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历任王叙述

avatar
关注

温祚王

姓扶余(余=徐,或者单姓余),百济首代君王,前18年至28年在位。他是高句丽创建者东明王朱蒙之子。据《三国史记》记载,朱蒙因受迫害逃离东扶余,来到卒本地区(位于现今桓仁地区),在那里与当地首领延陀勃的女儿召西奴成亲并建立高句丽国。当朱蒙在东扶余所生长子(即瑠璃王)逃到高句丽后,朱蒙将其立为太子。朱蒙与召西奴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知道他们在高句丽将无容身之处,因此两兄弟离开高句丽并与追随者一同往南迁徙。据《三国史记》记载,沸流认为临海而居较佳,不听追随者建议,于弥邹忽建国。现代史家对弥邹忽的确实地点有争议,有很长一段时间据信是位于仁川(首尔附近,汉江出海口),最近考证则认为可能在忠清南道的牙山。温祚则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汉江岸边的河南慰礼城(现在的首尔)建城,因最初有十名大臣辅佐他,所以国号为“十济”。弥邹忽的盐水和沼泽令多数人难以忍受,反观慰礼城的百姓却生活富庶。于是,沸流因无视建议而羞愧自杀。弥邹忽的百姓则搬迁到慰礼城,温祚王也接纳了他们,将国号改为“百济”。《三国史记》记载,温祚王在位期间常与北方的靺鞨和东方的乐浪郡交战,因此将国都慰礼城迁往汉水之南,并于公元10年左右并吞了当地的马韩国。
多娄王

百济第二代王,为首代王温祚王之长子。《三国史记》记载,多娄王在位期间与北边的靺鞨仍多有征战。中后期将领土扩张至娘子城附近,开始不断向新罗用兵。曾两度攻克新罗的蛙山城,但最后都为新罗所收复。
己娄王

百济第三代王,公元77~128年在位,是次代王多娄王之长子。《三国史记》记载,己娄王即位之初,仍维持进犯新罗的政策。但随后百济发生了一连串天灾和异变,包括两次日蚀、多次地震、旱灾、风灾、水灾、以及饥荒等等。于是改变策略,遣使向新罗求和修好,联手共抗靺鞨,也一度发兵解救过受靺鞨侵略的新罗。
盖娄王

百济第四代王,公元128~166年在位,是第三代王多娄王之子。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165年,新罗的阿飡(新罗十七等官阶中的第六等)吉宣图谋叛变,事迹败露后逃亡至百济,得到盖娄王的庇护,拒不送还新罗,两国从此失和,新罗王(即阿达罗尼师今)怒而发兵讨百济,但久战不下,粮食耗尽,无功而返。除此之外,盖娄王在位期间并无其他战争记录。《三国史记》称盖娄王“性恭顺有操行”,但批评他收留别国叛贼的举动是为“不明”。另外,盖娄王曾于即位初期修筑北汉山城。
肖古王

百济第五代王,公元166~214年在位,为第四代王盖娄王之子。据《三国史记》记载,肖古王即位之初,因其父盖娄王收留了新罗的叛国者吉宣,从而与新罗征战不休。167年7月攻打新罗西部边境夺两城,翌年8月阿达罗尼师今自汉水(汉江)亲征逐肖古王回新罗,夺回二城。公元188年至190年肖古王再次攻打新罗夺数城。公元204年7月陷腰车城(忠清北道报恩郡怀南面)公元214年肖古王率1000士兵夺石门城(黄海北道瑞兴郡石门寺附近),但同年10月,靺鞨骑兵反攻下述水(京畿道骊州郡)。其后肖古王死去,在位49年。

仇首王

是百济第六任国王,根据三国史记记载,他是百济建立者温祚王的后代,百济第五任君王肖古王的长子。 根据三国史记所记载的时间地点的推断,仇首王时期的百济国还是部落联盟形式的诸多城邦国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王国。公元216年,仇首王在沙道城大战北方的靺鞨和东方的乐浪郡 并在公元222年,击败五千人之多的新罗军团,然而仇首王自己的部队也在战争中由于瘟疫等原因也伤亡惨重。为了争取带方郡的支持,他娶辽东太守公孙康女为妃。仇首王离世后,他的长子沙伴王即位。后来王位被肖古王的弟弟,仇首王的叔叔古尔王夺得。古尔王的后世传位三代后,仇首王的次子为百济第11任国王比流王,从王号上看来,百济第十四任君王近仇首王暗示为仇首王的后代。
沙伴王

