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叙述

avatar
关注

平王东迁

是东周初年发生于的历史事件。周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历史学家称为东周,而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捩点。

携王余臣

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国。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国及犬戎,杀周幽王与伯服于骊山之下。周幽王死后,申侯、缯侯及许文公在申国立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则在携拥立余臣为周天子,即“携王”(携惠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3]直到前750年,晋文侯攻灭携王,才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前750年,晋文侯为了讨好周平王,向周平王建议说:“天无二日,国无两王。携王虽为先王子嗣,没有得到天下诸侯公认而擅自称王,实属叛逆行为,应当予以讨伐。”二十一年,晋文侯杀携王。周室归一。
 庄公小霸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共叔段发动的叛乱,并吞戴国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𦈡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证实了东周权威的衰弱。郑庄公对几名儿子均相当宠爱,加上宋国和齐国进行干预,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长达二十年的内乱。郑庄公有四个儿子先后出任国君,分别为世子忽 (郑昭公)、公子突 (郑厉公)、公子亹及公子婴(子仪),最后以子仪被杀、郑厉公复国结束,并由郑厉公的子孙继承郑国君位。

王侯伐郑、周郑交质
春秋初年,首都东迁到洛邑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保留着天子的地位,实际上控制力日益减弱,已无法控制诸侯争霸。地处中原腹心的郑国这时开始崛起,其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庶子,是与王室血缘最近的诸侯。郑桓公将国内民众由关中地区迁到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一带,大大加强了本国实力。郑庄公继位后竭力扩充领地,进一步增强郑国实力。他在军事及外交上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灭了许国。随着郑国的扩张,郑和周天子的矛盾也日渐加深。周平王在位时,发生了周郑交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相作为人质,这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周室与诸侯郑国平等,标志着周室的等级规制及尊卑关系崩坏。周桓王即位后,对郑庄公的行为反感,剥夺郑庄公的卿士地位,郑庄公因此不去朝觐周桓王。周桓王因郑庄公的无礼行为,在公元前707年秋指挥本国军队及陈、蔡、卫等诸侯军亲征郑国。郑国军队和联军在𦈡葛相遇。周桓王将联军分为三军,其中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挥,蔡、卫两国军队加入其中;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国军队加入其中;中军由桓王亲自指挥。郑军也分为三个部分:郑庄公和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方阵,公子曼伯指挥右方阵。交战前郑国大夫子元分析陈国正在发生内乱,陈军无心征战,如果这时先攻击陈军,一定会迅速崩溃;蔡、卫两军实力不强,很容易攻破。因此应该先攻击两翼,然后攻击周朝中军。这个建议被郑庄公采纳。郑国大夫高渠弥则提出使用“鱼丽阵”,将战车排列在阵前,配合步兵则分散配置在战车两侧和后方,使两者协同配合。此阵法也获得同意。战斗果然像子元分析那样,两翼先被攻破,周军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祝聃请求前去追赶,但郑庄公认为君子不能欺人太甚,何况对方还是周天子,于是就不再追击下去。当晚他委派祭足去周营去慰问负伤的周桓王。周桓王十年后病逝,因为财力不足,无法按天子的排场下葬,棺材摆了七年才入土。郑庄公在前701年去世,之后郑国国力日益衰弱。𦈡葛之战实际上反映了东周以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周天子不再有政治上的实权,而且对诸侯已经失去控制。
楚国称王
熊彻杀兄蚡冒(一说蚡冒之子霄敖)成为楚国国君(《史记》记载有误,武王之前并非蚡冒,而是霄敖)。熊通娶邓侯女邓曼为妻,以鬬伯比为令尹,屈瑕为莫敖(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大司马),国力日增,认为楚国子爵地位低微,谋求进爵。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夏天邀请诸侯到沈鹿(湖北钟祥县东)会盟,与会者有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诸国,只有黄,随二国国君未到。武王派大夫𫇭章去责备黄国,莫敖屈瑕去攻伐随国,随国大败,随侯逃逸,戎右少师为鬬丹俘获,自此不敢造次。熊彻自立为“楚王”。自此,楚君皆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方时周室衰微,故无可奈何。

 晋国分裂
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国山西省曲沃县)封给其叔成师,时年58岁,因“好德”而得民心。前739年晋大臣潘父弑杀了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退回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公子平为君,是为孝侯。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桓叔之孙曲沃武公起兵灭晋,世称晋武公,从此曲沃与晋国合并。桓叔庶子韩武子,乃战国七雄的韩国的先祖。
共叔段之乱

