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历史简述
蒙兀国
或称蒙兀汗国或蒙兀王国,由蒙古乞颜部合不勒所建。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打败蔑儿乞人 · 消灭泰赤乌部 · 十三翼之战 · 塔塔儿部叛金 · 塔里忽台被杀 · 帖尼河之战 · 阔亦田之战 · 建立蒙古帝国 · 蒙古攻西辽之战 ·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撒马尔罕之战 · 玉龙杰赤之战 · 大败札兰丁 · 长春真人西行 · 一言止杀)
蒙古灭西夏之战
又称蒙夏战争,为蒙古帝国扩张中的一场战争。战争分为三个阶段:蒙古首次侵西夏、西夏短暂臣服蒙古和蒙古再度入侵西夏。最后以西夏灭亡告终。
蒙金战争
野狐岭战役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 · 耶律楚材归顺 · 木华黎治理汉地 · 三峰山之战 · 蔡州之战
蒙古入侵高丽
高丽蒙古战争发生于1231年至1273年,蒙古对高丽发动了9次战争。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1273年蒙古军队占领济州岛,高丽蒙古战争最终结束。高丽最终成为元朝的附庸国,一度受到元征东行省的控制;而济州岛也长期成为元朝政府的直接管辖地“耽罗军民总管府”负责防倭和高丽海外侨民事务。
戊戌选试
1238年,蒙古帝国考试儒生的活动,为蒙元时代实行科举制度的前奏。1238年四月,窝阔台下诏举行汰僧道的考试。对僧道和儒生的考试一起施行,赵仁、田师颜等主持诸道考试的试官,都是“三教试官”。得中的儒生多未能入官,担任议事官、同署地方政事的约定基本上没有实行,仅是与僧道相同,只是原为俘户的得中者被放宽为儒户。戊戌选试并非真正意义的科举取士。
蒙古第二次西征
长子西征,又称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侵略欧洲,是蒙古帝国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1235年开始至约1242年,历时约8年,因由各族宗王长子或长孙(术赤次子拔都、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长孙不里等)率兵西征,故称“长子西征”。这场战争,名义上由拔都担任总帅,实际上由速不台领军,统领军队总数估计在十二万人以上,摧毁了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公国等东斯拉夫列国。1235年春,在遣阔出南征的同时,窝阔台汗又遣拔都、贵由、蒙哥、不里西征。13世纪以降,历史学家都在争论蒙古人对东欧用兵在宏观历史的重要性。大多数军事史家都认为,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扩充蒙古帝国的西部疆域,并透过对波兰及匈牙利带来致命性的攻击,令西欧诸国震慑,从而确保蒙古帝国在俄罗斯的领土安全。
蒙古第三次西征
征战木剌夷国 · 征战阿拔斯王朝 · 征战叙利亚阿尤布王朝 · 蒙古入侵叙利亚 ·
窝阔台攻宋之战(1235年-1241年)
是蒙古帝国在长达45年时间内分三阶段侵略南宋的第一阶段战争。此前蒙古伐西夏、金朝都较为顺利,但面对宋军时则遭遇有力抵抗,在战争后维持宋蒙对峙的局面。
蒙古征服吐蕃
是指13世纪以来蒙古对于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入侵。蒙古帝国最早与吐蕃的交往,根据西藏历史说法是蒙古入侵西夏以后。当时古鲁格·多尔济汗派手下尼鲁呼那颜到柴达木盆地商量投降,但多数学者认为不是事实。首次真正入侵是1240年多达那波以3000人入侵造成500吐蕃人死亡。之后吐蕃投降成为蒙古帝国一部分。元朝建立后吐蕃地区成为宣政院辖地。
乃马真后称制
乃马真氏是一个美丽精明的女人,却并不是个政治家,她想让自己的长子贵由成为继承人,但窝阔台更喜欢三子阔出。阔出于1236年战死后,窝阔台有意让阔出的长子失烈门继位。窝阔台在1241年12月11日去世后,失烈门年幼,有声望的拔都又因与贵由有旧怨而拒绝出席推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因此乃马真后从1242年春开始临朝称制。1245年,她命令察罕、张柔等将领攻打南宋的淮西、扬州等地。在称制期间,乃马真后逐步提拔支持贵由的势力。1246年8月24日,贵由被推举为大汗,乃马真后还政。同时她命令麻速忽伯格管理河中城市。她于贵由即位数月后去世。
海迷失后称制
1248年4月,贵由去世,海迷失后抱窝阔台的孙子失烈门(阔出之子)临朝称制,1251年7月1日宗王们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拥戴拖雷的儿子蒙哥登基即位,海迷失后被拘禁起来。元宪宗蒙哥即位后,海迷失后暗中策动窝阔台系的宗王,并且施巫术暗害蒙哥,1252年夏天,事情败漏,海迷失后被蒙哥下令投入河中溺死。
大理蒙古战争
又称蒙古入侵大理,发生于1244年至1265年,是蒙古帝国消灭大理国的战争。
蒙哥攻宋之战
蒙古攻四川之战 · 钓鱼城之战 · 鄂州之战
蒙古四大汗国
