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科普】—— 脚感不等于缓震?各大品牌中底介绍(持续更新)

avatar
关注

如果大家想了解耐克气垫的知识,可以点这里


文章目的:科普一些关于球鞋中底的知识,让xdm可以根据自己的打法,选则适合自己的中底与球鞋。


文章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通俗解释下中底缓震与回弹的工作原理。


二.详细介绍下各大品牌的中底以及其性能。


三.大概分析些篮球动作的受力情况,以及适合的中底。

【一.那么中底缓震与回弹的工作原理到底是怎样的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一个自由落体的篮球一样。



首先,篮球从高处落下时,重力G就像我们对中底产生的压力F。而中底,就是我们的篮球,表皮就是它的发泡材料,球里的空气就是中底里的小气泡。

然后,在篮球着地时,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表皮发生形变并压缩里面的空气,在这个过程中,表皮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吸收的力越多,达到极限形变的时间越长,缓震的效果就越好。【这就是中底缓震的工作原理】

在极客鞋谈EP537这期中,有详细的关于缓震与冲击力吸收的解释。

最后,当篮球离地时,压力F消失,表皮的形变和压缩的空气都达到了极限,极力的想恢复原状。这时,弹性势能->动能 ->重力势能,这就发生了回弹(虽然在球鞋中,这个助力不会超过我们自身的体重把我们弹出去,但是却会使我们的腿部肌肉更快的恢复到初始状态,以便二次发力)。当然,回弹的能量也不可能是100%的,因为在能量的转换的过程中,内部的分子作用力肯定会消耗掉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中底回弹的工作原理】

同样还是在极客鞋谈EP537这期中, 有详细的关于回弹与力量反馈的解释。

而且,你还可以通过改变中底的【材料】,【混合比例】以及【发泡工艺】,来改变中底形变的作用力和内部气泡的回弹力,以达到获得不同的缓震与回弹。

更多关于缓震回弹的知识,在极客鞋谈的EP626EP360两期中,有更多更详细的说明,推荐大家观看。

【二.各大品牌中底与性能】

中底按性能主要分为:

1.板砖型 —— 板砖型中底是用最原始的EVA发泡技术来制作的。这种中底,分子间形变作用力小,气泡也又小又少,整体脚感偏硬。在受力时,中底的形变小,压缩的气泡少,缓震和回弹的效果很一般。不过,用料很扎实,耐久度还是不错的。

而且,这种中底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场地感非常好!因为缓震和回弹比较小,所以有更多的力被传递到了地面。那么相对的,地面的反馈力就很大,给运动员的加速度也很大!运动员的加速度越大!那么在做急停,变向,突破等动作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的轻松与迅捷。

2.韧弹型 —— 韧弹型中底是用升级的高密度发泡技术来制作的,在发泡时,通过额外的一些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增加中底的密度与内部气泡的数量。这种中底,相比普通EVA,密度更大,气泡更密更多,整体脚感偏韧。在受力时,中底有轻微的形变,压缩的气泡相对较多,缓震和回弹效果也较好。而且,由于中底分量足,结构紧实,内部气泡又密又小,不容易出现塌陷衰减,所以,耐久度也是比较高的。

在我看来,韧弹型中底是最适合篮球运动的中底,它在不失去场地感与回弹的基础上,还能够提供足够的缓震来缓解运动员受到的冲击力,这种平衡的性能,几乎可以应付篮球场上的各种场景与打法。最出名的就是阿迪的Bounce了。

3.软弹型 —— 软弹型中底是用更激进的大颗粒发泡技术来制作完成的,在发泡时,通过更加激进的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大大增加气泡的数量与体积。这种中底,质量轻,密度小,气泡又大又多,气压很足,整体脚感很软弹。在受力时,中底很轻易就能被踩穿,快速的获得气泡反馈,弹力大,响应好!但是,由于密度过小,气泡过大,中底结构松散,所以缓震极限不是很高。而且,大气泡很容易在踩踏中破裂,导致中底塌陷,所以性能衰减比较快,耐久度也不是很高。

软弹型中底是现在各大品牌都主推的缓震科技,不管是李宁的LightForm,阿迪的LightStrick,还是安踏的A-FlashForm,都是差不多的。这种中底虽然性能很突出,又轻,又软,又弹,但是确实缓震极限不是太高,耐久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高弹型 —— 高弹型中底是用最新的材料或者科技来发泡制作的,很多都是最前沿的技术,有些甚至能引领未来中底发展的方向。这种中底,和普通的EVA有着相当大的结构和性能区别,缓震回弹的效果也要强上很多倍。整体脚感轻弹!在受力时,绝大多数的力都能被吸收并反弹,缓震和回弹都非常出色。而且,由于高弹型中底分子结构特殊又复杂,普遍耐久性,抗寒性都十分出色。在各种环境下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出现衰减问题。

