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本可以做得更好,却因场外风波,变成了《夺冠》

avatar
关注
从大年初一到9月25日,历时八个月,200多天。
当初因疫情问题撤档的《中国女排》终于回来了,可看到成片后,才发现《中国女排》有了两幅面孔。

根据去年的预告片以及剧照来看,今年大年初一前的《中国女排》与现在的《夺冠》有不小的区别。
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场外的一些风波,致使片名由极具精气神的《中国女排》改成了剧透性质的《夺冠》。


电影也进行了修改台词、临时配音、重新剪辑等操作。
这一套流程下来,导致演员口型与台词对不上,剧情产生割裂感,让影片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连片中的追悼会,观众都不知道追悼的是谁。
第一代女排们由铁姑娘曹慧英、怪球手张蓉芳、钢铁将军陈亚琼、独臂将军陈招娣等变成了6号、7号等一个个代号。



至于那些与第一代女排一同成长起来的教练和陪打教练,他们连代号都没有。
如果对女排的历史不是特别了解,也许很多观众看完《夺冠》后,都不知道吴刚、彭昱畅和黄渤饰演的角色到底是谁。
那个心中装着国家和集体,对女排队员们严厉又关爱的教练,是五连冠功勋教练袁伟民。
那个因身高不够,只能当陪打教练,后拯救中国女排于水火的小个子,是屡屡创造奇迹的陈忠和。

除了第一代们的名字被淡化,《夺冠》中还有一处遗憾,三代女排唯独少了04一代。
如果大家有注意去年的预告片,片中本来突出的是三代女排精神的传承,即81一代、04一代、16一代。


第一代是中国三大球首次夺得世界级冠军,并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成绩,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第二代是中国女排从巅峰跌落到低谷,在外界都看不好的情况,实现惊天大逆转,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
第三代是中国女排的再度闪耀,由第一代中的“铁榔头”郎平担任主教练,让女排姑娘们又一次屹立于世界之巅。

但在最终的成片中,三代女排仅剩下81一代和16一代。
第二代女排的故事被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条线代替,这是对外界因素的一种妥协。
而这样的安排,也让黄渤饰演的中年陈忠和这个角色,变得可有可无,若把他的戏份全删掉,几乎不影响剧情走向。

这是主旋律的难。
因为电影不等于纪录片,对某些事件进行合理范围内的艺术加工是必要的,有时候,观众也要保有一定的包容心。
后续的公关如何处理这种微妙的关系也很重要,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当初《我不是药神》上映时,徐峥就同原型陆勇有过交谈,告诉他商业片的主角需要成长,所以会有一些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出现。
但是徐峥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不是药神》热映时,他选择让背后的原型站出来,安排采访和对话等一系列方式,向大家讲述真实的故事。
观众们从这些渠道得知,电影中的程勇用抗癌药赚钱,但现实中的陆勇却分文不取,而《夺冠》缺少的就是这种良性的沟通与传播。

这也是改编的难。
陈可辛会讲故事,也能拍出年代感,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的《甜蜜蜜》和《中国合伙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夺冠》中,陈可辛同样将80年代的中国以及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进行了如实的还原,如服装、街景等。


但是对于陈可辛来说,难处不在这里。
如何将一个老一辈人家喻户晓,年轻一代略知一二的故事拍的老少皆宜,其中的平衡感很难拿捏。
很显然,陈可辛并没有做好两者之间的融合,80年代这条线拍的很好,可是有头无尾,正在人们兴致盎然的时候,以字幕浇灭了观众的热情。


不过,《夺冠》也不是一无是处。
片中的中日、中美、中巴的三次大战处理的特别好,很多镜头都让人以为用的是以前的比赛录像。
球员出场时的亮相、扣球等大量的特写镜头、决胜时刻的慢镜头拉长时间、消音造成屏息时刻。
这些能用来制造燃点的视听技巧,陈可辛基本上都用了,虽然没有革新的地方,但不管是比赛的张力,氛围的渲染都做的很好。