金帐汗国 · 察合台汗国 · 窝阔台汗国 · 伊儿汗国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蒙哥大汗在位时,阿里不哥驻守于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素来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 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后,次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忽必烈掌握大量精兵,于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四月,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的贵族库力台大会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为了争大汗之位,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直至1264年8月21日才结束,以阿里不哥失败告终,但这也为蒙古帝国分裂埋下伏线。
建号大元(建国号诏 · 营建大都)
由蒙古人所建立的王朝。1260年,忽必烈称帝,自立为第五代大蒙古国大汗,后于1271年取儒士刘秉忠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汉文国号为“大元”,改蒙古语国号“大蒙古国”为“大元大蒙古国”,定都于汉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
李璮叛乱
1262年2月22日,乘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作战之机,李璮起兵反蒙,以涟、海三城献于宋,还军益都,占据济南。 忽必烈急召命宗王哈必赤总督诸道兵征李璮。3月,史枢、韩世安、阿术等于高苑老僧口击败李军,李军退守济南。4月,忽必烈又命右丞相史天泽专征。史天泽与哈必赤定议,筑环城围济南,进行长期围困。 济南被围四月,城中粮尽。李璮投大明湖不死,被俘。被史天泽斩于军前。
宋元战争(襄樊之战 · 丁家洲之战 · 潭州之战 · 文天祥抗元 · 崖山海战)
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1260年蒙古帝国分裂,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对南宋的战争,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共22年(不计停战期),若计停战期则共40余年,在蒙古族征服的各个国家中,南宋是耗时最长的。与蒙灭西夏之战和蒙金战争不同之处,蒙元对南宋战争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
马可·波罗来华
元曲勃兴(《窦娥冤》 · 《拜月亭》 · 《汉宫秋》 · 《梧桐雨》 · 《西厢记》 · 《倩女离魂》)
忽必烈改制
一省制 · 行中书省 · 治理西藏 · 宣政院 · 开凿通惠河 · 宗王出镇 · 八思巴文
塔拉斯河库里尔台大会
是指1269年,蒙古帝国窝阔台后王海都、察合台后王八剌和钦察汗忙哥帖木儿以违背祖宗成法为由,在塔拉斯河招开库里尔台大会结盟反对大汗忽必烈的事件。
蒙越战争
或元越战争、蒙古越南战争、蒙古侵越战争、越南抗蒙战争,是指历史上蒙古(元)对越南陈朝的侵略战争。越南对抗蒙元的战争共有三次,分别发生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
四等人制
对元朝时期不同民族享有不同权利的情况作出的概括,该概括认为元朝的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统治而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为蒙古族、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其中汉人是指曾经在金朝管治下的汉族、女真族、契丹族等各族臣民,而南人则多指南宋管治下的汉族及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等各族臣民。
元日战争(文永之役 · 元寇防垒 · 弘安之役)
是蒙古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侵略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1274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农历六月,忽必烈委托高丽造大小舰九百艘;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统军三千人、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一万五千人(元代所谓汉人即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辽金为主),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五千六百人,加上高丽水手六千七百人,组成共计超过三万人的大军,远征日本。同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大韩民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守护代宗助国父子率领八十骑拦阻,被全歼。