《春秋》称之为郑伯克段于鄢。发生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郑庄公廿二年),是春秋初年在郑国国内发生的一场内乱。周平王廿八年(前743年),寤生承袭郑国爵位,即郑庄公。庄公即位伊始,武姜便向庄公请求将制地[3]分封给叔段。庄公则表示“制”这个地方不吉利,当年郑国吞并虢国,虢国的国君就死在制地。不过,他同时也告诉武姜,除了制地以外,国内的城池都可以任选。武姜随后向庄公请求,改将京邑作为段的封地,庄公表示同意,而段随后便前往京地。因为叔段是庄公的弟弟,所以众人就称他为“京城大叔(太叔)”。叔段到京地以后,首先对京地的城进行扩建,称京邑。根据周朝礼法,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国都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小城只能是九分之一。而叔段的改建,已经明显违背礼法。当时朝内的大夫祭仲发现叔段的逾制行为后,便上奏庄公,认为京邑的改建,明显不合祖制,这样下去则会不利于庄公。庄公则认为,武姜这样做,他无法插手阻止。祭仲随即回答,武姜的要求永远无法满足,不如及早处理,如果让叔段的势力坐大,以后恐怕局势无法收拾,蔓生的草都难以除尽,更何况是国君的胞弟。庄公便表示,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后,叔段又命令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城在服从中央的管辖外,也听从京邑的命令,使这些要塞成为两属之地。公子吕闻讯后,便向庄公进言,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如果庄公不打算未来让叔段代替自己成为郑国国君,则就要尽快铲除叔段,以免民意疑虑。而此时,庄公依旧回复公子吕,对叔段的行为置之不理。庄公的无为使得叔段的谋反更加变本加厉,他随后进一步要求西、北两座边城不再接受庄公的命令。而在郑国的政府内部,公子吕再次要求就叔段的这一行为进行处理,否则局势将会失控。而郑庄公沿袭以前的做法,还是听任叔段的这次违制行为。在郑庄公的多次放任之后,叔段则砺兵秣马,准备偷袭都城新郑。同时武姜则准备在叔段来袭时,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居然能够知悉这一叛乱阴谋,并且命令子封(即公子吕)带领两百辆战车直奔叔段京邑。而同时,京邑的民众在得知庄公大军前来平叛后,纷纷背弃叔段。在此情形下,叔段不得已逃往鄢城,而平乱大军则一路追至鄢。《左传》认为郑庄公廿二年五月廿三日,叔段逃离郑国,流亡共国避难。因此,以后民众将叔段称为“共叔段”。《公羊传》和《穀梁传》则认为郑庄公在鄢城杀死了叔段。

 王子带叛乱
叔带,是赵国的祖先,周幽王的大臣,为周宣王驾车的大臣奄父的儿子,因为周幽王无道,叔带离开宗周镐京到晋国去,做晋文侯的臣子,在晋国始建赵氏。自叔带以下,赵氏越来越兴旺,五世而至赵夙。三家分晋的赵国,便是其后人。

周郑交恶

发生于前720年,郑国侵犯东周的国境。郑桓公曾经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郑武公也在周平王时出任卿士。郑庄公继承父亲为郑国国君时,也承袭了父亲在朝廷的卿士职位。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怨恨周王,周王随即澄清,并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遂派遣世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庄公派遣郑卿祭足率领郑军在四月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温地的麦,又于当年秋天再率领郑军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成周的禾,周郑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
东门之战

发生于前719年,卫国、宋国、陈国及蔡国攻打郑国的一场战争。前719年,卫国州吁弑卫桓公自立,打着郑庄公胞弟共叔段在卫国避难的儿子公孙滑的旗号,通过行贿等手段及宋殇公不满郑国收留他的堂兄公子冯,纠合陈国、蔡国、宋国攻打郑国,围攻郑国的东门,五日后才退兵。此战不单延续因公孙滑挑起郑、卫之间的战争,更开启了一连串郑庄公与众诸侯(尤其是宋殇公)的战役。
北戎攻齐之战

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齐国西北部(今山东西北部)大败北戎军的作战。前706年夏,生活在今河北北部一带的北戎发兵侵入齐国西北部地区。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兵救齐。六月,郑军大败北戎军。俘虏北戎主将大良、少良和甲士300余人。齐僖公想要把女儿嫁给太子忽,太子忽以“齐大非偶”婉言拒绝。

曲沃代翼

又称为曲沃代晋、曲沃克晋。是春秋时代早期一次晋国长达近70年的内战,最后,前679年,晋国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打败了晋侯缗,取代了晋国的君主,庶系篡夺嫡系,成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齐灭纪之战

