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历任王叙述
高丽太祖
王建出生于开城的一个贸易家庭,食衣无忧,亦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王隆(后追尊庙号世祖)。朝鲜半岛的首个统一王朝新罗在经历数百年国祚之后开始国力衰退,全国各地都有叛乱兴起。王建作为王隆之子,与父亲共同加入金弓裔阵营,年仅二十的他,当时只为一小官。后频立功,使其成为当时其中一支由弓裔领导的叛军的大将军。王建智勇双全,且个人魅力十足,在军中活跃非常。可是,由于弓裔对部下非常冷血及残暴,自认为弥勒佛,使他的部下拒绝再由弓裔领导。而当时的王建,因了解到弓裔之残暴而尽量减少自己待在宫中,而带着一群心腹在外立功,使多国,多人降伏。还打败了当时朝鲜第一海盗带至弓裔前斩首。王建的名字,他国闻风丧胆。这功绩、魅力,弓裔当然会怀疑。将王建诏入宫中,称王建欲造反。王建笑说并无此事,弓裔就称自己早看穿王建的心,后将头抬起,作势施法。王建差点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弓裔的秘书崔凝故作掉笔,趁机告诉王建不认错就得死。王建虽然没有谋逆之心,但最终承认了。弓裔却以王建直认不讳而放过他。百姓们见弓裔残暴,转而拥立王建。王建虽然多次拒绝,却仍不敌人民们的推举,终在918年,推翻弓裔自立为王,定都于开京(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城特级市),改国号为高丽。后百济的甄萱得讯便前往赠礼。由于新罗已衰落到一定的程度,其国君抱王建撒泪,王建也于其共泣,此举搏得了新罗的信赖。935年,新罗降伏。不过,对后百济的战争却打得很辛苦,双方经常争持不下。但,后百济很快陷入内乱,甄萱的儿子们大闹,逼得甄萱只得于936年降伏于王建之下,王建不仅没有除掉甄萱,还待他良好。随后,王建便派将攻下后百济,诛杀甄良剑与甄龙剑,郝免了甄神剑一死。此事过后,王建顺利统一朝鲜半岛。之后王建致力于巩固国家的内部统一,抑制新罗时代地方豪强的势力,结束了国内的混乱局面,确立了府、州、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系。对外,王建接收了部分被辽朝灭亡的渤海国遗民,与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接受他们的册封。他还两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关系,但是为日本方面拒绝。统一后三国后,王建仅统治了7年就去世了。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岁。他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统一的高丽王朝。由于王建娶了新罗王室的公主为妻,并维持了朝鲜半岛贵族以前的势力范围,因此新罗贵族在王建去世后也没有挑战高丽统治朝鲜半岛的合法性。王建开拓疆土,在泰封国越过大同江的基础上,大量向平壤移民,改平壤为西京,在平壤及其周边大力建城,收容渤海流民,到清川江宣誓主权,在东北面收留女真人。向后唐、后晋提议合击契丹。然而只有后晋出帝对此感兴趣。其后不久,王建去世,合击契丹的计划流产。
高丽惠宗
姓王,讳武,惠宗是太祖王建的长子,母为庄和王后吴氏。后梁乾化二年壬申(912年),出生于泰封国的罗州(今全罗南道罗州市)。太祖四年(921年),王武被立为正胤(即太子)。十四年(931年)七月,太祖亲征一牟山城,遣王武巡视北方边境。太祖十九年(936年),后百济前国王甄萱的女婿朴英规请求内附高丽,不久,甄萱请求征讨篡位的逆子甄神剑。太祖从之,先派正胤王武、将军朴述熙率领步骑一万趋天安府。王武因作战奋勇先登,功劳列为第一。太祖二十六年(943年)五月,太祖病重,召大臣廉湘、王规、朴守文等人辅佐太子王武。不久太祖薨,王武奉遗命即位,是为惠宗。
944年派广评侍郎韩玄珪、礼宾卿金廉出使后晋,通告自己嗣位,并庆贺击败契丹。翌年,后晋派光禄卿范匡政、副太子洗马张季凝前来高丽,册封惠宗为持节、玄菟州都督、上柱国、充太义军使、高丽国王。同年,大匡王规诬告王弟王尧、王昭,惠宗不听其言,反而对二人恩遇愈厚。王规又派其党羽穿墙进入国王寝宫,阴谋叛乱,惠宗事先得到司天供奉崔知梦的报告,悄悄搬离了寝宫。王规阴谋失败,惠宗并未问责。但自此之后惠宗变得非常多疑,常常用甲士来自卫,喜怒无常,赏罚不明,导致将士们的嗟怨。九月,惠宗病危,群臣无法入内见面。戊申日,惠宗薨,群臣奉王弟王尧继位。
惠宗死后,谥号义恭,庙号惠宗,葬于开京的东麓,陵号顺陵。穆宗五年,加谥明孝。显宗五年,加宣显;十八年,加高平。高宗四十年,加景宪。因此惠宗的谥号全称为仁德明孝宣显高平景宪义恭大王。
高丽定宗
姓王,讳尧,字义天,是高丽王朝的第三任君主,945年10月23日至949年4月13日在位。王尧是太祖王建的第三子,母为神明王太后刘氏,因此王尧也是第二代国王惠宗的异母弟。惠宗在位期间,王尧和弟弟王昭(即后来的光宗)受到了大匡王规的诬告,但惠宗不听其言,反而对二人恩遇愈厚。王规谋反,惠宗并未加罪。等到惠宗病重的时候,王规又图谋叛乱,想要拥立外孙广州院君为王。王尧秘密与守卫平壤的镇将王式廉合谋,王式廉率军入开京护卫,逮捕并诛杀了王规及其党羽。群臣遂拥立王尧继位,是为定宗。
高丽光宗
姓王,讳昭,字日华,高丽的第四代君主,949年至975年在位。光宗是太祖王建第四子,为神明太后刘氏所生,也是第三代王定宗王尧同母弟。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豪族权力,残酷镇压反对者,并对内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高丽的经济和军事都有很大发展。外交上,确定了“外王内帝”的方针,即对中原王朝自称国王,在国内自称皇帝。死后,由景宗继位。
956年,光宗开始了第一项改革。他出台了《奴婢按检法》,没收了富裕家庭的私奴。此项改革令朝廷赢得了百姓的支持,被释放的奴隶成为平民,战时成为士兵,而他们也要像平民一样交税,这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随后,光宗改组并发展军队,以面对北方的契丹和女真,在东北和西北建立了十二个座哨所,取消了都城和各地的领主,以朝廷任命的官员代之。958年,光宗确立高丽的科举制度,命令翰林学士双冀开科取士,以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来取代世族势力。960年,从中国引入百官公服制度,并以开京(今开城)为皇都,西京(今平壤)为西都。光宗的改革受到士族的强烈阻挠,尤以开国功臣为甚。对此光宗非常强硬,他鼓励告密,将这些敢于叛乱的士族投狱处决,不少功臣遭到杀戮。人们十分畏惧,不敢偶语。
