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猫食堂6】巨兽杀手——狮子(上)

avatar
关注

狮子是世界第二大猫科动物,也是当今平均最大的猫科动物(最大的虎比最大的狮体重稍沉,但最小的苏门答腊虎则要比最小的狮子小的多)。狮子的亚种分化也存在很大争议,最多的时候曾被划分出20个亚种,先后定名的亚种多达30个,流传较广的应该是由赫默先生在1974年提出八分法(开普狮、加丹加狮、克鲁格狮、努比亚狮、刚果狮、西非狮、巴巴里狮和亚洲狮),不过这里错误的把东非狮并入了努比亚狮,相比之下另一种八分法就更加合理一些(开普狮、加丹加狮、克鲁格狮、东非狮、努比亚狮、西非狮、巴巴里狮和亚洲狮)。而随着合并派抬头(曾主张将老虎各亚种合并只留下大陆虎和岛屿虎两种),考虑到狮子各亚种之间一直存在局部杂交和混血,有学者提出狮子的亚种不宜再进行细分,也应该分为南北两个亚种(可不是亚洲狮和非洲狮)。2016年根据DNA测序将两个亚种进一步划分为六个亚支,北方亚种:北非狮(包含亚洲狮)、西非狮和中非狮,南方亚种:南非狮(含东非狮)、东北非狮和西南非狮。当然这种分法十分不利于物种保护,甚至在同一亚种下的不同亚支都已分化超过十万年(相比之下岛屿虎与大陆虎的分化不到7万年),在遗传结构上也存在很多差异,根据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现代狮至少有9个独立的地理居群(南非狮、东非狮、索马里狮、努比亚狮、刚果狮、喀麦隆狮、西非狮、北非狮和亚洲狮),因此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


狮子和老虎在身体构造非常相似,都是典型的林栖猫科结构。肩部和胸部很强壮,身体的前半身也是如此,适合抓住大型猎物,但身体的后半部相对苗条。雄狮体重在150-272千克,雌狮要小一些,为110-168千克(雄狮比雌狮重30%-50%)。雄狮肩高可达123厘米,雌狮可达107厘米,狮子尾长约占体长的40%-50%。大亚种狮虎的体重也十分接近,克鲁格狮1936年的历史记录能达到216kg,和历史上的西虎相当,现今平均体型差不多193kg,如果不是被南克鲁格患牛结核种群拖了后腿,只算北克鲁格狮平均可能超过200kg。加丹加狮并不比克鲁格狮小,津巴布韦的个体雄性平均193kg,北津巴布韦还有18只202kg的数据,卡拉哈里的雄性个体平均188kg,学者Berry在纳米比亚艾托沙公园测量的雄狮平均190kg,而2014年最新在博茨瓦纳中部实测的雄狮平均达到了惊人的209kg。东非狮体尺小些但是矮胖,体重并不输,在塞伦盖蒂草原实测的个体中,雄狮空腹平均187kg,目前数据可靠的最重的雄狮就是1992年肯尼亚272kg的老雄狮,基本空腹测量,也是现今数据可靠的最重的猫科动物。东非恩格罗恩戈罗火山口的狮子没系统测过,但是很有可能是最重的狮子种群,测了一头就有235kg,有生物学家用胸围给火山口狮子进行估重,6头成年雄狮体重平均212kg,但这种测量方法其实并不准确,有可能高了,也有可能低了,总的来说火山口的成年雄狮可能在205-220kg之间,不输奇旺的雄虎。西非狮是体型最小的狮子,根据90年代的一次测量,喀麦隆瓦扎国家公园的雄狮平均只有145kg,不过当时瓦扎公园的环境比较恶劣,这些狮子身体状态都不算好。2008年实测显示,瓦扎狮的体重已经回升到雄狮平均181kg,而贝宁的狮子雄性平均162kg。虽然网上很多公众号将开普狮和巴巴里狮描述为远大于其他狮子亚种的巨兽,但两者的体尺并不突出,并且没有留下什么可靠的体重数据,可能也就和现在的南非狮差不多大。


狮子的头骨相比老虎而言更大一些,雌狮比雌虎长1.2厘米,雄狮比雄虎长2厘米(更大的头骨带来了更大的口裂),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区别,与老虎相比狮子的咬肌更加发达(老虎的颞肌更发达),强壮的咬肌使狮子拥有后劲十足的咬力(颞肌负责瞬间爆发,咬肌负责持续发力)。而根据跟骨、胫骨和股骨的相对比值可以看出,狮子的跳跃能力虽然不及老虎,但依然是优秀的跳跃者,两者的差距并不大。狮子的肱-桡指数为98.3,相比老虎(89.8)更接近猎豹(101.3),这也说明狮子比较擅长奔跑,其冲刺速度可达48-59km/h。不过狮子的耐力很一般,它们不能长距离追赶猎物,很少进行持久奔跑,仅能维持大约250米,大多数的追击都更短。但在猎杀野牛群时则是个例外,狮群会不断骚扰野牛群使其四处奔逃,从而孤立离群的野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奔跑距离经常会达到3千米以上,有时甚至能达到11千米。尽管狮子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了一部分力量,但令人意外的是,狮虎的前臂围差距却并不大(虽然视觉冲击上有很大差距),《华氏大猎兽》中狮子的狩猎记录,8只雄狮的前臂围在39-55厘米,平均47厘米,而16头雄虎的前臂围变异范围是35-56厘米,平均48厘米。