发生于前693年,齐国攻灭纪国的一场战争。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前691年秋天,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成为齐国的附庸。《左传》称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不安定为由谢绝鲁国。前690年,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独立的纪国就此灭亡。纪季一支继续作为齐国的附庸残存。《公羊传》和《谷梁传》认为是齐国军队灭亡了纪国,而非纪侯主动选择让国出奔。对齐襄公灭纪,春秋三传有不同的评价。《公羊传》认为孔子褒奖齐襄公为祖先复仇。九代之前的齐国君主齐哀公曾因为纪侯的谮言被周夷王烹杀。齐襄公在卜辞不吉的情况下,“以死败为荣”,坚决复仇,复家国之耻。用“纪侯大去其国”讳言齐襄公的灭国之过。《谷梁传》认为纪侯贤良,孔子不以小人灭君子之国,因此于此处不提齐襄公。《左传》认为孔子不含褒贬,直书其事,仅仅是纪侯出奔,并无齐灭纪的军事行动。
管仲相齐
前686年,齐襄公被大夫连称、管至父兵变杀死,公孙无知因而篡位。前685年春,齐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后来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一次,在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找管仲商量谁可接相位,提出要将相位传与鲍叔牙。而管仲却坚决反对,认为鲍叔牙虽是君子,为人近乎完美,但过于清白而容不得一丝丑恶,不适合做丞相;最后管仲推荐了隰朋。桓公四十一年,管仲卒。

 陈佗之乱

陈佗(前754年-前706年),妫姓,名佗,一名他,又称为五父。陈佗为春秋诸侯国陈国君主之一,是陈文公儿子。前707年正月,趁其兄长陈桓公妫鲍病,杀死桓公太子免,自立。一年后(前706年)八月为蔡国人所杀,在位期间为前707年正月至前706年八月,共在位20个月,他是陈国第13位君主。
长勺之战

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前684年的长勺[1] (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鲁国主将曹刿在此次战役中的评论被认为是对战前准备及管理军队士气的重要观点。《左传》对是次战役有详细描述,但《史记》〈齐太公世家〉及〈鲁周公世家〉均无是次战役之纪录。
北杏之会
北杏之盟,是春秋历史事件。公元前681年至公元前671年,齐桓公霸业初成。公元前681年春,齐桓公在山东东阿(当时地名叫北杏,与共产党早期创始人王尽美家乡一个名字,不同地方),与宋、陈、蔡、邾几个小国的国君会盟,齐桓公成为盟主。 此前也不是没有盟会,但都是由周天子主持。以诸侯(未造反的诸侯)身份主持盟会,担当盟主,齐桓公是第一个。春秋五霸辉煌篇章,由此翻开。这就是北杏之盟,开启齐桓公称霸的时代。遂国因没参加这次会盟,导致了当年的齐灭遂之战,可见当时齐桓公在诸侯之间的地位。
 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周僖王元年,齐桓公五年)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召集宋、陈、蔡、邾等四国诸侯会盟,以诸侯而主天下之盟会,以此为始。前679年,齐桓公在鄄(山东省鄄城县)召集宋、陈、卫、郑等四国诸侯盟会。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春秋左传注》庄公十五年经:十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春秋左传注》庄公十五年传: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九合诸侯

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论语》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
根据《春秋经》齐桓公在位时大的诸侯盟会有:
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北杏之会

前680年冬,齐宋卫郑单:鄄之会

前679年春,齐宋陈卫郑:鄄之会

前678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幽之会

前667年六月,齐鲁宋陈郑:幽之会

前659年八月,齐鲁宋郑曹邾:柽之会

前658年九月,齐宋江黄:贯之会

前657年秋,齐宋江黄:阳谷之会

前656年夏,齐楚鲁宋陈卫郑许曹:召陵之会

前655年夏,周齐鲁宋陈卫郑许曹:首止之会

前653年七月,齐鲁宋陈郑:宁母之会

前652年正月,周齐鲁宋卫许曹陈郑:洮之会(兵车之会)

前651年夏,周齐鲁宋卫郑许曹:葵丘之会

前647年夏,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咸(今河南濮阳东南60里)之会(兵车之会)

前645年三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牡丘之会(兵车之会)

前644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淮之会(兵车之会)
尊王攘夷

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周夷王时(前9世纪),诸侯开始轻慢周天子,周天子威权稍弱,楚国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派兵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

存邢救卫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积极改革内政,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这时,北方山戎和狄族势力正在向南发展,经常袭扰燕、邢、卫等国。齐桓公利用王室虽然衰微但周王仍是名义上的诸侯各国的大宗和共主的地位,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燕国打败山戎,又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狄人的扰害,“存邢救卫”,为邢和卫两国筑了新的城邑,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从而保证了这一地区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召陵之盟

又称召陵之会,是春秋时期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春秋初期,楚国向中原挺进。前656年,齐桓公借自己的妾室蔡姬被蔡国嫁到楚国的事,率领中原诸侯齐及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讨伐蔡国。楚成王援救蔡国,齐楚两国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会盟。楚国屈完说齐楚风马牛不相及,齐国为什么进犯楚国。管仲责备楚国不能按时向周王室进贡苞茅,并质问楚使为何当年周昭王征楚不回,迫楚国就范,使其向周王室进贡苞茅。齐桓公并没有以武力压服楚国,但是抑制了楚国的北扩,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假道伐虢

