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帝师"?通过张良来认识我国古代的"帝师"文化

关注

帝师,又叫王者师、帝王之师。在我国古代,帝师就是帝王的"军师",这是一个绵延不绝、人数众多的显赫群体。帝师具体可分为两种,分别是辅助帝王建功立业的"创业型"帝师和教授帝王儒学知识的"师傅型"帝师。前者以秦末汉初时期的留侯张良为典范。

留侯张良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传奇人物。首先,张良学识渊博,兼收并蓄儒、道、兵、法等诸子文化,是一个著名的国家战略大师;其次,张良对汉帝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刘邦提出了长期的、方向性的战略规划,这奠定了两汉四百年的稳固基业;最后,张良在刘邦晚年,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这既保护了张良自己,也为后世的创业之臣指明了一条保全性命的道路。

留侯张良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传奇人物!

我们现代人评价张良,往往为其冠之以"秦末汉初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等称号。这种历史评价往往有泛泛而论之嫌。因为人们会问,刘邦和萧何不也是政治家吗,他们与张良有何区别?韩信不也是军事家吗,他与张良能否相提并论?陈平也以谋略高超著称,他与张良之间优劣如何?所以,不能体现出一个人特质的评价就不能称之为准确的历史评价。且看张良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

张良在功成名就后曾对刘邦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张良的这番自我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也得到了后世人的普遍认可,例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铭》云:"五世食韩,并为正卿,厥生帝师,首造大汉。"这里的"帝师"就是指张良。很明显,张良在后世人眼中,他就是帝师群体中的典范人物。我们现在以张良为中心人物可以对我国古代特有的帝师文化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勾勒出帝师群体的历史面貌。

张良就是帝师群体中的典范人物!

一、何谓"帝师"

何谓帝师?简单来说"帝师"就是"帝王的老师"。这是一种身份而不一定是一种具体的官职,这种身份历朝历代皆有,但是其具体名称和政治地位高低不一。

先秦时期就有许多非常典型的帝师,诸如伊尹之于商汤、姜尚(姜子牙)之于周武王、范蠡之于勾践、商鞅之于秦孝公、吕不韦之于秦王政等等;秦汉之后的典型帝师,诸如张良之于刘邦、晁错之于汉景帝、诸葛亮之于刘备、荀彧之于曹操、房(玄龄)杜(如晦)之于唐太宗、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张居正之于明神宗,以及翁同龢、康有为之于光绪皇帝等等。

诸葛亮堪称是刘备的帝师!

"帝师"又可被称作"王者师",二者是同义语。就如同当初神秘的黄石老人将"一编书"传授给张良时所说的一样:"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

之所以帝师在当时会被称为王者师,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先秦时期的社会上还没有产生"皇帝"之名,人间统治者的最高称号还是"王",故而王者的师傅被称为"王者师"。自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我国历史进入帝制时代后,其名称也要与时俱进,故而"王者师"改为"帝者师",简称"帝师"。

秦始皇之后,"王者师"改为"帝者师",简称"帝师"!

帝师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像张良这样的帝师,他们以辅佐帝王打天下或者守天下为职责,这种帝师往往同时也是国家战略顾问级别的"政治军师"。另一种是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所设的宗教神职。如十六国时期后赵以僧人图澄为师(或称为"山中宰相")、前秦以鸠摩罗什为师、西夏时期以波罗显胜(贤觉)为帝师。特别是元朝时期,每逢新帝即位,按照旧例新帝都需要跟从一个梵僧受佛戒,然后就尊此僧为师。元朝的帝师兼领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的佛教和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如忽必烈"以梵僧八合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即佛教)"帝师的法旨与皇帝诏令并行于西藏地区和内地寺院,此制度被后来元朝的各代帝王沿袭并成为定制。

本文限于篇幅,就只关注第一种军政型的帝师,完全不涉及第二种宗教性质、僧人身份的帝师。必须说明的是,作为"政治军师"型的帝师也可再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王业开创时期辅佐君主打天下的"创业型"帝师,如姜尚、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另一类是帝王守成、社会太平时期的帝师,他们属于儒家兴起后而设立的"师傅型"帝师,如西汉成帝时期的张禹就以帝师的身份高居丞相之位,深受汉成帝的尊重和礼遇。而历史上的这类人物亦是不胜枚举,两汉时期就有韦贤、萧望之、张禹、孔霸、桓荣、张酺、邓弘等。

