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种种称谓及其由来(文录摘自于《佞幸:中国宦官与中国政治》)

avatar
关注

在历史上,对宦官的称谓有很多,举不胜举,而且不断变化。这些称谓的由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由于他们与众不同的生理特点,即生殖器官遭到破坏而称。郑玄注云:“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月令·仲冬》:‘其器闳以奄。’”所以宦官被称为奄人。在西周,这是对他们最常用的称呼。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谦部》云:“宦者皆谓之奄。”奄、阉二字通用,故又称阉人。如《后汉书·宦者传》有:“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宫刑,又名椓刑,《诗经》中有“昏椓靡共”之句,郑玄注云:“椓,毁阴,即割势也”,故宦官又称椓人。《诗经·瞻 卬》有:“匪教匪诲,时维妇寺。”《后汉书·五行志》谓:“奄官无阳施,犹妇人也”,故称妇寺。由于阉割后身体残缺,如腐朽之木不可复生,故阉又称为腐刑,宦官也就被称为腐人、刑臣、刑人、刑隶、刑残、刑余之人。如《周礼》谓“刑人不在君侧”。《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谏晋文公说,如果他念旧恶,则“行者甚众,岂惟刑臣”,这刑臣指的是他自己。《正字通》云“男子势曰阴”,故割去势后又称大阴人,如《史记·吕不韦列传》,“私求大阴人嫪毐为舍人”,嫪毐本未去势,因冒充已被阉割,乃得被送入宫。

二是由于他们工作的性质而称。宦者,是星官名。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皇帝近侍称为宦者。《国语·越语下》载:“(越王)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韦昭注:“宦,为臣隶也。”阉割后充当宦的人,便被称为阉宦。如《后汉书·宦者传》载:和帝时,由于窦宪兄弟揽权,“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寺又音侍字,寺与侍古相通,宦官是宫中近侍,故又称侍人、寺人、宦寺、宦者、宦人、阉寺等。如《诗经·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孟子·万章》中亦记有“齐主侍人瘠环”之句。秦时,太后曾使行腐刑的吏拔嫪毐须眉,使能以宦者的面目进行活动。汉武帝时,“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新唐书·李石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

三是由他们所担任的官职而称。如先秦时有司宫、巷伯、宦者令。《左传·襄公九年》载,宋大火,时主持国政的喜乐“令司宫、巷伯儆宫”。以完璧归赵而名垂后世的蔺相如,就是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秦、汉有内常侍、中常侍等,如种暠称宦官曹腾为曹常侍。隋、唐设内侍监,于是又称内监、宫监。如王建《宫诗》:“两行宫监在帘前。”又因封建社会是官本位的社会,以官才能显示出人的价值,而高级的宦官又都有一定的级别待遇,所以在宦者的基础上,又演变为宦官。《后汉书·宦者传》载,单超等五人同日封侯后,云:“自是权归宦官。”唐时,高力士任右监门卫大将军,玄宗称他为将军。刘季述任观军容使,连皇后也称他为军容。明朝时,最高一级宦官的职称是太监,所以又将宦官泛称太监,即以最高代表全体,有奉承之意。但实际上仍常以具体职掌为称,如魏忠贤掌东厂,被称为厂臣。到了清代,宦官被通称为太监,而实际上,亦常以具体职衔为称,如西太后称小德张为张掌案、称李莲英为李大总管等。

四是因宦官所处环境而得名。皇帝生活的地方称内廷、禁中,所以对宦官的称谓,又多与中、内二字相连,从而发展变化为中官、中谒者、内侍、内臣、内使、内竖、内官等。如西周时有内小臣,汉时有“内臣石显之像”(见载于《汉书·五行志》)。如唐李德裕《长安秋夜诗》:“内官传诏问戎机。”明洪武时令:“凡内官、内使出入,皆用号牌。”秦有中车府令,汉有中书谒者、中太仆等。

五是因与皇帝的关系而称。一般来说,皇帝遣宦官出使时,称为中使;受宠信者为中贵人、中贵,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天子使中贵人从(李)广勒习兵击匈奴。”还有个别宦官因与皇帝关系特殊而另有称呼的,如汉灵帝称张让为公、赵忠为母,明穆宗称黄锦为黄伴,明神宗称冯保为大伴,等等。

六是因服饰而称。主要有貂珰,以及由此衍生的貂寺、内珰、中珰等。貂尾金珰本来是少数民族的冠饰,秦始皇破赵,得到貂蝉之冠,赐给侍中。汉代沿袭,《后汉书·舆服志》载,侍中、中常侍,在武官戴的武弁大冠上,“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汉宫仪》则谓“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因而貂珰成了对宦官的专称。《宋史·赵景纬传》:“弄权之貂侍,素为天下所共恶者。”元代周密《武林旧事》:“闻退珰老监谈先朝旧事。”明代何景明《鲥鱼》诗:“赐鲜遍及中珰第。”夏允彝则谓“东林初负气节,每与内珰为难”。

七是社会上既对宦官受腐刑加以鄙视,又憎恨他们恃宠弄权,由此产生出系列贬称。如熏腐之余、宦孽、凶竖、宦竖等,其中随意组合很多,但都离不开这两个意思。一般百姓则常俗称之为老公,如李自成进京驱逐宦官时,“孩子兵群呼打老公”④。清代宦官最忌讳的就是称他们为老公(老宫)。

八是由于宦官的地位权势而产生的敬称。如对高力士,唐玄宗时,诸王及公主称之为翁,戚里诸家尊其曰,驸马辈直呼他为爷。程元振在唐代宗时势力很大,军中呼他为十郎。唐肃宗时,宰相李揆以子姓事李辅国,尊他为五父。明英宗时,公侯勋戚呼王振为翁父。光绪皇帝等称李莲英、小德张为罕达(满语,师父之意)。对宦官最通常的尊称是公、公公。清代则为罕达、爷。

此外,在宫中宦官这个圈子里,还另有一些称呼,如与宫女结为夫妇关系的宦官,在汉代称对食,在明代称菜户或对儿。而受他们雇请,替他们做浆洗、扫除等一类杂役的贫苦宦官,则被贬称为镟匠。明代宦官对前辈称公,或称其职。如刘若愚称陈矩为先监,王安为正监,高时明为高公。而上级太监对下级宦官则称为官人或某长官,如掌内官监印、司礼秉笔高时明勉励刘若愚时,“且顾左右曰:‘怎得满皇城官人多好学读书如刘长官。’”清代宦官之赏有顶戴者,称为爷;无顶戴者,则称师父。

上述种种称谓,只就各类列举一些例子,其使用时间和频率各不相同,其中很多都未成为后代沿用的通称,而仅见于史书中。

发布于江苏阅读 4793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