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中国女排,没有你我,只有我们

avatar
关注

首先感谢虎扑影视的影票资助和精神支持!愿虎扑影视区蒸蒸日上!

影评开始之前先插播一段采访:

记者扮演者:我; 受采访人:年轻貌美张女士(我妈)

记者:亲爱的张女士你好,这里是东拉西扯电视台,我是本台记者。我们看到您是刚从《夺冠》的放映厅走出来,我们想针对《夺冠》问您几个问题,请问方便吗?

张女士:行,你问吧

记者:首先,从您直观来看给这部电影打几分呢?(1-10评分制)

张女士:8分吧

记者:好的,那么请问您认为这两分扣在什么地方?

张女士: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我觉得观感是很好的,能让观众感觉到中国女排的精神,冲击性很强。影片的情绪渲染也是到位的。尤其是在81年夺冠,村民拿着火把扛着国旗奔跑的时候,真实反映出了那场胜利给中国人带来的信念和希望,情绪也是到了高点。如果非说要扣分的话,应该是……我觉得影片有点两头很重中间略轻的感觉。一开始81年的那场冠军和16年的那场冠军都铺垫的很好,情绪也到位,但是中间那段好像激情就消失了,就像坐过山车,先到一个高点然后突然下落,最后又再到高点。

记者:您的描述非常细腻了。网上有很多网友说这部片子理应改名为《郎平》,因为大部分片段都是突出郎平对中国女排的贡献,您怎么看?

张女士:我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首先,我确实也认为这部片子花了过多的笔墨在塑造郎平的人物形象上。但是不管这部片子到底是讲郎平,或者讲陈忠和也好,至少他渲染女排精神的目的是达到了的。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中国女排姑娘们如何在改革开放刚开始没多久、硬件设施等都远不如欧美、日本的情况下,冲破重重阻力,凭借毅力、韧性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给外国球迷们重重一击的;也感受到中国女排又是如何从长达十几年的低谷中浴火重生的。这就足够了。不管教练是郎平也好,陈忠和也好,女排精神是永存的。我们也希望这种从80年代就有的精神能一直流传。

记者:这算是很客观的评价了。好,我们最后一个问题:影片中有没有让你觉得很有意思的片段?

张女士:这部片子算是有笑有泪,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黄渤饰演的陈忠和,在81年女排首次夺冠的时候,他穿的是那件姑娘们为他织的毛衣。到16年在电视机前观看女排和巴西比赛的时候,他又翻出那件毛衣,并穿上。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方面是寄托着那种被织在毛衣里的情感,那是对女排的回忆、陪伴、热爱,同时也不着痕迹地透露出在中国人潜意识里的一种“迷信”心理。生活中我们也一样,比如今天穿这件衣服拿了奖,就仿佛这是一件能带来运气的衣服,那么下次比赛之前也会优先选择这件衣服。这很真实并且贴近生活。

记者:这是一个很细节的点了。那我们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张女士的配合~我们可以回家了。

以上是看完电影之后我问我妈的几个问题和她的回答。我妈对80年代的女排不是很了解,但是04年之后,是一直在关注女排比赛的。我认为她的回答应该算是比较客观的,虽然不能说是代表所有观众的看法,但是也算是站在一些不是女排研究专家,但同样喜欢女排的观众的角度去描述的她的观后感。

 

就我本人来看,这部影片在7.5分左右

先讲讲精彩之处:

1、真实感:影片开头以及中间等出现的比赛场景让我恍惚以为影片插播了比赛的录像。不得不说,导演将比赛的画面还原得十分到位。观众得呐喊声、解说、乃至比赛画面都真实到像我们在看一场直播比赛。充分运用镜头的语言,包括特写、慢镜头、长镜头等,在视觉上有较强烈的冲击感。

2、情感渲染:为了成功让观众在看到81年那场胜利的时候热血沸腾,导演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前面大肆铺垫:开头以陈忠和的视角来给每个女排姑娘特写。从他的角度为我们讲述80一代女排的艰辛。很显然陈忠和的情感是有变化的。从一开始进入场馆的陌生、后面做陪练时的心软、最后变成女排的一份子,用尽全力陪他们训练,最终见证夺冠。而观众的情感也是理所当然被感染的。电视机前的观众举起火把扛起大旗奔跑庆祝的时候,那种昂扬的情感和荧幕前的观众(我们)达成共鸣。这里情感高潮的处理是很妥当的。前面一系列的渲染让这个高潮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演员加成:好的剧本也需要好的演员来成全。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选角是很成功的。吴刚、彭昱畅、黄渤、巩俐的人物塑造都很成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巩俐。在08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对阵美国女排的时候,郎平作为美国女排总教练出现在比赛场上,那时镜头前的郎平给我的感觉是严肃、犀利、甚至是没有过多情感在里面的。我从她的眼神里能看出的只有让人敬而远之的冷淡。在16年里约奥运会对阵巴西的时候,镜头前的郎平的眼神很明显是柔和的,像是在看女儿们的比赛。虽说同样是严肃地研究战术,但是两次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变化是观众可以察觉到的,也更能传达她自己的情感。

下面就是不足之处了

1、剧本情节详略的处理:这是被大部分人诟病的地方。可能我对女排及当时的情况不太了解,我确实不清楚为什么时隔17年之后,在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冠军的那一段不花笔墨去描绘。陈忠和对于女排来说,算是不可或缺的人了。从陪伴81一代夺冠,再到成为主教练陪伴04一代夺冠。不仅是女排影响陈忠和,陈忠和也在配女排成长。我认为不论是从女排成长史或是女排夺冠史来说,中年陈忠和的片段都不应该草草带过。

2、群像的处理:我认为这里导演是想拍出女排群像,并借此传达女排精神,但是很显然,这一尝试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因为这俨然变成了“郎平传”。同样是描绘群像,隔壁《八佰》算是成功的典型。没有着重去特写某一个人,而是基本将战士们和那个时代的印象都刻画出来了。对比《夺冠》中,能让人记得的除了本就为人熟知的几个16一代的如惠若琪、朱婷,大部分对81一代不熟悉的观众可能到最后除了记住了1号、7号两个数字之外,其他完全没有印象。这算是导演对群像刻画的失败。过多笔墨放在了郎平的形象上不免有点偏颇。

3、配音:这算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是却会引起观众的不习惯。刚开始的几段配音和演员本身的声音和形象是违和的,故而让人觉得别扭。加上有些甚至连口型都对不上,就很容易把刚要入戏的观众一把拽出戏外。

 

不过,尽管是有瑕疵,总得来说也算瑕不掩瑜。抛开其他因素不说,就单从观感来讲,这部电影算是成功的。至少观众感受到了女排精神。并且我们也希望这种精神永不被磨灭。

发布于上海阅读 55553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会飞的狼狼

· 吉林

写的真好

亮了(2)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凯尔特人__

· 吉林

顶一个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