在外交上,光宗确定了“外王内帝”的方针,对中原王朝自称国王,在国内自称皇帝。953年,后周太祖郭威派遣卫尉卿王演、将作少监吕继赟出使高丽,册封光宗为特进、检校、大保使持节、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兼御史大夫、高丽国王。光宗在949年至952年期间自行使用光德年号,之后,改用后周年号。960年至963年期间自行使用峻丰为年号,之后又改用北宋的年号。光宗一生崇信佛教,将有才能的僧侣提拔为自己的顾问,僧人惠居被他封为国师,坦文被封为王师,参与政治事务。光宗在位期间建立了许多寺庙。光宗还开创了僧科考试制度来测试僧人的佛学知识水平,使僧侣能够在官府和寺院中得以晋升。他试图借此将众多佛教宗派统一为一个思想,但最后失败了。光宗于975年7月病重,数日后死去,时年51岁。其子景宗王伷继位,给他上庙号光宗,谥号大成大王,葬于宪陵。穆宗五年(1002年)四月加谥宣烈,显宗五年(1014年)三月加平世,十八年(1027年)四月加肃宪,文宗十年(1056年)十月加懿孝,高宗四十年(1253年)十月加康惠,称弘道宣烈平世肃宪懿孝康惠大成大王。
高丽景宗
姓王,讳伷,字长民。高丽国的第五任君主,975年─981年在位。他是光宗长子,母为大穆王后皇甫氏。死后庙号景宗,谥号至仁成穆明惠顺熙靖孝恭懿献和大王,葬于荣陵。
高丽成宗
姓王,讳治,字温古,高丽国的第六代君主,981年—997年在位。生于高丽光宗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戴宗王旭的次子,也是高丽太祖王建之孙。成宗的母亲是宣义王后柳氏。死后庙号成宗,谥号康威章宪光孝献明襄定文懿大王,葬于康陵。其任内爆发了辽国与高丽的战争,辽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跟高丽成宗展开了有关与南方的宋朝断交的谈判。 谈判的结果是辽国将“鸭绿江东数百里地”划归高丽,换取高丽与宋朝断交,向辽称臣。而实际上高丽一直没有断绝与宋朝的外交来往。成宗六年(987年),高丽中央开始管理地方教育,并向地方十二州派经学博士和义学博士。乡校作为高丽官学的地方教育机构也在成宗时期得到普及。
高丽穆宗
姓王,讳诵,字孝伸。高丽国的第七任君主,997年─1009年在位。他是景宗之子,母亲为献哀王后皇甫氏。997年十月戊午受内禅即位。十一月遣合门使王同颖到契丹告嗣位。十二月壬寅到威凤楼赦免犯人,救病人、嘉奖文武官及僧人、国内神祇皆加勋号,尊母皇甫氏为太后。契丹派千牛卫大将军耶律迪烈来贺千秋节。王迎命告于成宗柩前。998年以王生日为长宁节。七月徐熙逝世。癸未改西京为镐京。999年七月作真观寺于城南为太后愿刹。十月幸镐京斋祭,大赦恩赐耆老、老军人。契丹遣右常侍刘绩来册王为尚书令。日本人道要弥刀等二十户来投,编入利川郡。高丽派吏部侍郞朱仁绍觐见宋真宗,陈述国人思慕华风,为契丹劫制。1001年十一月幸中原府,宴群臣,嘉奖大臣。1003年太后皇甫氏与金致阳私通生子。太后逼大良院君王询为僧。1004年三月改定科举法。十一月甲寅幸镐京,斋祭、赦杖罪以下、养耆老、加方岳州镇神祇勋号。1005年正月东女真寇登州,烧州镇部落三十余所。三月己酉汰外官,本年温州文士周伫来投授礼宾注簿。1006年六月戊戌嘉奖文武官员。本年彗星见。1007年二月契丹派遣耶律延贵来加册王为守义保邦推诚奉圣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令兼政事令、上柱国,食邑七千户食实封七百户。七月戊寅流放平章事韩蔺卿于杨州、吏部侍郞金诺于海岛。十月戊申幸镐京,斋祭,赦免流罪以下加国内神祇勋号。本年镐京地震。
1009年,高丽武官金致阳火烧高丽王宫后威胁要杀死穆宗篡位。穆宗于是传北方戍边将领康肇救驾。康肇到开京后,立刻杀死了金致阳及其支持者。与康肇为敌的大臣们马上散布谣言说康肇要谋反篡位。穆宗得知后开始策划要杀死康肇。康肇于是下令其部下杀死所有与他为敌的所有人,包括穆宗王讼。王讼死后庙号愍宗,谥号宣灵大王,葬于恭陵。高丽显宗三年改谥号为宣让大王,庙号穆宗,陵号改称义陵。
高丽显宗
姓王,讳询,字安世,高丽国的第八任君主,1010年─1031年在位。显宗的父亲是高丽安宗王郁,母亲为孝肃王后(献贞王后)皇甫氏,与穆宗母千秋太后是亲姐妹,因此前王穆宗是他的堂侄兼表兄。初封“大良院君”,12岁时,由于“千秋太后忌之,逼令祝发”。初时被送往崇教寺,穆宗九年移往三角山神穴寺。由于“太后屡遣人谋害”,所以寺人把他藏在地穴内。18岁时因康肇立发动康肇政变而继承王位,死后庙号显宗,谥号大孝德威达思元文大王,葬于宣陵。
高丽德宗
姓王,讳钦,字元良,高丽国的第九任君主,1031年─1034年在位。死后庙号德宗,谥号宣孝刚明光庄敬康大王,葬于肃陵。在任期间,引入国子监制度。
高丽靖宗
姓王,讳亨,字申照,高丽国的第十任君主,1035年─1046年在位。德宗母弟显宗九年七月戊寅生。死后庙号靖宗,谥号弘孝安懿康献英烈文敬容惠大王,葬于周陵。
高丽文宗
姓王,讳徽,字烛幽,高丽国的第十一任君主,1046年─1083年在位,在位37年,初名王緖。死后庙号文宗,谥号刚定明大章圣仁孝大王,葬于景陵。
高丽顺宗
姓王,讳勋,字义恭,高丽国的第十二任君主,1083年曾短暂在位,初名王烋。死后庙号顺宗,谥号英明靖宪宣惠大王,葬于成陵。
高丽宣宗
姓王,讳运,字继天,高丽国的第十三任君主,1083年─1094年在位,初名王蒸。高丽文宗第二子,仁睿太后李氏所生。死后庙号宣宗,谥号安成宽仁显顺思孝大王,葬于仁陵。
高丽献宗
姓王,讳昱,高丽国的第十四任君主,1094年─1095年在位。高丽宣宗长子,母思肃太后李氏。在位之时由母亲摄政,但在1095年禅位给叔叔肃宗。死后庙号献宗,谥号恭殇定比怀孝大王,葬于隐陵。
高丽肃宗
姓王,讳颙,字天常,高丽国的第十五任君主,1095年─1105年在位,初名王熙。高丽文宗的第三子。幼而聪慧,孝敬勤俭,雄毅果断,五经子史无所不览。文宗曾说: "后之复兴王室者其在尔乎。" 1095年迫使高丽献宗禅位,因此即位。死后庙号肃宗,谥号文惠康正明孝大王葬于英陵。
高丽睿宗