234年在位,是朝鲜半岛古国百济的第七任国王,前任国王仇首王的长子。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沙伴王由于太年幼从而迅速被古尔王取代;而《三国遗事》中是说其被废黜。沙伴王的生平并没有被历史详细的记载下来。然而,他被记录在一些日本的书籍中,如《新撰姓氏录》,这可能表明,沙伴王逊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日本度过的。

古尔王

是朝鲜三国之一的百济的第8位国王。他是第4位国王盖娄王的次子和第5位国王肖古王的弟弟。自第六位国王仇首王去世后,仇首王的长子沙伴王继位,但被证实因为太过年轻,不足以胜任国王。于是古尔王废黜了沙伴王成为国王。
一些学者解释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与三国遗事道古尔是肖古王的舅舅(“초고왕모제(肖古王母弟)”),暗指他是乌台—沸流王的后代,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百济开国君主温祚王的直系后裔。《三国史记》百济本记中认为百济创建者为沸流王,非温祚王。沸流王与温祚王的父亲是优台,而优台是北扶余王解扶娄之庶孙。中国史书周书和隋书称“仇台”是百济的开国君主(“有仇台者,始国于带方。”),一些学者相信“仇台”事实上是古尔王,为乌台—沸流王的后代,是王国的真正的开国君主。所以才有百济始祖有沸流王和温祚王两种说法。

责稽王

是第九代百济国王,286年至298年在位。《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作青稽王。名责替该[1]。他是古尔王的长子,286年11月即位,夫人宝菓是带方郡太守刘氏(刘昕后人)的女儿。286年,高句丽进攻带方郡。带方太守向百济求救,责稽王出兵击退了高句丽。此后,百济与带方郡太守保持军事同盟的关系,而与高句丽关系则相当紧张。为了防御高句丽的进攻,他修复了百济的都城慰礼城,并修复了要塞阿且城(今首尔特别市城东区)和蛇城。298年9月,晋乐浪太守联合东濊入侵百济,责稽王率军防御,被杀。在位13年。
汾西王

是百济第十代国王,298年至304年在位。他是第九代王责稽王的长子,宝菓所生。298年9月,责稽王在与乐浪太守的战斗中被杀后,由汾西王即位。汾西王在位期间,继续与乐浪郡太守发生战争。304年2月,汾西王率军攻占了乐浪郡西部地区。同年10月,汾西王突然死亡。据《三国史记》记载,汾西王是被乐浪太守派人刺杀。《三国史记》卷二四记载:百济汾西王七年“春二月潜师袭取乐浪西县。冬十月,王为乐浪太守所遣刺客贼害,薨”。汾西王死后,因王子(即日后的契王)年少,肖古王的后代被臣民推举登上王位,是为比流王。根据金富轼所记百济王世系,汾西王在位七年当公元304被杀,现代有观点认为比流王应在责稽王之前,汾西王七年应为公元344年。
比流王

是百济的第11代国王,304年至344年在位。据《三国史记》记载,他是仇首王的次子,沙伴王的弟弟。304年10月,汾西王被乐浪太守派人暗杀。因汾西王的儿子(即后世的契王)年幼,比流王遂被臣民推上了国王的宝座。比流王在位期间曾试图恢复百济的军事实力。312年,比流王任命解仇掌握军权。320年在宫殿的西侧建立射台,每月两次进行军事训练。327年,内臣佐平优福(比流王的庶弟)在北汉山城(今京畿道广州市)发动叛乱,被镇压。331年,百济大旱。337年,新罗遣使访问百济。344年10月病逝。在位41年。死后,由汾西王之子契王继位。
契王

是百济国第12代国王。344年至346年在位。契王是第10代国王汾西王之子。公元304年,汾西王被暗杀后,因契王年幼,遂由沙伴王之弟比流王嗣位。344年,比流王死后,契王继承了王位。据《三国史记》记载,契王勇力过人,长于骑射。在位只有三年,期间的事迹不详。346年9月,契王病逝。无子,由比流王之子近肖古王嗣位。

