”渐渐销声匿迹,但是当初中奖的喜悦一直萦绕心头。
你记得你最多一次连中过多少次奖,白嫖了几瓶饮料,啤酒?


步行街主干道分享讨论为什么再来一瓶活动​消失了
发布于上海阅读 4639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刘亦菲、

· 北京

熟悉的再来一瓶🐶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巧克力味的史

· 安徽

最近还想发帖说呢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