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愼
肃愼名称的演变
先秦时期:肃慎、息慎、稷慎
秦、西汉:肃慎、挹娄
东汉:肃慎、挹娄、勿吉
三国两晋:肃慎、挹娄、勿吉
南北朝:挹娄、勿吉
隋唐:靺鞨、渤海
五代十国:挹娄、渤海
肃慎
亦称息慎、稷慎,是夏代及商代生活在黑水(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的一个部族。与汉族、濊貊、东胡同被称为古代东北地区及外满洲的四大民族,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被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民族之一。古籍中把肃慎领地称为“肃慎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往来。历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直到南北朝时期的挹娄、勿吉、隋朝及唐朝时的靺鞨、渤海国,以及女真等民族都与肃慎很有渊源。 在舜时代,肃慎曾经向舜朝贡。东周战国至秦汉时的真番可能与他们有关,成为后来女真人与诸申的族源之一。
挹娄
两汉时期他们是继肃慎后生活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东汉以来他们是夫余臣民,扶余对他们课以重税,魏黄初三年叛。扶余多次发兵镇压终不能服。魏明帝与魏元帝时代也有进贡,在北魏前也有向中原进贡,唐代属黑水部,一直生活到渤海国时代被渤海人统治,在辽代属五国部,金代属胡里改路,他们是建州女真族源之一。
勿吉
高句丽以北,今天的满洲地域的狩猎民族的统称,又名㒝羯(读音同“袜揭”)。居住于现在松花江、长白山一带。肃慎、挹娄的后裔,唐代靺鞨的前身。 北魏延兴年间(471年 - 476年)勿吉遣使乙力支朝献北魏。太和(477年 - 499年)初,乙力支朝献北魏,贡纳马500匹。太和九年(485年),勿吉遣使侯尼支朝献。明年(486年)入贡。太和十二年(488年),勿吉遣使贡纳楛矢方物。太和十七年(493年),遣使人婆非等500余人朝献。景明四年(503年),遣使候力归朝贡。东魏兴和二年(540年)6月、遣使石久云贡纳方物,至武定年间(543年 - 550年)路途断绝。
靺鞨
南北朝之前称肃慎、勿吉。靺鞨的一个主体部落粟末靺鞨于唐代建立了渤海国,而以黑水靺鞨部落为首则形成了唐黑水都督府。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记载:“靺鞨,盖肃愼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新唐书》的记载略同。 隋代靺鞨大体以吉林松花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在东至今俄罗斯东部滨海边疆州,北至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的靺鞨有数十个部落,主要的部落有7个如下:
伯咄靺鞨
即伯咄部,新唐书译作“汩咄部”,是北魏勿吉七部之一、隋唐时期靺鞨七部之一,部落位置在粟末部北,有兵七千。 因为粟末部大体分布在以今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广大地区,靺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因此学界推测伯咄部大体分布在拉林河流域,即今吉林省舒兰市、扶余市东部、榆树县和黑龙江省五常一带。隋朝时期,伯咄部强盛,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拥有胜兵七千,从事农业、渔业。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仍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隋末唐初为高句丽所破,臣属高句丽,在唐朝与高句丽战争中,帮助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平高句丽后,伯咄部众纷纷逃散,其遗民并入渤海国,成为渤海编户。
安车骨靺鞨(铁利部)
即安车骨部,又作安居骨。是北魏勿吉七部之一、隋唐时期靺鞨七部之一。 安车骨位于伯咄部东北方,相当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南和以东地区,宁安市、牡丹江市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一说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五常市境阿什河流域、阿勒楚喀即安车骨之转音。“安车骨”,满语意为“金”。隋末唐初,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仍住半地穴式房屋。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势力较弱,胜兵不过三千。该部被高句丽攻破,臣附高句丽。唐朝灭高句丽,其部众奔散。
拂涅靺鞨