近肖古王

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百济的第十三任君主,名句。近肖古王是百济第十一任君主比流王的次子。在近肖古王之前,百济的王位一直在百济的第五任君主肖古王和第八任君主古尔王的后裔交替世袭。近肖古王在百济第十二任君主契王去世后继位标志着肖古王世袭的最终胜利和这种轮回的结束。近肖古王掌权后,强化了百济君主的集权,通过任命地方官员的手段消弱了百济贵族的势力。百济在近肖古王在位期间达到了鼎盛时期。369年,百济吞并了所有残余的马韩部落并将洛东河以西的伽倻纳为臣属。百济领土面积达到空前最大。369年, 高句丽攻打百济,百济给与全力反击。371年,当时的百济太子近仇首王率3万军队拿下平壤并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百济从此称霸黄海并控制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京畿道,忠清道,全罗道和部分江原道和黄海道地区。近肖古王采取与新罗友好与高句丽对抗的政策。366年, 近肖古王与新罗联盟对付高句丽。371年,百济太子近仇首王就曾大胜高句丽占领平壤并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
372年,百济第一次派外交特使到东晋并得到册封。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开创并引领了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三边贸易。中国以前一直是国际贸易主导者。但在中国丢失乐浪郡后,中国北部被不懂海运的匈奴,鲜卑和羌占领。百济遣南朝使臣宣称曾短暂(420-479)占据中国(东晋十六国)辽西晋平郡,成为当时东亚贸易的中心。(百济略有辽西的记载首见于南朝的《宋书》。此外,《梁书》和《南史》也有类似相同的内容。作为百济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并没有记载于朝鲜的史书,而却记载在中国南朝的史书上,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372年,中国南朝时东晋,北朝是前秦,前秦大多数时间占有今天辽宁省大部分领土。然后后燕、北燕、北魏相继对辽西地区有效控制,并有史载建制。《宋书(南朝宋)·卷97·列传57·夷蛮》:“东夷 百济国 ,本与高骊俱在辽东之东千余里,其后高骊略有辽东,百济略有辽西。 百济所治,谓之晋平郡晋平县”百济还将百济的文化传播到日本大和时代的倭人。近肖古王还赠予倭王七支刀,并派阿直岐、王仁等人到日本传播儒教和汉字。
近仇首王

是第14任百济国王,375年—384年在位。近仇首王是第13任百济国王近肖古王的长子,第15任枕流王和第16任辰斯王的父亲,名须。
从王号上看来,近仇首王暗示为仇首王的直系后代。366年,近仇首王作为太子时,他的父亲近肖古王与新罗联盟对付高句丽。371年,作为太子的近仇首王大胜高句丽占领平壤和水谷城,俘虏5000高句丽士兵并在战场上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即位后的近仇首王继续近肖古王的对外政策,与伽倻联盟,他的宰相内臣佐平真高道就是其夫人阿尔夫人的父亲。在近仇首王的统治里,百济与北方邻国高句丽保持着战争状态,因为百济对平壤的侵占以及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近仇首王于公元377年接管平壤 。然而近仇首王跟中国东晋和大和时代的日本保持良好的关系,且被日本历史官员记录在《日本书纪》里。任内曾派百济汉学家王仁带着中国典籍《论语》和《千字文》出访日本。也有说法认为韩国后世历史学家混淆了近仇首王和后来的阿莘王。公元379年,近仇首王任内有记载的奇特天文现象为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记载。继任者近仇首王在位10年后,于公元384去世,后由其长子枕流王继承百济王位。
枕流王

是第15任百济国王,384年—385年在位。  枕流王是百济第十四任君主近仇首王的长子。他也是第一位接受佛教的百济君王。公元384年,枕流王派遣使节从海上向东晋进贡。次年晋孝武帝册封枕流王为带方郡王,但是册封到达百济时,枕流王已经去世。
辰斯王