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守护代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率百余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石火矢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军在筑前国的博多港(位于今福冈县福冈市),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和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到了增援。此外,元军登陆地点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二十日晨,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一万人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五百骑前来迎战元军,元军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陆,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余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事)方向撤退。此时天色已晚,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金方庆反对)。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一万三千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一万三千五百人。而忻都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二十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败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钦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进攻。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军,见汉人 (元))士兵一万九千人,金方庆统高丽军一万人,乘战舰九百艘,加上高丽水手一万七千人,携军粮十万石,由高丽出发;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蛮军(指南宋降军)十万人,乘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两军约定于六月会合,东路军负责作战,江南军则在占领区屯田,生产米粮,以为长久之计。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积极为元军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进弓箭,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同时更完备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元寇防垒”,这时起了重大防卫作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登陆的地点,只得以泊于博多湾中的舰船为阵地长达一个月。这段期间,元军发动几次强行登陆作战均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等人的袭扰(也受海贼草野党偷袭),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在九州外海会合。元军会师后再度发动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许多蒙古军将领相继阵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的损失惨重,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军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八月初一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风暴持续四天,军舰大部分沉没,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决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余人无船可乘,张禧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被遗弃在日本五龙山的海滩上的元军尚有十万余人,日本发动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这些元军大部分战死,其余数万士兵被俘。总计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军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还。有3名士兵拼凑小船回中国;通过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后大怒,将范文虎革职。
元缅战争
是1277年至1287年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军攻打缅甸蒲甘王朝而引发的战争。战争以元军胜利、蒲甘王朝沦为元朝附庸国而告终。