即拂涅部,亦称“大拂涅”。是北魏勿吉七部之一、隋唐时期靺鞨七部之一。拂涅故地勿吉族拂涅部所居之地。后为黑水靺鞨十六部中的一部。《隋书》称其分布在伯咄靺鞨以东,居今牡丹江下游以东、兴凯湖以西,今密山县一带,南北朝时在今黑龙江省张广才岭以东以宁安市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旧说在今沈阳市西北之辽宁省新民市一带,或说在今辽宁省北镇市境,有人说在今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地区,并说“拂涅”即“勿吉”转音,满语为 “森林”之意。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势力较弱,胜兵不过三千。靺鞨时期与唐朝有密切联系,唐灭高句丽后,唐朝设置拂涅州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渤海国建国后,稍向北徙,仍独立存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曾八次遣使朝贡,给唐朝进贡鲸睛、貂鼠、白兔皮等。开元六年(718年),大首领被唐授为守中郎将,其首领被授为郎将、中郎将、左武卫折冲等官职。大约在渤海宣王大仁秀时期为渤海所并,置东平府。辽朝金朝时改称兀惹。
号室靺鞨(越喜部)
即号室部,是北魏勿吉七部之一、隋唐时期靺鞨七部之一。 居住在古肃慎人的故址,逐渐发展到黑龙江和牡丹江流域。三国时期该部称“号室”,南北朝到隋朝时已经位于拂涅部以东(今乌苏里江流域,兴凯湖西岸以东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一带)。其活动地域有两说,一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并认为号室乃肃慎转音,或与沃沮“为同音相假”;一说为分布在今兴凯湖附近及绥芬河上中游地区。号室部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势力较弱,胜兵不过三千。隋末唐初臣附高句丽。在唐朝对高句丽战争中,助高句丽抗唐。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句丽,号室部奔散无闻。渤海国建国后,其遗民成为渤海编户。
白山靺鞨
即白山部靺鞨,东北亚历史上靺鞨的一部。靺鞨在中国中原的南北朝时期形成“靺鞨七部”,白山部便是其中一部。白山部落与周边的粟末部和黑水部的不同在于白山一向臣服于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又协助高句丽遗民以及当地的粟末靺鞨共同创建渤海国。白山部的地理位置在粟末部的东南,黑水部的正南,因毗邻太白山(今长白山)而得名。活动区域大概相当于今中国吉林省白山市和朝鲜咸镜南、北二道。白山部是靺鞨七部中地域最南的一部。此地原为濊貊族系东沃沮人的活动地域。白山靺鞨的源头可追溯到肃慎。肃慎发展成靺鞨。3世纪初期,靺鞨族人从牡丹江流域迁徙到了松花江中下游以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在中国中原的传统史书中改称“勿吉”,实为一族。靺鞨族人进入原东沃沮地区。因居住在以长白山为中心的地域故而得名“白山部”。而后白山、粟末二部虽然被高句丽所征服,但一直没有融入高句丽,仍旧保持部落的独立。中国传统史书记载他们“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相居而居”。《北史》中记载白山部是靺鞨七个部落中重要的一员,拥有“胜兵三千”。被高句丽征服后逐渐成为高句丽王朝扩张战争机器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5、6世纪东北亚地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482年白山靺鞨随同高句丽南下侵犯百济。668年,唐与新罗共同灭高句丽。史书载“其白山部……部众多入中国”,迁入中原
黑水靺鞨
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 黑水靺鞨最初位于中国东北部最北的“黑水”(黑龙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金史中记载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高句丽后,黑水靺鞨开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并于691年末与唐朝(武周)发生军事冲突,被武周靺鞨籍将领李多祚击败。渤海国时期,黑水靺鞨与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同属于靺鞨但时有冲突。黑水部中的思慕是鄂温克人。 黑水靺鞨分为思慕部 、郡利部 - 黒龙江河口: 窟说部 - 桦太北部: 莫曳皆部 - 桦太东南部 :拂涅部 - 牡丹江下流以东(现在密山市周边):虞娄部(挹娄)、越喜部、 铁利部。渤海国建立后,其他靺鞨民族在黑水部的领导下,由唐朝设立黑水都督府管理,统称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并不是单指黑水部一部。 当辽灭亡渤海国后,一些黑水靺鞨被契丹统治成为熟女真。
粟末靺鞨
是居住在最南端的靺鞨,以粟末水(今松花江)得名。粟末靺鞨原为高句丽的附属。688年,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后,粟末靺鞨建立起渤海国。 (有人说他们来自扶余地,始终与高句丽敌对。由于粟末靺鞨地是扶余故地,而扶余人与勿吉屡与高句丽人战)。他们有另一名称浮渝靺鞨,是因为他们是进入夫余故地的靺鞨,也在吉林市一带经常与高句丽人大战。
渤海国
封郡王前
突地稽
李谨行
乞四比羽
烈王 乞乞仲象
封郡王后
高王 大祚荣(698年 - 719年)─由于在他开始获封郡王,所以朝鲜史学界普遍认为他才是渤海国的始祖。
武王 大武艺(719年 - 737年)
文王 大钦茂(737年 - 793年)
大元义(793年 - 794年)
成王 大华玙(794年)
康王 大嵩璘(794年 - 808年)
定王 大元瑜(808年 - 812年)
僖王 大言义(812年 - 817年?)
