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史料真的被大规模销毁过吗?-ZT 沃金(ZH)

关注

(╯‵□′)╯︵┻━┻

全他妈怪陈寿!

这个话题,其实说是阴谋论也没错,说不是阴谋论也对。

事由根本是陈寿丫的老小子自己惹出来的。

他尼玛是根本不管后人撞穿墙抓破头啊你造吗。

能穿越回去我特么得把陈寿五花大绑,老虎凳子辣椒水严刑拷打,把肚子里的货全吐出来你造吗。

一切都源于《三国志.蜀书》里的一句话。

《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普通话:国家不置史官,好多事儿没人记呀。诸葛亮政务处理得好,可像这种事儿也不周全口牙。

这是陈寿老小子自己说的。

事实是怎样呢?他特么自己翻供啊!就尼玛在同一篇后主传里啊!

《后主传》:“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个人是谁!这个史官尼玛是谁!别特么告诉我此人姓史名官啊!

最可气的是不止一次你造吗!

要是就这一次,后人都可以当丫是笔误你造吗!

《先主传》:“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费祎传》:“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陈寿,孙贼,你丫够了。

不是说“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吗?!这又是景星见、黄气见、无宰相位的,都啥啊??

更可气的是,裴松之也来凑热闹。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

灾异靡书,这上千只傻鸟堕水的事儿是谁记下来的?!

好吧,牢骚完了,正经点。

针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两个说法。

一派认为蜀无史官,另一派则认为蜀有史官。蜀有史官派里,对此事的解释也有差异。

无史官派的观点,从李彪开始。

《北史.魏书.李彪列传》: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到后世的史家,也有许多人坚信蜀无史官,并且旁征博引,应对陈寿的言论。

他们从各方面分析季汉不置史官的原因,但在旁人看来,总会有牵强的地方。

至少到今天,无史官派势微,认为蜀有史官,似乎已成通论。

那么陈寿提及的国不置史,却频繁出现的异相与景耀元年的史官,是怎么回事儿?

蜀有史官派里,对这些的解释,历来有这么几个比较主流的说法。

1、陈寿小心眼说。

2、季汉史官乃历官说。

3、季汉史官制度残缺说。

陈寿小心眼说是从刘知几开始的,刘知几也应该是质疑陈寿的第一人。

对于考证季汉史官问题,有开辟性的作用。

只是陈寿作为当事人,他的言论比较有权威性,所以刘知几当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刘知几在《史通.曲笔》里写了这么一段:“案黄气见于姊归,群 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

刘知几认为,如果没有史官,前边那些事儿就根本不可能记下来,陈寿也没法知道。

陈寿这是因为他爸比当年受了刑罚,所以怀恨在心,恶意毁谤人身攻击诸葛亮。

可是这说法其实也很阴谋论啊不是么……

刘知几的结论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就是陈寿对诸葛亮有怨恨。

而且是个心眼小,报复心强,记性好的小人,所以才会干出如此令人发指的坏事儿。

通过蜀书的描述,怎么也看不出来陈寿有这么大怨气。

更别提他的史评和传记经常说一套写一套。

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然后他怎么写的?

《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长于巧思……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借司马懿的嘴,绕着弯夸诸葛亮。陈寿嘴巴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老实的嘛。

真的看不出来有多大怨气,所以故意诋毁诸葛亮的说法很难成立。

第二点就是季汉史官实乃历官的说法,在当今算比较主流的观点。

这批学者以刘咸炘、金毓黼和卢弼为主。

刘咸炘的证词:“郝懿行笔记又举《华阳国志》《后主志》称,大长秋南阳许慈普记载籍典章旧文,又举西州《后贤志》王化弟崇蜀时东观郎,陈寿秘书郎,不知此皆不足驳陈氏也。陈氏所言无官者,乃记注之史。黄气群鸟不必史官所言,盖蜀本多术数之学;至奏景星见者,乃占天之史官;许慈王崇卻正则掌书之官,皆非记注之史。知几所谓典校无阙,乃掌书之谓,而属辞有所则臆度之词。东观乃真记注之职,然沿旧制而有此官,未必有其地行其职,不然则承祚躬为秘书郎,岂善忘至此!即诬诸葛,又何如是之拙乎?”