元爪战争
指元朝元世祖晚年对爪哇岛的入侵战争。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从福建行省泉州渡海,登陆爪哇岛,联合满者伯夷王克塔拉亚萨攻打信诃沙里国叛将贾亚卡特望,灭信诃沙里国。满者伯夷国王克塔拉亚萨随后反戈,打退元军,统一爪哇。《元史》称满者伯夷为“麻偌巴歇”,是爪哇国的国都。
海都之乱
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机会,一度发兵占领和林,但不久即退出。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纠合诸王四十,再度进兵蒙古,最后在和林被海山(后来的元武宗)击败,于归途中,伤重不治。据扎马剌·哈儿昔记载,海都卒于伊斯兰历701年(1301年9月6日-1302年8月25日),时年六十八岁。
阿合马理财
元朝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时的近臣之一,出生于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境内),官至宰相。早年生平不详,只知他是察必皇后的父亲按陈那颜的陪嫁奴隶。史载世祖中统2年(1261年),阿合马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领中书左右部,兼都转运使。至元元年(1264年),升至中书平章政事,主政十多年。至元十四年(1277年),他任用侄子别都鲁丁为中书省参知政事。阿合马在位期间主要掌理财政,他以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元征服南宋之后,他又在江南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使元初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但他种种财政措施引起其他大臣不满,武官王著联络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内蒙古境内)时,假传太子之命召唤留守大都的阿合马,然后设计将阿合马刺杀。二人事后被捕杀,但之后众大臣纷纷上书,力言阿合马所为多不法,经忽必烈调查后亦数阿合马之罪,不但没收其家产,杀其党羽,还剖开阿合马之棺椁车裂其尸。
重新成为四大汗国宗主
大德五年(1301年)秋,元军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和察合台汗国的笃哇会战于金山附近的铁坚古山。元军先败海都。笃哇后至,两军再战。双方互有胜负,但都受到重创。海都、笃哇在会战中负伤,海都于1302年去世。 钦察汗国的东部藩属术赤长子斡儿答家族白帐汗封地原先与大汗的直辖地相连。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兴起后,隔断了元朝与术赤家族领地的直接联系。与海都接壤的白帐汗系宗王古亦鲁克为争夺汗位,投靠海都、笃哇。古亦鲁克的对手伯颜汗曾遣使元朝,要求双方联合作战。元朝的军队攻击海都,从谦州深入钦察汗国控制下的亦必儿·失必儿之地(今俄罗斯鄂毕河中游地区)。 大德六年(1302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和白帐汗伯颜汗出兵2万,与元成宗的军队联合进攻笃哇和察八儿。此后钦察汗国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长期与元朝维持友好关系。 自从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以来,元朝西北边境的战火终于基本平息,元朝的宗主地位得到四大汗国的正式承认。接着,他们又联合遣使到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王庭,大德八年(1304年)秋,伊儿汗完者都在木干草原会见钦察汗脱脱的使臣,西北四大汗国彼此之间的约和也至此完成,整个蒙古帝国境内再次迎来了和平。
瓜分窝阔台汗国
1260年忽必烈称汗并于1264年彻底击败阿里不哥,其后在1271年建立元朝后,海都与察合台汗国(1222-1571年)和钦察汗国(1219-1502年)君主组成同盟与忽必烈的元军交战,并一度攻占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治所哈拉和林。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继续与元成宗交战。1301年(大德五年)海都兵败并于不久后去世,其子察八儿立,窝阔台汗国开始走下坡。1304年,察合台汗国入侵窝阔台汗国,元军趁机进攻,察八儿兵败,投靠察合台汗国。1309年(至大三年),察八儿在察合台汗国的内争中失败,为察合台汗怯别所败,逃入元朝境内,窝阔台汗国灭亡,其地多被纳入察合台汗国。
大都政变
是指1307年,元成宗死后,元朝的皇位继承斗争。1307年正月,成宗病死。卜鲁罕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等谋立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之子阿难答为皇帝。阿难答承袭父亲封地秦蜀,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藏传佛教的元成宗不睦,得到色目人官员的支持。阿难答与宗王明里帖木儿赶到大都,计划先让卜鲁罕称制。右丞相哈剌哈孙等人拥戴答剌麻八剌的两个儿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 怀宁王海山驻守阿尔泰山。哈剌哈孙密派人北迎海山,南迎答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封闭府库以待海山兄弟。爱育黎拔八达得到密报,他的师傅李孟支持他。1307年二月间,爱育黎拔力八达奉母答己回大都,派李孟与右相哈剌哈孙合谋,先行举事。卜鲁罕计划三月初三称制听政。三月初二,爱育黎拔力八达入宫,哈剌哈孙捕拿阿难答,斩杀左丞相阿忽台。爱育黎拔力八达监国,任命李孟参知政事,遣使迎接海山。