是百济的第16任国王,385年—392年在位。辰斯王是百济第十五任君主枕流王的弟弟。根据《三国史记》记载,他继承王位是由于枕流王之长子(即后来的阿莘王)过于年幼,而《日本书纪》中记载,他是用武力取得王位。辰斯王继续前几任百济君王对高句丽的战争政策,意图扩增北部疆土。 在386年,辰斯王从 冬比忽城(今天的开城)强征15岁以上男丁去北部和西部边疆戍边。 辰斯王派遣贵族真嘉谟去攻打被高句丽占领的都坤城。然后,392年,高句丽的广开土王亲自率50军队攻打百济拿下10座百济城堡。百济政局开始动荡,高句丽兵临百济国都慰礼城下。同年,辰斯王离世。在三国史记中,辰斯王在百济国都慰礼城附近狩猎时受伤去世;而日本书纪中记载他被阿莘王的支持者暗杀。

阿莘王

亦作阿华王,或称阿芳王(见《三国史记》),《日本书纪》则称阿花王。百济第十七代王,392年-405年在位,为十五代王枕流王之长子,十六代王辰斯王之侄。据《三国史记》记载,枕流王死后,阿莘王因尚年少,故由叔父辰斯王继位。而据《日本书纪》记载,辰斯王对应神天皇无礼,应神天皇便派纪角宿祢等人为使责问百济,百济人遂杀辰斯王,纪角宿祢等拥立阿花王(即阿莘王)后返国,但其余史料无相关记述。《三国史记》记载阿莘王即位前后,正值高句丽攻陷百济石岘城关弥城等北方要地。阿莘王命舅父真武为左将,令其收复失土,但多尝败绩。阿莘王于397年将太子(即腆支王)送往倭国为质,欲联合倭国继续向高句丽用兵,并征伐新罗。然而这项企图多为高句丽所阻挠,且百济人民因苦于傜役,纷纷逃往新罗。另根据高句丽好太王碑文之内容,396年,好太王曾率兵渡过阿利水(今汉江),陷百济数十城,迫使阿莘王立誓为奴,又虏王弟及大臣十名至高句丽。

腆支王

百济第18代国王。405年至420年在位。他是阿莘王长子。《梁书》作余映,《日本书纪》作直支王,《三国遗事》作真攴王。394年2月立为阿莘王太子。397年作为人质前往倭国。405年9月阿莘王死,由次子训解监国,欲遣使往倭国迎回腆支王。但不久训解为腆支王的末弟碟礼杀害,碟礼自立为王。腆支王在倭国军队护卫下回到百济,诛杀碟礼即位。407年以庶弟余信、外戚解须、解丘三人为佐平(1等官),并执朝政。次年设置上佐平一职,并由余信出任此职。416年受东晋王朝“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的封号。417年7月在百济东北边境修建沙口城,调整与高句丽对抗的态势。

久尔辛王

百济第19代国王。420年至427年在位。据《宋书·百济传》记载,自425年(元嘉2年)起,百济每年都向南朝宋朝贡。430年(元嘉7年),南朝宋授予他“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的爵号。关于他的其他事迹,历史记载欠详。
毗有王

百济第20代国王。久尔辛王长子(一说是腆支王庶子)。427年至455年在位。《三国史记》未记载他的名讳,他在《宋书》中以“百济王余毗”的名字出现。427年12月久尔辛王死后继位。429年向南朝宋朝贡,翌年继承腆支王的爵号,兼有“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五个头衔。433年与新罗和亲,并互赠礼物,两国修好。毗有王死后,高句丽于455年10月侵犯百济。新罗旋即出兵支援。在新罗的帮助下,百济击退了高句丽的进攻。
盖卤王

亦作近盖娄王。百济第21代国王。455年至475年在位。名庆司,《宋书》作馀庆,《日本书纪》作加须利君。455年,先代毗有王死,他以长子身份继位。盖卤王在位期间,通好于中国南朝宋,与新罗,倭国结盟,以抗高句丽。努力维持百济传统的外交政策。后来招引北魏讨伐高句丽未遂,盖卤王因此惹祸上身。475年,高句丽攻破百济首都慰礼城,盖卤王被杀。457年(大明元年)10月,盖卤王接受南朝宋皇帝刘骏“镇东大将军”的封号,与宋结好。并于471年向宋朝贡。
文周王