高弹型中底算是现在球鞋市场上最强的中底了,不管是阿迪的Boost,还是李宁的䨻,都是非常优秀的,弹球数据都在60以上,䨻甚至可以达到78。所以,只要包边设计到位,性能调教到位,想拥有一个轻质,高弹又耐用的中底,是完全可能的。

5.吸震型 —— 吸震型中底是用高分子吸震材料合成的,它一般不是一整块,而是一部分。这种材料的主要功能就是吸震,不管是亚瑟士的Gel还是安踏的Smart S.A.M。

6.非牛顿流体型 —— 非牛顿流体型中底是用非牛顿流体材料混合发泡制作的,简单的说,就是在普通的EVA中混入了一些非牛顿流体材料再进行发泡。这种中底,由于混入了非牛顿流体材料,使得结构和性能异常的诡异,整体脚感只软不弹,卸力。打久了,甚至还会脚底板酸痛,小腿抽筋,膝盖疼痛。在低强度受力时,由于非牛顿流体分子受力过小,一直处于游离状态,所以,中底无法达到最大形变,持续的吸力,这就使得我们在移动,变向,横移,突破,投篮的时候,都卸力,并且感觉到中底柔软踩不实(这些占了篮球运动90%的时间)。在高强度受力时,非牛顿流体分子受到极大的冲击力,瞬间紧锁回弹,把大部分的力都反弹了回去。这就使得我们在落地时,腿部肌肉和膝盖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力,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影响我们的运动表现,还有可能损伤膝盖和半月板,导致疾病和伤残。而且,非牛顿流体型中底,本质上就是一种普通的EVA发泡,耐久非常差,还很重。

非牛顿流体材料在国外,主要是用来制作运动护具的。比如极限自行车和滑板运动的护具。这种材料,柔软,方便穿戴,但是在受力的一瞬间,一整块的非牛顿流体材料可以瞬间变硬并发生回弹,把意外的冲击力分散到更宽的面积让更多的肢体去分解吸收,减少致命创伤。如果我了解这个材料的性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把非牛顿流体材料】做成【鞋头防踩或混纺鞋面】!

这材料,确实不适合篮球运动。

各大品牌中底介绍:

*主要是介绍一些现在还在使用的,或者比较出名的;而不再用的,或者太老的,就自动省略了*

Micro G

类型:板砖型 


制作工艺:EVA发泡


弹球数据:36(弹球数据:用一个小球从100厘米的地方自由下落到中底上,看回弹的厘米数,算出回弹率。36厘米就表示中底回弹率为36%。)


缓震极限:中等 (低:75公斤以下;中等:75-85公斤;高:85公斤以上)


耐久度:高 (低:中底性能衰减较快;中等:中底性能衰减较慢;高:中底性能很难衰减)


性能:Micro G是UA篮球鞋初期使用的缓震技术,就是最普通的EVA发泡。它密度高,气泡少,脚感偏硬,缓震和回弹都很一般,但是场地感好,反馈直接。而且,耐久度也不错。


在UA的篮球鞋中,Micro G这个反馈力优秀的中底一直都没有被忽视,不管是最近的库里7(前掌Micro G主突破,后掌HOVR主缓震),恩比德1代,还是其他的一些团队鞋中,都在使用。

Charged Cushion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EVA发泡+高压成型


弹球数据:44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Charged Cushion是UA篮球鞋使用的第二代缓震技术,把普通的EVA发泡,再通过高压成型。它相对于Micro G,气泡更多更密,脚感更软,缓震和回弹也更好。而且,中底是高压成型的,密度也不低,耐久度也不错。


在库里的1-3代中,都使用的这个缓震技术。虽然这个中底很韧,性能均衡,但是脚感着实很一般。于是,在消费者的吐槽下,UA终于把它被冷藏了,以至于到现在,UA的篮球鞋,几乎都看不到这个缓震技术了。

Hovr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新配方+EVA大颗粒发泡+Energy Web 


弹球数据:54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Hovr是UA篮球鞋使用的第三代缓震技术,使用了陶氏化学的新材料配方INFUSE OBCs来进行发泡。它相对于Charged Cushion,重量减轻了10%,弹力增加了15%,寿命提升了40%,脚感更软弹,缓震和回弹都比较明显。而且,UA还用一个Energy Web把Hovr包裹起来,增加它的强度与韧性。这样,Hovr就不容易被一脚踩穿了,缓震,回弹,耐久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Hovr是现在UA的主打的缓震技术,不管是库里6,7,恩比德1代,还是HOVOC这样的团队款,都用到了这个技术。在一次次的调教之后(库里6中Hovr的含量才5%,所以依旧板砖),Hovr的性能和脚感已经非常优秀了,特别是在Havoc 3上。

