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足斋·测评丨Nike LeBron 18——Jason Petrie的“求稳作品”?
我很喜欢去看看球鞋的设计稿,因为抛开工厂对于成品的控制能力,光是设计稿有时候就能体现设计师是否真的在思考“我们要不要做一双全新的球鞋”这件事。
而为了让球鞋的设计进度延长,其实最近几年(尤其在新一代设计师们完全上线后)Nike的设计师们一直在做一些“原地升级”式的球鞋设计。今天的主角——Jason Petrie在LeBron15-17上的所作所为就十分明显了。
而来到18,不得不说这双鞋又是一次“原地升级”,有惊喜有亮点,却没有设计上的突破和“跨时代”感,说实话有点遗憾。还好鞋凑合还行,也还好LeBron 18成为了“夺冠战靴”,才没让这双鞋过于尴尬。
入手
回到标题,为什么说Jason Petrie设计的LeBron 18是一双“求稳作品”。
我们先说外观,LeBron 18当初的设计图就让我感觉“这不就是16的鞋身+17的中大底?”但是我对前两代不满意的地方则是16的后跟加固点太靠后以及17的前掌不用大底封边,而设计图上这两点的确是没有出现。
“那就是增强版16+17呗,也不是不行”我当时想到。
但是拿到手之后,我的确也是对这双鞋产生了一定的改观。鞋身的组合虽然形似LeBron 16,但实际上的概念是先把16的鞋面拆开,外侧斜面组合鞋带和Flywire+鞋带组合内置形成双脚固定支撑,内侧形成一个类似全掌内靴的包裹系统。LeBron18通过这样的结构解决了16代“鞋带无法完全拘束双脚”的弊端,后跟形成额外模块也是提升了后跟稳定。
中大底的组合则是LeBron 17的“进化版”:全掌Zoom搭配后掌Air Max的组合基本在档次上绝杀了当下所有Nike的缓震组合。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17还是18使用的都不是跑鞋上的“真”Air Max 270(大家可以找跑鞋对照一下,高度是有一定差距的)气垫,zoom气垫又相当于内嵌在Air Max上,其实后跟重心相对17肯定没有升高,前掌重心甚至会有降低的可能。至于“没有防侧翻”这样的缺陷对我这种直线突破流来说并无大碍,再加上我“从不崴脚”的记录尚未中断,这样的缓震配置对我来说基本是“一脚爱上”。
上场
几场球下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这缓震真的牛逼。
至今没有测KD13的我只是单纯拿这双鞋和KD12作比较,前掌的缓震舒适度和反馈感受并不在一个等级上,加厚的中底材料(我也怀疑是React,但我没有证据)搭配全掌zoom的前半部分基本上形成了大体重突破手的最佳缓震需求。
现在反过来想想,其实KD11的中底配置还挺合理的。
再有的惊喜是来自于前掌的支撑。在“鞋带完全系紧”的前提下,这双鞋的侧向支撑的确达到了LeBron 17之上,要说遗憾的话就是这个鞋舌在系紧鞋带后的确比较费袜子。如果Jason Petrie是将这双鞋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来设计的话,LeBron 18的前半部分的确没什么刺可以挑。
问题都在后半部分。
LeBron 18最大的设计缺陷是“后跟高重心的同时使用了低帮鞋型”。你要说好不好看,这双外形像极了LeBron 16的鞋款在有好配色加成的情况下的确可圈可点,但是说实话,并不合理。
之前我在拍识货《上身开怼》的时候说过,LeBron 18的后跟重心高度其实和驭帅13䨻差不多。但是有两点却让LeBron 18拥有了太多负面评价:Air Max过厚导致球鞋后跟在一些慢三步等后跟着地动作中会不稳,以及外加没有高帮支撑带来的容易崴脚。除此之外,并不厚实的后跟填充也让这双鞋多少会有掉跟的现象,配上高重心的确会让人心里一慌。
总结
我将这双鞋推荐给大体重,穿过LeBron 15-17实战并且能适应重心高度,还有佩戴护踝习惯的朋友。我并不觉得LeBron 18是一双很差的鞋,缓震脚感注定了它需要高重心,鞋面类似KD 9 Elite的逻辑其实在支撑表现上也并不差。但是我个人认为,LeBron 18为了颜值吸引市场而改成低帮的设计对于它的消费群体并不合理,而“16+17”的外观设计也的确能看出Jason Petrie并没有足够用心地对待这次设计。
我能够接受球鞋因为“实战”而没法日常穿搭,但是不能接受为了妥协颜值而失去实战的合理性。也许在今后不短的时间内我会经常戴着护踝穿LeBron 18打球,但我更希望这样好的鞋面配置和缓震组合能够在不久后的LeBron 19或是LeBron 18 +(如果有)这种鞋上拥有配得上它们的设计逻辑。
也许这,就是Nike在国内实战鞋消费者中的困境,以及消费者对Nike功能型产品的担忧吧。
Zeroroyal
· 江西这鞋确实必须拉紧鞋带才有保护性,反之必扭脚。配和护踝使用保护性直线上升
吾言足楼主
· 上海是的,还能防止球袜磨损,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