《夺冠》传达的思想和提出的思考特别好。
如竞技体育不止是为国家,为集体,还要为自己的后半生考虑。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突出了这一层意思,郎平上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后,跟一群专家坐在一起开会。
听他们打完官腔后,郎平不顾在座领导和专家的反对,说出了自己对女排的改革,并大力推行。


由小见大,其实郎平的改革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女排,而是整个中国的竞技体育。
她的改革有三点,一是摒弃过去的举国体制和固步自封,进行扩招,谁合适谁进入,不再是拉帮结派,走亲戚攀关系。
二是放眼国际,着眼未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专业人才,就算是外国人,只要他技术过硬,就能够上岗。
三是不再以冠军为唯一目的,让运动员背负太多的压力,让他们不止是优秀的运动员,更是优秀的人。

郎平提出的这三点改革,何尝不是中国竞技体育所面临的棘手的问题。
我们看过太多的运动员退役后,生活难以为继的新闻,他们把青春都献给了奖牌,等他们打不动后,却因无其他技能,穷困潦倒。
当然,现在的环境比以前要好很多,很多运动员在自己巅峰时,就已经开始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刘翔式的悲剧不会再发生。
这与未来五十年,很难再出现第二个刘翔有关,也与政体分家成为主流有关,竞技体育越来越职业化、规范化,不再搞一锅端的模式。

郎平对女排的改革是一个例子,但不是个例。
如她允许队员不喜欢排球,允许她们去追求自己的未来,当队员们放弃排球去考大学,从事其他职业时,她没有做一丝阻拦。
因为苦过来的她,经历过体制化的她,接受过职业化的她,知道排球不是全部,运动员该有自己的生活。
那时的中国不够强大,中国人不够自信,所以我们把冠军看得比什么都重,但是现在的中国足够自信,应该看到比赢更重要的东西。
这也是《夺冠》所要传达的思想之一,或许女排精神已经不是主流,但她们的故事却是中国竞技体育永远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中国女排是开始,不是结束。
她们终会经历没有力挽狂澜的时刻,脱下球衣的那一刻,她们已经无形中踏上了那辆远去的列车。
当她们再次回到球场,回到熟悉的训练场,不论过去多少年,每一次深情望去,总会看见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那些辉煌的成绩,流血流汗的日子,不会因年华老去而遗忘,更不会因时间久远被冷落。
当烟花升起时,那个曾属于女排姑娘们和中国竞技体育的光辉岁月不会随年华逝去,而只会在华年的飘零中常常记起。
发布于陕西阅读 7802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火之猎杀

· 辽宁

这种戏是最难拍的,说不好听的,国内谁来谁死。无脑吹的话,一是不好看,二是人太多了,吹不过来。想如实拍,人家又不干,最后全是四不像。 跟春晚小品似的,逗乐都不明白,煽情也煽不到位

亮了(91)
查看回复(6)
回复
discusser-avatar

人生过半

· 河北
渡边彻这种没反派只能靠吹的电影,我还没见过国内有好的,没反派也要硬造一个出来啊,可惜打仗的可以,女排就不行了收起

不需要,开头就定在04雅典,女排刚下飞机,陈忠和或者谁看着国旗,回忆起女排曾经的辉煌。接着就是比赛,媒体的报道,那时候姚明不还在么?就用报道姚明的媒体,衬托女排的落末,可以自嘲一下,十几年没冠军,怎么好意思说女排精神。然后就是小组赛,可以有小问题,但一路过关斩将达到高潮后,赵蕊蕊受伤。接着就是落后,翻盘。这种套路并不难拍,美帝一堆类似题材,但导演的能力,编剧的水平缺一不可。玩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千万别乱加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用纯粹的感情,音乐,气氛,台词打动观众。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攀登者,在大家都想看登山的时候来段拖沓至极的生离死别,直接被骂死了。实际上在登山前你聊两句不就完了?或者在困难时想想来个几秒的隔空回忆不行么?就是导演垃圾。

亮了(31)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