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名相裴度和李德裕,谁更优秀?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1][2]),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3]。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4],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
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旋即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此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求避祸,官终中书令。开成四年(839年)去世,年七十五。获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6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裴度坚持正道,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为将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在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颇受时人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5]。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胸怀大志,饱读经史。以门荫入仕,起家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历任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受到牛李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
唐武宗即位后,入朝为相,执政五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拜为太尉,封为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绝唱。唐宣宗继位后,忌惮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于崖州,享年六十四岁。唐懿宗即位,追复官爵,加赠尚书左仆射。历朝历代评价甚高,李商隐《会昌一品集》作序时,誉之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成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立棍单打关云长
· 福建唐朝中后期这几个相都是能力强名气小,比宋朝那些名气大能力弱的强多了。
超级帅逼大反派
· 福建小时候听说牛李党争,以为牛僧孺和李德裕都不是什么好人,后来渐渐了解到中晚唐这段历史,才知道李德裕不愧是中晚唐第一名相,而牛僧孺就是一坨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