姓王,讳俣,字世民,高丽国的第16代君主,1105年─1122年在位。睿宗四年(1109年),高丽国子监增设了“七斋”。一到六斋为儒学斋,即学习《周易》的丽泽斋、学习《尚书》的待聘斋、学习《毛诗》的轻德斋、学习《周礼》的求仁斋、学习《戴礼》的服膺斋、学习《春秋》的养正斋。第七斋为武学斋(讲艺斋)。死后庙号睿宗,谥号明烈齐顺文孝大王,葬于裕陵。
高丽仁宗
姓王,讳楷,字仁表,高丽国的第17代君主,1123年─1146年在位。睿宗昇遐后,外戚李资谦拥立睿宗之子仁宗为王。仁宗年幼仅14岁,加上意志不坚定且天性柔和,朝政均为仁宗之外祖父李资谦及其党羽拓俊京所把持。李资谦为图继续巩固自身地位,复将三女与四女进献为仁宗之后妃,结党营私,安插亲族与部属担任朝中内外要职,并以权位之便乘机诬陷忠良,铲除异己。甚至唆使党羽与其奴婢夺人财务,占人土地,引发民情愤慨。民间里巷间流传“十八子(李)将王”,李资谦闻之,遂益生妄想之心,企图谋篡王位。李资谦成为幕后实质上握有权力的统治者,日益作威作福,由于行事过度专擅,致使朝臣义愤填膺,甚至引起仁宗的厌恶。仁宗四年(1126年),仁宗的近臣金灿、安甫麟暗中窥知仁宗厌恶李资谦的擅权,于是伙同上将军崔卓、吴卓等人密议,在半夜引兵入宫诛杀李资谦的党羽拓俊京之子拓纯与其弟拓俊臣。拓俊京得到急报后,连忙也引兵入宫将房屋付之一炬。大火延烧至内殿,仁宗紧急徒步逃至后苑避难,仁宗甚至准备下令让位与李资谦以结束纷乱,近臣连忙上谏阻止,仁宗这才作罢。于是李资谦派遣党羽到各地捕杀安甫麟等数十名朝中要员,将仁宗软禁在寝所,并先后数次进毒药企图杀害仁宗,幸好每次都为王妃用奇智所救。不久后,李资谦与拓俊京之间因为双方各自奴婢间的争执而产生嫌隙,两人关系因此日渐恶化。此时,得到仁宗密旨的内医崔思全前往说服拓俊京,拓俊京遂痛悔前非,并决心效忠王室。于是,拓俊京奉仁宗之命拘捕李资谦,并将之流配至今之灵光,李资谦数个月后病死于流配地;李资谦的党羽也均被流配至远地,李资谦嫁与仁宗之二女也遭到罢黜,但因救急有功,所以仍然特别得到丰厚的赏赐。另一方面,拓俊京在勤王有功后,却仗着功勋而日益嚣张跋扈,仁宗五年(1127年),被流配至岩堕岛(今之今智岛)。
高丽睿宗时,辽所属的保州被高丽占领。仁宗继位后的1128年12月,金遣使高丽告以封宋朝二君为昏德公、重昏侯事,重提保州问题。高丽国王指出,保州本高丽领土,以蒙金朝先帝赐予。“不爱其地,特赐割赐,而只许保州一城,不许旁侧小土,此岂朝廷以至仁大德抚字小邦之意乎?”1129年11月高丽遣使入金进奉誓表,正式成为金的属国。金朝要求高丽遣返保州全部人口。1130年2月金宗室完颜勖上疏切谏,金太宗放弃了对保州逃移户口的追索。“自是保州封域始定”。
高丽毅宗
高丽国的第18代君主(1146年—1170年在位),初名王澈。王晛是高丽仁宗王楷的长子,为恭睿王后任氏所生。在他担任太子的时候,高丽仁宗曾怀疑其能力不足,曾一度考虑将其废去太子之位。1146年,仁宗驾崩,由太子王𬀪继位,是为毅宗。毅宗在位期间,贪图游山玩水,亲近文臣,例如许洪材、李复基、韩赖、金敦中等有文采的文臣都受到了宠信。相对地,武臣则受到了疏远甚至歧视。当时高丽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轻武的,毅宗的行为更加激化了文臣与武臣之间的矛盾。
1170年,毅宗率群臣出游,到达和平斋。文臣与武臣都随驾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饮酒对诗作乐,武臣却在外面担任警卫任务。李义方、李高等人武臣对此非常不满,欲尽诛文臣以泄愤。毅宗得知武臣的不满后,为了平息他们的愤怒,到达普贤院之后,特意召武臣中的最高官员大将军李绍膺前来表演五兵手搏戏,以示恩宠,但毅宗宠信的文臣韩赖却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了他。文臣与武臣的矛盾终于爆发,李绍膺、李义方、李高、郑仲夫等武臣发动兵变,尽杀韩赖、金敦中等文臣。李高、蔡元欲弑毅宗,但被梁淑阻止。于是郑仲夫逼毅宗到军器监,太子王祈到迎恩馆。不久武臣们废黜了毅宗,迎翼阳公王晧即位,是为高丽明宗。武臣们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职,高丽历史进入了武人时代。
1173年八月,文臣金甫当发动叛乱,派张纯锡、柳寅俊前往毅宗流放地巨济县,图谋迎立毅宗复位。郑仲夫、李义方得知此事后,派李义旼、朴存威带兵前往阻止,将张纯锡、柳寅俊等人全部劫杀于鸡林,劫持了毅宗,并在坤元寺北渊逼毅宗饮毒酒而死,弃其尸体于渊中。前副户长弼仁等人秘密收葬了毅宗的尸体。后改葬于禧陵。
高丽明宗
姓王,讳晧,字之旦,是高丽国的第19代君主,1170年─1197年在位。王晧是高丽仁宗王楷的第三子,封翼阳公。1170年,郑仲夫等高丽武将因不满毅宗对武将的欺压,推翻毅宗。毅宗逊位于巨济县,太子王祈被流放到珍岛县。郑仲夫、李义方等人领兵迎翼阳公王晧即位。1197年九月,崔忠献兄弟幽禁明宗于昌乐宫,流放太子王祦于江华岛,立平凉公王晫为君,是为高丽神宗。1202年九月,明宗患上痢疾,十一月薨于昌乐宫。死后庙号明宗,谥号皇明光孝大王,葬于智陵。
高丽神宗
姓王,讳晫,字至华,高丽国的第20代君主,1197年─1204年在位,初名王旼。明宗二十六年(1196年),权臣崔忠献把握机会,诛灭操控大权的武臣李义旼。崔忠献诛杀李义旼不久,便进一步扩大打击对象,先是重诛李义旼三族,继而大杀朝臣。次年(高丽明宗二十七年,1197年),崔忠献废高丽明宗,擅自改立明宗弟王晫为王。经过这样的君主改易,崔忠献权势就更为稳固,并获得“靖国功臣三韩大匡大中大夫上将军柱国”的头衔,成为高丽朝廷中的大权臣,确立了崔氏的统治地位。1204年,王晫死后庙号神宗,谥号敬恭靖孝大王,葬于阳陵。由其子熙宗王韺继位。
高丽熙宗
姓王,讳韺,前名王渊、王悳,字不陂。高丽国的第21代君主,1204年─1211年在位。王韺乃神宗的长子。1204年,神宗驾崩,由太子王韺继位。即位之后,但仍受崔忠献牵制,因而引起拥护王室的朝臣王涛明等,联络僧兵企图伏击崔忠献,但计谋败露,被崔忠献所收拾。1211年十二月,崔忠献废熙宗,流放紫燕岛,太子王祉流放仁州。汉南公王祦拥立为王,是为高丽康宗。高宗二十四年(1237年)八月,熙宗薨于法天精舍,移殡至乐真宫。死后庙号贞宗,后改熙宗,谥号仁穆诚孝大王,葬于硕陵。
高丽康宗
姓王,讳祦,字大华,高丽国的第22代君主,1211年─1213年在位。死后庙号康宗,谥号浚哲文烈亶聪明宪贻谋穆清元孝大王,葬于厚陵。
高丽高