姜尚(姜子牙)属于创业型帝师!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这种负责引导和教化帝王的"师傅型"帝师的数量占绝大多数。但这并非本文所要分析的重点,本文分析的重点仍是以张良为典范的"创业型"帝师。

二、"帝师"是怎样炼成的

正如没有所谓的"天纵之圣"一样,帝师也不是天生的。关于帝师之典范—张良的生平,我们主要依靠《史记·留侯世家》的相关记载。

张良是秦汉时期典型的贵族公子出身,其家族世居韩国,而且曾"五世相韩"(即先后五代人作为韩国重臣辅佐韩王)。在张良还年少时,秦国攻灭了韩国,这对当时的张良而言,国破家亡的打击无异于天崩地裂。之后的张良广散家财、招揽宾客,一心要报家国之仇,于是在博浪沙就有了"青年狙击手"的勇敢一击。可惜"误中副车",秦始皇毫发无伤。而张良却只能"更名姓,亡匿下邳",即隐姓埋名地潜伏在下邳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

流亡下邳城是张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因为这段经历使他的视野由贵族层面转向平民层面。

流亡下邳城是张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贵族是社会中不劳而获的一小部分人,他们衣食无忧,目光所及多是旧体制的甜头,基本上是没有主动改革的动力(改革必然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而平民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总是在寻找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希望找到改变现状的方法,其真知灼见往往由此而生。

张良在下邳城的那十年,既是张良将自己的个人命运融入社会大众命运的十年,使他的狭隘的贵族视野变换成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也是他精细观察形势、判断历史前进方向、精通人情世故以及积累起深厚政治军事经验的黄金十年,因为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在隐匿下邳城的十年中,张良的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契机就是在济水桥上巧遇黄石公。

张良巧遇黄石公!

在这个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中,张良从一开始的强忍不忿到最后的虚心接受。其本意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得《太公兵法》一书,更在于锤炼自己使之逐渐具备像伊尹、姜尚等一流大战略家所需要的心理素养。在这方面,他通过礼遇"无理取闹"的黄石公而得到了最关键的锻炼。苏轼曾分析"黄石公事件"说:"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意思是"黄石公认为张良才华有余,但是担心他气量不足。所以黄石公故意无理取闹来折损张良的少年锐气,以此告诫张良务必要容忍小事来成就大事。"

诚然,作为一位帝师级的战略家,张良需要既能积极地入世建功立业,仗义直行;又能贵柔知止,身段灵活。因而张良在思想上就需要儒、道互补,其交汇点就在"持忍"二字。

古人讲究修身养性,有持容、持忍、持默、持谦的"四持"之说。所谓"持忍"即"自我把持、忍耐"。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义疏》云:"人须容忍则大事乃成;若不能忍小,则大事之谋乱也。"

黄石公让张良替他穿鞋是为了锻炼张良的“持忍”力!

"黄石授书"之后,张良逐渐成长为一个善于"持忍"的战略大师。诸如灭秦之后,张良劝谏刘邦不要留宿秦宫,而是封闭府库、还军霸上以免落人口舌。同时还建议刘邦暂时不要争做关中王,以避免过早与强敌项羽决战;鸿门宴上,张良劝刘邦放低身段讨好项羽,以免遭遇灭顶之灾;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其封地远在巴蜀地区,刘邦很不情愿就国。张良先是为刘邦争取到汉中地,然后又力劝刘邦暂时委曲求全,最后还献计"烧绝栈道"以安定项羽的疑心。最终刘邦得以以汉中地为跳板实现了"还定三秦"的战略目标;刘邦和项羽在汉五年(公元前202年)达成"鸿沟和议"后,项羽东撤,刘邦也想西归。张良等人劝刘邦"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其意思就是万万不可放虎归山,而要勇追穷寇。于是才有了垓下之战,汉帝国遂得奠基。

张良这些既保存自身实力、又麻痹对手的谋略,无不体现了"退忍"精神。而刘邦使用张良的计策也往往是无往不胜,最终刘邦在张良的协助下得以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王朝!

刘邦在张良的协助下得以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王朝!

