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大食蚁兽

avatar
关注

大食蚁兽是低等动物,而我们和它们有毛关系?


第一次知道大食蚁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初中《地理》课本中介绍澳大利亚的片段,简单的文字描述中配了一张黑白插图,大小不一全是当地著名动物,包括考拉、袋鼠和大食蚁兽等。后来地理老师上课时,轻描淡写地说这种动物体型很大,终生只能靠吃蚂蚁为生,不会吃别的东西。



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身体的块头那么大(当时没有详细数据描述,也无资料可查,只看体型看不出比大象小多少,比野猪小多少,反正感觉很大),只能吃那么细小的蝼蚁(现在才知道,其实包括蚁类和昆虫),那它一天需要吃多少才不会感到饥饿?一天需要花多少时间,去寻找蝼蚁,至少大半天都在找蝼蚁吧?那它还剩余多少时间休息?这几个问题纠结了我很多年,一直没有答案,也使我对大食蚁兽同情了很多年。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网络资料显示大食蚁兽的头体长1,000-1,200毫米,尾长650-900毫米,体重18-39千克。近2米长的身长,一只较大家犬的体重,每天需要吃多少蚂蚁和昆虫才能吃饱,每天寻找食物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还是没有准确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食蚁兽在澳洲和分布的中南美洲并没有灭绝,虽然不知道是否过得好、吃得饱,至少知道它们还都“健在”。


这倒让我常常感觉,我们就是大食蚁兽。



或许以前我们不是。农耕时代,秋天把种子扔地里等待来年夏收,农闲半年,北方一年一熟、两熟,南方一年两熟、三熟,只要不兵荒马乱,也够全家老幼吃喝,人人有的是时间休息和娱乐,甚至可以不耽误农事搞修金字塔和长城这样的大型基础建设。



而今天,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我们进化到互联网和5G时代,而我们每天为了“寻找食物”(书面语翻译为“工作”)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几乎每天的时间“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一二线城市通勤时间超过45分钟占),为了“食物”的时间支出和得到温饱的反差越来越大,否则,就吃不饱。这,和大食蚁兽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我们会沦落为大食蚁兽?



一是因为我们吃的食物太微小(翻译为书面语就是收入太低),不足以支撑我们巨大的身长体重所需(翻译为书面语就是房贷、车贷+养娃支出太大)。二是因为我们的食物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或精致了,比如吃饱后还要5G手机,还要娱乐,甚至还想“世界很大,想去看看”……。尽管多年前的问题,我没找到答案,但可以肯定一点:如果像大食蚁兽一样,我们的食物(翻译一下就是需求越来越多)千古不变,就不会有这个苦恼了。



文 | Patton Xiao







发布于安徽阅读 4240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超级幸运的柠檬

· 福建

我不想别的帖子有评论,而这个帖子没有。🍋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