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四计。春秋时代,虞国内乱,虢公率兵平息虞国内乱,虞、西虢国成为兄弟城邦,这时,晋献公以美玉、良马、美女利诱虞公,虞公因此借道给晋国,晋国率领大兵攻占虢国后,虢国灭国,晋国便又占领虞国,虞国没了救援,也亡灭了。就是趁小国有危难的时候,借着救援之名而加以并吞。古时有名的有:赵燕唇亡齿寒、晋献公假途伐虢。 

葵丘之会

又称葵丘会盟、葵丘之盟,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事件。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中国河南省民权县),召集鲁国、宋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等国相会结盟,规定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齐桓公颁布了天子禁令五条。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这表示周天子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都记载了葵丘之会。《春秋穀梁传》所记的五条禁令是现存最早的记载。
泓水之战

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
重耳流亡 
前665年,继母骊姬生下一子,取名奚齐,骊姬与优施通奸,淫乱后宫,两人开始排挤陷害申生、重耳、夷吾。在前665年,晋献公派重耳守护蒲城。前655年,重耳之兄申生被骊姬害死,重耳也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6]。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狄族人的地方逃跑,至翟国,在翟国被晋国攻打后,又逃往其他国家,自此流亡19年,经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国。

城濮之战

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急求援助。先轸认为帮助宋国是树立晋国威望的良机,说服晋文公援宋。楚国和曹、卫两国订立盟约。前632年,齐国和晋国结盟。晋军攻下曹国,生擒曹共公。慑于晋国声威,曹、卫两国相继背叛楚国。楚成王为避免与晋国交战,命子玉将楚军撤出宋国。但子玉反而率军北上试图与晋军决战。楚将宛春出谋,建议先向晋国要求复曹、卫两国,楚军解宋国之围,这样成功的话就可以令宋、曹和卫三国感激楚国,若晋国不允,则曹、卫、宋三国则怨恨晋国,这样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子玉接受,派宛春为使,但被识破,反被晋军智激,继续猛攻。昔日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询问他如果得到君位,如何报答楚国。重耳说今后如果在战场相见,他先主动撤退三舍(九十里)。晋楚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先轸等如约率军先撤退三舍,楚国将领成得臣追击,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临濮集)决战。根据这一故事,日后形成了成语“退避三舍”,指主动退避。
践土之盟

是中国春秋时代于践土(郑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武陟县东南)召开的一场盟会,于前632年冬召开,由晋文公主导,邀集诸侯参加,参与的诸侯国包括齐国、陈国、鲁国、宋国、蔡国、郑国、卫国、莒国。周天子周襄王也至会所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
秦晋殽之战

首见于《春秋左传》,乃是秦国与晋国之间所发生的一场大战。此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郑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晋襄公元年)。
 秦霸西戎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拒不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转而向西方发展,秦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赵盾主盟
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赵衰跟随重耳逃亡狄地,娶狄女叔隗,生赵盾。公元前621年(周襄王三十一年)春,赵盾执掌晋国国事。八月,晋襄公薨,赵盾等立晋襄公之子夷皋。晋襄公遗命立夷皋为君,而夷皋年幼,故晋人希望立年长者为君安定晋国。赵盾欲迎立正在秦国作亚卿的公子雍(晋文公与杜祁之子),而狐射姑则支持公子乐(晋文公与辰嬴之子)。赵盾认为公子乐“母淫子辟”,而公子雍“母义子爱”且与秦国亲近,派先蔑、士会前往秦国迎接公子雍。襄公夫人穆赢抱夷皋在朝堂大哭,以“先君之命”责备赵盾,赵盾和各大夫被逼不过,只得背着先蔑等人立夷皋为君,是为灵公。赵盾率军在令狐将护送公子雍回晋的秦军击败,但此事已彻底损害了秦晋的友好关系,使春秋时期,秦晋一直交恶。后与齐侯、宋公、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盟于扈。公元前619年(周襄王三十三年)冬十月壬午,赵盾与鲁国会盟于衡雍。公元前615年(周顷王四年),秦康公攻晋,赵盾率晋军与秦军战于河曲。晋国大夫臾骈认为秦军粮食不足,不能持久,建议坚守待战。秦国大夫士会看破臾骈之计,让秦兵袭击晋营,诱赵穿出击。赵穿为晋侯女婿,狂妄却不晓军事,而且不服臾骈。赵穿中计孤军出击,赵盾唯恐赵穿被俘,全力出战接应,接战后退回。夜间秦军退走。公元前613年(周顷王六年),赵盾赴鲁文公会盟,六月癸酉同盟于新城。公元前608年,楚、郑攻击陈国、宋国,赵盾率军救援,与宋、陈、卫、曹等诸侯会师于棐林,随后进攻郑国。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直谏。灵公欲杀赵盾,派鉏麑行刺。鉏麑感于赵盾忠公亲国,不忍下手,触槐而死。九月,灵公同赵盾饮酒,埋伏甲士欲杀赵盾,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逃出晋都。乙丑日,赵穿杀灵公于桃园。赵盾回到都城,迎立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夷皋。”赵盾说人不是他杀的。史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故书之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下宫之难