简王 大明忠(817年? - 818年?)
宣王 大仁秀(818年? - 830年)
大彝震(830年 - 857年)
大虔晃(857年 - 871年)
大玄锡(871年 - 895年)
大玮瑎(895年 - 907年?)
大諲譔(907年? - 926年)
后继政权
称帝的政权
兴辽 1029年-1030年
大渤海(大元) 1116年
称王的政权
定安国 938年-1003年
兀惹(乌舍城渤海) 981年-996年之后
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在其著述《定安国考》中描述的后渤海
渤海(后渤海)928年-976年
渤海(大光显之势力) 930年-934年
渤海(再兴渤海) 989年-1018年
其他渤海国遗民所建立政权
大鸾河之势力 979年-984年
女真
族源为肃慎,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的靺鞨(或称勿吉),共分七部。《旧唐书·靺鞨传》记载了黑水靺鞨等靺鞨各部的情况,“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平定高句丽),部众多入中国。汨咄、安车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纵有遗人,并为渤海编户。唯黑水部全盛,分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为称”。
11世纪时,女真向辽称臣。辽将南部包含灭渤海国后强制迁移人口至辽东,以粟末靺鞨为主的渤海人在内,较为强大的部众编入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称这些人为“熟女真”。另一部分以黑水靺鞨为主的,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不编入辽籍的这些人就是“生女真”。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11世纪初,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其子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
1113年,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史称金。 国号来源有人说是来自发源地金水(阿什河),也有说是为取金不腐不坏之意。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现代中国的东北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被准许和其他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金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与宋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对抗辽国。1125年,灭辽成功后获得辽国的大部分土地,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张觉事件,金国与宋国的联盟破裂。金大举攻宋,并在宋朝北部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北方这些土地都纳入金的路州制度中。1126年,金人占领了宋朝的首都开封,并且一度把宋朝军队赶到了长江以南。两国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在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金中都(现北京)迁移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在元朝,彭大雅称呼留居东北的女真为水鞑靼女真。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斡朵里、火儿阿(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水达达。后来,元朝政府为了筹粮,强迫他们改渔为农,在当地实行屯田。此外,征调一部分女真人和水达达到浦岭路和肇州屯田。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元朝政府明令“罢女直万户府及狗站”。
