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史料显示,日本天皇是春秋时吴国人的后裔,这是真的吗?

关注

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在中日两国都广为人知,在日本还有几处祭祀徐福的寺庙。甚至一直有传言说日本第一个天皇,即神武天皇就是徐福。当然这些都未见于正史,只是传说而已,然而日本文化来自中原却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对此从不讳言,反而引以为豪。

中日两国不仅文化上存在紧密联系,日本皇室来自中国大陆的说法也一直存在。在中日古代文献中,都有天皇是春秋时期吴太伯后裔的记载。

三国时期魏国史官鱼豢所编撰的《魏略》记载: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后来《晋书·倭人传》记载:“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梁书·倭传》中记:“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宋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云:“今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宋末元初的学者金履祥在他所编写的《通鉴前编》中提到:“吴泰伯至夫差二十五世,今日本国又云吴泰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

tai

吴太伯

“旧语”,指的就是“古吴语”,“倭人”指的就是“吴人”,“倭”在古语中是“吴”的谐音;“鲸面文身”指的是“倭人”的传统生活习俗。《魏略》书中的记载来自三国时魏国人张政的叙述,他曾奉朝廷委派出使日本。这一史料的真实性,得到中日史学界的承认。

据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并说神武天皇来自“高天原”。据日本考古学者研究,“高天原”指的就是古吴国。因为按古吴语和古日语的词义解释,“高天原”是指“高于天上的地方”,就是“口在天上,丞之以天”的“吴”字,代表的是吴国。在古代,日本的建国纪念日与始祖吴太伯的诞生纪念日是同月同日,都是阴历正月初九,直到日本明治天皇时才改为如今的阳历2月11日。

在日本,历来有“皇祖太伯说”,意为天皇的祖先是吴太伯。公元八世纪,日本奈良时代编撰的《新撰姓氏录》中,有三成日本姓氏自称其源自中国,是中国某姓之后,其中便有“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的记载,他们来日本后住在松峡野,所以后来改姓为松野。松野一族的著名人物是松野重元,他在关原之战中忠于丰臣家,不随主家小早川秀秋叛投德川家康,因而以忠勇出名。

在十四世纪的日本南北朝时代,曾来中国学佛的临济宗僧人中岩圆月在他私自编纂的《日本纪》中说:“国常立尊为吴太伯之后。”这本书后来被禁止流传并焚毁了。但日本人林恕在撰《本朝通鉴》时依然坚说:“日本始祖,吴太伯之胤也。”

江户时代的大儒林罗山,在他所著的《神武天皇论》一文中说:“太伯逃荆蛮,……其子孙来筑紫,……姬氏之子孙可本支百世,万世为君矣,不亦盛哉!彼强大之吴,虽灭于越,我邦之宝祚,于天地而无穷,于是愈信太伯之至德。”意思是说,吴太伯从荆蛮之地出逃,来到日本的筑紫地区,姬氏的子孙可以世代当国君,真是非常兴盛啊!强大的吴国虽然被越国灭了,但吴人来到我国,我国的国祚因此可以无穷无尽的传下去,所以更加相信吴太伯有大德。文中所说姬氏就是吴太伯的姓氏,可见林罗山为日本人是吴太伯后裔而感到自豪。

和林罗山同时代的日本学者藤贞干在其所著《冲口发》一书中不仅确认了吴人东渡日本的史实,甚至则直接说吴太伯就是神武天皇之父。

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书中也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

由于吴国是姬姓,也是黄帝的姓氏,日本自称姬姓后人,也就成了黄帝后裔,可见古代日本人是非常渴望被中华接受,甚至想融入华夏的。

古代中日交往中,来到中国的日本人总是强调自己是“泰伯之后”,目的就是告诉中国人,他们也是华夏一脉,有着和中原一样的文化,不是野蛮人。宋代时倭国使节来朝贡时作的《答上问》中写到:“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体现。

那么被日本人奉为祖先的吴太伯又是何许人呢?

