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仙镇想到的
发现区里好多人提到岳飞和绍兴十年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就是朱仙镇大破金兀术,对真正的两场关键性的大捷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里聊聊个人的一些浅见。
首先关于朱仙镇大捷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否定其存在的主要依据是,没有捷奏传世,岳珂的金佗问世之前也不见于其他史料记载。但有好多人说五百破十万这个太过于玄幻,是岳珂在吹牛逼。我个人看法是,如果说五百破十万发生在郾城颍昌,那你可以斩铁截钉地说,这是在吹牛逼。但仔细分析朱仙镇的这段论述,京师兵十万,结合之前的一系列会战,这所谓的十万人估计大部分是签军。而两军对垒而陈,说明对面岳家军主力也在。而这五百背嵬军骑兵就是先锋。背嵬军的战斗力远远强于签军。而古代,军队越多越容易混乱。而且当时记载的是破,而不是歼,说明只是打败,并没有歼灭。因此我们复盘的话,就是宗弼带领残余的金军主力和大部分签军与岳家军对阵,而岳家军派出五百背嵬军骑兵为先头部队,经过短暂的交锋之后,签军自乱,宗弼带着剩余的金军主力跑路。当然,朱仙镇大捷没有捷奏传世,目前也只有金佗记载了这个事情,完全可以认为这场战役并不存在。但就五百破十万这个事情来说,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不过不管这个朱仙镇大捷到底存不存在,我都认为,这场战役不能和郾城大捷颍昌大捷相提并论。
先来说说郾城大捷。这个区里应该有很多科普的,我写得简略一点。郾城之战的背景,是宗弼抓住岳家军兵力分散,岳飞本部兵力不足的战机,率领担任元帅左都监的龙虎卫上将军完颜突合速以及殿前都点检完颜宗贤率领的一万五千金军精骑,也就是精锐骑兵突袭郾城,希望一举打垮岳飞指挥部。岳飞命背嵬军和游奕军一部出战,(兵力约一万出头)在整整一个下午的激战中打垮金军,宗弼败退。这一战是两军最精锐部队之间的对决,可以看出岳家军明显占据上风,用敌军最擅长的方式打垮敌军。
之后,宗弼率主力转攻颍昌。颍昌由岳飞亲信大将王贵驻守,兵力应多于郾城。此时颍昌周边有中军,背嵬军,游奕军,选锋军和踏白军五个军,但这五个军里只有踏白军是全军,另外的四个军则都是只有一部分在颍昌。而对面的金军是宗弼和韩常带领的三万骑兵,以及可能的后续跟进的步兵。这又是一场以少击众的恶战,并且岳家军是以步兵为主迎战敌军主力骑兵部队。在我看来,真正体现岳家军战斗力的正是颍昌大战。颍昌大战战况异常焦灼,不仅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甚至连王贵这样的宿将都有退却之意。可想而知当时的战况有多么激烈。岳家军一度非常被动。但尽管是如此险恶的境况,岳家军还是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战斗,坚持到董先和胡清率领选锋军和踏白军出城助战,最终一鼓作气大败敌军,阵斩一名万户,五名千户,大获胜捷。不同于郾城大战的骑兵对冲,颍昌大战是用兵力少于对方的步兵(步兵为主)战胜敌军主力骑兵。这两场关键性的大捷一举粉碎了宗弼妄图内线机动各个击破岳家军的企图,迫使金军将防线收缩到开封以北。
先写这么多吧,疏漏之处还请各位JRs指正补充。
撤步后倒跳投
· 辽宁郾城和颖昌都没问题,直接的战报和佐证都很充分,岳家军的确正面干翻金兵。这两场战斗争论的焦点在于对金军主力造成了多大的杀伤,以及岳家军的战损。目前可靠的史料,郾城颖昌各歼灭金军五千人,个人认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符合真实情况,毕竟古代的军队素质,减员25%就可以认为几乎丧失编制指挥能力了。但宋军(包括岳家军)缺乏持续追击能力,金军局部的溃败,场面看起来很惨,但收拢军队后,实际的损失会小于战局的劣势。这也是一年后金兀术便卷土重来的原因。至于岳家军的战损无处可考,对于最重要的骑兵的损失,更是无处记载,部分人通过岳珂记述小商桥杨再兴的战损估计岳家军减员仅有金军的1/5—1/10,即一两千人,我认为是不准确的。至于朱仙镇,我个人偏向于是岳家军某部在外围游弋时与金军前哨部队的遭遇战,双方都没有作战计划,金军败退或一战即退,于整体战局没有任何影响。
撤步后倒跳投
· 辽宁目前所有的史料里,没有记载赵构命令班师的诏书。赵构在不知道郾城大捷的时候,写信给岳飞要他不要孤军深入,并告知其他宋军皆完成既定作战任务后撤回防区。当赵构得知郾城颖昌大捷时,又写信给岳飞要他就地防守,并告知岳飞,他会命令诸军北上,以为策应。但那时候没有电话和电报,岳飞在接到不要让他孤军深入的御札时,已经赢得了郾城之战。而接到赵构要他就地驻防的御札时,已然撤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