君主年表金1115年-1234年
太祖完颜阿骨打
太宗完颜吴乞买
熙宗完颜亶
海陵炀王完颜亮
世宗完颜雍
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宣宗完颜珣
哀宗完颜守绪
昭宗完颜承麟
明代女真
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明代女真族三大部之一,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建州女真主要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
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方,主要组成为在辽金时代为完颜部附庸的五国部,为渤海国粟末靺鞨后裔。最终胡里改部迁至原渤海故地(今绥芬河流域)。
元代于五国部旧地设立拖温、斡朵里、胡里改、孛苦江、脱斡怜五个女真万户府,隶属辽阳行省管辖。元末明初,其中三个女真万户分别在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斡朵里部酋长猛哥帖木儿带领下开始向东南迁移归附明朝。 明朝在他们新的聚居地依据原渤海国建州的地名,设置了三个羁縻卫所,以胡里改部为中心建立建州卫(建于正统三年、1438年)、斡朵里部分置建州左卫(建于正统五年、1440年)和建州右卫(建于正统七年、1442年),合称建州三卫,委任各部首领,依照旧俗,各统其属。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对图伦城发起了袭击,最后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攻克完颜(王甲)城,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
建州女真八部
苏克素护河部
又作苏克苏浒河部、苏克苏护河部。满族先世,明朝末年建州女真诸部之一,建州左卫属部。因沿苏克素护河(今辽宁省浑河支流苏子河)居住,故名苏克素护河部。 苏子河其河源出辽东都司边外纳鲁窝集(今辉发河南),距沈阳170里入浑河支流。所部位于该部中、下游。以兴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镇)为中心,东至木奇,西达营盘之地。包括苏子河和萨尔浒在内的浑河本流南岸的一些地方。北邻哲陈部、西南接浑河部,东与努尔哈赤本部相连。主要从事农业,境内所属城寨有图伦城、萨尔浒城、界凡城、马尔敦城、安图瓜尔佳城、兆佳城、扎喀城、赫济格(黑济格)城、古勒城、沙济城、嘉木湖寨、沾河寨等。万历十四年(1586年)为努尔哈赤所并。
浑河部
建州女真诸部之一。因居浑河沿岸,故名。浑河源出长岭子纳鲁窝集,是纳鲁河西流入英额边门,会噶桑阿河为浑河。此即位于今辽宁省浑河与苏子河会流处以西地区。在抚顺关以东,英额河流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资牧、猎部落。其属城有嘉班(约在抚顺城东30里)、鄂尔浑城(在嘉班城西)、贝欢寨(位于营盘附近)、兆嘉城(位于英额河流域八家子附近)、杭甲城(位于营盘东北)、萨克达城(位于札克丹河流域)、札库木城(位于札库木河流域)、栋隹城。
哲陈部
又作折陈部。满族先世,明朝建州女真诸部之一。哲陈部位于扎克丹河、社河流域以及洼浑沐附近的浑河流域上游、苏子河下游及苏子河与浑河会合点附近。包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抚顺县营盘东部、清原满族自治县西南部。北接哈达部,东连辉发部,西邻浑河部,东南邻苏克苏浒部(苏克苏护河部、苏克素护河部),西南为苏子河下游地区及五岭一带。主要从事农业,兼事采集、狩猎和畜养业。所属城寨有古勒城、界藩城、萨尔浒城、托漠河(托木河)山城、巴尔达城、洞城、太兰岗等,诸城地势冲要,皆为女真人比较集中的聚居点。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城,城主阿台和觉昌安、塔克世被杀。万历十五年(1587年)六月,努尔哈赤攻哲陈部山寨,杀寨主阿尔太。八月,努尔哈赤派额亦都攻克巴尔达城。随后努尔哈赤领兵攻打洞城,城主扎海投降。哲陈部完全为努尔哈赤所并。努尔哈赤先后迁都界藩城、萨尔浒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叶赫九部联军与努尔哈赤在古勒山大战。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和明朝爆发萨尔浒之战。