吴太伯,又称泰伯,是周文王的叔叔,为了礼让王位,迁居到荆蛮之地,自号“勾吴”,是吴国第一代国君,吴文化的始祖。

从中日双方史料的记载看,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所灭。吴国的宗室为了保留血脉免遭灭族,便泛舟东渡,逃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

吴人踏上日本列岛时,首先到达的是九州地区的筑紫国,那时日本正处在绳文时代的后期,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推定吴人东渡发生在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00年左右,这个时间与吴越争霸是吻合的。

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冶炼技术、养蚕、织绢和其他手工业技术和吴越文化也随着吴人迁徙的脚步来到了日本,有力推动了日本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先秦时期,“倭”并不是指日本,那时华夏族把南方吴越所处的荆蛮地区称为“倭”,由于“倭”“吴”在吴语中是谐音,因此也可称“吴”,如今的上海话中“倭”“吴”是一个读音,比如“倭寇”读作“wukou”。

东汉王充的《论衡•恢国篇》记载:“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可见周成王时倭和越一样,都是指南方荆蛮土著。

日本自称大和,而“倭”字在日文中,与“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个与魏国交往,得到魏明帝赐的“亲魏倭王”封号和金印紫绶的“邪马台国”。

武则天时期,倭国的国号改为日本,但内部仍然自称为yamato。到元明天皇时,这位女天皇用“和”字替代了“倭”字,并前缀“大”字,以显盛大,从那时起,日本始称“大和”。

在日本现在的辞书上,汉字“倭”还可读作“Yamato”。在日语里面,“大和”的发音也是“yamato”,而且日语中“山门”的发音也是“yamato”,日本九州的山门地区,正是原来的筑紫国,就是吴人东渡日本时最先到达的地区,也就是松野氏的吴人祖先所在之处。

所以,“倭”就是“吴”,也就是“大和”,从中可以看见吴人与日本的关系。

至今,仍有很多吴人后代保留自己的血脉记忆,在姓氏中保留了吴字,如今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都是吴人后裔。如日本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文聪等,都是吴姓后人。

日本与中国在文化和血缘上的联系不仅存在于历史记载中,在科学上也有依据。据日本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博士等对全国280年县市数万名男女日本头型、血型的分析研究,证明日本人种的源流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沿海的吴越民族。中国南京博物院经过多年研究,也于1999年4月4日公布了他们取得一项科研成果,就是已经初步探明,中国长江淮河下游地区是日本弥生时代渡来人的起源地。弥生时代大致在秦统一中国前后,渡来人则是东亚大陆移民。

渡来人

日本在历史上虽然长期自称太伯后裔,却没有学到吴太伯的高义大德,反而如东渡大儒朱舜水所说“意窄量偏”,性格偏执,行为乖张,缺乏宽仁。却也是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他人品格清高,讲求五伦八德,对主动投怀送抱的西洋美女以一句“老妻尚在”予以婉拒。一个对结发妻子不离不弃的人,又怎会背叛祖国?日本人的无理要求被他严词拒绝。他还搬出吴氏族谱,指出他和日本明治天皇平辈,同为吴泰伯的第121世嫡孙,是当时裕仁天皇的大爷!面对族谱上的白纸黑字,日本人虽恼恨万分却无话可说,最后,这位天皇的大爷被那些狠毒的“太伯后人”谋害了。

吴佩孚

当年中国强大时,日本人自称“太伯后人”,也不管是真是假,强认华夏为宗亲。可是一旦强弱易位,他们立刻翻脸,将历史上与中国的血缘联系视为耻辱。日本宫内厅始终不允许对日本皇室古墓进行考古发掘,就是为了掩盖这种联系。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白马红缨色彩新,不是亲者强来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如今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日本人又开始变脸了,日本老牌歌星谷村新司来中国时说:“我真的感到不可思议,当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山口百惠则自认是杨贵妃的后人,她儿子也来中国发展,还说:“来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很亲切!”

不管日本人如何变来变去,但中华文明的乳汁哺育了日本的成长,使他们摆脱蒙昧,逐渐走向昌明,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历史区三国群雄
发布于北京阅读 21740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谁敢横刀立马

· 甘肃
逆袭约修亚我在寝室里和家人用宁波话交流,室友就觉得我在讲日本话收起

不稀奇,我讲吴方言,北方人听起来也说是以为说日本话。

亮了(543)
查看回复(28)
回复
discusser-avatar

佛朗德斯伯爵

· 江苏
原子粉碎机很正常,日本遣唐使很多来到江南,带回去不少吴音词汇,所以日语有些词类似吴语。这和天皇是不是吴国后代没啥关系。收起

从严肃的语言学角度看,其实和吴音没啥关系。如果只看吴音,南吴甚至闽语继承的南北朝-隋唐吴音恐怕比北吴更多,但南吴语和闽语的听感与日语差别较大,更接近东南亚语言。最主要的原因是,北部吴语的清浊音+单元音化+连续变调的特征,与日语意外的吻合。

亮了(171)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