知名中国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晋国,是晋国世族赵氏被陷害灭亡,而赵武复兴赵氏的故事。被改编成了著名小说、戏剧、电影《赵氏孤儿》。
 问鼎中原
历史上关于楚庄王的出生以及庄王登基之前的记载十分有限,一般历史文献对其记载多从“一飞冲天”开始。楚庄王即位的前三年,号令不出,日夜作乐,荒于政事,并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当时有大臣伍举冒以隐言进谏称:“楚国高地有一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此时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于钟鼓之间,楚庄王感受到伍举在以大鸟讽喻自己,于是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然而此后数月,庄王依然如故,仍旧以淫乐为好,大夫苏从冒死再次进谏,庄王终于听从劝告,奋起图治,诛杀小人,任用伍举、苏从以政,楚国人都很高兴,使得楚国国力日益强盛。(曾经有声音认为“一鸣惊人”的主角是楚庄王,但现在大多肯定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的主角,出自《韩非子·喻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以及《史记·滑稽列传》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两者意思完全相同 ; 另外,也有说法认为亦非伍举进谏楚庄王,而是贤士淳于髡进谏齐威王。)随后楚庄王奋起图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确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飞,飞则冲天”,后世称为“一飞冲天”。自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雒邑陈兵示威。此举无疑令周天子大吃一惊,周王马上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夏征舒乱陈
夏徵舒(?-前598年),妫姓、夏氏,名徵舒,又号子南,春秋时期政治人物。因为母亲夏姬与陈灵公等数人通奸,徵舒受陈灵公侮辱,愤而弑君,自立为陈君,后遭楚庄王处死。

 若敖氏之乱
若敖氏,又称若敖族或若敖氏之族。是活跃于春秋时期楚国的芈姓家族,传统说法认为若敖氏祖先为楚国国君熊仪,若敖氏即是以他的谥号若敖为族称,然而新出文献却显示若敖氏是楚国远祖鬻熊之子侸叔的后裔。在其内部又分鬬氏和成氏两个支系。若敖族的成员鬬伯比、鬬廉、鬬祁、鬬勃、鬬谷於菟(子文)、鬬般及成得臣、成大心、成嘉等人在楚武王至楚庄王时代长期担任军政要职。经过楚庄王九年的若敖族之乱后,若敖族的地位迅速下降,但其后裔仍不时出现于春秋末期和战国的楚国政坛。

邲之战

指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于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发生的一场大战。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鲁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首次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鲁国季孙氏宣布“初税亩”的法令,开始实行对公田之外的私田按亩征税。税亩即履亩而税。《春秋经》:“初税亩。” 《左传》:“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公羊传》:“初税亩,何以书?……讥始履亩而税也。” 《穀梁传》:“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中国最早的税制是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夏代贡法是田税,实物税(实物地租),商代助法是力役税(劳役地租),周代彻法是力役税和实物税兼而有之。三者皆税十分之一。自西周以来国君和贵族对民众的剥削主要采取“藉”法,即征发民力以耕种国君和贵族的土地。这是一种力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按井田制,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贵族被封授的田地,要按照公田数量向上交纳赋税。而私田则属于贵族本人所有,不向上级贵族交纳赋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荒地得到大量开采,世卿贵族不断兼并,私田数量不断增加。“初税亩”将传统的“藉田以力“的徭役制剥削改变为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数征税。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按实际占有田亩数征收田赋的开始。“初税亩”是中国古代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征收田赋的开始,从而开始了中国长达2600年按土地征税的历史。“初税亩”是在井田制遭破坏和掠夺以后,向农民征收租税的情况。中国古代本无“租”字,租税之租正是反映“助耕公田”的助变为租的历史进程。它不但是中国田赋史上的重大变革,而且标志着封建领主制(有人认为是奴隶制)土地制度的瓦解和个人私有土地制度的萌生。
鞌之战

又名鞍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六月十七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鞌(今济南西北)。齐顷公讨伐鲁国,晋、卫出兵救援,齐军先在新筑击败卫军,又与晋军在鞌地相遇。齐顷公轻敌冒进,决战前部队不吃早餐,战马不披甲。最终,晋军大胜,齐顷公在近臣逢丑父的掩护下勉强逃走。
虫牢之盟

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晋景公因郑国归附晋国,召集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曹国、邾国、杞国八国国君在郑邑虫牢(今河南封丘北)盟会,借以维持晋国在争霸中的地位。周定王十九年(前588年)、二十年(前587年),位于中原的郑国连续两次发兵侵占其东南邻国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土地。当时,郑、许两国均依附于楚国。于是许灵公率先赴楚,状告郑伯,并在楚共王前与郑悼公争讼获胜。大怒的郑悼公归国后,决定投靠楚国宿敌晋国,派郑公子偃赴晋国求和,晋景公即派遣大夫赵同与郑悼公在晋地垂棘(今山西潞城北)举行盟会,两国正式和解。冬,致力于重振昔日霸业的晋景公,召集齐、鲁、宋、郑、卫、曹、邾、杞八国,在郑邑虫牢盟会。会后不久,晋景公欲再会诸侯,遂遣使通宋、郑等国。当时,晋、楚两强势均力敌。宋共公怕激怒楚国,以内乱为由,回绝了晋国的邀请。晋景公大怒,于周简王元年(前585年)春,命大夫伯宗、夏阳说领兵会同卫、郑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联军进攻宋国。

