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唐代人名用字的频度:“元思文玄”是不是等同于如今的“梓涵宇轩”?

avatar
关注
有人统计了唐代人名用字的频度表,前一百多名如图所示:



出现次数最多,频度最高的字是“元”,具体来看:

频度在 1 以上的字,只有 “元”字,频度 1.59。也就是说每 200 人当中, 有 3 人名字中使用该字。
频度在 0.8—1 之间的字有 5 个,累积频度 4.22,依次为:思、文、玄、德、仁。

频度在 0.5—0.8 之间的字有 17 个,累积频度 9.25,依次为:
师、行、弘、子、光、义、敬、景、宗、仲、道、承、之、士、公、庆、彦。

频度在 0.3—0.5 之间的字有 29 个,累积频度 11.42,依次为:
知、忠、崇、贞、孝、怀、延、君、明、方、礼、令、守、从、卿、叔、庭、正、昌、希、良、伯、志、言、嗣、大、安。

频度在 0.2—0.3 之间的字有 54 个,累积频度 13.07。依次为:
真、通、智、恭、善、娘、玉、昭、信、亮、节、处、休、宾、绍、成、进、富、本、元、素、宝、全、惟、达、重、荣、万、筒、同、政、立、武、则、业、仙、珪、温、复、少、俊、秀、英、敏、嘉、清、先、克、楚、华、诚、谦、直、慎。


上述 5 个区间共 106 字,只占人名用字数 3277 个的 0.03%,而累积频度高达 39.55,接近百分之四十,这说明唐代人名用字近 2/5 集中在这些字之中。这些字是唐人命名的首选字,也可视为基础常用字。
还有部分在我们今天看来在人名中的常用字,诸如圣、琴、诗、辰、北、财、熔、梓、桥、桐、双、戈、锁、甘、岚、颎、培、牛、桦、苹、录、淼、灿、跃、玺、凡、村等。之所以出现频度低, 一是某些字本身在封建时代有冒犯天威之嫌,如“圣”、“玺”等,故很少在人名中使用;二是由于统计的样本数量相对于整个唐代而言微乎其微。
古人云:“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命名取字不仅是一种礼制,而且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思想、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及美学观念等。


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唐代,“伴随着士族地位的沉浮,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家法’经历了一个由个性化到统一化的演变,儒家伦理完成了从国家意识形态向社会和个人理论规约的转变,成为大众的行为规范。”传统的伦理道德不仅深刻地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某种信仰和追求。这一观念,反映在姓名文化层面,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文字成为唐人命名取字的主体。


统计显示,这类字按出现频度高低依次有:
德、仁、义、敬、忠、贞、孝、方、正、君、礼、守、从、良、智、恭、善、信、节、本、温、宾、嘉、克、诚、谦、直、慎、惠、让、和、友、齐、济、顺、臣、俭、平、奉、修、伦、中、儒、宽、哲、允、表、端、贤、懿、廉、爱、厚、恩、敏、恕、悌、庸、刚、毅等。
频度表中“仁”字出现了 477 次,频度 0.82,也就是说在 1000 人之中,有 8 人名中有“仁”。
唐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崇文尚学、追求功名的士人风尚。这种风尚和心态反映在人名中,就是“思”、“文”、“士”等字的多用。频度表中,“思”排序第二,出现 519 次,频度 0.89;“文”字排序第三,出现 519 次,频度 0.89;“士”排序第二十,出现 296 次,频度 0.51。三者累积频度高达 2.49,也就是说每 200 人中,就有超过近 5 人名字中有“思”、“文”或“士”。
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作用以及与李唐统治者之间的附会关系,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道教信仰遍及社会各个阶层,道教活动十分盛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普及,在人名中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唐人名字中“元”、“玄”、“道” 诸字居多,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物。“玄”、“道”是地地道道的唐代道家要义。“玄”在人名用字表中出现491 次,频度 0.89,排序第四,“道”在人名用字表中出现 333 次,频度 0.63,排序第十七。可知亦是唐人名字中喜用之字。


在《唐人姓名总表》中共收录41950个人名样本,而女性仅有4420人,占总人数的10.5%。其中,绝大多数的女性只有姓氏而无名字,有名字者也仅有770 例,占女性人数的17.7%。
唐代是道教大为昌盛的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普遍民众,对道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很多唐代妇女的名字便与道教结下了深深情缘。《唐代人名用字频度表》显示,与道教有关的字,如“玄”、“道”、“真”、“仙”、“虚”、“符”等出现频率都很高,反映出道教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女名中也经常使用这些字,并与其它字组合,变成赋有道教韵味的名字。这类姓名如:李玄真、裴玄静、戚玄符、鱼玄机、阎玄、路玄式、边洞玄、崔少玄、刑义玄、李无上道、李道真、李道因、郑道、李真一、金真德、张真、李真、马真、崔真娘、杨鉴真、吕德真、张仙真等。其中有些名字道教色彩非常显明,反映出唐人对道教的崇信。


与道教并驾齐驱,佛教在唐代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其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反映在女性名字中,佛教印记也十分显明。如:金善德、宋善至、李妙法、王承法、郭法相、王法智、张法式、麹法台、袁相、库狄真相、王净(字金素)、匹娄净德、王净德、何净、杨净意、卢梵儿(小字舍那)、裴觉(小字宝真空)、韦菩、张须摩(字善宿)、张无量、梁无量、杨无量寿、李灌顶、宋尼子、韦尼子、孟大乘、竹须摩提、耿慈爱、李清禅、郭华严等。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妇女具备贞、淑、端、庄、静、仁、顺等道德品质,因此许多唐代妇女的名字便与这些字发生联系。《唐代人名用字频度表》中诸如此类的字都有相当的频度,在女名中比比皆是。如:张德容、郑德柔、杜德、韩令德、娄四德、王明德、张威德、许德娘、裴贞一、张贞、牛应贞、王威仁、韦懿仁、李淑姿、成淑、郑淑、崔淑、刘令淑、裴淑英、陈恭、李敬、房敬、张敬儒、武贤仪、李敏直、崔慎思、祖君信、孙智、李正则、张柔范、张端、独孤奉先、严顺仪、段常省、段慈顺、崔严爱、王端严、魏季雅、魏素恭、刘至柔等。这些名字无一不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





发布于福建阅读 1390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