SpEVA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业:高密度EVA发泡


弹球数据:50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SpEVA是亚瑟士篮球鞋最初使用的一种缓震技术,利用新工艺来进行发泡。它比普通的EVA要轻35%,脚感偏韧,缓震回弹比较均衡。而且,还调教出45,55,65三种不同的硬度,来满足不同部位对缓震回弹的不同需求。不过,缺点还是有的,那就是稍稍的有点重。


SpEVA主要用在Gel-Burst这种锋线鞋上(不过24换成更轻的FlyteFoam了)。这个中底弹性高,硬度强,很适合大力量的突破与身体对抗。这样既能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又能提供不俗的运动表现。

FlyteFoam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业:Kevlar纤维混合+EVA大颗粒发泡


弹球数据:48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FlyteFoam是亚瑟士篮球鞋使用的最新一代缓震技术,使用EVA混合了Kevlar纤维来进行大颗粒发泡而成。它比普通的EVA要轻55%,密度小,气泡大,脚感韧中带软,略感回弹,很容易被踩穿,缓震极限不高。不过,由于混合了Kevlar纤维,耐久度也比其他大颗粒发泡的中底要好些。它还有2个升级版本,弹性更好的FlyteFoam Propel(添加了TPA材料,弹球数据可达到60)和更轻更弹的FlyteFoam Blast(暂时还没用到篮球上)。


现在亚瑟士篮球鞋几乎都换上了这个中底。330g的Glide-Nova ,340g的人Gel-Hoop12,380g的Gel-Burst24都在用它。而500g的内线鞋Invade Nova和Surge则在前掌使用了更高弹的FlyteFoam Propel。这个超轻的中底,成就了亚瑟士篮球鞋内场木地板之王的美誉。那种贴地飞行,人鞋合一的感觉,真的爽到飞起!

Gel


类型:吸震型


制作工艺:合成硅胶


弹球数据:≈0


缓震极限:高


耐久度:高


性能:Gel是亚瑟士的核心缓震科技,诞生于1980年,是一种内嵌的小方块合成材料,它可以根据需求调配出不同的缓震与回弹能力;一开始有很多种类,有的很弹,有的缓震好,但是后来都改成吸震为主了。比较出名的就是那个鸡蛋从6楼掉下来毫发无损的广告。


在亚瑟士篮球鞋中,一般嵌入SpEVA,FlyteFoam中使用,增加球鞋的缓震。

Ignite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PU超临界发泡


弹球数据:48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高


性能:Ignite是Puma和巴斯夫合作的PU缓震技术之一,用到了Elastopan和Cellasto两项高弹聚氨酯微孔发泡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U超临界发泡。它的内部,均匀细密的布满了无数纳米级的小气泡,脚感绵密韧弹,缓震和回弹都不错,耐久也很好,但是,有点重。


Ignite是Puma重返篮球鞋市场用的第一个缓震科技,在Puma的Legacy,Uproar篮球鞋的前掌中都用到了它。场地感和回弹都还不错,实战性挺好的。


关于超临界发泡,在极客鞋谈的EP650中有详细的解释。

NRGY Beads


类型:高弹型


制作工艺:TPU颗粒发泡 + Ignite填充


弹球数据:58


缓震极限:高


耐久度:高

性能:NRGY Beads是Puma和巴斯夫合作的PU缓震技术之二,它是用TPU颗粒发泡,生成一个个的虫卵,然后再用Ignite进行填充融合的一个中底。它的整体结构和Boost极其相似(他俩还因为这个事打了10年的官司),脚感和性能也很像,缓震和回弹都很高,耐久度也不错。


在Puma的Legacy,Uproar篮球鞋的后跟中都用到了NRGY Beads(就是那个经典的虫卵设计)。它缓震和回弹都还是很高的,实战性能不错。而这种搭配了Ignite + NRGY Beads的中底,Puma把它叫做Hybrid。

ProFoam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高密度EVA发泡


弹球数据:42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ProFoam是Puma篮球鞋使用的最新一代缓震技术,没有任何的新科技,就是重新调教的EVA发泡。它比普通的EVA要软些,脚感硬中偏韧,缓震OK,但是回弹一般,有点游离在Micro G和Bounce之间的感觉。不过,相对于Ignite和NRGY Beads这种TPU发泡的中底,要轻不少。


在Puma最新的篮球鞋RS-Dreamer和Hardwood中,都用到了这个中底。它实战性真的很一般,不知道Puma为什么会在新出的篮球鞋上用这样一个平庸的中底。难道是觉得TPU的中底太重了??????

