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真爱,翁帆对国家是大有贡献的!ZT

avatar
关注

作者:周刊华小妹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37986756

即便过去了多年,杨振宁仍记得他与翁帆的初相见。1995年的夏天,汕头大学正在筹备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彼时,读大一的翁帆文静乖巧,明媚可人,加之一口流利的英语,老师便安排她去接待杨振宁夫妇。

▲ 翁帆(右一)陪同杨振宁夫妇(左一、左二)在潮州参观

那时的杨振宁已年逾古稀,他带着妻子杜致礼前来汕头大学做调研。

回忆起对翁帆的第一印象,杨振宁记忆犹新:

“那一年,我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考察,当时学校派了一个叫翁帆的小女孩来给我们当向导,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小女孩十分可爱。”

杜致礼更是连连夸赞翁帆的聪明伶俐。

后来,三人愉快地拍了一张合影。因为特别投缘,大会结束后,翁帆和杨振宁夫妇还保持着书信往来。

▲ 杨振宁、杜致礼(右)、翁帆(左)合影

2001年,杜致礼病重,想要落叶归根。夫妻二人便回到了清华,在北京定居。那时的杨振宁一边照顾夫人,一边在清华上课。

奈何生命有自己的时限,任凭如何不舍,终归还是要松开挽留的手。两年后,杨振宁挥泪送别了陪伴他53年的爱人。

那段妻子离开的日子里,他时常一个人,踽踽独行在他们曾经散步经过的林荫小道;也会翻开那本厚厚的旧相簿,几十年的如烟往事,都历历涌上心头。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回忆起那时的杨振宁:“他总是一个人,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看电视,一个人睡觉……”

清朝著名文学家沈复曾在妻子陈芸离世后写下伤悼之句:“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杜致礼去世后,茕茕孑立的杨振宁,“无人与之立黄昏,无人再问粥可温。”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虽然他能登上人类科学的峰顶,但耄耋之年的他却在蚀骨的孤独前败下阵来。

许多年后,我们也许才会明白,岁月埋下的彩蛋,也许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也许是一封压在箱底的信件。

有一天,杨振宁翻看过去的老照片,不经意间浏览到了那张和翁帆的合照。

他蓦然发现眼前这个气质素淡的女孩,眉眼间竟与年轻时的杜致礼颇为神似。

▲ 杜致礼(左)与翁帆对比照

仿佛是冥冥之中,有心灵感应一般,不久,他再次收到了翁帆的书信。

不久,他拨通了她的电话,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那时的翁帆心里还有些担忧:多年不见,面对如今已经82岁的杨教授,我是否该上前去搀扶他呢?

但当杨振宁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他们相谈甚欢,如老友般畅所欲言。

5月,香港的凤凰花开了。杨振宁邀请翁帆到石澳游玩。

当时下着雨,石澳村通向海边有一段陡峭的山路,翁帆穿着高跟鞋,在一段上坡路稍加犹豫时,杨振宁自然地牵起了她的手。

后来,翁帆回到广州,她常常将心里对杨振宁由仰慕化为爱恋的心情写成英文诗,通过邮件发给杨振宁。

2004年9月1日,翁帆在寄给杨振宁的诗里,写下过“无悔我爱,惟余欣喜,有意逃出,心已陷入……触汝额发,气息拂手,无声胜有”的句子。

随后,她收到了杨振宁修改过的诗,她回信给杨,称其“It’s your poem”(那是你的诗)。

其实,那是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以诗为桥,互诉衷肠。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前妻走后,杨振宁的精神状态很差,清华园的很多人都知道。老年人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走向死亡。

翁帆的出现可以说直接延长了杨振宁20多年的寿命。这20年间,杨振宁将国籍转为中国,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来多大贡献——已经有太多的科普文章说过无数遍,我就不赘述了。一句话,翁帆对杨振宁是真爱,相反亦成立。更重要的是,翁帆通过延长杨振宁的生命,点燃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与工作激情,于国是有巨大贡献的。请无知之徒停止对这对伉俪的泼污水。

发布于浙江阅读 1231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给你俩窝窝2022

· 福建

1.这文章不尊重翁帆2.没必要放大别人的私生活

亮了(32)
回复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给你俩窝窝2022

· 福建

1.这文章不尊重翁帆2.没必要放大别人的私生活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