弭兵会盟

是春秋时期的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弭兵意思为平息战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人曰弭兵,而我弗许。
鄢陵之战

发生于春秋中叶,为晋、楚争霸中原而进行的一次战役。公元前575年春,楚诱使郑国叛晋。同年五月,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晋悼公新政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纠,又称周子或孙周。为惠伯谈次子,其祖父桓叔捷为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在位时重用吕相、士鲂、魏颉、赵武等人,惩乱任贤,整顿内政,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处融洽。联宋纳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3],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湛阪之战

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晋国中军将荀偃率军在楚国湛阪(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击败楚军的作战。

 三桓分公室
三桓,指鲁国历史上三个为鲁桓公后代的卿大夫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桓滥觞于鲁庄公时期(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太子同继承鲁国国君,即鲁庄公;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孟孙氏、仲孙氏、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孙氏、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其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该三家皆为鲁桓公之后,所以被称为三桓或鲁三桓。自鲁僖公以后,三桓世为鲁卿,执掌国政,其中以季孙氏实力最强。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对鲁国的历史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鲁宣公时期,三桓发动政变,驱逐了意图消灭三桓影响、恢复鲁君威信的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鲁庄公之孙)。而后三桓共掌鲁国政事。鲁昭公时期(前541年─前510年),三桓将鲁公室的土地财产、军队及人口瓜分,并由三桓进贡以供养鲁君。鲁昭公到后期无法容忍三桓,在前517年与三桓交恶的郈氏合作对抗三桓却失败,鲁昭公被迫出走,六年后死在晋国之乾侯。三桓遂立昭公庶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鲁哀公、鲁悼公、鲁元公时期,鲁国国君始终无法摆脱三桓的专政。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叔孙氏和孟孙氏先后亡于齐国,而季孙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栾盈之乱
前557年,晋平公继位,栾盈为公族大夫。栾黡死后,栾盈嗣位,前555年,晋国伐齐时,栾盈为下军佐,次年荀偃死后,栾盈为下军将。前552年,栾盈的外公范宣子、舅舅士鞅父子欲诛除栾氏,士鞅和栾盈的母亲栾祁诬称栾盈谋反,栾盈逃到齐国。前550年,齐庄公支援栾盈纠合残党攻入晋国,先入曲沃,一度攻入晋国都城绛,范宣子、士鞅父子劫持与栾氏亲善的魏舒(魏献子)平定栾氏残党,曲沃人也倒戈攻打栾盈,栾盈被杀。
崔庆乱齐 
崔杼

姜姓,崔氏,名杼,谥武,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齐国大夫,是齐丁公的后裔。齐丁公太子崔季子,因让位予齐乙公,逃到崔,成为齐国大夫,生崔穆伯,穆伯生崔沃,崔沃生崔野,崔野八世孙崔夭,崔夭生崔杼,崔杼早年曾得到惠公宠信,惠公去世后,高固、国佐怕受他胁迫,将其驱逐出国,崔杼出奔到卫国。后返齐。灵公娶鲁国之女,生下公子光,立为太子,是为太子光。灵公后娶仲姬、戎姬。戎姬受宠,仲姬生公子牙,给戎姬抚养。戎姬请求改立公子牙为太子,灵公答应。仲姬说:“不可以。太子光的地位被诸侯们承认,如果无故废除,以后您一定后悔。”灵公说:“主导权在我罢了。”于是把太子光迁到于东部,以高厚为太傅,夙沙卫为少傅,辅佐太子牙。灵公二十八年(前554年),灵公病重,崔杼迎太子光为君,是为齐后庄公。崔杼杀戎姬,陈尸于堂。同年4月9日(五月壬辰,格里历),灵公去世,庄公即位,在句渎丘(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将太子牙杀死。八月,崔杼杀高厚。十一月,杀在高唐(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叛乱的夙沙卫。齐后庄公与崔杼之妻东郭姜通奸,多次去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冠赏给别人。庄公的侍从说:“不可。”崔杼大怒,借庄公伐晋,想与晋国合谋袭庄公但未得机会。庄公曾鞭笞宦官贾举,贾举又被任为内侍,替崔杼寻找杀死庄公的可乘之机。庄公六年(前548年)五月,莒国国君朝见齐君,庄公在甲戌日宴请莒君。崔杼谎称有病不上朝。乙亥,庄公探望崔杼,但意在其妻,故接着调戏崔杼之妻。崔妻入室,与崔杼同把门关上不出,庄公抱柱唱歌。这时贾举把庄公的侍从武士拦在外面而自己进入院子,把院门关上。崔杼的徒众手执弓箭、兵器一拥而上。庄公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众人也不答应,庄公于是请求到宗庙自杀,众人仍不答应。大家说:“您的臣子崔杼生病了,不能来听您吩咐。这里离宫廷很近,我们这些家臣只是来捉拿淫贼,没有第二种命令。”庄公跳墙想逃跑,被射中大腿,反坠墙里,被杀。
齐国太史写下了“崔杼弑庄公”,崔杼杀死太史。太史之大弟再继续这样写,崔杼又杀了大弟。太史的二弟也这样记载,崔杼又杀了二弟。最后太史三弟依然这样写,崔杼只好放过了他。太史的族人南史氏以为太史全家都被杀了,带着竹简要去写“崔杼弑庄公”这几个字,结果发现已经如实记录,于是离去。文天祥《正气歌》的“在齐太史简”即指此事。
庆封