刘咸炘的观点,简单总结如下。

1、异相是历官记录的,乃占天之史。

2、陈寿说的无史,指的是没有记注之史。王崇这批人,都是掌书官,不是记注官。

3、季汉延两汉旧制,所以才有东观的职位,但未必能行使其职责。

4、陈寿自己就是秘书郎,怎么可能善忘成这样?想污蔑诸葛亮,又怎么会用这么笨的办法?

5、所以三国志里的史官不是记注官,陈寿是在哀叹没有后者。

就是说,他不反对东观郎是史官,但他认为在季汉,东观郎其实是个虚职。

这也是一个没有证据的预设前提。

我们来看看金毓黼和卢弼的补充吧。

金毓黼的证词:“兹考《华阳国志》、《后贤志》,王崇于蜀为东观郎,入晋后著《蜀书》,颇与陈寿不同。今陈书不见崇名,知几所见《蜀志》,若非崇之《蜀书》即《华阳国志》也。《三国·蜀志·后主传》景曜元年,亦有‘史官言,景星见’之语。此所谓‘史官’乃太史令之异称,实历官也。或据此以为蜀有史官之明证,殊为失考。”

简单说,金毓黼先生也认为,三国志里出现的史官是历官。

他的论据是,史官一词,乃是太史令的异称。

如果因为这一点,就坚信蜀有史官,则过于武断了。

不过他也认同,王崇曾任东观郎,这似乎和金先生的结论有些矛盾。

只是对这个东观郎的作用,金先生应该也认为是个虚职。

最后来看一下卢弼的话。

他说:“弼按季汉辅臣赞所颂述皆当时可传之人,承祚自注云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评语所谓注记无官,行事多遗者,此也。刘说为允。”

卢弼的意思就是顶刘咸炘,给刘咸炘点了个赞。

那么季汉的东观郎真的是虚职么?三国志里的史官又真的是历官么?

《后汉书.百官志》:“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

你乍一看,似乎太史令确实只管星象历法,景星见之语,当出自任此职者。

但事实上两汉的太史令,一大职责就是要负责做记录,将一切灾异祥瑞进呈报告。

古代记录天相,不是为了找外星人,是为了对应现实生活,推演世事,或者引导舆论。

陈寿所说,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现象,恰恰只在没有史官的时候才能发生。

换言之,太史令确实管历法,但他不是专职历官。太史令也不是唯一的史官,但是史官之长。

太史令成为专职历官,要到魏晋后期,增添了著作郎这个职位,此后太史令才渐渐专管天文。

刘、金几位先生,把魏晋后的太史令与两汉的太史令一概而论了。

那东观郎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通典·职官》:“后汉图书在东观,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一人,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属太常。以其掌图书秘书,故曰秘书。后省。”

东观是雒阳城南宫中的一座高楼,专门囤各种记录与书籍,类似于皇室的图书馆。

从汉明帝令班固于东观修史开始,这里慢慢变成了修史和藏书的固定场所。

后来相应而生了特定的职位,所谓秘书监,以及其属官秘书郎。

因为要在东观修史,所以各种资料典籍都要存放在东观。

存放在东观后,为了便于查阅,又要有人专门负责整理这些慢慢增多的文档。

于是就有了东观郎,因为就近查阅资料,修撰古籍,变成了专门修史做记录的秘书官。

几位先生认为季汉东观郎为虚职的说法,靠不住,只是他们的假设。

这种假设不能证明其真,也不能证明其伪,只是几种可能性之一。那就不该认为确凿无误。

很多人以此为论据,就诞生了季汉史官制度残缺说。

我手头找不到现成的论文可以引用,大概简略叙述下他们的观点。

1、所谓注记无官,特指刘备与诸葛亮时期,因为战乱多事,无暇顾及。

2、蜀汉内部派系斗争导致记注官无法发挥作用。

3、国不置史不等于没史官,他们可能是光吃饭没干活。

4、裴松之搜罗那么多资料,都没有新鲜热乎的蜀汉史官注记,可见他们确实没干活。

5、蜀汉的资料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导致过于混乱,乃至遗失。

看一下陈寿的履历吧……

《华阳国志.陈寿传》:“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

他给姜维当过秘书,还担任过图书馆管理员……

陈寿,孙贼,丫自己就是注记官。

我们目前可知,可靠的季汉注记官名单有四个人:郤正、许慈、王崇、陈寿。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所谓注记无官云云,决不可信。那这注记官是不是真的不干活呢?