在非洲,狮子被称为simba(辛巴),而在印度则是singa(辛加),狮子经常被误认为只能生活在草原上(例如纪录片中经常提到的塞伦盖蒂草原),但实际上狮子的分布和栖息地十分多样,从海平面到海拔3500-3600米的区域都有分布,最高分布到海拔4200-4300米(贝尔山和乞力马扎罗山)。它们更多栖息在湿润开阔的林地及稀树草原,但在各种干旱森林、灌丛草原、海岸灌丛以及半荒漠地区都有分布(虽说它们并不会真正定居在沙漠腹地),甚至是在纳米比亚埃托沙公园中央那块几乎没有遮蔽物的光秃盐场。在过去的研究中通常认为狮子不会涉足茂密潮湿的森林,但近些年在埃萨俄比亚高原的茂密丛林,加蓬和刚果的雨林中都发现了狮子的踪迹(虽然相关研究几乎为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狮子则栖息在干旱的落叶柚木林以及合欢树草原的交错地带。一般来说狮子并不会接近人类活动区域(人类密度低且猎物丰富的牧区不算),但在印度,由于村民的投喂(吸引游客和表演),使得当地的亚洲狮经常出现在城市边缘捡拾被人为丢弃的牛尸(病死的牛会带来多种疾病),甚至还会大摇大摆的走进城镇,处境让人担忧。


尽管狮子主要生活在地面,但在坦桑尼亚的曼亚拉湖国家公园和乌干达的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它们经常在树枝上休息,这个行为很有可能是为了躲避舌蝇或螫蝇的叮咬,而近些年来,更多地区如博茨瓦纳的萨乌蒂和南非的克鲁格公园都发现了狮子爬树的习惯。狮子也很喜欢掘土,人们常常发现它们挖掘土豚的洞穴捕猎里面的疣猪。尽管狮子不像老虎那么喜欢水,但它们仍然是游泳好手,生活在奥卡万戈的沼泽狮经常涉水狩猎,记录中也发现它们会定期游过奥卡万戈河和其他大河。


狮子也是现今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部分雄性猎豹也会组成联盟),通常由1-20只带有亲缘关系的雌狮组成的母系社群(母女、姐妹、堂姐妹以及姨和甥女的联盟),雄狮则会组成1-9只成年雄狮的联盟(兄弟、父子或者流浪时结拜的异性兄弟),一般来说这些雄狮与雌狮没有亲缘关系,与其说是狮王,其实更像上门女婿(雄狮占据一个狮群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4年,少数如坏男孩联盟统治时间能超过7年),在理想条件下狮群的规模甚至能达到45-50只(包括幼崽)。狮群的组成一般都非常稳定,但也有例外,在卡拉哈里中部,曾有一段长期干旱的时期,由于猎物密度大规模下降导致这里的狮群社群模式崩溃,它们被迫放弃家园开始四处流浪,一部分没有亲缘关系的雌狮在狩猎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不稳定的联盟(成员经常发生变动),并逐渐形成了新的狮群,这样的狮群往往会包含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雌狮。而在克鲁格公园,由于狩猎时移动的距离太过广泛,来自不同狮群的雌狮也可能会合并成一个新的狮群。狮群成员通常会分成好几个小队分头行动,很少会全员聚集在一起(除非发生重大事件比如流浪雄狮入侵)。


雌狮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狮群中,但它们会在产崽前的几周内离开狮群独自生活(可能是担心幼崽太过脆弱被狮群中笨拙的姐妹误伤),由于入侵的雄狮会杀死狮群中老雄狮的幼崽促使雌狮发情,所以同一狮群中的雌狮往往会同时怀孕和生产,直到幼崽6-8周龄时独自生活一段时间的雌狮便会带着它们返回狮群,并将所有幼崽放在一起组建一个幼儿园共同抚养,此时的雌狮紧密如一个整体形影不离,共同保护幼崽。由于雄狮面对雌狮时的优势过于巨大,雌狮很难保住幼崽,此时幼儿园中的姐妹便是它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存在,虽然不能完全阻止雄狮杀幼的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和雄狮抗衡的资本,例如南部狮群的老狮王老K被沙河联盟的三兄弟围攻眼看就要落败,怎料雌狮一拥而上将三兄弟打的落荒而逃。相比之下亚洲狮的策略就更加巧妙,由于亚洲狮的社群模式更加松散,狮群中的雌狮会同时和各个联盟的雄狮交往,这样周围的雄狮联盟便无法确定雌狮所生的幼崽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而雌狮会将各自的幼崽放在幼儿园一起抚养,这进一步干扰了雄狮使其不敢对幼崽下手,毕竟误杀自己后代的代价过于巨大(大多数雄狮在一生中能带大一窝后代就不错了)。