完颜部
初兴的地方是隋唐时勿吉七部之一安车骨部的居住地。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联合击灭高句丽后,安车骨部人皆奔散,于是形成完颜十二部分居各地。十世纪初,来自高丽的函普参加了生女真完颜部,被吸收为这个部的成员,并且被推为首领,从此女真族开始兴旺起来。
十一世纪初到生女真部第四代,献祖绥可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完颜部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 的附近地区。生女真部第五代首领为绥可之子石鲁。生女真部第六代景祖乌古乃时,生女真部有了发展。随着女真完颜部势力的崛起,高丽与女真完颜部围绕曷懒甸女真人问题,发生了正面冲突。 关于完颜氏的起源,宋朝宇文懋昭纂写的《大金国志》曾记载,完颜阿骨打在建国称帝之时,采用渤海士人杨朴“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的建议,所以“完颜”的本意很有可能是汉语“王”的女真语谐音。由于历史缘故,完颜氏曾数次迁徙至不同地点,以家族群聚的方式定居。其中在安徽肥东、甘肃泾川、河南鹿邑、福建泉州、台湾彰化,完颜氏更是成为了当地望族。现今在这些地方居住的王、汪、完、颜、苑、粘、金姓之人士,多是完颜氏后裔。 另外,金朝灭亡之后,还有部分完颜氏的后裔东归,其后裔得到清朝的认可,纳入满洲八旗。他们的后裔,民国后大部分都改姓王、汪、金等,少部分仍姓完颜。
栋鄂部
是明代建州女真的一个部族。栋鄂部产生于桓仁,在桓仁县境内发展壮大,其境域囊括桓仁大半个县境,并伸展至宽甸县的东北部。明代正统五年(1440年),建州女真的建州左卫,从其原住地朝鲜北部会宁地区迁至明廷为之划定的居住范围:“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之内,三土河是吉林省辉发河的支流三统河;婆猪江是现在的浑江,冬古河也写作栋鄂河,是现在桓仁县境大雅河的支流黛龙江。建州左卫的主体部分,西迁后即定居在浑河的支流苏子河上,同建州卫的李满住同住在灶突山下今新宾县的旧老城附近。而原住在瓦尔喀地方(今吉林省珲春),随同建州左卫西迁的栋鄂氏的先人,则落脚在明廷为建州左卫所划定的居住范围的边缘,栋鄂河上。在栋鄂河上落脚以后,即以地为姓,称栋鄂氏,人口繁衍以后,即自称一部,成为栋鄂部。随着人口的增多,则在栋鄂河附近,修建了栋鄂城。清代出版的《盛京通志》记载:“东峨城周九里,东西三里,南北三里,四门”。东峨城即栋鄂城。这是一个不算很小的城。栋鄂部属于建州左卫,它随建州左卫的西迁而到达栋鄂河上定居。栋鄂部形成于正统五年即公元1440年之后,至嘉靖末年、隆庆年间和万历初年,在王兀堂为首领时,达到了鼎盛时期。万历十六年(1588年)在何和礼为栋鄂部长时,栋鄂部归附于新崛起的努尔哈赤。栋鄂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存在了近150年。栋鄂部已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单一姓氏小部,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巧用机遇励精图治,最终从众多小部族中脱颖而出,成为著名的建州五部之一,并在五部中称富称强。栋鄂部归附努尔哈赤后,在后金政权和清初相当长的时间内,其地仍被称为栋鄂部,其人仍被称为栋鄂人
鸭绿江部
明代建州女真长白山部所属三部之一,又称鸭绿江路。因沿鸭绿江居住,故名。地当佟佳江(今浑江)以东与鸭绿江合流以西附近上游左岸地区,约在今吉林省辑安、塔甸(长白朝鲜自治县)等县境。以农猎为生。明万历十九年(1591),被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攻取,悉众归附,成为满族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治内有女真及巴济里氏蒙古等族杂居。
讷殷部
明代建州女真长白山部所属三部之一。又称讷殷路、内阴部。因分布于讷殷河(三音讷音河)流域,故名。地当长白山北两讷殷河间,即松花江上源头道江支流温江、二道白、三道白河一带,今靖宇、桦甸、安图等县境。与朱舍里部为邻。明万历十九年(1591),与朱舍里部合引叶赫兵,劫掠建州东界叶臣所居洞寨。二十一年,合叶赫等九部联军攻建州古勒山,败归。同年,所治佛多和山城,被建州兵攻克。部长搜稳、塞克什被杀,悉众归附,编隶旗籍,成为满族民族共同体组成部分。治内有女真郭络罗氏、颜扎氏等20余姓。