姓王,讳㬚,是高丽国的第23代君主(1213年-1259年在位)。死后庙号高宗,谥号忠宪安孝大王,葬于洪陵。高丽高宗在位初期,高丽处于武臣政权时期,高宗没有实权,仅仅只是崔氏武臣政权的一个傀儡。高丽高宗初期,高丽受到了后辽的攻击。1218年,高丽联合蒙古击败了后辽,双方其后缔结了同盟条约。然而蒙古要求高丽向其称臣朝贡,这激怒了崔氏政权的首领崔瑀,1225年双方断绝国交。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崔瑀持坚决反对蒙古的态度,拒绝向蒙古朝贡并于次年强行将都城从开京迁到了江华岛。虽然蒙古骑兵不善水战,无法攻下江华岛,但高丽本土都遭到了蒙古骑兵的屠杀,事实上处于灭亡的状态下。此后高丽又受到蒙古的六次攻击。1258年,崔氏政权覆灭后,高宗向蒙古妥协,将太子王倎送到蒙古当人质。此后高丽成为蒙古的附属国。在此之前,高丽国王在国内自称天子,对中国自称国王;而在此之后高丽废除了天子称号和相对应的礼仪;王后降格为王妃,王太子的地位也被降格为王世子。高丽高宗在位期间,花费了16年时间刻成了著名的高丽大藏经。
高丽元宗
姓王,讳禃,是高丽王国的第24代君主(1260年-1274年在位),初名王倎。死后庙号元宗,谥号忠敬顺孝大王,葬于韶陵。元宗由忽必烈扶植继位,是高丽最后一个使用庙号的高丽君主。他有亲蒙古帝国(元朝)倾向,之后高丽分成附元与反元两派。
高丽元宗是高丽高宗的长子,被立为王太子。蒙古于1253年大规模入侵高丽。1258年,大司成柳璥、郎将金仁俊等人发动政变,杀死崔竩,崔氏政权覆灭。在主和派文臣的建议下,高丽高宗最后同意将都城从江华岛迁回开京,并将世子王倎送到蒙古。蒙古军随后撤退,高丽成为蒙古的附属国。1260年(忽必烈中统元年)春,高丽高宗逝世,忽必烈派军护送世子王倎回国即位并改名王禃,是为元宗。元宗即位后一直采取亲元立场,并且曾数次前往元大都朝见忽必烈。然而高丽武臣的势力依然很大,金俊、林衍等武臣相继上台执政,并对元朝持强硬态度,元宗也无可奈何。1269年,林衍废黜了元宗,拥立安庆公王淐为王,独揽朝政;但元宗的被废触犯了蒙古的利益,因此忽必烈遣使诘问林衍。林衍则谎称元宗是因病逊位的,忽必烈要求元宗与安庆公王淐同来元大都以断其曲直。林衍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后蒙古大军进攻高丽。林衍发兵抗击蒙军,失败窜居海岛,元宗在开京重新登上了王位。不久近卫军的宋松礼及洪奎等人煽动三别抄军发动政变,杀死了林衍的儿子林惟茂,将其家属执送元大都。长达100余年的武人时代结束。
在蒙古的授意下,元宗试图解散三别抄军。随后裴仲孙、金通精等人率三别抄军在江华岛叛乱,据珍岛,拥立承化侯王温为王,公然与高丽朝廷对抗。最终高丽与蒙古联军攻陷了珍岛,剿灭了三别抄军的叛乱。在元宗统治期间,蒙古试图以高丽为跳板征服日本。高丽被迫为蒙古提供兵力、战船、粮草等以为征讨日本作准备,加重了税收。1274年,元宗在远征日本的前夕逝世。
高丽英宗
名王淐,初名王侃,是高丽国的安庆公。死后庙号英宗。高宗薨后,林衍在1269年6月11日废元宗,立王淐为王,同年11月蒙古遣使诘问权臣林衍并废王淐,复立元宗,后追谥为英宗。
王温
高丽王朝的一位王族,封承化侯。王温是清化侯王璟的长子,也是平壤公王基(高丽显宗子)第七世孙。1270年,高丽元宗在元朝的授意下欲解散三别抄军。这引起三别抄军的强烈不满,发动叛乱。三别抄军的首领裴仲孙在江华岛拥立承化侯王温为王,公开与高丽朝廷对抗。不久放弃了江华岛,改以珍岛为据点。1271年,蒙古、高丽联军一起进攻珍岛的三别抄军。当时王温的弟弟王𬘯在蒙古当人质,并且与忽必烈关系不错。忽必烈派遣王𬘯的儿子信安侯王雍、光化侯王熙前往征讨。王𬘯嘱咐王雍、王熙,要求设法保存王温的性命。但第一个攻陷珍岛的却是洪茶丘部,洪茶丘杀死了王温及其儿子王桓。
高丽忠烈
是高丽王朝第25任君主(1274年—1308年在位),姓王,讳昛,初名王谌,后改名王䞐,忠烈王的父亲为高丽元宗。1260年(忽必烈中统元年)春,高丽高宗逝世,当时元宗仍是高丽的王世子,身处元朝作人质。王谌以王世孙的身份权摄朝政,派人请求忽必烈送王世子回国。高丽元宗归国即位后,王谌被立为王世子。1274年,高丽元宗去世,忠烈王继位。忠烈王向忽必烈提议娶蒙古公主为妻,并迎娶了忽必烈的长女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即庄穆王后),成了元朝的驸马。此后,高丽君主都成为元朝的驸马,成为惯例。
由于高丽是元朝的附庸国的缘故,元朝公主在高丽的地位比高丽国王更高,可单独会见大臣、对事情有最后裁定权。忠烈王即位的同一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征讨日本,史称文永之役。忠烈王也派遣金方庆率兵三万,协助元朝的军事行动。元朝、高丽联军曾一度势如破竹,但最终遭到台风的袭击而全军覆没。
高丽蒙古战争后,元朝同意高丽保留原有的传统习俗。忠烈王成为元朝驸马后,为了讨好元朝,每年均以重金向元朝朝贡,并献上贡女、宦官等。1278年,忠烈王下达了胡服辫发令,鼓励高丽人以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著蒙古装、留发辫、吃蒙古食物。此后高丽的王世子都在元朝的宫廷里按照蒙古贵族的习俗抚养,并且拥有蒙古名字,成人后再回到高丽。此后,忠烈王又多次携王后前往元大都朝见,被忽必烈赐予“驸马高丽王”的金印。
1279年,忽必烈计划再次入侵日本,派人在江南造船,并遣使到高丽的庆州道检察兵器。在经历了一系列准备之后,元朝、高丽联军于1281年再次入侵日本,史称弘安之役。忠烈王亲自来到合浦(今庆尚南道昌原市马山合浦区)督战。然而联军最终又遭台风而惨败,忽必烈幸然放弃了征服日本的计划,且于1282年废除了征东行省。
1289年,元朝叛乱贵族乃颜的余党哈丹攻入高丽,忠烈王逃往江华岛避难。1290年,应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归还东宁府地区于高丽。(这个地区在1269年起为元朝所占领)。1291年,回到开京。1298年,庄穆王后忽都鲁揭里迷失去世。由于有人怀疑庄穆王后是被谋杀,引发高丽朝廷斗争。忠烈王被迫让位给王世子王璋(即高丽忠宣王),自己则受尊崇为太上王,并接受了元朝逸寿王的封号。但由于忠宣王的夫人宝塔实怜公主和高丽王妃集团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忠宣王很快便退位,使忠烈王复位掌权。
1308年逝世,元朝赐谥忠烈王;1352年高丽朝廷谥其为景孝大王。在他之前的高丽君主,死后都以庙号称呼(“某祖”、“某宗”)。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之后,元朝皇帝认为追谥庙号乃僭越礼制而将其终止,忠烈王于是为高丽王朝第一代称“王”的君主。