FuelCell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PU超临界发泡


弹球数据:48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高


性能:FuelCell是New Balance现阶段主打的缓震技术,和Puma的Ignite一样,也是PU超临界发泡而成的。它和Ignite相似,中底绵密,脚感韧中偏软,略有回弹,缓震极限和耐久度也是挺不错的。


New Balance现在有两双篮球鞋在用这个中底,都是卡哇伊的,一个是OWN1S,另一个则是The Kawhi(签名鞋)。不过,这两双鞋性能都比较平庸,还贵,不太建议大家购买。

Phylon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EVA二次发泡


弹球数据:48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Phylon是耐克的专利缓震技术,它是通过EVA二次发泡而成的。它在重量,缓震,回弹,耐久方面都是中规中矩的,整体脚感和阿迪的Bounce一模一样。而且,它还是耐克Cushlon,Lunarlon,Phylite,Lunarlite,React,Renew等其他中底的“底味”。这些中底,都是以Phylon为基础,然后加入不同比例的其他材料,混合发泡而成的。而那些花里胡哨的名字,只是耐克用来忽悠消费者的噱头罢了。


所以,耐克所有的篮球鞋都用到了这个缓震技术(或者说它的变种)。

Cushlon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橡胶+EVA二次发泡


弹球数据:42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低


性能:Cushlon是Phylon的第一次升级尝试,它是由EVA+橡胶混合发泡制作而成的,不过配方中的橡胶成分比较少。它比Phylon更轻,脚感更软,缓震更高,但回弹更少。而且,耐久也比较差,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硬,性能可能就会衰减到原来的80%。


使用Cushlon的耐克篮球鞋也比较多,我记得的就有,科比3,欧文4,还有欧文s2。这个中底的实战性能还是挺不错的,一开始有很澎湃的软弹感,投篮,跳跃,落地都很舒服;后期,澎湃感就消失了,会变硬,弹球数据也下降到38左右,有点UA Micro G的意思,场地感会有所加强。

Lunar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丁腈橡胶合成


性能:Lunar是用一种运用在航天技术中的材料——丁腈橡胶+EVA合成的。它比EVA和Phylon轻30%,而且,弹力十足!反馈明显!它不会吸收任何的冲击力,而是把它们全部的反弹回去。但是,耐久度奇差,几乎穿几次就能踩扁。所以,Lunar很少单独使用,而是做成内嵌的Lunarlite(如科比4)或者中底Lunarlon(如科比10,11)使用。

Lunarlon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丁腈橡胶+EVA二次发泡


弹球数据:42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低


性能:Lunarlon其实就是升级版的Cushlon,它是由EVA+丁腈橡胶混合二发泡制作而成的。它比Cushlon更轻,更软,缓震更好,但是回弹却差不多,耐久度也不高,而且衰减的更快。如果Cushlon的衰减速度是20场的话,那么Lunarlon的衰减速度就是5场。


Lunarlon最开始是被用在跑鞋上的,后来才被用在篮球鞋上,但是不管是在跑鞋市场还是在篮球鞋市场,消费者对它的印象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中底,衰减太快了】!于是,在成吨成吨的吐槽下,Lunarlon渐渐的就被耐克雪藏了。

React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新配方+TPE+EVA二发泡


弹球数据:48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React算是耐克对Lunarlon的一种救赎,它是由EVA+新配方+TPE混合,再二次发泡制作而成的。它比普通的EVA轻了32%,比Lunarlon软了10%,弹了13%,脚感又轻又弹,韧中带软,缓震和回弹都是够用的,和亚瑟士的FlyteFoam(也就是Gel-Hoop)有点像。耐久度一般,随随便便打个10场,也不会出现明显衰减的。


React是耐克现在主推的缓震技术,也是最能打的缓震技术。它在HyperDunk 2017,SuperflyMVP,Jordan React Elevation中都有使用,而且实战性还不错。场地感,缓震,回弹都是比较优秀的。

Renew等其他名字的中底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新配方+EVA二发泡


性能:剩下的这些花里胡哨名字的中底,其实都是耐克为了商业营销,把Phylon换个配方发泡出来的而已。比如这个Renew,就是加大密度的的Lunarlon而已。所以,耐克的中底,只需要关注Phylon和React就行了,其余的都不用管。

Bounce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高密度EVA发泡


弹球数据:48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除了一些低密度的除外,比如pro bounce 2018)


性能:Bounce是阿迪中低端篮球鞋上主打的缓震技术,它是普通的EVA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手段,进行的高密度发泡制作而成的。它和其他的韧弹型中底是一样,密度适中,硬度适中,脚感韧弹,场地感好,缓震和回弹都中规中矩。甚至连耐久度都差不多。