三月初,海山到达和林,不满爱育黎拔力八达自称监国。札鲁忽赤阿沙不花到野马川向海山解释。五月,海山到上都。爱育黎拨力八达奉母来迎。蒙古诸王在上都集会,废卜鲁罕出居东安州,赐死。将阿难答、明里帖木儿押到上都处死。推举海山在上都即皇帝位。
元武宗以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以答谢爱育黎拔力八达,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再传位给元武宗的儿子和世㻋,史称武仁之约。后来元武宗死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但是仁宗没有传给武宗的儿子,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元英宗。
武宗继统
大德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1307年6月21日),武宗在上都大安阁即位,之后处死伯牙吾·卜鲁罕皇后和阿难答,并更换了成宗时期的大臣,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弟。在位只得四年,其间大兴土木,建筑中都城,派军士千余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华佛寺,又令喇嘛翻译佛经,并曾想规定凡殴打西僧者截其手,骂西僧者断其舌,但在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劝告下取消。 至大四年正月初八日(1311年1月27日),因沉耽淫乐、酗酒过度,武宗病逝于大都玉德殿,年仅三十岁,葬于起辇谷。
仁宗继立
至大四年正月初八日(1311年1月27日),元武宗病逝。至大四年三月十八日(1311年4月7日),元仁宗在大都大明殿即位。元朝历代皇帝中,仁宗是对元朝较有贡献和有一番作为的其中一位(其他几位较有作为的分别是元世祖、元成宗、元英宗和元文宗)。仁宗后将武宗之长子和世㻋徙居云南,立自己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打破叔侄相传的誓约。这个做法导致后来元朝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混乱及宫廷斗争延祐七年正月二十一日(1320年3月1日),元仁宗在大都光天宫驾崩,享年三十六岁(虚龄),其英年早逝可能和好酒伤身有关。
延祐经理
是指元仁宗延祐年间对田赋的经营、经理,元仁宗采用汉人传统的理财方法经理田赋。
延祐复科
是元朝于元仁宗在位时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 皇庆元年(1312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将王约恢复科举的建议列为令甲。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
击败也先不花
1308或1309年在一次宴会上都哇的幼子怯别将察合台汗塔里忽暗杀。1310年召集忽里台大会,推举也先不花为可汗。也先不花开始和元朝关系和谐,后来因为边界问题,与元朝和伊利汗国发生冲突。受到元仁宗和伊利汗国完者都的夹击。1319年,也先不花死后,弟弟怯别复位。
外放和世琜
延祐三年(1316年),仁宗打破叔侄相传的誓约,立自己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将和世㻋徙居云南,导致关陕之变,和世㻋西逃察合台汗国,又引起脱火赤之乱等争乱。
放逐图帖睦尔
英宗改制
至治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1322年12月4日),元英宗任命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并且不设左丞相,以拜住为唯一的丞相。在右丞相拜住、中书省平章政事张珪等的帮助下,元英宗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等等。史称“至治改革”
除铁木迭儿
蒙古人,元朝权臣,祖父卜邻吉带、父亲木儿火赤。元成宗时,担任同知宣徽院事,兼通政院使。元武宗即位,因他和太后答己亲善,任宣徽使,至大元年(1308年)夏四月,加右丞相。后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同年,又迁云南行省左丞相。在云南,铁木迭儿搜刮民脂民膏,被弹劾,铁木迭儿逃回大都。元仁宗即位,在太后的干预下,铁木迭儿为中书省右丞相。铁木迭儿倡导在预买盐引、括田江南,号称延祐经理,引起蔡五九起义。延祐二年(1315年)七月,太后降旨,铁木迭儿又被任命总宣政院事。十月,又晋封为太师。延祐三年(1316年)春,铁木迭儿上奏议立仁宗之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延祐五年(1318年),被御史杨朵儿只、萧拜住、贺胜弹劾罢相。不久,起复太子太师。元仁宗去世后,铁木迭儿为了报复,将杨朵儿只、萧拜住、贺胜等人陷害致死。元英宗以拜住为左丞相,牵制铁木迭儿。至治二年(1322年),铁木迭儿病死。英宗追夺其官爵及封赠制书,籍没其家。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其子锁南与义子铁失在南坡之变弑杀英宗。