高丽忠宣王
是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姓王,讳璋,初名王謜。高丽忠烈王王䞐长子。其母为高丽庄穆王后、元朝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王璋被定为高丽王世子后的第一年,他就被带到元大都(今北京)抚养,并取蒙古名益知礼普花。1296年王璋与元朝宗室甘麻剌之女蓟国公主宝塔实怜成婚。在此之前,他已经娶了三个高丽贵族女子为妃。
1297年,庄穆王后忽都鲁揭里迷失去世。由于有人怀疑庄穆王后是被谋杀,引发高丽宫廷争斗。忠烈王王䞐向元成宗请求退位。1298年,王璋嗣位为高丽国王,其父王䞐则被高丽尊为太上王,元朝封王䞐为逸寿王。由于宝塔实怜公主和高丽王妃集团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不久王璋又很快将王位让回给其父王䞐。
依据《元史》,1307年(或依据《高丽史》,1308年),王璋由于迎立元武宗的功绩,被元朝册封为沈阳王。次年忠烈王王䞐去世,王璋重新即位,是为忠宣王。由于经历了一系列高丽朝廷中的明争暗斗,即位后,忠宣王并不愿意处理高丽国事,而是迷恋在元大都的生活,尽可能地在元大都长时间逗留,在元大都传旨遥控高丽。忠宣王在位期间,改革了高丽旧制中的一些弊端,打击权门世家的势力。这使高丽的朝臣们十分不满。1310年,忠宣王杀害了世子王鉴以及高丽大臣金义重等人。而在元朝的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丽权贵,此前洪重喜、洪重庆、洪福源等人对高丽朝廷不满的人,在元朝皇帝面前说忠宣王的坏话。
在各种压力之下,忠宣王于1313年上表请求退位,将高丽王位传给其子江陵大君王焘(高丽忠肃王),并请求册封异母兄江阳公王滋之子延安君王暠(蒙古名完泽秃)为沈阳王世子。元朝接受了他的请求,封他为太尉王,但要求其返回高丽。忠宣王不得已携王后返回高丽,并让王暠以秃鲁花(人质)的身份留在元朝。但次年忠宣王又前往元朝,长期耽留元大都不归。
王璋喜爱书法和绘画,在元大都期间,设立万卷堂,收集各种书籍,并招聘元朝和高丽的学者研究学问。高丽学者李齐贤、元朝学者赵孟𫖯都是他的座上客。这段时期为高丽文学的顶峰,高丽大量从中国输入书籍。
延祐七年(1320年)二月,元仁宗驾崩,元英宗即位,继续推行汉法,但遭到其祖母太皇太后答己一派的阻挠。洪福源等诬陷王璋因党同太皇太后一派,十二月,王璋被英宗流放到乌思藏撒思结之地(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学佛。高丽忠肃王号召百官多次联名上书元廷为上王鸣冤,同时组织僧人在旻天寺为之祈祷。但沈王王暠图谋夺取高丽王位,勾结在元廷任职的高丽人进行阻挠。沈王的党羽权汉功图谋召集百官上书元廷请愿,要求废黜忠肃王。而高丽大臣柳清臣、吴潜则上书请求在高丽设置像内地一样的行省,但被元英宗拒绝了。1323年,忠宣王改流脱思麻(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带)。1324年,忠宣王终于被召回元大都,此时已被流放了长达五年之久。然而护送他的校尉方连、方元兄弟苦于路途艰险,欲发兵杀之逃跑;幸好忠宣王发现了火光,及时逃脱了,才平安地到达元大都。1325年,王璋客死于元大都,遗体送回高丽,葬于德陵。元朝赐谥号忠宣,高丽恭愍王加谥宣孝。
高丽忠肃王
是高丽王朝第27任君主( 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在位),姓王,讳焘,小字宜孝,蒙古名字阿剌忒讷失里。忠肃王是高丽忠宣王的次子,庶出,为蒙古女也速真所生。根据《高丽史》记载,忠肃王性严毅沉重聪明,而且擅于文工隶书。1294年出生,随后被封为江陵大君,后来跟随忠宣王前往元大都,在元大都的长大,取蒙古名字阿剌忒讷失里。1313年,忠宣王将高丽王位让给王焘。王焘即位,是为忠肃王,随即被元廷授予金紫光禄大夫、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上柱国的官职。忠肃王娶蒙古营王女亦怜真八剌公主为妻,并经常携妻赴元大都朝见。1317年,由于济州大护军张公允、济州副使张允和的贪婪和暴虐,岛民金成啸发动叛乱,驱逐了岛上的耽罗星主。星主逃往高丽,忠肃王派宋英前往安抚,随即叛党斩为首之人投降。忠肃王遂任命宋英为牧使,裴廷芝为耽罗存抚使,将张公允、张允和免职流放。1320年,元英宗欲推行汉法,但被太皇太后答己阻挠。元英宗怀疑上王(忠宣王)是太皇太后的一党,以学习佛法为名,将上王流放到了吐蕃的萨思结。忠肃王号召百官多次联名上书元廷为上王鸣冤,同时组织僧人在旻天寺为之祈祷。但沈王王暠图谋篡夺高丽王位,对此加以阻挠,将请愿书截留,因此未能成功。
1322年,权汉功等人图谋拥立沈王王暠为高丽王,在慈云寺召集百官上书中书省请愿。随即忠肃王被元英宗叫到元大都,滞留无法归国。而就在此时,高丽的大臣柳清臣、吴潜也上书请求在高丽设置像内地一样的行省,但被元英宗拒绝了。
1323年,上王被改流放到朵思麻(安多地区)。同年元英宗被暗杀。1324年,忠肃王被允许归国,并赐予国王之印章。忠肃王归国之后,将有在拥立沈王的请愿书上签名的大臣全部罢免官职。同时上王也被从朵思麻召回元大都。押解的校尉方连、方元兄弟苦于路途艰险,欲发兵杀之逃跑,但被上王发现,幸免于难。
1327年,派遣世子王祯前往元大都充当宿卫。此时柳清臣、吴潜再次向元朝使者进谗,诡称忠肃王盲聋喑哑不理政事,要求元朝让他传位给所谓的王世子王暠,但元使通过与忠肃王的谈话消除了这个嫌疑。忠肃王大肆逮捕流放沈王之党,柳清臣也于1329年客死元朝。
1330年,忠肃王将高丽王位传给其子忠惠王王祯,自己则前往元大都居住。但由于忠惠王贪于酒色不理政务,继任第二年就被元文宗叫到元大都。
1332年,元文宗命令忠肃王复位。次年,忠肃王与沈王王暠在临江卵山寨相会,又在大同江宴请沈王,达成和解。1339年,忠肃王逝世,享年四十六岁。元朝赐谥忠肃王,1356年加尊号懿孝二字,因此谥号为忠肃懿孝大王。
高丽忠惠王