字子家,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人物。齐桓公曾孙,庆克之子。崔杼杀死齐庄公,立齐景公。崔杼、庆封被任命为右相、左相。前546年,庆封灭了崔氏,在齐国执政。前545年,鲍氏、高氏、栾氏攻灭庆氏,庆封逃到吴国,住在朱方。后来楚灵王攻打吴国,擒获庆封,将他杀死。庆封临死讽刺了楚灵王。
 晏婴相齐
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晏平仲,亦称晏子。齐国莱地夷维人。春秋后期外交家、思想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据说晏婴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头脑机敏,能言善辩。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2余年。曾在景公时用计除掉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名居功自傲的将军,亦即二桃杀三士。晏婴平时生活节俭,谦恭下士。内辅国政,屡谏齐侯。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子产相郑
子产(?-前522年),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2][注 1],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东里子产、国子、国侨、郑乔,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
伍子胥奔吴
伍子胥(前6世纪-前484年),名员(yún),字子胥,以字行。据说出自王族芈姓,后投奔吴国,封于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吴王夫差继位后,对其“联齐抗越”战略不满,又听信伯否的谗言,最终赐死伍子胥。
单氏取周

见于《韩非子》,是战国初年周王室政权落入世卿单氏之手的一个事件,由于文献记载十分简略,已难考证史实真相。

鸡父之战

发生于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该年吴国公子光、公子掩余率军征州来,楚国楚平王派司马薳越率军会同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许国六小国兵力对抗吴国。将该战争主战场为鸡父(今河南固始)。吴国使用刑徒三千攻击楚军并使用埋伏,楚军大败。胡国国君胡子髡、沈国国君沈子逞被吴军俘虏。
役人暴动

春秋时期陈国的百姓暴动,推翻掌权的庆寅、庆虎兄弟。陈哀公十九年(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陈哀公之弟公子黄与贵族庆氏争夺政治权力,乘陈哀公朝见楚康王之机,借楚人的力量进攻庆氏。庆寅、庆虎公开带领陈国背叛楚国。夏季,屈建随陈哀公回来包围陈国。庆虎强令陈人筑城抗拒楚军。筑城的夹板掉下来,庆氏兄弟就杀死了筑城人以示惩戒。筑城的役人不堪忍受,相互约集,各自杀死他们的工头,继而杀死庆寅、庆虎。楚国人把公子黄送回陈国。《左传》认为:“庆氏不义,不可肆也。《书经》曰:‘惟命不于常(天命不能常在)。’”
 刺杀王僚 
专诸是屠户出身,对母亲非常孝顺。《越绝书》称:“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其实是专诸妻子手里拿着他母亲的拐杖,专诸十分孝顺,见拐杖如见母亲,才跟着妻子回家。当时楚国大将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遇见专诸,奇怪他为什么怕女人,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伍子胥视其奇才。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枉杀,逃到吴国朝见吴王僚,游说他伐楚的好处,被吴王僚的侄子公子光(阖闾)以其报私仇阻拦。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是想杀吴王僚,心想:“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于是推荐专诸给公子光。吴王寿梦有四个嫡子,传位给嫡长子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依次为余祭、余眛、季札子;诸樊知道季札子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最后传给季札子。结果余眛死后,季札子却逃避不肯做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寿梦的庶长子僚为国君,而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余眛;由此公子光认为,如果不传给季札,他应该是继承人,因此暗中伺机夺位。前514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准备了酒席宴请吴王僚,在地下室埋伏甲士。吴王僚想吃烤鱼,同时也严加戒备。派军队由王宫一直到公子光的家,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左右立着,手持长铍。酒过数旬后,公子光伪称脚有毛病,到地下室休息。专诸依计将匕首放进烤好的鱼的腹中并送上去。将鱼送到吴王僚前,专诸突然撕开鱼肚,拿出匕首刺向吴王僚,穿透三层铁甲,吴王僚当场死亡,他的侍卫也同时杀死了专诸。趁吴王僚的人混乱,公子光立刻派甲士杀尽吴王僚的人,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闾。
柏举之战