百济第22代国王。475年至477年在位。盖卤王之子。《日本书纪》作汶洲王,《三国遗事》作文明王。盖卤王时期,文周官至“上佐平”(百济的一等官,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辅佐朝政。475年,高句丽长寿王侵犯百济,曾奉命往新罗求救。不久汉江以北为高句丽所占,盖卤王被杀。文周被百济遗臣拥为国王,建都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市)。文周王即位后,于476年2月修复大豆山城(今忠清北道清州市),以安置自汉江以北逃至境内的百济人。同年3月向南朝宋朝贡。476年4月,耽罗国来献贡物,文周王授予其使者“恩率”(三等官)的位阶。文周王在位期间,以解仇为兵官佐平,王叔昆支为内臣佐平,并执朝政。不久昆支病死,解仇专权用事。这引起了文周王的极大不满,一度压制解仇。解仇遂于477年9月暗杀文周王。从此以后,百济王权旁落,直至武宁王即位后王权才得以恢复。
三斤王

百济国第23任国王,477年至479年在位。据《三国史记》记载,三斤王又称壬乞王;《日本书纪》则作文斤王,《三国遗事·王历篇》作三乞王。三斤王是文周王的长子。477年文周王死后,三斤王嗣位,一切军政大事皆由兵官佐平解仇管理。次年,解仇与恩率(三品官)燕信据大豆城(今忠清北道清州市)反叛。三斤王令佐平真男、德率(四品官)真老前往讨伐,击杀解仇;燕信出奔高句丽,三斤王将其妻子斩于熊津的市曹。同年三月,百济发生日食。479年春、夏,百济大旱;同年九月将大豆城移至斗谷(现在何处不明),冬十一月三斤王便死去了。他的其他事迹不详。
东城王

是朝鲜半岛古国百济第24任国王。名为扶余牟大或扶余摩牟,三斤王堂兄。 东城王是盖卤王弟昆支的长子,昆支客居日本多年,公元477年,听闻高句丽长寿王于475年攻破百济首都汉山城,杀百济盖卤王,并吞汉江流域。百济首都慰礼城被高句丽攻陷。盖卤王出奔后在阿且城(今首尔特别市城东区康壮洞)被杀死。昆支于公元公元477离世。解仇于477年9月暗杀文周王。两年后,文周王子三斤王无子嗣离世后,权臣解氏和真氏家族从日本拥立东城王回百济即位。从此以后,百济王权旁落,直至武宁王即位后王权才得以恢复。
从499年开始,百济国遭受着极大的饥荒,但据三国史记记载,东城王继续放纵的生活方式,而使得国力衰弱,盗匪蔓延。 东城王统治的晚期,当地的部族已超过了传统和强大的旧贵族部族(解氏和真氏家族),王族的统治收到了更大的压力。他们对于东城王的不满,使得国王在打猎中被卫士佐平苩加的势力暗杀。
武宁王

姓扶余,名斯摩、隆,是百济第二十五代王,为东城王之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元501年~523年在位。即位后攻击以加林城为根据地的逆臣苩加,在白江将其杀死。512年派遣使臣到中国南朝梁进行朝贡,521年被梁武帝册封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523年命令因友、沙乌等人到汉北州征发15岁以上壮丁,筑双岘城以备外患。一般认为,他是在旧都汉城(今首尔)被高句丽夺去之后,让百济情势稳定下来的国王。
1971年7月,武宁王陵在韩国忠清南道被发现,是“整个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唯一确认墓主身份的王陵,20世纪韩国考古学最大的发掘成果”。其中藏有大量金工、来自中国南梁的铜镜、陶瓷器等陪葬品。在武宁王的坟墓里还发现梁武帝册封的‘宁东大将军’和百济王的封印。武宁王时期,百济设立了五经博士官制(博士是教授学问的官职)。此外,百济还有设有留学生制度和承担中央教育行政职能的内法佐平行政机构。百济是否建有像高句丽太学和扃堂一样的教育机构,目前还无法考证