三、"帝师"的谢幕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启幕和谢幕的时候,帝师也是一样。张良作为帝师,其"谢幕"与其"出山"同样精彩,一直被后人视为典范。

我国古代士大夫群体有着浓厚的"帝王师"情结,那种"上致君于尧舜,下救民出水火"的宏伟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然而就帝师的人生结局而言,往往是善终的少,不得善终的多。如汉元帝曾任命自己的老师萧望之为朝中大臣,但后来又听信宦官的谗言将萧望之下狱,致其狱中羞愤自杀;又如北宋大儒程颐的著作被其学生宋哲宗所禁;明朝杨博被学生世宗皇帝廷杖;大学士张居正也在死后被学生神宗皇帝削籍抄没,家况凄惨。

张居正死后被学生神宗皇帝削籍抄没,家况凄惨!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师刘基(刘伯温)号称"开创之功不减子房,道术亦相类",可是却"末节不及"。所谓"末节不及"就是指刘基的人生结局并不完美。

刘基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他与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功臣并不和睦(刘基是浙东人,而李善长、胡惟庸皆是淮西人)。史载"(刘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坐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刘)基致死。"

也就是说刘基的最终结局或许是受胡惟庸陷害,最终忧愤成疾而死;或许是被胡惟庸派遣医生毒杀而死。无论如何,刘基的人生结局都是不得善终,这与张良的隐于朝市、全身而退、最终颐养天年相比,二者之间高下立见。

刘基的人生结局是不得善终!

张良的思想虽是儒、道、兵、法等诸子思想的大结合,但与其美好的人生结局相关的,主要还是道家思想。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其实老子在这里并非是无病呻吟,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蕴藏其中。

从战国以后,官僚制社会逐渐成型并不断强化,"道"与"势"的冲突就如影随形、并驾而至。那些草莽英雄在夺取天下的时候,对士大夫的态度是谦卑的、身段是柔软的、言语是温和的、赏赐是优渥的,因为他们唯恐那些士大夫不为他尽心效力。可一旦天下大局已定、王朝建立、皇权独揽时,韩非子所说的那种"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的场景就开始成为现实。当初打天下时越杰出的才能之士越会被视为新政权的巨大威胁,更何况那个曾经聪明无比的"王者师"呢!(以韩信为代表的功臣为何会在王朝建立之后惨遭屠杀,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政治威望对当时的皇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韩信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型人物!

对此,以张良之人情练达,他当然是心知肚明。他曾经委婉地告诉刘邦,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有限的,即"为韩报仇强秦"。现在既然借你刘邦之手完成了我的人生目标,那么我"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伴君如伴虎,皇帝诛杀功臣这种场景,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上屡次上演。先秦的吴起、范蠡之流,只能落荒而逃(他们之所以能逃走,那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国家林立,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自秦汉大帝国相继建立之后,帝王管制臣民的绳索就越勒越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这种社会管制下,那些被皇帝猜疑的功臣往往是无处可逃。

"功高震主"的张良为后来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为知识精英们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这条路就是"朝隐",所谓"朝隐"就是指虽非远遁山林,但却不问世事、甘心当个"朝中隐士"。

张良以“朝隐”的方式最终得以善终!

结语

张良是刘邦麾下唯一辞官隐居的开国功臣,他由王者之师变为方外之士,是真正具有隐士品格的人物。

人们常说我国古代的隐士之"隐"有真假之分。儒家的隐逸观是"进"则化,"退"则隐,身隐心不隐。他们"达则兼济天下",乐于在庙堂之上谋划社稷大计,以求君臣配合,教化百姓;"穷则独善其身",乐于弹琴瑟而入于幽林,仍然"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儒家本质上是主张"入世"的,其隐乃是"假隐"也。

道家之隐则与之截然相反,道家之隐讲究顺应天道,在心不在身。庄子云:"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意思是"所谓隐士,虽身在社会,但心离人间,心隐而身不隐。他们不是刻意自藏于山林,而是混迹于人间。"这既是庄子式的隐,也是张良式的"朝隐",他们虽身在朝中,却心藏山林,此是"真隐"也。而张良亦以"真隐"而最终得以善终、颐养天年!

发布于北京阅读 6770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今摆乱石八阵笑谈将军死生

· 湖北

这文章写的太乱了吧,先讲了一遍帝师是什么,开始讲张良,然后又开始说帝师是什么,又开始讲张良。到底想干嘛啊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精神科唐主任

· 北京
今摆乱石八阵笑谈将军死生这文章写的太乱了吧,先讲了一遍帝师是什么,开始讲张良,然后又开始说帝师是什么,又开始讲张良。到底想干嘛啊收起

你还真看完了啊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