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么哥聊电影】《录取通知》影评:教育创新不是这样的

avatar
关注

这部电影比较冷门,咱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巴特比是一个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但他却面临着没有大学可上的困境。为了摆脱父母的压力,巴特比索性自己伪造了一所名叫南哈曼理工学院的大学(缩写:S.H.I.T.)。他不仅为这所虚构的大学建立了网站,还把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改造成校园,甚至真的请来了一名离职的教员。由于学校网站出现技术故障,所有申请这所假学校的学生都收到了录取通知单,巴特比索性将错就错,真的办起了学校来。他们采用同伴互相学习的授课方式,由学生自主定义想学的课程,没有考试,不用读文献,没有论文,过着乌托邦式的校园生活。南哈曼理工学院的崛起引起了邻近的哈曼学院注意,一番调查之后,哈曼学院校长向教育局提出诉讼,要求查封这所三无学校。巴特比要如何面对这场危机呢?诸君请在影片中寻找答案。

这部电影的创意非常出彩,剧情逻辑也比较连贯,思路清奇地创造出戏剧矛盾,矛盾拆解得也还算自然,不像很多喜剧最后都是靠机械降神解决问题。它的搞笑桥段也基本服从于剧情走向,有美式喜剧的夸张,但尚不至于招人反感。相比于《宿醉》那种靠猎奇和下三路搞笑的文化垃圾而言,这部电影已经算是一部合格的美式喜剧了。

但也仅限于此。作为一部意在讨论教育创新问题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存在致命硬伤。如果观众跟随主角团的角度带入剧情,这些“大学生”们的日子的确过得很舒服,没有学业压力,没有校园欺凌,夜夜笙歌,天天party,简直就是理想中的完美大学经历;但如果你换个角度,带入家长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电影,它的故事内容就不太对劲了。在美国,大学教育非常昂贵,许多家长都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存钱供小孩上大学。《老友记》里钱德曾经跟莫妮卡说过:“我们生两个孩子,然后送最喜欢的那个去上大学。”可见高等教育对于美国家庭来说是一笔多么沉重的负担。这部影片里也有类似的交代,主人公的父母为他支付了每学期1万美金的学费,这些“大学生”们的理想主义生活正是建立在父母们贡献的天价学费上的。问题在于,家长的投资是为了让孩子们可以在大学里受到高等教育,将来进入社会以后取得一个好的前程,而这些在假大学里虚度光阴的学生们,四年以后又能学到些什么呢?

创新不是无根之水,不是靠天分就能行得通的。所谓创新,是在熟练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探索。如果一个人连基础知识都不曾掌握,就妄言要开创某个领域的先河,岂不是贻笑大方么?毕加索那些线条扭曲的立体主义画作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他在古典主义的创作技法上已经走到了巅峰,才有资格进行后续的探索;而也么哥的油画作品线条歪歪扭扭,可能是因为我本来就画不直。退一步讲,即使一个人真的天纵奇才,可以跳过专业学习就创造出了一些独创性的东西,他又怎么能确保自己不是在重复造轮子呢?一个从未见过汽车的人又独自发明了汽车一遍,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抱着看爆米花电影的期待欣赏这部影片,我认为这部电影在美式喜剧的范畴里已经算得上一部不错的佳作。但可惜的是,这部打着“教育创新”旗号的电影作品本质上还是摆脱不了美国人的反智内核,是一部给那些懒惰学渣们的意淫之作。这部电影的题材本身其实挺好的,拍成这样有些可惜了。



发布于俄勒冈阅读 44367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赛罗奥特曼

· 黑龙江

虽然有原型……原型还很屌……但这部电影里,我只看到了一群骗爹妈钱吃喝玩乐把妹的小混球啊……没看出来他们有为”梦想“付出一分一毫的努力啊……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老爹鞋配衬衫完美

· 黑龙江

06年的作品,现在看看也挺不错的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