朱舍里部
明代建州女真长白山部所属三部之一,又作珠舍里部、朱舍里路。因分布于朱冷河流域,故名。地当松花江上源额赫额因、三音额因,即今靖宇、桦甸县境。与讷殷部为邻。明万历十九年(1591),与讷殷部引叶赫兵,劫掠建州东界叶臣所居洞寨。二十一年,合叶赫等9部联军攻建州古勒山。后被努尔哈赤招服。部众编旗,成为满族共同体组成部分。治内有完颜、梅勒等姓女真,并有佛多锡墨里氏蒙古等族杂居。
清朝君主
建州女真领袖
肇祖孟特穆
直皇帝福满
翼皇帝觉昌安
宣皇帝塔克世
后金大汗太祖努尔哈赤
太宗皇太极
成宗(顺治帝福临尊,后被剥夺)多尔衮睿忠亲王(乾隆帝弘历追谥)
世祖福临
圣祖玄烨
世宗雍正
高宗弘历
仁宗颙琰(原名永琰)
宣宗旻宁(原名绵宁)
文宗奕詝
穆宗载淳
德宗载湉
溥仪宣统
海西女真
女真族三大部之一,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海西女真主要分布于海西(今松花江东)到黑龙江。 海西女真为金代女真遗民,《皇明九边考》等记载称其为完颜部后裔。民众生活以耕种庄稼为主,妇女喜好金珠,是依山建立城寨的定居式生活。 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曾为明代朝廷内官。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多次受命为钦差,出使奴儿干(今黑龙江下游地区),开设都司。永乐十一年和宣德八年,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分别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两次都在寺前立碑,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建永宁寺记》。 后来,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因受到东海女真的侵扰,在嘉靖年间,海西四部辗转南移,散居于今开原以北辉发河流域。最终被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所吞并。
叶赫
是女真的氏族部落之一,因世居于叶赫河畔(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而得名。 部族生活在东北。 明朝后期,叶赫属于海西四部之一,由先祖为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家族所掌控。传至贝勒杨吉砮和清佳砮这代,他们依险建造了叶赫城,逐渐发展壮大,并一度称雄于各女真部族。后因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崛起,尤其是古勒山之战,以叶赫为首的九部联军惨败于建州女真之后逐渐衰落。最终,于1619年被后金攻灭,末代贝勒金台吉、布扬古皆城破身死。
历任叶赫国主
先世
星垦达尔汉
席尔克明噶图
齐尔噶尼
褚孔格
太杵
清佳砮
杨吉砮
西城贝勒
清佳砮
布寨
布扬古
东城贝勒
杨吉砮
纳林布禄
金台石
哈达
是女真的氏族部落之一,因世居于哈达河畔(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而得名。明朝后期,哈达属于海西四部之一,由与乌拉同祖的哈达那拉氏所统治。自王台任哈达国主后,采取“远交近攻”之策略,使哈达逐渐称雄于女真各部,叶赫、乌拉、辉发及建州女真所属之浑河部“尽皆服之”。 万历二年(1574年),因捕得王杲,明封王台为右柱国、龙虎将军,认可其女真霸主的地位。然而王台晚年,生活腐化,民不堪苦,时常有叛投叶赫部之事,国势渐衰。 万历十年(1582年)王台死,岱善即位,孟格布禄谋杀继位,王台余子不服,互相攻杀。适逢叶赫与建州崛起,哈达在内耗之中彻底失去了女真霸主的地位。后来在古勒山之战中,哈达也是九部联军的主力之一,被建州女真击败。最终,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贝勒努尔哈赤攻占哈达城,贝勒孟格布禄投降,被努尔哈赤下令恩养,哈达实质上已遭建州吞并。不久,孟格布禄谋刺努尔哈赤,伏诛。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将女儿下嫁给孟格布禄之子吴尔古代。不久,明朝遣使来指责建州意图吞并哈达。努尔哈赤便将吴尔古代送还所部,使其为贝勒重掌哈达。叶赫贝勒纳林布禄闻讯,联合蒙古诸部劫掠哈达,掠走敕书六十道。不久,哈达闹饥荒,吴尔古代穷困而投建州,哈达自此正式灭亡。
乌拉