Bounce这种稳定均衡的性能,让它成为了篮球场上各个位置,各种打法都能适配的全能型中底。阿迪的pro bounce 2018,pro model 2G,米切尔1,米切尔2,利拉德2,利拉德3等等等等,无数的实战好鞋,都用到了它。不过,每双鞋根据定位,调教的都有些许的差距。比如pro bounce 2018,密度就调的比较低,回弹和耐久都比一般的要差些,弹球数据在40左右。而米切尔1,则比较正常,是48。米切尔2更是加大密度了,更耐久也更弹了,弹球数据是52。

Boost

类型:高弹型


制作工业:TPU颗粒发泡


弹球数据:58


缓震极限:中等偏高


耐久度:高


性能:Boost是阿迪现在最核心的缓震技术,它是用TPU颗粒填入到一个模具里,然后高温发泡制作而成的。它脚感软弹,缓震极限比较高,在极寒和极热的环境下也能维持高效的回弹。并且,耐用性也很好,就算长时间使用,磨损和衰减都是极低的。不过,Boost还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有点儿重。如果这个缺点也可以通过什么技术解决的话,那将是无敌的存在。


毫不客气的说,Boost拯救了阿迪,让阿迪从一个快要嗝屁的公司,做成了现在业绩蹭蹭上涨的样子。不管是休闲鞋,跑鞋,还是篮球鞋,都卖的很好。Boost的篮球鞋中也出了几代神鞋,哈登1,2,3,Crazy Explosive 2016,2017,Crazy BYW X 1,2,Marquee Boost等,性能都是很不错的。虽然Boost有点软,穿久了脚底板有点酸,但是整体来说,它的软弹感和毫无衰减的性能,我还是很喜欢的。我的Marquee Boost穿了大半年了,弹性和脚感都没有啥减弱,性能依旧,是我个人训练或者养生局散步投篮,最爱的篮球鞋子之一。

LightStrike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业:EVA大颗粒发泡


弹球数据:50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低


性能:LightStrike是阿迪现在主推的缓震技术。它是由EVA大颗粒发泡制作而成的。说白了,它就是Bounce的升级版,脚感比Bounce更轻,更软,缓震和回弹都差不多。但是,密度更低了,耐久度不太好,长时间使用,性能的衰减比较明显。


LightStrike确实是一个口碑不升反降的新科技,整体上,除了轻,并没有什么别的亮眼的地方,而且,耐久度也很差。不过,由于客户反馈太差,阿迪也在偷偷的尝试新配方了,像刚出的利拉德7,重量依然很轻,但是整体脚感却变坚韧了!所以,一个又轻又软又弹又耐操的LightStrike,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与我们见面!

Bounse+Cushion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EVA合成胶


性能:Bounse和Cushion是李宁B+C缓震技术里的内嵌EVA合成胶,整体的结构与原理和SeaPool鞋垫里的橡胶片相当。Bounse是前掌回弹的那部分,回弹效果比普通EVA中底高25%;Cushion是后掌缓震的那部分,缓震效果比普通的EVA高68%。在李宁早起的篮球鞋里面大量的使用,比如韦德之道的1-5代。

Bounse+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橡胶+EVA发泡


弹球数据:44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Bounse+就是Bounse的升级版,是李宁初期非常优秀的缓震技术,它是用Bounse这种含有高回弹分子的EVA胶片,发泡制作而成的。它比Bounse多了很多气泡,体积更大,质量也更轻,整体脚感韧弹,缓震不错,弹力也提高了27%。


说到Bounse+,就不得不说到阿迪的Bounce了。它俩虽然弹球数据差不多,但是在性能上,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区别。


1.李宁的Bounse+中含有大量的橡胶,所以相较于阿迪的Bounce,脚感更棉软,分之间的作用力更大,缓震极限更高。


2.而相对的,阿迪的Bounce更硬,场地感更好,反馈力更集中,弹性更好。


不得不说,Bounse+是李宁一个非常能打的缓震技术,在这个技术的加持下,出现了一代神鞋——闪击3。虽然现在,李宁有用LightFoam替代Bounse+的意思,但是当需要极致回弹与反馈的时候,还是会用上它,比如最近出的裂变6和闪击7,就是LightFoam和Bounse+的双中底,LightFoam主打缓震,Bounse+主打回弹。

Cloud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苯环橡胶+EVA大颗粒发泡


弹球数据:50


缓震极限:高


耐久度:高


性能:Cloud是李宁的第二代的缓震技术,也是Bounse+的升级版技术。它是沿着Bounse+的发展方向,在原有配方中,加入了含苯环的高粘弹性橡胶,发泡制作而成的。它形成的气泡比Bounse+的更坚韧,更有弹性,整体脚感刚开始会偏硬,但是慢慢的,会变得韧弹,缓震极限和回弹也比Bounse+要高。而且,耐久度也不错,长期使用,也不会有明显的衰减。不过,相对的,会有点重。