圣王

是百济第二十六代王,523年至554年在位。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圣王名叫扶余明襛,《三国遗事》作明秾,《梁书》作明。《三国史记》评价他“智识英迈,能断事”。
523年阴历五月,父王武宁王病逝,圣王嗣立。高句丽趁丧入侵百济,兵至𬇙水,圣王派左将知忠率一万人将其击退。然而《日本书纪》则记载,圣王是在524年的正月才继位的。524年,南朝梁武帝册封圣王为“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
526年,百济修葺熊津城,并建立沙井栅以防御高句丽。529年,高句丽安藏王亲率大军入侵百济,攻占北鄙穴城。圣王令佐平燕谟率三万人阻击,在五谷原战败,死亡二千余人。阴历四月,荧惑犯南斗。
538年,圣王迁都泗沘,改国号为“南扶余”。540年,圣王命令将军燕会攻击高句丽牛山城,以报复上次高句丽的入侵,但没有成功。541年,圣王遣使朝贡于南朝梁,请求赐予毛诗博士、涅槃经等经义,以及工匠、画师等,梁武帝从之。此后,圣王通过朝贡贸易,从梁获得了大量赐品,并将扶南国的物品转卖到倭国。
548年,高句丽阳原王与濊人合谋,攻打南扶余在汉江北部的独山城。圣王遣使向新罗求救,新罗真兴王派朱珍领兵三千人支援南扶余,在独山城下大破高句丽军。次年,圣王不知南朝梁发生侯景之乱,再次遣使赴南朝梁朝贡,欲与南朝梁结盟以抗高句丽。使者至城下,见建康城被毁荒废,号泣于端门之外,侯景大怒囚之。南扶余的使者直到叛乱平定之后才得以归国。圣王在位期间为了振兴佛教,与中国的南朝交流非常频繁,并积极向倭国传播佛教。550年正月,圣王派遣将军达己率军一万人,攻陷了高句丽的道萨城。三月,高句丽军队包围金岘城。当时高句丽内政不安定,南扶余便与新罗结盟,共同讨伐高句丽,于551年占领了汉江上流流域,新罗夺取了十个郡,南扶余夺取了六个郡。新罗攻入了今日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一带,并设立巡狩碑,高句丽则陷入与突厥的战争中,新罗趁机扩张领土。此时圣王向新罗真兴王提议夹击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城的计划。高句丽方面则承认新罗占有今日京畿道、黄海道一带,来换取新罗停止进攻平壤城。真兴王拒绝了南扶余的提议,接纳了高句丽的提议。新罗领土扩张到了京畿道、黄海道等朝鲜半岛西北部一带,并开始侵略南扶余,南扶余与新罗的关系开始恶化。553年新罗攻占南扶余的东北地区,设立新州以统辖之。次年,在太子扶余昌的主张下,圣王决定讨伐新罗。扶余昌率军自为先锋,攻至管山城。圣王心中忧虑,便以慰劳为名亲自率军前往管山城,途中中新罗兵的埋伏而被杀害。《三国史记》称圣王是在狗川(今忠清北道沃川郡)被新罗兵乱兵杀死的。但根据《日本书纪》的说法,圣王被新罗兵俘虏,新罗人令喂马的奴隶苦都斩下圣王的首级以示羞辱;苦都将其尸体就地掩埋;一说新罗真兴王将圣王的头颅埋在金城北厅的台阶之下,将无头尸身以礼送还南扶余。今日忠清北道沃川郡郡西面有“圣王死节地”,相传圣王在此地遇害。圣王死后,扶余昌继位,是为威德王。
威德王

