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想环游世界的电影,这个主题简直就是为公路片准备的吧。
50年代末,随着大制片厂的衰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渐渐远去,陷入低谷。60年代是属于法国电影的时代,新浪潮风起云涌,大师辈出。美国本土经历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变化,俗语云“史家不幸诗家兴”,作为文艺创作的标杆,好莱坞又岂能甘于久居人下。
进入60年代后半段,好莱坞也开始了转向,吸收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结合本国社会思想生活的变化,新好莱坞势力蠢蠢欲动,一批作者导演即将登场,新好莱坞四杰正是其中翘楚。
今天推荐的正是新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作,公路片祖师爷级别的经典作品——《逍遥骑士》
逍遥骑士
1969
美国
95分钟
丹尼斯·霍珀
风云激荡的60年代,整个世界仿佛一个莽撞的年轻人,急迫地追问人生的意义,新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实验层出不穷。随着战后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年轻人们又不必再被禁锢于劳苦的工作仅仅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经历了垮掉派和嬉皮士运动的冲击,越战对于美国道德制高点形象的摧毁,美国的年轻人们用最虚无颓废的方式拷问着生活和生命最本源的真相。
逍遥骑士正是一部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诞生的作品,其意义超越了电影范畴,成为文化现象。一经推出便受到热烈追捧。
一个胡子长发穿着牛仔风,一个潇洒墨镜皮衣皮裤摇滚风,两位年轻人贩毒赚来一笔钱,骑着哈雷摩托踏上穿越美国的旅途,一路吸毒滥交,目的地,新奥尔良的狂欢节……随性自由叛逆的生活哪一个年轻人会不神往呢?
表面的放荡不羁,自甘堕落蕴藏着对世界,人生的失落困惑和求解;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的反抗;对麻木冷漠不公的社会的反抗;对自由平等,信仰和公义的追求。两个嬉皮士的“寻欢之旅”,嘴里放不下的话题却是宗教,信仰,政治,人性,“摇滚男”一身的美国国旗,导演用意是明显的,这是一个关于美国精神的失落与追寻的故事。
他们一路穿越沙漠戈壁和荒郊野外,经过嬉皮士们集体农场,看见逃离城市的年轻人们执着地祈祷,在酸性的土地上种植作物。遭遇普通人的好奇目光,被人歧视无法住店,野外遭人毒打,遇上不正经的律师短暂地同行饮醉酒,主流世界不断与他们进行着摩擦对抗,这就是他们所求和应得的。看似堕落放浪的律师随口点出了他们真实的境况:
“他们害怕的不是你,而是你所代表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我们代表的只是几个需要剪头发的人。”
“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真正的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在市场上被买卖时,所以别告诉人们你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和作恶来证明你错了。”
两个年轻人逐渐“清醒”了过来,旅途终点的狂欢节没参与上,与几个妓女在墓地来了一场“飞天之旅”便踏上了归途。大段大段旅途MV画面,临近结局墓地段落“疯癫”一般意象乱飞,手法“乱用”的蒙太奇,即便放在今天也属于比较先锋的商业片拍法。
乌托邦,大同世界的构想早已破灭,几代人精神自由的追求换来的是几代人自由理想的沦丧。两个年轻人在归程的路上似乎看见了命运的伏笔缓缓展开,一杆猎枪,一个飞舞的摩托车轮,公路之旅在一声巨响之后归于寂灭。原因呢?正是旁边的司机看不惯他们的发型。
“easy rider(逍遥骑士)这个词在美国南方专门被用来称呼那些靠妻子做鸡来过活的男人,不,不是拉皮条的,而是那些和妓女生活在一起的人,因为他们骑在别人身上,逍遥度日。好吧,老伙计,这就是发生在美国的事情。自由这个东西已经变成了婊子,我们骑在她身上逍遥度日。”
——“摇滚男”彼得方达,1969年9月6日,《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