是高丽王朝第28任君主(1330年—1332年,1339年—1343年在位),姓王,讳祯,蒙古名字普塔失里。其父是忠肃王。其母为高丽人明德太后洪氏。王祯以高丽王世子的身份,于1328年前往元大都充当宿卫。1330年,忠肃王要求退位后,元文宗让忠惠王返回高丽继承王位,并娶元关西王焦八之女德宁公主为妃。忠惠王年幼贪玩,不好读书。忠肃王十分讨厌他,把他称作泼皮,待他十分冷淡。忠惠王继位之后,喜欢与裴佺、朱柱等人角力,毫无君臣之礼。居注李湛劝谏,忠惠王不听,反而对儒者更加疏远。于是在第二年忠惠王就被召到元大都,忠肃王复位。忠肃王复位之后,立即将忠惠王宠信的尹硕、孙琦、金之镜等十余人罢官充军。次年,忠惠王表达了自己的悔过之心,忠肃王得知后不禁流泪。但忠惠王依然不改其贪玩的个性,甚至有一次其宠信的人将忠肃王打倒在地。1340年,忠肃王去世。虽然忠肃王讨厌忠惠王,但在临终前仍然以其为继承人,并派李揆前往元朝,请求让忠惠王袭位。元丞相伯颜反对,提出让沈王王暠袭位;但以老臣权溥为首,高丽群臣联名上书中书省,要求忠惠王复位。元廷最终让忠惠王再次继承了王位。忠惠王喜好女色,荒淫凶狠。绑架、奸淫妇女,若不从者即杀之。他与众多女子发生性关系,因此得有性病。他强夺霸占了一些大臣的妻子,又同庶母寿妃权氏通奸,后来又将庶母庆华公主强奸。忠惠王的行为让高丽文臣武将都十分不满,将军曹𬱖发动叛乱,但兵败被杀。虽然失败,但曹𬱖一党将忠惠王的暴行告诉元廷,元廷遂派中书省断事官头麟等人前来调查,又遭到庆华公主的哭诉。因此头麟将忠惠王及一些大臣绑架到了元大都。元顺帝下令将忠惠王囚禁于刑部,韩宗愈等大臣下狱,命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院、宗正府等对其进行审问。但同年忠惠王的政敌伯颜被罢免了元朝丞相之职流放广东,忠惠王被释放归国。
忠惠王归国之后,依然不改其荒淫残暴的作风,频频出游,人皆苦之。有时甚至用弹丸攻击行路之人,高丽百姓见到忠惠王出行就纷纷逃避。忠惠王只要遇上有姿色的女性就强奸,甚至连宠信的内侍的妻室也不放过。虽然如此,忠惠王对犯有通奸、强奸的人处罚却十分公正。一次忠惠王廷杖了嬖人胡帖木儿,烧其舌和下体,流放外岛。途中恐其不死,特意将为其治病的医官召回。开城民间又有传闻称忠惠王欲取民间小儿数十名埋在新宫殿的地基之下作为打生桩,一时间开城人心惶惶,抱儿逃窜,治安混乱。
1343年,李芸、曹益清、奇辙等上书中书省,称忠惠王荒淫无道,请立行省以安百姓。农历11月,元朝托以告郊颁赦之名,遣大卿朵赤、郞中别失哥等六人出使高丽,诱使忠惠王外出郊迎元使,忠惠王起初以病拒绝,后在大臣高龙普的劝说下不得不郊迎。此时元朝官兵突然袭击了忠惠王的护卫,将忠惠王劫持。以虐待子民为名逮捕了忠惠王宠信的大臣,将他们绑架往元朝。高丽朝廷计划联名上书中书省请求赦免其罪,但大臣们都讨厌他,许多人托故不至,最终没能成功。元顺帝下令将忠惠王流放到广东的揭阳县。忠惠王出发的时候,只有裴佺献上一件衣服,没有任何人愿意随行。
忠惠王没有到达流放地,次年行至岳阳县突然逝世。其死因,一说是被鸩杀,一说吃了有毒的橘子突然死去。忠惠王的死讯传到高丽后,国人争相庆祝,以为重见天日。其子忠穆王继位,将其葬于永陵。由于他昏庸残暴,元廷曾长期拒绝赐他谥号,后来赐谥忠惠献孝大王。
高丽忠穆王
是高丽王朝第29任君主(1344年—1348年在位),姓王,讳昕,蒙古名字八思麻朵儿只忠惠王长子,为德宁公主亦怜真班所生。王昕曾经长期在元大都充任元朝皇帝的宿卫。1343年,忠惠王因为无道而被绑架到元大都问罪。资政院使高龙普(高丽人)抱王昕朝见元顺帝。元顺帝问他是以自己的父亲还是母亲为榜样。王昕选择了母亲。元顺帝高兴地称赞他明事理,并立他为高丽君主,是为忠穆王。
忠穆王继位后由德宁公主摄政,一改先王的弊政,将先王宠信的佞臣全部罢免。同时任命了一些贤臣,并将忠惠王建造的新宫拆毁,改建为崇文馆。对禄科田的制度的弊端进行改革,设立赈济都监救济百姓。闵渍等增修《编年纲目》,下令编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肃王三代的实录。1346年又整治都监。由于元朝奇皇后的族弟奇三万非法夺占他人田地,被下狱死。元朝因此遣使前来调查,罢免了一些官员,并任命王煦为判事,下令整治都监。1347年,忠穆王向元朝朝廷请求先王的谥号,但被元廷拒绝了。于是又遣金那海前往元朝,请求改正先王之罪。不久忠穆王就逝世了,葬于明陵,谥显孝大王,元朝赐谥忠穆。庶弟忠定王继位。
高丽忠定王
是高丽王朝第30任君主(1348年—1351年在位),姓王,讳㫝,蒙古名字迷思监朵儿只。忠定王王㫝是忠惠王的庶子,为禧妃尹氏(庆顺太后)所生。忠惠王被绑架到元朝之后,嫡子忠穆王即位,王㫝以忠穆王同父异母弟的身份被封为庆昌府院君。忠穆王死后,国人意欲立其叔、忠惠王的弟弟江陵府院大君王祺(即后来的恭愍王)为王;但摄政的德宁公主(元朝人,为忠穆王的母亲)却以元朝的官员奇辙、王煦摄征东行省事,遣李齐贤出使元朝,要求让王㫝继承王位。于是年仅12岁的王㫝就立为嗣王,是为忠定王。忠定王年幼,由德宁公主、禧妃尹氏以及奇辙、王煦执掌朝政,高丽被元朝严密控制。1349年开始,高丽同时遭到倭寇的频频袭击。忠定王也对元朝的统治十分不满,经常与近侍通宵戏谑,或者用墨水泼侍学官的衣服以泄愤。他还经常在愤怒中击杀官员,在冬天用冰雪之水和冻饭喂人,因此被官员和百姓讨厌。忠定王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很受元顺帝赏识,并且是元朝驸马。得知此事后趁机收买人心,同时倚仗元朝的势力欲夺取王位。1351年,忠定王朝见元顺帝时,对元朝控制高丽的现状表现出相当不满,于是元朝用他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即恭愍王)取代他的王位。忠定王归国后,元顺帝随即派遣断事官完者不花前往高丽废黜了忠定王,让王祺嗣位,是为恭愍王。忠定王被流放到了江华岛,不久后便被恭愍王派人鸩杀。葬于聪陵。
高丽恭愍王
是高丽王朝第31任君主(1351年—1374年在位),姓王,讳颛,原名王祺,蒙古名伯颜帖木儿。高丽忠肃王次子,高丽忠惠王之弟。谥号恭愍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高丽忠肃王十七年(1330年)五月生,封江陵大君。高丽忠惠王后二年(1341年),元顺帝召入京师宿卫,称“大元子”,在大都作为人质生活了10年。高丽忠穆王即位,封为江陵府院大君。忠穆薨,国人欲立他,元朝让忠定王袭位,仍留他宿卫。高丽忠定王元年(1349年),尹泽、李承老献书元朝中书省请立他为王。同年迎娶元朝鲁国大长公主宝塔失里。高丽忠定王三年(1351年)十月,被元顺帝封为高丽国王,高丽忠定王被迫退位。他回国。上台不久,各地就被倭寇侵扰。
高丽恭愍王元年(1352年),判三司事赵日新作乱,被诛。同年大量倭寇进犯高丽,王京大震,境内骚然。此后各地倭寇不绝。恭愍王下令禁止高丽人作蒙古族打扮。1354年八月脱脱奉诏讨张士诚,征兵高丽,恭愍王为缓和与元朝的矛盾,派柳濯、廉悌臣、权谦、元颢、罗英杰、印珰、金镛、李权、康允忠、郑世云、黄裳、崔莹、李芳实、安祐等率两万三千人助战。