是百济第二十七代王,公元554年至598年在位。根据《三国史记》记载,威德王名扶余昌,在《隋书》和《日本书纪》中以余昌之名登场。《三国遗事·王历》则称他名叫扶余高或扶余明。
圣王在位期间,扶余昌就以太子身份参与国政。当时百济与新罗同盟共伐高句丽,共同夺取了汉江流域。但新罗却背信弃义地攻取了百济所夺取的地域。对此扶余昌不顾群臣反对,对新罗持强硬政策,使圣王下定攻打新罗的决心。554年,百济联合大伽倻和倭国(日本)一起讨伐新罗,扶余昌以自身为先锋,攻打管山城。对此圣王深感忧虑,便以慰劳为名率军亲自前往管山城。途中遭到新罗伏兵的趁夜袭击,圣王被俘杀害。扶余昌遭到新罗军队的包围,在倭军将领鞍桥君的救援下逃出生天。对此扶余昌深怀罪责感,想要出家,但遭到群臣的强力劝阻,最终才确定要继承王位。扶余昌为圣王服了三年丧,以表达自己对父王之死的忏悔,之后在557年正式继承王位,是为威德王。圣王的战死使百济陷入了不安,身为太子的扶余昌肩负着家运,此时高句丽又趁机入侵。就在圣王阵亡的三个月后,高句丽的阳原王在新罗的游说下,派遣军队攻击百济的都城熊津,被百济击退。
威德王在位期间,向原同盟国伽倻派遣密使,摸索在被新罗抢夺的伽倻地域再建伽倻的方法。561年阴历七月,百济发起对新罗的攻击,伽倻收到百济的厚利驱使而内附百济,并向新罗发起佯攻。然而百济受到新罗的反击,死伤千余人败退。新罗军队趁著余威攻击伽倻。伽倻支援百济给予新罗入侵百济以口实,翌年新罗派遣异斯夫、斯多含入侵伽倻,迅速控制了伽倻全境。此后,威德王又于577年侵略新罗西部边界地带,也被新罗击败。
在战争威胁解除之后,威德王实行孤立高句丽的外交战略。威德王在位期间,与南北朝各朝廷都有友好往来的记录。据《三国史记》记载,威德王于577年、584年、586年三次向南朝陈朝贡;577年、578年向北周朝贡;572年向北齐朝贡。北齐后主于570年册封威德王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次年又授予他“使持节、都督东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的称号。隋朝建立后,威德王于581年遣使进贡,隋文帝封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589年隋朝灭陈期间,有一只隋军战船飘至耽牟罗国。该船归国时途经百济,威德王以礼待之,并遣使庆贺隋朝灭陈。隋文帝下诏表示嘉奖,并说百济路途遥远,不必年年前来朝贡。
598年,威德王听说隋朝进攻高句丽,便派遣长史王辨那赴隋,表示愿意为隋军提供通行的道路。隋朝被高句丽击败,随后高句丽的婴阳王卑辞向隋朝求和,隋文帝便同意与高句丽和解,厚赐了百济的使者并拒绝了威德王的请求。婴阳王得知此事后大为光火,派兵入侵百济报复,大肆劫掠而归。就在百济处于如此困境之中时,威德王于同年阴历十二月病逝。其坟墓位于扶余陵山里古坟群之中。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威德王之子阿佐太子曾于597年来到日本,为圣德太子绘制了日本历史上第一幅肖像画《唐本御影》。而远赴日本的百济琳圣太子(余义照),按传统史料的说法是圣王的第三子,但琳圣生于577年,圣王却于554年就去世,现代学者多认为是误记,琳圣实为威德王第三子。
惠王

或称献王,名扶余季。是百济第二十八代王,598年至599年在位。在《日本书纪》中,他以余惠之名登场。《三国史记》记载惠王为圣王第二子,即二十七代王威德王之弟。《日本书纪》记载惠王是威德王之弟。《东国通鉴》则记载惠王为威德王第二子。《三国遗事》亦记载惠王为威德王之子。《隋书》百济传则无惠王。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在圣王阵亡之后,他曾被威德王派往倭国报告此事。威德王死后,由惠王继位。在位期间正值百济国力衰退,内有贵族之间的纷乱,对外方面,今首尔之地为新罗所侵夺,黄海沿岸则受高句丽掌控,因而失去直接与中国贸易的管道,对倭国(日本)政局的影响力亦大不如前。

法王

姓扶余,讳宣(或云孝顺)。是百济第二十九代王,599年—600年在位。《三国史记》记载法王为惠王之太子。《隋书》百济传则记载法王为二十七代王威德王之子。法王在位期间正值百济国力衰退,今首尔之地为新罗所侵夺。《三国遗事》记载法王于即位年(599年)之冬下诏禁止杀生,又于600年于泗泚城创建王兴寺(亦名弥勒寺)。
武王