‘史官乃历官说’与‘季汉史官制度残缺说’都认定了一条。

要么是没有注记官,要么是注记官没好好干活儿。

这其实也都是没有证据的预设前提……

事实到底是怎样?

提前声明一个事儿,东观郎也好,太史令也罢,这都是内朝官。

季汉延两汉正统,官制照旧,诸葛亮作为丞相,他是外廷之长,管不着内朝官。

因为怕被非议,被蜀中的反对派揪小辫子,诸葛亮对于人臣本分一直都守的很严。

那些说他跋扈的论调不要信,都是毫无根据的揣测。

为了维护蜀中势力平衡,自己荆州派的马仔都得被迫牺牲掉,有这样跋扈的吗?

所以说,是否真的注记无官,也怪不着诸葛亮。

陈寿说他犹有未周,到底什么用意,咱们先不提,请容我列一个书单。

王崇《蜀书》、谯周《蜀本纪》、常璩《华阳国志》、陈术《益部耆旧杂记》、佚名《云别传》。

如果真的注记无官,或者注记官光吃饭不干活,这些东西都是怎么蹦出来的?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有曹魏和东吴的半成品可以直接借用。

他修《蜀书》时,不可能无中生有。

在《三国志》,哪怕是《蜀书》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类似现场记录一样的对白。

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原始文档,陈寿是编不出来的。

有人认为陈寿凭借的是当事人的回忆。

以他所处的世代,经历过季汉初期的人基本都死绝了。

他上那里采访当事人去?

刘禅在景耀年间,开始相继给以往功臣追评谥号。

“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

“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冬十月,大赦。”

这说明季汉对早期事业的总结性工作已经展开,这种工作离不开东观秘书郎陈寿这种注记官。

没有注记官帮助整理资料、档案,针对政治环境做出建议,追谥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景耀年间的追谥活动,其实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季汉的注记官们是必须得干活的。

他们在当时必须得整理大批量的早期档案。

《华阳国志.陈寿传》:“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

小常同学偷偷阴了陈老前辈一把,这三国史必然是包括了季汉史的原始文档。

所谓鸠合,就是乱七八糟的大量聚集。王崇、谯周、常璩等人看到的东西,陈寿没道理看不见。

而且以陈寿当时的条件,他能接触到的材料只会更多。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

结合其书中的其他记载,这句谎言是如此刻意。

陈寿在睁着眼说瞎话,而且故意又留下了线索,告诉你他在撒谎。

如果以季汉史官制度残缺,或者文档管理不善做结,无疑是很稳妥的说法。

但这两种结论也并不是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

史官制度不完善不等于没有史官,有史官但是连年征战也不等于史官就不干活。

说真的,与曹魏、东吴比起来,季汉的政治环境相对而言要稳定多了,没道理史官无法展开工作。

相较之下,季汉史料遭销毁,未尝不是一种说法。

为什么历代的专业学者不采用这种说法呢?

一来是因为与销毁说相比,其他结论所需要的推测相对少。

二来支持销毁说所需要的很多推论其本身根本就无法进行。

三来销毁说涉及的政治问题要更加复杂,会更容易脱离史料。

因此这不符合专业学者治学的原则,所以销毁说只能停留在阴谋论的层面,无法堂而皇之的考据。

不过销毁说未尝不能作为一种思路来研究。

而且如果我们假设其为真,许多诡秘难测的事情就都说得通了。

从人文的角度讲,这其实也是一种期盼,渴望有更多的史料以待发掘。

发布于浙江阅读 7907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西示风

· 广西

楼主的文言文大概初中水平吧,陈寿的《三国志》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对刘备父子和诸葛亮的敬重,对蜀汉的深厚感情,这都看不出,还读毛的史书,基础太烂,读再多也白搭。

亮了(87)
查看回复(5)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麦蒂3513鑫

· 海南

别的不说,就这非主流的语言,看了觉得恶心。

亮了(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