春秋后期时吴、楚两国发生的一场战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西破强楚,入郢即柏举之战

隳三都/堕三都(huī sān dū)

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掌权时主导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都私邑的事件。

槜李之战

春秋末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国大败吴国的战役。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君主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浙江绍兴古城西北迎恩门外的箭楼相传由越王勾践所建,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

黄池会盟

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一场盟会,发生于夫差十四年春(前482年),位于河南省封丘县西南方11.3公里处坝台村东边。今仅存古黄池碑。
鲁国国主鲁哀公,晋国国主晋定公在黄池约会吴王夫差,举行会盟大典。夫差异常兴奋,因为鲁国与晋国都是老牌的诸侯国,在诸侯国中颇有影响,如今对方邀请自己会盟,对于吴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是大有裨益的。于是调集全国可用之精兵,甲胄鲜明的朝黄池浩浩荡荡的出发去了。 越王勾践得知消息后,秘密在吴越边境集结了三万精兵,准备乘吴军精锐尽出,姑苏只剩老弱残兵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进吴国国都。 《东周列国志》记载晋国提出吴国先歃的明确条件:吴必须去王号,称公。于是吴王夫差去王号改称“吴公”,主盟黄池大会。吴王夫差与鲁哀公、晋定公,并排站在封禅台上,检阅三军,吴军精锐尽出,声势壮大,夫差所到之处,三军将士必齐声鼓噪。鲁、晋二公深畏服之。夫差志得意满。又与二公围猎,颇多斩获。二公赞曰:“真上马可治军,下马可治国之君也。”夫差听到他一生中对于自己最高的评价,顿时有飞升的感觉一般,腾云驾雾。 两个月后,夫差帅大军回到吴国,姑苏城已空无一人。
 田恒弑君
田恒,妫姓,田氏,名恒,原为陈恒,古音田、陈音近,也称为田恒。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人物。是齐国田氏家族的第八任首领。当时卿大夫多敬称为子,陈恒卒后谥成,故称陈成子或田成子。前485年,田恒承袭父亲田乞之位,而后唆使齐国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立齐简公。田恒和阚止(又名监止,字子我)任齐国的左右相。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和齐简公,拥立齐简公的弟弟为国君,就是齐平公。之后,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尽诛鲍、晏诸族。田成子的封邑,大于齐平公直辖的地区。史称田恒挑选齐国女子身高七尺以上者为姬妾,后宫数百人,也不禁止宾客、舍人出入后宫。在田恒死的时候,有七十个儿子随侍在侧。田恒死后,由儿子田盘继位。

越灭吴之战

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吴和越两诸侯国间的战争。越国虽然在开始时处于弱势,并一度亡国,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一系列战争后攻破吴都吴城,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而越国的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越王勾践称霸,成为历史上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王。
徐州会盟

是中国春秋时代末期在徐州举行的一场盟会,会上确定了越国霸主的地位。越灭吴后,越王句践率兵北渡淮河,与齐国、晋国等诸侯在徐州会盟,并向周天子纳贡,周元王因而派人赐句践胙,命其为伯。之后越王回到淮南,将淮上土地给予楚国,归还吴国所侵占宋国的土地给宋国,并将“泗东方百里”给鲁国,当此之时越国横行江淮,诸侯都来朝贺,号称霸王。周贞定王元年(越王句践二十九年,前468年),越向北迁都至琅琊(山东省胶南市南),另说在周元王四年(越王句践二十五年,前472年)。越尊事周事,称霸关东,成为春秋末期最后霸主。
晋阳之战

又称三家灭知、三家灭智,是发生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晋国四大世族大夫,智伯瑶(知伯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在围绕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爆发的一场战争。最后智伯瑶被后三者围剿而死。

三家分晋

是指东周时代,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晋大夫势力所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一般情况以本年作为战国元年。
赵氏邯郸之争

是指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新贵族赵氏内部两大族系之间的纷争及对邯郸城的争夺,最后以晋阳的赵简子控制邯郸为终。晋国到了后期朝政被六卿把持着,而六卿也在各自的领地内改革政治,壮大各自的势力,其中的赵氏更是在赵简子、赵襄子相继担任宗主后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成为晋卿中实力最强的一族,并完成了“化家为国”的进程,被后人誉为“简襄之迹”或“简襄功烈”,为了更好的进军中原,鉴于邯郸的地理位置,赵氏族内对邯郸城的控制权,也开展了争夺

田氏代齐

又称田成子取齐,指中国历史上战国初年田氏篡夺姜姓成为齐国诸侯的事件。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立齐平公,自掌政权,此时田氏的封邑,已经大于直属齐国的领土。前386年,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诸侯,国号亦称齐国,是为田齐。前379年齐康公死,姜齐宗庙绝祀,被田齐完全取代。

发布于江苏阅读 7607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