Cloud是我最喜爱的李宁缓震技术,综合性能非常的优秀。它的缓震极限比市面上好多品牌的都要高,耐久度也很好,而且,回弹性能也不输给LightStrike,A-Flash,LightFoam这些新一代的中底。虽然整体脚感有点偏重,偏硬,很不讨喜,但是实战性能还是很不错的,场地感,缓震,回弹,都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不过,在消费者盲目追求踩屎感的今天,李宁有种要用LightFoam替代Cloud的意思。没准,闪击6就是Cloud的绝唱了!

DriveFoam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PU超临界发泡


弹球数据:48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高


性能:DriveFoam是李宁昙花一现的中底缓震技术,和Puma的Ignite一样,都是用巴斯夫公司的PU超临界发泡技术制作而成的。它的气泡也是均匀绵密的。整体脚感较韧,然后带有点软弹,跟Boost有点像,但是没有那么明显。而且,耐久度同样也比较高。


由于巴斯夫公司的要价比较贵,所以DriveFoam只是短短的产出了几款鞋子,就淡出历史舞台了。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韦德之道6和驭帅12。不过这次合作李宁也不是没有收获的,PU超临界发泡技术为李宁的研发部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后面䨻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LightFoam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α—烯烃共聚物+EVA大颗粒发泡


弹球数据:50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低


性能:LightFoam是李宁现在主推的缓震技术,也是最新的技术。虽然Cloud的缓震与回弹都非常优秀,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重+太硬】。那有什么可以解决掉这个问题呢?


于是,加入了α—烯烃共聚物的LightFoam诞生了!


它和Cloud一样,能发泡出高强度,颗粒大,弹性好的气泡,而且,还克服了Cloud的唯一缺点,重!整体的脚感又轻又软又弹,缓震和回弹还是很不错的。不过,由于α—烯烃共聚物的密度较低,分子力不大,所以缓震的极限并没有Cloud的高,耐久度也偏低,长期使用,还是会出现衰减的。


LightFoam算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缓震技术,不但增加了软弹,迎合了市场,还解决了球鞋的销售问题。不只让中底变得更轻,更软,更弹了,也让它更不耐用了。这样,大家在体验新球鞋中底极致性能的同时,也能更快的把它踩扁,然后换新的。不得不为鸡贼的李宁默默的点一个赞!

类型:高弹型


制作工艺:PEBA超临界发泡


弹球数据:75


缓震极限:高


耐久度:中等


性能:䨻单从数据上看,是现在李宁最强的缓震技术,也是地表最强的缓震技术,是通过PEBA超临界发泡制作而成的。它比普通EVA轻了50%,回弹率高达75%,脚感超轻,超软,超弹,缓震极限很高。而且,耐久度也不错,性能稳定,在-40度也能维持高效的回弹。不过,它有个缺点,那就是像塑料泡沫一样脆弱,耐毁坏性较差,很容易被掰坏。


䨻真的是一骑绝尘的中底缓震技术。不但超轻超弹,而且缓震性和耐久性都比较高。虽然没有Boost那么结实,但是只要设计做的好,在䨻周围做好TPU包边,那么它的防毁性和回弹性都会进一步的提高。驭帅13䨻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应该还会出更多带䨻字头的顶级篮球鞋。

A-Shock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EVA大颗粒发泡


弹球数据:36


缓震极限:低


耐久度:低


性能:A-Shock是安踏第一个叫得出名字的缓震技术,是在普通EVA配方的基础上,加大了发泡剂含量,发泡制作而成的。它比普通的EVA,更轻,脚感更软,但是由于没有其他高分子材料的加持,整体缓震极限并不高,回弹也很差,软而不弹,启动拖沓。而且,耐久度也很糟糕,最多3场球,就可能被踩实。


中底科技一直都不是安踏的强项,就算销售额已经超过李宁,成为国内第一了,也还是那几个科技。A-Shock就是其中最平庸的一个。它整体实战性能较差,我觉得连Micro G都比不上,只软不弹,还卸力.....真的是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

A-FlashFoam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新配方+EVA大颗粒发泡


弹球数据:50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低


性能:A-FlashFoam是安踏现在最主要的缓震技术,其实也算是A-Shock的升级版,是在原A-Shock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物理性能更优秀的高分子材料发泡制作而成的。它比A-Shock,明显更韧了,脚感有点像Boost,但是没有那么弹,缓震极限和回弹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不过,依然软大于弹,启动拖沓,场地感不太好。而且,耐久度也没有好多少,很容易塌陷溃缩。