高丽恭愍王五年(1356年),大司徒奇辙谋反,被诛。奇辙为元顺帝奇皇后之兄,挟威震主,被恭愍王夷族。同年以评理印珰,同知密直司事姜仲卿为西北面兵马使,司尹辛王旬、俞洪,前大护军崔莹、前副正崔夫介为副使,率军攻鸭绿江以西八站。六月癸丑,引兵渡鸭绿江攻婆娑府等三站破之。一度停用至正年号,又遣枢密院副使柳仁雨攻取元朝双城总管府,并收降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李子春(蒙古名吾鲁思不花)。吾鲁思不花之子李成桂,后来成为高丽名将,建立朝鲜王朝。高丽攻占“和、登、定、长、预、高、文、宜及宣德、宁仁、辉德、静边等镇。”至此,1258年后归属元朝的部分土地被高丽收回。高丽又继续北进,攻占曷懒甸之战时设立的咸州,即元之合兰府(今咸镜南道咸兴)至三散(今咸镜南道北青)的土地,势力达至伊板岭(即朝鲜摩天岭)。
高丽恭愍王八年(1359年),元朝红巾军侵略高丽,攻陷西京平壤,遣平章事李承庆为都元帅,拒之。次年,红巾军被击败,退回鸭绿江。高丽恭愍王十年(1361年),红巾军再次入侵,遣枢密院副使李芳实为西北面都指挥使,拒之。红巾军逼近京畿,高丽恭愍王南逃福州,开城陷落。次年,以参政郑世云为总兵官,督诸军进攻盘踞开京(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城)的红巾军。红巾军大败,逃出高丽。同年,元朝辽阳行省丞相纳哈出意图收复三散、忽面等地,被东北面上万户李成桂击败。高丽恭愍王十二年(1363年),还都开城。六月平泽县暴乱。年底元顺帝下诏废恭愍王的王位,立忠宣王三子德兴君王𬤝塔思帖木儿为高丽国王,奇三宝奴为太子,命令发辽阳行省兵渡鸭绿江,与当年崔荣战胜残留在济州岛、平壤等地的元朝军队送塔思帖木儿去高丽即位。
高丽恭愍王十三年(1364年)正月,崔濡、塔思帖木儿率一万军队围义州,恭愍王以赞成事崔莹为西北面都巡慰使,败之。十月,元顺帝朝遣翰林学士承旨奇田龙诏恭愍王复位。送崔濡于高丽,崔濡十一月被杀。次年,鲁国大长公主宝塔失里难产死。
高丽恭愍王十五年(1366年),遣使至元朝,表请改名王颛,开始信用僧人辛旽。大兴土木,祭奠鲁国大长公主。
高丽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吴王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遣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攻破大都,元顺帝北逃上都。次年,明太祖赐书恭愍王,恭愍王停用元朝年号,遣礼部尚书洪尚载、监门卫上护军李夏生奉表进贺;并遣奉翊大夫、密直副使李成桂为东北面元帅,进攻北元东宁府,以示忠诚。
高丽恭愍王十九年(1370年),明太祖遣尚宝司丞偰斯封恭愍王为高丽国王:“咨尔高丽国王王颛:世守朝鲜,绍前王之令绪;恪遵华夏,为东土之名藩。当四方之既平,尝专使而往报;即陈表贡,备悉忠诚。良由素习于文风,斯克谨修于臣职,允宜嘉尚,是用褒崇。今遣使赍印,仍封尔为高丽王,凡仪制服用许从本俗。于戏!保民社而袭封,式遵典礼,传子孙于永世,作镇边陲,其服训辞,益绥福履!”并另赐书告诫恭愍王不要太过崇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胡运既终,沙塞之民非一时可统,而朕兵未至辽沈,其间或有狂暴者出,不为中国患恐为高丽之扰。况倭奴出入海盗十有余年,王之虚实岂不周知?皆不可不虑也。”恭愍王遣三司左使姜师赞上表谢恩,缴还元朝颁赐的高丽国王之印,并要求收回耽罗,以当地蒙古人为高丽百姓。同年,再遣李成桂出击东宁府。
高丽恭愍王二十年(1371年),流放辛旽,杀之。明太祖将陈友谅之子归德侯陈理、明玉珍之子归义侯明升迁居高丽。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及王右丞以金、复、海、盖等州降于高丽。十月,高丽兵陷五老山寨,枢密副使哈利不花被俘。次年二月,北元派伯都帖木儿、玉山不花到高丽,以玺书赐高丽王:“顷因兵乱,迁于北。今以扩廓帖木儿为相,几于中兴。王亦世祖之孙也,宜助朕复正天下。”恭愍王欲杀北元使者,群臣阻拦。于是恭愍王在夜里会见伯都帖木儿,说自己有眼病,实际是防止明朝知道,恭愍王向北元献苎布。
高丽恭愍王二十三年(1374年),明太祖遣礼部主事林密携中书省文谘至高丽取马:“钦奉圣旨:‘我想高丽国已先,元朝曾有马二三万留在耽罗牧养,孶生尽多,中书省差人将文书去与高丽国王说得知道,教他将好马拣选二千匹送来。’恭愍王遣门下评理韩邦彦前往耽罗取马,侨居当地牧马的蒙古人只同意送三百匹。林密等对恭愍王说:“济州马不满二千数,则帝必戮吾辈,请今日受罪于王。”恭愍王无以对,于是以门下赞成事崔莹为杨广、全罗、庆尚道都统使,将兵讨之,得胜而还。同年,恭愍王被宦官和内侍崔万生等弑杀。一说恭愍王无后,立辛旽之子辛禑为继承人,怕泄露消息,要杀男宠封锁消息,反被男宠杀害。禑王二年(1376年)九月,谥为“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十一年(1385年)九月,明朝赐谥“恭愍”。
高丽禑王
是高丽王朝第32位国王(1374年—1388年在位),高丽恭愍王和奴婢般若所生之子。初名牟尼奴。高丽恭愍王十四年(1365年)生,封江宁府院大君。
恭愍王被男宠和内侍弑杀(一说权臣李仁任唆使)之后,被守门下侍中李仁任拥立为王,时年十岁。高丽朝政皆由李仁任控制,遣密直使张子温、典工判书闵伯萱至明朝告讣,请赐谥承袭。请谥表曰:“窃念臣父先臣颛,早承旧服,爰处遐方,幸逢圣人之兴,灼见天命之集,既委质于事上,亦尽心而治民,若稽成规,宜请殊号。伏望同仁夷夏,施泽幽明,察先臣笃于忠贞,哀孤臣迫于痛悼,举易名之典,副向化之诚,则臣谨当宣孝治于一方,祝圣寿于万岁。”承袭表曰:“伏念臣禑恶运既深,先臣奄逝,年龄甚弱,方居衰绖之庐,政事惟繁,难旷蕃宣之职。兹当呼吁,切切兢惶。伏望推无外之洪恩,降由中之明诏,俾小国得遵旧典,许孤臣仍守遗基,则臣谨当永坚保釐之心,上答生成之造。”明朝礼部主事林密被护送官金义执送北元,张子温、闵伯萱逃回。
禑王元年(1375年)正月,遣判宗簿寺事崔源如京师告丧、请谥及承袭。北元遣翰林承旨孛刺的前来册封:“夫父死子继,古今之通谊也。理苟安,何难改作? 今以牟尼奴为征东省左丞相、高丽国王!于戏!稽古象贤,期于为治而已,牟尼奴其益懋迺心,保乂我民!毋替若祖为我国藩辅之义,则忠孝之道于是在矣。往敬之哉,益光宠命!”