为明朝中后期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满语原意为“江”因其都城——乌拉城位于松花江上游而得名,统治者姓乌拉那拉氏,最早可追溯至其始祖纳齐布禄创立的扈伦国,于脱脱不花东征女真后衰落并南迁。1561年,其后裔布颜统治时称贝勒,创立乌拉国,起初从属于同族兄弟哈达万汗王台,并以其为盟主组成新的扈伦部落联盟。王台死后,诸子争位,乌拉趁势摆脱哈达掌控,布颜之孙满泰、布占泰兄弟统治期间兼并临近部落使得乌拉跻身海西女真强者之列。同时期,努尔哈赤崛起于建州,随着其领土不断扩张而与乌拉等部产生摩擦。乌拉还作为主力参与了以叶赫为盟主的九部联军,与建州军在古勒山激战,结果联军大败,布占泰被俘。此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扶植布占泰回乌拉继位,并与其五次和亲,七次盟誓。然而,布占泰不甘失败,暗中联合叶赫,希望能洗刷被俘的耻辱,后更是称汗,但乌拉却在乌碣岩之战中惨败于建州,其势力退出了图们江地区,失去了对临近东海女真部族的支配,建州进而接连蚕食乌拉领地。1613年,努尔哈赤亲率三万大军攻打乌拉,布占泰不敌,率领残部投往叶赫,历时五十一年、三代四任国主的乌拉至此灭亡。乌拉鼎盛之时疆域东至朝鲜、北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俄罗斯远东兴凯湖、西、南分别与辉发、叶赫接壤,人口达30余万。其都城乌拉城盛极一时,有“东方第一大城”之称,有诗曾对此称赞道,“乌喇部,贝勒家,层楼复殿飞丹霞”。其立国之时,女真文已不再通行,故并无本国文字,其内部通行汉文和蒙古文,尤其上层统治者多使用以上两种文字与其他女真各部、明朝、蒙古各部之间进行书信往来。
历任乌拉国主
先世
纳齐布禄
多尔和齐
嘉玛喀
都勒喜
古对朱颜
太兰
布颜
乌拉国主
布颜
布干
满泰
布占泰
辉发
是女真的氏族部落之一,因世居于辉发河畔(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而得名。 明朝后期,辉发属于海西四部之一,原姓益克得里氏,后来改姓纳喇氏。初代贝勒王机褚在扈尔奇山凭险筑城。他们依仗辉发山城之坚固,曾经一度称雄于海西女真诸部。辉发与后来崛起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势力屡有摩擦。古勒山之战中,辉发是九部联军的主力之一。但惨败后一蹶不振。最终,1607年,辉发被建州女真吞并,末代贝勒拜音达里兵败被杀。辉发”本是契丹语“往来无禁”的意思,在《辽史》里写作“回霸”,在明、清著作里写作“回跋”。 根据《辽史》记载,辽灭掉渤海国后,不许粟末靺鞨*(渤海人)离开世居地、不许相互往来,目的是防止他们造反。而住在现在辉发河流域、与渤海人关系较远的部落则宽待得多,没有上述限制,可以部落间自由往来,因此他们被称作“往来无禁”的部落。这便是“辉发”部落名称的由来。
历任辉发国主
先世
昂古里星古力
备臣
纳领噶
拉哈
噶哈禅
齐讷根达尔汉
王机褚
辉发国主
王机褚
拜音达里
野人女真
中国明代时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部。其中野人女真的地区最北,主要分布于海西(今松花江东)以北、以东和建州以东北的地方,包括了松花江中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日本海岸与海参崴。 另一说女真族分为四大部,包括上述三部及黑龙江女真。 野人女真由多个部落群组成,其中之一是居住在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其东的滨海地区的东海女真。根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东海女真分为:渥集部、瓦尔喀部和库尔喀部。渥集部又称窝集部、兀狄哈。库尔喀部又称虎尔喀、胡儿胯、瑚里哈。这些部落发展都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 从1596年开始到1625年的近三十年间,努尔哈赤统领的建州女真多次出兵征服野人女真。其中一些逃入张广才岭的野人女真,始终未曾被清朝编户或编旗统治,被当地驻防的旗人称为巴拉人。 尽管清政府屡次将他们内迁,纳进伊彻满洲,但仍有少部分留居原地的野人女真没有融入满族,而是依原有族群分别形成赫哲族、鄂伦春族、奥罗奇人、乌德盖人等。
安静的琉璃
· 上海看LZ发的这几个帖子,我好像回到当年玩汉匈全面战争的时候了,东胡匈奴肃慎,西域三十六国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