A-FlashFoam算是安踏最能拿得出手的缓震技术了,整体性能和阿迪的LightStrick,李宁的LightFoam差不多。在KT4,KT5,海沃德1,这几个实战好鞋中,都有用到。整体性能还是很不错的,不管是软弹性还是缓震性上,都是中等偏上的。不过,耐久度都不太好。

Alti- Flash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新配方+高密度EVA发泡


弹球数据:52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Alti-Flash其实说白了,就是A-FlashFoam的高密度升级版,是根据A-FlashFoam的用户反馈,调高了中底密度再发泡制作而成的。它比A-FlashFoam,更韧,脚感更扎实,场地感更好,虽然弹力还是差不多,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但是缓震极限和耐久度还是有所提升的。


Alti-Flash是用在kt6上的全新中底,也是安踏最新研发出的缓震技术。不得不说,它确实克服了之前A-FlashFoam只软不弹,启动拖沓的老毛病,场地感更好了,实战也更强了。这也让kt6成为了2020年实战Top10的好鞋之一。

Smart-S.A.M

类型:吸震型


制作工艺:合成高分子材料


弹球数据:5


缓震极限:高


耐久度:高


性能:Smart-S.A.M是安踏最新使用的一种纯吸震技术,是一种运用在防弹衣上的非牛顿流体的材料。它的吸震能力高达95%,虽然是非牛顿流体的材料,但是和匹克的TaiChi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TaiChi受大力冲击时主回弹,而Smart-S.A.M主吸震)。所以,当用手按压它的时候,极其的松软,很容易陷进去,而当你起跳落地的时候,它却能立马变硬,稳稳的固定住,不会摇晃,也不会震脚。


kt6上内嵌的Smart-S.A.M的超强吸震稳定能力和汤神纯射手的打法简直是绝配!因为射手制动出手的那一下,特别需要快速的减颤和固定,来增加命中率,Smart-S.A.M都能完美的做到!

Nitro-Speed


类型:韧弹型

制作工艺:PU超临界发泡


弹球数据:48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高


性能:Nitro-Speed是安踏首次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om,研发的一个缓震技术,用到的是现在最前沿的PU超临界发泡技术制作而成的。它和Puma的Ignite,New Balance的FuelCell,李宁的DriveFoam类似,纳米级的均匀小气泡充斥着中底,脚感韧弹绵软,缓震回弹耐久都不错。


Nitro-Speed是安踏里程碑的一步,让它从自己中低端的安逸市场里跳出来,和拥有高端球鞋的耐克,阿迪,李宁去正面较量,着实凸显了一把实力。星岳篮球鞋,不管从理念,设计,成品,还是性能都是非常不错的。中底内嵌的一整块Nitro-Speed更是让消费者们对安踏未来的高端鞋款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真不知道下一次它拿出来的,将是怎样一个金光闪闪的产品。

P-Motive


类型:软弹型


制作工艺:EVA大颗粒发泡


弹球数据:36


缓震极限:中等


耐久度:中等

性能:P-Motive是匹克第一个叫得上名字的缓震技术,是在原有的EVA配方上改良之后发泡制作而成的。它的性能,说白了,就是换了一个名字的A-Shock(要知道,福建系球鞋厂是没有商业机密的,各种盗版+倒卖,都是常规操作),脚感一模一样,很软,缓震极限很高,但是回弹无力,耐久很差。


P-Motive虽然软而不弹,但是依然成就了一代神鞋——霍华德3。因为对于中锋来说,这种缓震大于回弹的中底,才是最适用的。

TaiChi


类型:非牛顿流体型 


制作工艺:p4u+EVA发泡


弹球数据:50


缓震极限:高


耐久度:中等


性能:TaiChi是匹克在2019年推出的黑科技缓震技术,是用非牛顿流体材料p4u混入EVA发泡制作而成的。它,对于篮球运动来说,非常的鸡肋!由于混入了非牛顿流体材料,导致它的结构和性能都异常的诡异,整体脚感只软不弹,卸力。打久了,甚至还会脚底板酸痛,小腿抽筋,膝盖疼痛。在低强度受力时,由于非牛顿流体分子受力过小,一直处于游离状态,所以,中底无法达到最大形变,持续的吸力,这就使得我们在移动,变向,横移,突破,投篮的时候,都卸力,并且感觉到中底晃动踩不实(这些占了篮球运动90%的时间)。在高强度受力时,非牛顿流体分子受到极大的冲击力,瞬间紧锁回弹,把大部分的力都反弹了回去。这就使得我们在落地时,腿部肌肉和膝盖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力,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影响我们的运动表现,还有可能损伤膝盖和半月板,导致疾病和伤残。而且,非牛顿流体型中底,本质上就是一种普通的EVA发泡,耐久非常差,还很重。