大元通制
《大元通制》是元朝的法律之一。 《大元通制》是继《至元新格》之后元朝政府颁布的第二部法律,内容包括了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之前元朝历代帝王发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一系列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
南坡之变
是发生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的一次政变。元英宗即位后重用拜住,清除五朝权臣铁木迭儿的势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联合对元英宗改革不满的蒙古贵族发动了政变,在上都以南不远的南坡杀死了元英宗和拜住。
泰定称帝
至治三年八月初四(1323年9月4日),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趁着元英宗从上都避暑结束南返大都途中,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地方南坡的刺杀了元英宗及右丞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被刺后也孙铁木儿果然被拥立为皇帝,至治三年九月初四日(1323年10月4日),也孙铁木儿在漠北草原的龙居河(今克鲁伦河)河畔登基称帝。虽然也孙铁木儿是知情人,但他登基后就下令将刺杀英宗的人都处死了。 至治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323年12月11日),泰定帝到达大都。1323年12月17日,泰定帝在大都大明殿接受诸王和百官朝贺。
天顺帝失踪
致和元年七月初十日(1328年8月15日),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上都病逝,丞相倒剌沙专权自用,过了一个多月仍迟迟不立9岁的太子阿剌吉八即位。 致和元年九月十三日(1328年10月16日),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今北京)拥立元武宗之子图帖睦尔即位,改元“天历”,图帖睦尔是为元文宗。 致和元年九月,丞相倒剌沙在上都拥立太子阿剌吉八为皇帝,改元“天顺”。 上都的天顺帝朝廷由丞相倒剌沙派兵进攻大都的文宗朝廷,元文宗派燕帖木儿率军迎战,双方经过多次战争,一开始双方互有胜负,后来大都朝廷逐渐占据军事优势。 天顺元年十月十三日(1328年11月14日),大都朝廷的军队包围上都,丞相倒剌沙等大臣奉皇帝宝出降,天顺年号被元文宗废除,倒剌沙在投降一个月后被杀。倒剌沙投降后,汉文和蒙古文的史书没有记载天顺帝下落。
文宗即位
明宗即位
天历之变
天历之变,是指1329年,元明宗即位后暴卒,元文宗复辟的事件。
设立奎章阁
顺帝继立
至正新政(脱脱更化 · 至正条格 · 脱脱修史(宋史、辽史、金史) · 大兴国子监)
元惠宗(元顺帝)在位初期,伯颜当政,倒行逆施,使元朝尽失民心。1340年,元惠宗联合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伯颜倒台。
1341年,脱脱上台,开始脱脱更化。主要内容有,恢复被伯颜废除的科举。大兴国子监。置宣文阁,开经筵。恢复太庙四时祭及其他礼仪制度。平反冤狱。允许民间养马,减盐税。编辽史、金史、宋史。伯颜倒台后,元惠宗下令减少宫廷开支,裁减宫女、宦官,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书成《至正条格》。1346年颁布,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派遣使臣在各地巡行,考察地方发展状况,查办地方官员违法犯罪行为。裁减僧尼。
贾鲁治黄河
元代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河防大臣、水利专家。延祐、至治年间,两度以明经科考中乡贡。泰定初年,授位东平路儒学教授,聘用为宪史,历任行省掾,授潞城县尹,选为丞相东曹掾,升任户部主事,未到任。其父去世,贾鲁在家服丧。丧期满,起用贾鲁为太医院都事。时元廷下诏撰辽金宋三史,贾鲁参与了《宋史》的编纂。书成后,贾鲁为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考绩居最,升任中书省检校官。后历任监察御史、御史台都事,调任山北廉访副使,又召入朝廷任工部郎中。至正八年(1348年)二月,元顺帝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初四日,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黄河。贾鲁回朝,向顺帝上《河平图》。不久任命贾鲁为中书左丞。贾鲁随脱脱平定徐州,脱脱班师回朝。至正十二年冬,贾鲁协同总兵官平章月可察儿围濠州,郭子兴携朱元璋力拒之。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贾鲁突然病卒,年五十七岁,围困解除。月可察儿护送贾鲁灵柩返回高平。
元末民变
