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有两个奇迹。
它们有着接地气的故事和超大的时间跨度,使得男女老少各色人群纷纷成为狂热信徒。
一部是路人皆知的《乡村爱情》,另一部则是更加地域化的《杨光的快乐生活》。
从2004年开始,《杨光的快乐生活》陆续播出了十部。
《杨光》已经超出了电视剧的范畴,十几年间,它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文化标志,它就像锦衣卫的腰牌,天地会的反清复明,只要你亮出身份,随时可以找到组织,捕获藏在人群中的天津人。这部地区特供剧,在播出后星火燎原,以天津为中心辐射了整个华北地区,并且跳出语言壁垒逐渐南下。
《杨光》成了一张与“逗你玩”、“狗不理”齐名的城市名片。
《杨光》是内地少有的单元剧,五六集一个故事,讲的都是天津老百姓身边的日常。
津派电视剧和津味相声一样,都是家长里短儿,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伟大这个词也跟普通人不沾边。
大伙儿人手一套煎饼果子,蹬自行车上班,每天的生活稀松平常。
顾名思义,《杨光的快乐生活》是关于中年废柴杨光的故事。
杨光是生活在胡同里的底层打工仔,他生活拮据、光棍一条,跟着父亲相依为命,不起眼儿也没什么本事,可他歪门邪道的履历却十分丰富。
杨光他要过账、抓过悍匪、用别针换别墅、和大明星谈恋爱,我们小市民的白日梦他都曾实现过,他的事迹汇总起来就是一本《江湖丛谈》。
“大力出奇迹”,这个台球桌上人人都使用过的必杀技,就是由杨光总结出来发扬光大的,并且培养出了大力哥这样的得意门生。
《杨光》的各种故事和元素花样百出,除了市井生活外,奇葩新闻和都市传说也不少,品种齐全的社会混子由此应运而生。
十几年前,私家车越来越多,碰瓷儿产业也逐渐兴起,碰瓷儿的都得演技爆棚道具齐全。
神神叨叨的算命大师早早掌握了大数据分析,用预测足彩当幌子骗人。
在守夜闹鬼仓库时,请到土味仙姑在线做法,黄符木剑一应俱全。
农村中一遇到什么妖魔邪祟,按老一辈的迷信观念都得去看半仙儿。
这些我们都耳濡目染,被现实过滤掉的阴暗面在剧中全都拿到了明面儿上。
《杨光》里各种人物构成的世间百态,活脱儿就是一幅天津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老话说“京油子卫嘴子”,这一点在《杨光》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天津人自己听着痛快,外地人听也觉得倍儿哏儿。
杨光作为文化普及大使,不断冲击着全国各地观众的语言系统,很多人看了剧后纷纷开始了天津话自学运动。
剧中人物对话完全采用了相声中的捧逗结构,三翻四抖铺平垫稳,即使日常对话也能抖出很多包袱。嘴碎、贫气是每个天津人的天生技能。
《杨光》没那么高的格调,在散发着淡淡土味儿的同时,处处充满了生活气息。
对很多人来说,这股地道的津味儿,就是自己精神胜地的支柱.
然而,《杨光》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很多人爱得不行,但一部分观众却把这部剧视为荼害思想的大毒草,位列家庭禁片清单。这也难怪。
剧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标准的小市民,哪管什么政治正确。对于不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来说,《杨光》里的小人物们就如同天津傅满洲。
条子,是《杨光》幽默气质的集大成者。
他每天蹬着三轮卖水果,自称个体户,金融危机拿他没辙,吊儿郎当没个正形儿。
“解结,要sui果儿吗”
杨光和他的咸鱼兄弟条子物以类聚,他们有着相似的原生家庭和价值观,从外表到性格堪称绝配。
邻居曹大哥,《杨光》皇冠上的明珠。他身着跨栏背心花裤衩,脚踩老美华黑布鞋,在胡同里走街串巷指点江山,谁也不如他有理谁也不如他明白。
要论语录输出,整个天津卫除了马三立老先生那就得数我们曹大哥。
不光满嘴歪理,只要你不对他心思,张口闭口“多可恨呢”。
是他,教会了天津人炫富的最佳方式:有钱,就得吃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