在国外,非牛顿流体材料主要是用来制作运动护具的。比如极限自行车和滑板运动的护具。这种材料,柔软,混纺之后,方便穿戴,但是在受力的一瞬间,一整块的非牛顿流体材料可以瞬间变硬并发生回弹,把意外的冲击力分散到更宽的面积让更多的肢体去分解吸收,减少致命创伤。


所以,TaiChi真的不适合篮球运动,吹它牛逼的人,不是想骗钱的坏蛋,就是对打球没有任何要求的养生菜鸟。真的球技好的,要求高的,有胜负欲的,谁会穿它打球。不只影响每场比赛的运动表现,而且,还容易导致永久的伤病——中底不稳,力线不正,长期穿着,估计没到40岁,人还没老,就开始风湿痛,膝盖积水了。真的是太可怕了......

【三.篮球常用动作的受力情况分析,以及适合的中底】:

1.阵地跑动与持球推进


受力情况:阵地跑动与持球推进是篮球运动中使用最多的动作,大概占了80%的时间。在跑动中,不管是着地还是离地,都会受到冲击力,并且受力的大小和运动员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

而且在快跑的情况下,不管是前掌着地还是后掌着地,受力都是差不多的。当然,选择后掌着地时,在着地的一瞬间会多出一个受力的峰值。

适合的中底:所以,根据上面的受力情况,可以推出,这种常用阵地跑动与持球推进的传统后卫,射手与小前锋,需要的是那种【全掌缓震回弹都适中,并且前低后高的中底】。因为这样的中底,受力过度比较符合人体力学,后掌可以提供足够的缓震来保护脊髓,前掌也能把更多的力传递给地面,用于奔跑和加速。

2.突破,变向与横移

受力情况:在突破,变向,无球跑动,空切,横移防守时,运动员的后掌几乎是不着地的,而前掌是全着地的。并且前掌中底越薄,越硬,运动员对地面的推力就越大,那么相应的,地面给运动员的反馈力也就越大!启动时的加速度也就越大!场地感就越好!


适合的中底:所以,根据上面的受力情况,可以推出,这种常用突破,变向,无球跑动,空切,横移防守的突破手,3D球员与小前锋,需要的是那种【前掌又薄又硬,几乎没有缓震的中底】。因为这样的中底,可以把更多的力传递给地面,进行更快的加速与变向。中底太软或太厚,启动会比较拖沓。

3.上篮,抢板与盖帽


 

受力情况:在上篮,抢板与盖帽时,运动员遇到的情况都很复杂,脚掌的受力情况也是全方位的,复杂的,无规律的,并且制动都比较强,冲击力比较大!有时候你踩个欧洲步,前掌外侧和后掌内侧着地了;有时候你抢个板,右脚的外侧着地了;有时候你盖个帽,后跟和脚尖着地了等等等等。


适合的中底:所以,根据上面的受力分析,可以推出,这种常用上篮,抢板,盖帽的大前,小前与中锋,需要的是那种【全掌厚实,缓震充足,并且回弹也强劲的中底】。因为这样的中底,可以带来全方位减震,那不管你用脚的哪个部位落脚,都会很舒适了。

4.跳投与连续起跳

受力情况:在跳投与连续起跳时,运动员几乎都是前掌起跳与落地。这个时候,前掌受到的冲击力异常的巨大。


适合的中底:所以,根据上面的受力分析,可以推出,这种常用跳投与连续起跳的射手与篮下跳跳男,需要的是那种【前掌厚实,缓震充足,并且回弹也强劲的中底】。因为这样的中底,不只可以减小巨大的冲击力,还能提供强大的回弹,帮助跳跃!这一来一回,不只可以节约相当多的体力,还能让起跳的频率与速率都大大的提高。

5.后仰跳投,背身单打与篮下防守


受力情况:在后仰跳投的时候,运动员几乎都是后掌落地的,并且冲击力相当的大。


适合的中底:所以,根据上面的受力分析,可以推出,这种常用后仰跳投,背身单打与篮下防守的力量型锋卫摇摆人,3D球员与内线,需要的是那种【后掌厚实,缓震很好,并且回弹也强劲的中底】。因为这种中底,会在你每一次后跟受力时,提供强大的缓震与回弹,快速的恢复肌肉的发力收缩。不只可以为你节约体力,还能让你的肌腱更快的回到初始状态,以便于二次发力。

发布于四川阅读 18170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渣渣苏

· 河北

这种文章真不错,缓震不等于软

亮了(67)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木卯草戊楼主

现在这个排版要好些了,至少能看了,哈哈哈哈~~~~~

亮了(66)
查看回复(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