如果小雄狮足够幸运,它们的父亲坚持到了他们长到可以离开狮群的年纪(可以避免近亲繁殖),同一幼儿园毕业的小雄狮便会形成一个雄狮联盟,联盟规模取决于同一幼儿园中小雄狮的数量(有时战败的老雄狮也会带走狮群中半大的小雄狮组成父子联盟),不过如果这个狮群的幼儿园中只有一只小雄狮,那么它也会在流浪过程中和其他流浪雄狮组成两到三只的异姓兄弟共同打天下。联盟之间的关系非常团结,从结成联盟的那一刻开始便共同进退,终生不会分离,有时大联盟会同时占据多个狮群,由于交配的本能,联盟往往会暂时分裂为小队模式,管理不同狮群,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就此割裂,时不时还会聚在一起(虽然保证了交配权,但分头行动也有被逐个击破的危险)。


狮子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等级划分,无论雌狮雄狮都拥有近乎相等的社会地位,狮群中每只狮子都拥有繁殖后代的权利,虽然偶尔也会为交配权大打出手,但总体还是先到先得的原则,依靠威慑维持(实在抢不过别人的也不用气馁,毕竟亲兄弟的基因平均有二分之一是一样的,能传播下去的话和自己的也没太大区别)。与广泛流传的说法相反,雄狮并不是软饭男,它们经常加入狩猎行动,雄狮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水牛、长颈鹿、河马甚至大象的捕猎成功率。而且在大多数时间,雄狮和雌狮其实是分开行动的,在跟踪定居雄狮时发现它们与雌狮在一起的时间只占23%,其68%的猎物是雄狮自己捕猎的(流浪雄狮更不用说了),雄狮自己捕到的猎物平均每个能吃到38+/-17kg的肉,而吃母狮的猎物时则只有19+/-10kg(自己捕猎反而吃的更饱)。在印度吉尔森林,除了交配和进食大猎物外雄狮很少和雌狮一起活动,雌狮偏爱河岸森林,而雄狮则选择在较干燥、开阔的山顶地区。


狮子十分擅长吼叫,其吼声能起到宣誓主权的作用,除吼叫外狮子还能发出十几种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这些声音是为了确保群体的凝聚力和促进交流的策略,甚至在狮群间进行亲密互动时会发出一些其他猫科无法发出的噗噗声(除了狮子,花豹也可以发出这种声音)。雄狮的吼声通常很低沉响亮(低沉的吼声往往能传播的更远),人们甚至可以在五英里外听到它们吼声,而狮子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听到同类的吼叫声。


狮子是唯一一种雄性长鬃毛的猫科动物(一些激素分泌失调的雌性也会长),小雄狮通常在6-8月龄开始长鬃毛(干旱地区会稍晚),生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狮子鬃毛会更为浓密,北半球寒冷动物园里的狮子也会长出厚厚的鬃毛,“无鬃”的雄狮多出现在极端炎热的地区,比如肯尼亚的察沃国家公园(传说中吃掉100多人的察沃食人魔就是两只无鬃雄狮)至莫桑比克北部的尼亚萨自然保护区(包括坦桑尼亚的塞鲁斯禁猎区),生活在低海拔如萨赫勒地区也经常出现“无鬃”雄狮。通常来说,鬃毛被认为是雄性向雌性展示遗传优势的标志和恐吓敌人的手段,鬃毛的颜色和长度传达了雄狮的攻击性和保卫狮群的能力,但相关研究显示鬃毛的存在也可以起到一部分防御作用,浓密的鬃毛能缓冲对手爪子的冲击力,无伤害地缠住对手的爪子,保护易受伤的部位,和对手撕咬时,也会让对手咬走一嘴毛,而不会伤到皮肉。相关研究中分析了991例狮子内斗留下的伤口后发现,成年雄性鬃毛部分(mane parts)的受伤几率明显更小,仅为3.9%,要大大地低于其他无鬃狮子在相同部位受伤的几率(15.1 - 16.7%)。

步行街主干道养猫那些事儿大猫食堂理性讨论
发布于辽宁阅读 46525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溺死ing楼主

天蓝色海里有鱼问一个问题,雄狮脖子上的毛发都减下来还会长出来吗?收起

会一直长,也会一直掉,最茂密的时候应该是7-8岁,过了这个年龄后就慢慢秃了。

亮了(77)
查看回复(5)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天蓝色海里有鱼

· 江苏
溺死ing会一直长,也会一直掉,最茂密的时候应该是7-8岁,过了这个年龄后就慢慢秃了。收起

听到会秃我平衡了😂

亮了(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