又称虎王、武康王或武广王。姓扶余,讳璋(又作武康、献丙),乳名薯童。是百济第三十代王。《三国史记》记载,武王为法王之子,法王死后即位。《三国遗事》则记载,武王为寡母与京师南池之池龙交通而生。武王在位期间事迹包括:于634年完成建于今益山市地区的弥勒寺 (又云王兴寺)。602年至627年间多次遣僧侣观勒携佛经及天文地理历书方术等典籍至日本贡献。此外,据说武王亦曾在630年时重修首都泗沘王宫。根据近代考古发现,武王在位期间可能将国都由泗泚城迁移至今之益山市。
武王最初与新罗和高句丽多兴战事,而后与高句丽议和,转而常与新罗征战,阻止新罗扩张,掠夺多座新罗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于高句丽和中国隋朝之间,藉两方相互征战来谋求百济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后,努力与新建立的唐朝保持亲善关系,唐高祖曾册封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然而唐朝与新罗反较亲密。内政方面,则强化王权,大举兴建许多大型建筑设施,例如宫殿、寺庙、城墙及军事设施。一般认为,武王执政后半期大兴土木以及与新罗长年征战等举措,是造成百济国力衰退,在武王死后二十年即为新罗所覆灭的原因之一。武王于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赠光禄大夫。
义慈王

是百济第三十一代王,为三十代武王之长子,姓扶余,讳义慈。义慈王年幼时即孝声远播,时人誉为“海东曾子”。641年即位后,开始对贵族中心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强化王权。曾亲自率军进攻新罗,取其数十城。但因为贵族的内部分裂,与王室的穷奢亟欲,使得国政开始混乱,唐高宗时因开始不朝贡受谴责。660年,唐朝与新罗联军来攻,包围国都泗沘(今扶余郡),义慈王退至熊津(今公州),后投降。唐分百济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镇泗沘城,苏定方将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将领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两千人掳至唐,后病死在洛阳,葬于邙山孙皓、陈叔宝墓旁,谥号绍王。
扶余丰

日本称扶余丰璋,为义慈王之子,生卒年不详。是百济的末代国王。扶余丰幼年即被送往倭国(日本)为驻在。660年新罗及唐攻陷百济国都泗沘城,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及僧侣道琛等人力守周留城,迎扶余丰归国为王,并与倭及高句丽联军,图谋复国。而后鬼室福信杀道琛,且扶余丰疑鬼室福信叛变,遂于663年6月将其斩首。同年8月,刘仁轨所率唐军于白江口大败倭国与百济之联军,扶余丰逃往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又为唐所俘,流放至江南,不知所终。扶余丰之子孙流亡日本,天智天皇赐“百济王”为姓予其弟善光(或称禅广)。

扶余隆(徐隆)

为百济义慈王之子,是百济的末代太子。644年,扶余隆被义慈王立为王太子。660年,新罗及唐朝联军攻陷百济国都泗沘城,扶余隆和父亲扶余义慈向唐军投降,被唐军带到东都洛阳。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及僧侣道琛等人拥立扶余丰为王的百济复国运动失败后,664年,扶余隆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府都督,管理百济故地和遗民。扶余隆因为百济、新罗是世仇,害怕受到新罗国的侵略,未敢赴任,最后在洛阳去世。

扶余敬

为百济义慈王之曾孙,百济末代世子扶余隆的孙子。660年,百济灭亡后,664年,扶余隆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府都督、带方郡王,管理百济故地和遗民。扶余隆害怕受到新罗国的侵略,未敢赴任,682年,在洛阳去世。扶余隆的儿子早逝,他的孙子扶余敬继承了祖父的爵位。武则天获得政权后,扶余敬袭封带方郡王、官拜卫尉卿,但百济故地己被新罗吞并。据墓志记载扶余隆有儿子渭州刺史扶余德璋。扶余德璋之女扶余太妃,是虢王李邕(唐高祖十五子李凤的孙子)之妻,李巨之母。称为;另一女是吉琚之妻(宰相吉顼的弟弟),吉温之母。史书没有记载扶余敬是不是扶余德璋的儿子。

发布于江苏阅读 7351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中级球迷永言配命

· 上海

点赞楼主!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