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同事一起去看了《金刚川》。我本身作为一名对历史,特别是战争史十分感兴趣的我,怀着激动地心情,在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时候,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了电影院,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对于抗美援朝的了解,我最初是很小的时候姥姥教我唱的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第一次在屏幕前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是电影《英雄儿女》,里面对着步话机大喊“向我开炮”的王成和主题曲里那一句“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所以,电影开始之前我就已经心肠澎湃了。看的过程先不提,看完以后我一位同事说了一句话:我这一直找机会哭,到最后看着“胖妞”把先烈的遗骸送回国我才真正的哭出来。
其实在看的时候,我也一直都是这种感觉。那种感觉就好像打麻将的时候,已经听牌了,摸一张不是摸一张还不是……同时,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回忆另外一部看过不久的电影——诺兰的《敦刻尔克》。
我这里不是想要让这两部电影一决高下,分一个谁好谁坏。《金刚川》拍摄时间只有两个月,这样拿起来和《敦刻尔克》比,我觉得是不公平的。但是,同样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我觉得是可以放在一起聊一聊的,毕竟,博采众长才是进步的不二法门。
首先,两部电影是非常相像的。同样作为多线叙事的电影,《敦刻尔克》从英法联军、皇家空军和被动员去营救联军的英国船只这么三个角度来讲述了敦刻尔克撤退的故事。这三组时间线其实并不完全一致,片中也是用“一周、一天以及一小时”来做了区分。然而,这三组时间线相互之间亦有重合,最后通过剪辑让我们产生一种统一的错觉,不至于被时间线影响了对故事逻辑的感知。
多线叙述本身就是诺兰导演特别擅长的手法,所以这一套东西让他玩的很溜,就好像60年代咱们把阿三赶回家时候用的迂回穿插一样。诺兰首先塑造的是英法联军中的一名士兵,被德军打得一路后撤的士兵,撤到海滩以后,他先是假冒成抬担架的,想要混上船,这一招失败以后又躲在临时建起来的“码头”下面混上了前来营救的军舰,在这个过程中还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随后,军舰被鱼雷击中以后,经过一夜的漂流又遇到了前来营救的民船,最后终于回到了英国。本以为会被指责的士兵,却被祖国的百姓当作英雄来接待。
然后是两架奉命前来保驾护航的皇家空军战斗机,和之前各种作弊想要回国的士兵不同,他们是真正的迎敌作战。一路在英吉利海峡与德军空军作战,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僚机(后被救起),自己的油量表也被损毁。最后,明知油量不足的他,明知回头就是死,依然选择了转头去和德军作战,保卫运兵的船只。皇家空军所到之处皆是欢呼,虽然最后被德军俘虏,但是他完成了自己“保护士兵回家”的使命。
最后是一艘被动员的民用游艇,明知是九死一生,船上的一老两少依然选择了去海峡对面接士兵们回家。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历经千难万险,老人家还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通过把三条有交集又看似独立的时间线叙述,非常好地表达了一个目的“回家”——说的好听一点,“活着,是为了胜利”。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本来对马奇诺防线信心满满的英法联军,被阿登森林里冲出来的德军装甲师彻底破防。作为计划在右翼策应的他们,立足未稳就得到了比利时沦陷的消息。四十多万部队被人撵猪一样给逼进绝地。对于刚上任的丘吉尔来说,救人确实也是必须的选择,因为英国的兵役制度,国内能打仗的就是这么些人,这些人凉了,大英帝国的陆军就只有新兵蛋子了。而之所以没有称之为“敦刻尔克大溃退”或者“敦刻尔克大屠杀”其实我们也能看出来这一次“发电机行动”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一切的一切,配合欧美这些年不断地宣传,敦刻尔克也算是“名垂青史”。
接下来说一下《金刚川》,这部电影的优秀细节和设定我就不多说了,区里很多大佬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都比我看到的细,我就说一些其他的东西。首先,《金刚川》也是通过几条线来讲述了志愿军的部队,奉命保护金城以外位于金刚川上的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志愿军的“所向无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这里的多线叙事也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拍摄周期太短,想要撑起一部大片不得已用得一个“小技巧”,有点类似于《西游记后传》,具体的我就不说了。通过想要过桥的作战部队、保护桥的高炮部队、修桥的工笔连队以及美军的空军这么几个角度来讲述了这个故事。但是,由于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时间线,所以一直有一种把故事一遍一遍的讲的感觉。
另外一方面,《金刚川》的布局太小了,在一条时间线里已经讲述了很多的内容。而导演有点刻意的去模仿《敦刻尔克》的手法,导致观众的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再而衰,三而竭”。虽然这种叙述手法可以让故事更加饱满,特别是对于这部短时间内完成的电影来说,可以让有限的资源被最大化利用。然而,事实是,在《金刚川》中确实影响了观影体验。
除了这个手法以外,关于里面人物的塑造和剧情塑造,我个人也有一点小小的看法。
第一,美国飞行员在这段戏的加入,有可能管虎、郭帆和路阳三位导演希望让整个战场更为立体;有可能是希望突出敌人的战友情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敌人形象(这个在早先的国产战争电影里确实比较少体现)。这样,从强大的敌人视野,可以更好地展现志愿军强大的作战意志;有可能是意识到故事过多的反复确实不妥;也有可能是为了给后面高炮部队做铺垫……不管咋滴吧,我觉得有些多于了。
第二,在一开始作为对比人物,吴京和张译饰演的关张二人。一个是不拘小节的“老兵油子”,从很多地方都对他这个人物做了“着色”,比如,战场抽烟被降职、各种忽悠自己的徒弟张飞、不服从上级的命令等等。可是,当敌人的飞机声音一响起,立马就变回了“杀神”,关你是“苍蝇”还是“丧门神”一律给你干下来。而张飞作为一个对立面的人物,严谨、稳重并且严格执行命令。这些从他对老关的态度和从一个炮位转移到另一个炮位的时候,路过一片开阔地,即便是啥情况都没有,也要小心翼翼的前进中做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炮位的战友牺牲了以后反而变得有些不太冷静,这个我觉得有些过了。虽然可以解释为是为了保护桥面部队而牺牲自己,但是表现得还是稍微早了一点。
第三,在《八佰》中塑造了一个赵子龙的形象,在《金刚川》里有塑造了一个长坂坡前救赵云的“莽撞人”张飞,个人感觉刻意了一些。
最后,工兵部队的领导,魏晨饰演的那个工兵干部,我觉得完全可以把他的戏份加重,替换掉美军飞行员的故事。这一段完全可以把时间线岔开,往更早一点的地方去描述。然后把“士兵”这一个章节的时间线接上,最后是高炮部队的时间线。所有的结束了以后再整体的,从过桥部队的角度兜一下,以“喀秋莎”作为各个时间线的标记点。这样也能够表达出我志愿军部队为了胜利的“所向无前”。我觉得这样会更好一些。
虽然《敦刻尔克》各部分的承载主题也是人,但是时间上的控制让他很好的编制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几条故事互有穿插,在不影响观影逻辑的同时,制造了彩蛋一样的效果。而《金刚川》里由于主题是人,时间线基本一致,几条线更像是重合的,再加上格局并不大,才会有这种“啰嗦”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在看完电影以后,自己对这两部电影做的对照。《金刚川》因为先天原因导致的问题也确实没有办法,但是感觉里面有些东西还是可以控制一下来提升整部电影质量的。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不错的战争电影,有机会准备再去看一遍。
我是三首刑天,这是我的一些看法,说的对不对的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