1375年,倭寇首领藤经光竟公然恐吓高丽国王,要求高丽向其进贡粮食。倭寇的猖狂激起了高丽军民的愤慨。于是,一位高丽将领想出一个办法,先假装答应提供粮食,然后宴请倭寇首领,借机诱杀藤经光。可惜这个计谋被泄露,藤经光与其党徒一起逃到了海上,仅有三名倭寇被捕杀。为了进行报复,倭寇开始大批屠杀高丽妇女和儿童,全罗道等沿海地区被倭寇搞得人烟稀少,非常荒凉,高丽王朝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377年农历八月,有番僧自和林至高丽,对高丽人说:“帝将以沈王孙(即脱脱不花)为高丽国王。”高丽将番僧逮捕,经审讯,认为番僧有精神病,释放。但是之后北元打算用脱脱不花替换禑王。高丽朝廷坚决抵制,最终作罢。
1380年,李成桂率领高丽军队在南原与倭寇主力进行了一场决战。在战斗中,李成桂指挥队伍左突右冲,杀敌无数。混战中,一个倭寇暗中施放冷箭,射中了李成桂。高丽官兵见主帅受伤,顿时出现慌乱。就在这时,李成桂强忍着伤痛,向部下大声喊道:“害怕的就退回去,我要去杀死敌人了!”说罢,他带头冲入敌阵,又杀死了8名倭寇。李成桂的壮举激励了高丽官兵,他们勇气大增,纷纷重新投入战斗。由于倭寇的实力很强大,战斗陷入胶着状态。倭寇首领阿只拔都(高丽人对其的称呼,具体姓名不详。“阿只”是朝鲜语,意为“幼儿”,“拔都”是蒙古语,意为“勇敢无敌的武士”)十分彪悍,他骑着一匹白马,横冲直撞,吓得高丽士兵纷纷闪避。
见倭寇一时难以击退,李成桂找来部将李之兰商量破敌之策。李之兰认为“擒贼先擒王”,应该先处理掉倭寇首领阿只拔都,但李之兰又告诉李成桂说:“此贼很难生擒,他带着兜盔保护着脸,没有可以射穿的地方。”李成桂胸有成竹地说:“我来射他兜盔的顶子,若兜盔脱落,你马上用箭去射他。”商议完毕,李成桂挽弓搭箭,瞄准目标,正中阿只拔都兜盔的顶子,兜盔偏向一旁。阿只拔都慌忙扶正自己的兜盔,李成桂再发一箭,又射中顶子,兜盔被射落。接着,李之兰的箭如流星般赶到,正中阿只拔都面门,阿只拔都大叫一声,落马身亡。
阿只拔都的死摧毁了倭寇的斗志。李成桂趁几率军大举进攻,倭寇被杀得落花流水。据史料记载,当地的河流都被倭寇鲜血染红了,过了六七天后颜色都没有褪干净。在这场战斗中,李成桂俘获倭寇600多人,杀敌无数,使倭寇元气大伤,好长一段时间无力骚扰高丽边境。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由于高丽已经占领该地32年,王禑不愿放弃该地,于是在判三司事崔莹建议下,准备进攻辽东,守门下侍中李成桂反对无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东。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在威化岛回军,回师松都,流放并处死崔莹。六月,王禑被李成桂逼迫退位,其子王昌即位。
1389年十一月,王禑意图复辟,事觉,李成桂又废了其子王昌,改立高丽宗室王瑶为王。迁王禑于江陵岛,流王昌于江华岛。十二月,杀之。
朝鲜王朝编撰的《高丽史》声称王禑不是高丽恭愍王之子,而是其宠臣辛旽之子,称为辛禑。《高丽史》没有将他在位期间列入世家,而是列入列传之中,不承认其国王的合法性。甚至有说法称他的母亲根本不是般若,父亲也不是辛旽,他是僧人能祐母亲偷来的孩子。不过,高丽末、朝鲜初的隐士元天锡,在其私著的《耘谷行录》里也提到王禑之父就是恭愍王,而根本不是辛旽。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辛旽生下王禑的说法是朝鲜王朝史官对他的污蔑。
高丽昌王
姓王(一说辛),讳昌,高丽王朝第33位国王(1388年—1389在位),前任国王王禑之子。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守门下侍中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军,王禑被逼迫退位,王昌即位。次年十一月,王禑意图复辟,事觉,李成桂废了王昌,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高丽恭让王。迁王禑于江陵,流王昌于江华。十二月,杀之,年仅八岁。朝鲜王朝编著的史料《高丽史》不承认昌王王位的正统性,将其称为“辛昌”。
高丽恭让王
姓王,讳瑶,高丽王朝第34位国王(1388年至1392年在位),高丽神宗七世孙。高丽忠穆王元年(1345年)二月五日生,封定昌君。父为定原府院君王钧,母为国大妃王氏;他是王钧的第二子。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判三司事崔莹命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进攻明朝辽东。五月,曹敏修、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军,回师松都,流放并处死崔莹。六月,王禑被逼迫退位,其子王昌即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高丽国王王昌被李成桂废位,守门下侍中李成桂立定昌府院君王瑶为王,是为高丽恭让王。以李成桂为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宁君、开国忠义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称中兴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孙荫职。 1390年,高丽越过伊板岭(摩天岭)于海洋设吉州万户府。翌年七月,派李必等“赍榜文招谕东女真地面诸部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门下侍中、都总中外诸军事李成桂坠马病笃。高丽恭让王与守门下侍中郑梦周策划剪除李成桂。时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丁忧在家,派判典客事赵英珪杀害郑梦周。七月,高丽恭让王被逼迫退位,李成桂则被拥立为王。八月,被封为恭让君。恭让王和两位王子被迁往原州,后又迁至三陟。高丽宗室分别被囚禁在江华岛、巨济岛。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朝鲜太祖李成桂遣中枢院副使郑南晋、刑曹议郎咸傅霖前往三陟,绞死恭让王及其子王奭。又分遣刑曹典书尹邦庆、大将军吴蒙乙至江华岛,刑曹典书孙兴宗、佥节制沈孝生至巨济岛,将囚禁在两处的高丽宗室全部诛灭。明永乐十四年、朝鲜太宗十六年(1416年)八月,朝鲜太宗李芳远追谥其为恭让王。恭让王与顺妃卢氏在江原道三陟的合葬墓被升格为高陵。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