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著与网文的差别——我们为什么推荐读名著?
街上有jr将《雪中悍刀行》《诡秘之主》列争为第五大名著,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兴趣。我们都知道读名著比网文更有价值,但两者之差别具体体现在哪?在查阅一些资料及结合个人的思考后,总结出阅读体验与内容特性这两个差别的结论,于本文浅谈之。
一、阅读体验之差别。
1、网文是满足人性欲望的作品,简而言之,读起来一个字——爽。轻松阅读、不用记忆,愉悦享受,节奏快,爽点多,读者有代入感,阅读时可以脱离现实,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王者。而名著不同,读起来会一个字——累。需要认真读、刻意记人物关系去阅读那些包含着黑暗、悲伤、矛盾、无奈等“相对不爽”的情节,还会因为悲剧情节而可能产生痛苦、苦闷、悲伤等情绪。
二、内容特性之差别。
1、逻辑自洽性。文学虽是虚构,但人性特点、人物关系的发展、情节推动需要符合人类的基本逻辑。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名著是抽象出人类社会共通的基本逻辑,将其注入到文学作品中,所以我们阅读名著时,会觉得故事合理,不会显得突兀,虽然意料之外也必然在情理之中。而许多网文在这方面则脱离基本逻辑,如无缘无故受到帮助,如无脑反派自爆绝技名称和信息,如情节推动不了就另开地图或者完全靠运气和金手指等,这不符合认知常理。
2、信息密度性。文约义丰,较少的文字包含较多的内容,一句话来说就是高度凝练不废话。名著中,文字的信息密度高,往往错过一部分,往下的情节就有些看不懂或者情节断裂;网文则不然,信息密度低,所以我们看网文往往一目十行。这也是名著读的累的原因之一。
3、文字驾驭力。即所谓文笔,信息密度也是文字驾驭力的体现之一,但这里更体现文字的准确、朴实、灵动、巧妙、力量、修辞、艺术,如在眼前展画卷,见字如画般对描述的画面,总体一览无余、细节面面俱到,入木三分。以及对于哲理的高度总结,如各类名言警句等。能写出名著的都是文学大师,笔力本就深厚,何况增删修改历经时间考验。这不是烽火之类的网文作家用些漂亮文字能比拟的了的,烽火已经是文笔顶尖的网文作家了,更别提其他网文作家了,语言贫瘠,不堪一握的细腰,恐怖如斯。
4、思考与共鸣。名著展现的内容,斗争、悲剧、复仇、矛盾、无奈、苦、社会黑暗之类,这类主题易于抽象值得讨论、反思与共鸣的主题,善恶、是非、对错、生死、贫富、矛盾之类,如了《水浒传》里梁山人是善是恶?京都的官员?林冲此人的矛盾性?容易引发读者思考与情感共鸣。而网文这类快餐文学,则缺少了。
关于名著之精妙处,因我学识有限,作不了透彻解析。感兴趣的JR可以看看毕飞宇老师对某一段的解读,略窥一二(《水浒传》的逻辑与《红楼梦》的反逻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951090003606322&wfr=spider&for=pc )。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因为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人们无法忍受的狭窄的现实,便虚构一个世界来扩展现实,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虽然这样的世界是建立在别人的经历和情感之上,然而对照和共鸣会使自己感同身受。
我们为什么推荐读名著?因为我们应该相信历史和前人的阅读所留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上当,因为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灵魂的漫长旅程。
(这两段文字是组合的。其来源于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是好多段文字,分布于不同篇章,因内容相近、重复,我将其打乱组合)
菠菜明灯
· 湖南名著也可以分类的,既有严肃文学,也有能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比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等毫无疑问是通俗文学,但是也是名著。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也是此类,《唐吉诃德》问世之时,西班牙流行骑士小说,大部分水平相当于现在大多数的网文吧,塞万提斯写这部《唐吉诃德》,讽刺之意甚浓,但是一问世就特别流行,当时有说法,如果你看到有人边看书边笑,他看的一定是《唐吉诃德》。可见通俗小说与名著并无冲突之处,若能做到思想性与文学性齐具,雅俗共赏,就能成为传世名著。当今的绝大部分网文,由于门槛低以及网络时代流量为王的特点,首要以吸睛为主,创意为先,不重视文学性和思想性,其实就跟中国古代的话本、前面举例的骑士小说类似,终究绝大部分都会被时代淘汰,但是如果有雅俗共赏的精品出现留存,也一样可以成为名著。我的看法就是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哈哈哈麦迪楼主
· 贵州恰恰不同。重点不在于“网文”,而在于能经受住历史考验,能经受者才证明其质量。遗憾,以当前网文的水平而已,不认可其能经受住历史考验。内容特性之差别尚且不提,《三国》我时不时还会看,而十几年前的诛仙,当今尚有人看得下去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