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在佛像面前会感觉渺小?这就是“空间驯服”的魅力!
如果你去过寺庙的话,就会发现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上到权势赫赫的阶层,下到市井小民,只要站在硕大的佛像面前,多多少少会产生一种敬畏感。
为什么人在各种大型佛像面前总是充满了敬畏和渺小感呢?这里面就涉及到“空间驯服”的概念了。
在户外的时候,除了来自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压力之外,佛像对人的“空间驯服”主要来自于“庞大的体型”,比如把雕像雕刻得超于寻常的大,让人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封闭环境里不自觉地产生渺小感。
这种渺小感就像让一个渺小的人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海或者沙漠面前,难免会产生类似苏轼《前赤壁赋》里面说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无力感。
除了来自文化方面的影响之外,更多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脱离集体而存活的。
跟人类面对浩瀚的大自然时产生的渺小感不同,人在面对佛像时的渺小感和无力感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最经典的就是位于海南三亚的南海观世音像和四川乐山的乐山大佛。
南海观音像采用钛合金打造,高达108米,是全世界最高、最大的白衣观音像。
去过海南三亚旅游的朋友就会知道,坐飞机从三亚起飞的时候,飞机放起落架的瞬间,会在南海观音像正上方转个弯,近距离看的效果更加震撼。
而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高达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最早开凿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历时90年才雕刻完成。
站在这些巨大的佛像面前,我们会感觉佛像一直在注视着我们,有一种灵魂被看穿的感觉。
有的人还有“巨物恐惧症”,简单来说就是非常害怕看到巨大的东西,比如看到雕像、轮船或者云团都会产生这种恐惧。
上面提到的“空间驯服”主要来自户外,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佛像的室内“空间驯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甘肃省的敦煌石窟了。
当我们走进敦煌石窟的时候,里面是一个非常窄小的空间,而人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动物,超出我们正常认知范围的,太宽阔或者太窄小的空间都会激发我们的生存本能。
而佛像在室内的“空间驯服”原理主要是这样的: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窄仄的空间,这样的空间通常是又小又矮的,自然而然就赋予了我们一种空间的紧迫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个窄小的空间里,佛像却被修建得异常的大,人进去这个空间之后,只能匍匐在佛像的脚下,抬头仰视这个佛像。
当我们匍匐在佛像脚下的时候,这种“空间驯服”就把我们驯服到一种“婴儿”的状态,这种仰视的比例,就像我们婴儿时期仰视母亲一样。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初始的心理状态,我们是一个婴儿,而佛像则是强大的母亲,“空间驯服”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其实,把“空间驯服”这个原理运用到西方的宗教教堂也是一样的道理,西式的教堂一般是经典的哥特式建筑,救世主耶稣高高位于教堂的正中央,下边则摆着一排排供教徒使用的椅子。
在这种特定的空间环境下,教徒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某种“空间驯服”,所以说,在本质上,西方的教堂也是一种“空间的驯服场”。
如果我们把“空间驯服”的原理扩展开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我们也能发现它的影子。
最常见的就是展览场地的设计,在展览场地,最常见的就是“流动路线”(路线图)的设计,让参会者按照我们设计的路线逛完整个会场。
还有就是通过一些软装、硬装方面的布置,进而形成一个特定的空间,让参与者进入这个空间之后,按照提前设定好的路线进行参观。
总之,空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分别分为宇宙空间、网络空间、物理空间、思想空间等等,而我们常说的空间设计一般是特指物理层面的空间设计。
设计的本质就是处理好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文提到的“空间驯服”,只是空间设计的其中一个小技巧而已。
只要我们还在这片大地上生存,就无法摆脱空间对我们的限制,空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到我们走进浩瀚的宇宙空间,小到踏进窄小的房间,我们跟空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微妙又令人捉摸不透。这就是空间的魅力。
绿水湖的渡客
· 江苏赞
斯蒂庞克小轿车
· 河南老建筑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