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时期所发生的民变。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郭子兴起义及张士诚起义等。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 · 韩林儿起义 · 徐寿辉起义 · 郭子兴起义 · 张士诚起事)
又称作红军、红巾贼,是元朝末年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因树立红旗,头绑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称作香军。红巾军的背景,起于元顺帝在位期间朝纲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等教义,预备造反。
亦思巴奚兵乱
是发生于元朝末年1357年至1366年间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长达近10年、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由于古泉州人称色目人为番客,因此又称番客之乱。兵乱期间,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且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占领了福州,还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引发了福建沿海的多个派别参加的大规模混战,后来又与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对抗,最后被元朝将领陈友定平定。这场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及兴化等地方,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由于连年战争破坏了泉州港的安定局面,大批侨居穆斯林逃离,重创了泉州及兴化一带的社会秩序及经济贸易,更导致了时为世界最大港口的泉州盛极一时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随着泉州港衰落,泉州伊斯兰教势力也被驱离。
朱元璋崛起(鄱阳湖之战)
元帝北归
北元与后蒙古时期
洪武北伐
惠宗逝世 ·
庚戌狗年元顺帝至正三十年、明太祖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1370年5月23日),顺帝因痢疾崩于应昌,享年50岁。死后得谥号顺帝,蒙古语称“乌哈噶图汗”。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上谥号顺皇帝。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在应昌继承了皇位,史称元昭宗,并于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军将领李文忠攻克应昌,元昭宗逃往和林延续北元,继续和明朝对抗。
昭宗继统
爱猷识理答腊生于元惠宗至元四年或五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的生母奇氏因为生育皇子,母凭子贵,至元六年(1340年)被元惠宗封为第二皇后,就是奇皇后。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爱猷识理答腊被元惠宗(元顺帝)封为太子,他做太子之后,元朝内部党争日益激烈。爱猷识理答腊自己试图夺取帝位,提前登基,这样就造成了他和他父亲的关系紧张。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他的政敌将军孛罗帖木儿带兵闯入大都,爱猷识理答腊被迫流亡到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控制区太原,并以此为基地,召集各省军阀准备反攻孛罗。与此同时,元惠宗也对孛罗的专权产生不满,遂派人将其刺死,将人头送到太原,召回了爱猷识理达腊并与其和解。至正二十八年(明朝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明朝军队逼近大都,元惠宗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后妃、臣僚等北走,前往上都,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太祖的将军徐达攻克大都。此后迈入北元时期。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惠宗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等人到达上都。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军逼近上都,元惠宗和太子等人离开上都,当天到达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古城)。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军将领常遇春攻克上都。至正三十年农历五月二日(1370年5月27日),元惠宗因痢疾去世于应昌,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在应昌继承了皇位,并次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农历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军将领李文忠攻克应昌,昭宗逃往和林,身边仅有一小股随从陪同,他的众多妃子以及儿子买的里八剌被明军俘虏,还有五万余元军投降明军。宣光二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明军将领冯胜大败元军,明朝从北元手中取得甘肃地区。北元在当时仍保持一定的势力;在宣光二年(1372年)的战事中,在王保保指挥下,北元对于明朝赢得了一个局部胜利。元昭宗于宣光八年(1378年5月10日)农历四月十三日逝世,在位8年,享年40岁。元昭宗死后由弟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脱古思帖木儿年号为天元,又称为天元帝。
天元帝遇害
天元十年四月十二日(1388年5月18日),明军将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大败元军,俘虏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及妃主五十余人、渠率三千、男女七万余,马驼牛羊十万。脱古思帖木儿和长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逃走,1388年农历十月,脱古思帖木儿去世,次子恩克卓里克图继位。一说脱古思帖木儿遭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袭杀篡位。 脱古思帖木儿的去世使的合法的元朝皇帝已不复存在,也让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的地位,大多数蒙古部落因此宣布脱离黄金家族而独立,蒙古各部又回到了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宝座的纷争当中。
也速迭儿夺位
第18代蒙古大汗,也是大元国号停用后第一位可汗,1388年至1392年在位4年。《蒙古源流》等史书记载有“恩克卓里克图汗”,是元天元帝兀思哈勒可汗的长子,1388年至1392年在位。但是根据罗氏《黄金史》,卓里克图汗、恩克汗是两代可汗。波斯文史料也记载有两代可汗,名称接近也速迭儿和恩克;根据明朝史料,也速迭儿是阿里不哥后裔,他杀死了脱古思帖木儿(即兀思哈勒可汗)及其长子天保奴。另外,根据明朝史料,从脱古思帖木儿到坤帖木儿是“五代”可汗,这也是卓里克图可汗和恩克可汗是两代可汗的佐证。薄音湖、乌兰等学者综合各种史料推断,卓里克图汗正是也速迭儿,他杀死兀思哈勒可汗篡夺汗位,而不是继承汗位。卓里克图汗死后,恩克汗继位。根据波斯文史料,恩克汗是也速迭儿之子。
鬼力赤篡位
第21代蒙古大汗。《突厥系谱》称鬼力赤是窝阔台的后裔乌鲁克特穆尔。鬼力赤原为隶属于西蒙古瓦剌突厥系吉尔吉斯人首领。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杀可汗坤帖木儿,被阿鲁台拥立为可汗,称兀雷帖木儿汗,明史称他废大元国号,称鞑靼。永乐初曾与明廷通好。永乐六年(1408年),为阿鲁台所杀。为第21代蒙古大汗。根据《蒙古源流》,15世纪初,篡位的非蒙古黄金家族人员只有乌格齐·哈什哈,又称布里牙特·乌格齐,即《明史》所称的鬼力赤。乌格齐·哈什哈又是瓦剌首领,对应明史所称的猛可帖木儿。但《蒙古源流》称,乌格齐·哈什哈在1410年死后,其子额色库汗即位。与《明史》不同。
蒙古东西分裂(鞑靼 · 瓦剌) ·
永乐北征(饮马河之捷) ·
脱欢统一瓦剌 ·
1418年,承袭父亲马哈木被明成祖封为顺宁王。1434年,杀东部蒙古阿鲁台,又杀死了本部的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也先统一了瓦剌四部。1438年,攻杀拥立阿鲁台的阿台汗,立脱脱不花为大汗,自任为丞相,进一步控制了东部蒙古,次年去世,其子也先继位为首领。脱懽为也先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击败阿鲁台
15世纪蒙古阿苏特的领袖。他联合瓦剌领袖马哈木,击败蒙古另一位酋长乌格齐,拥立本雅失里为汗。1408年后,他又与蒙古西部的瓦剌部贵族攻战不已,拥立阿岱汗为傀儡可汗。1414年,1423年两次与明朝正式敌对作战。虽然1423年战役中,他遭遇败绩,不过班师回朝的明成祖回程中染病身亡。和田清认为阿斋是阿鲁台在永乐二十一年杀死的本主。所以阿斋子脱脱不花依附瓦剌脱欢攻打阿鲁台。1434年(宣德九年),脱脱不花和瓦剌脱欢攻杀阿鲁台。
瓦剌攻明之战(大同之战 · 土木堡之变 · 京师保卫战) ·
也先称汗
瓦剌衰落 ·
也先统治时,致力于加强大汗的统治力,控制各部酋长,景泰四年(1453年),在击败岱总汗脱脱不花后,僭称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号添元(1453年—1457年),但也引起一些不满和反抗,后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杀,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后分为其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等2部。
达延汗中兴
灭亦思马因 · 征讨鄂尔多斯 · 驱逐瓦剌 · 击败兀良哈 ·
俺答称汗
察哈尔东迁
庚戌之变
俺答封贡
女真兴起
后金灭亡察哈尔
wolovepmm
· 江苏精彩
毙沙门天
· 上海楼主知道的不少,你应该补充下元朝的佛道之辩,这个是影响至今的一次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