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沃德2八小时实战测评----提前预定2021年性价比之王?

avatar
关注

当我们在提到“中端球鞋”的时候,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一双“充满廉价感的材料与做工”,“没什么新科技的使用”,“关键部位科技缺失"(可能只有前掌/后掌有中底科技,甚至没有中底支撑片)的球鞋

的确,中端球鞋往往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售价可能只有那些顶级战靴的一半甚至不到,在这个价格要求的太多也并不现实

而如果提到“球星签名鞋”,我们则希望这双鞋有“丰富的个人元素与细节”,“良心的配置与做工”;能拥有签名鞋的球星,往往实力与人气兼具,而签名鞋不仅是对球星人气的考验,也是各家品牌大秀肌肉的战场,毕竟吆喝的再好,消费者也不会为一双垃圾买单

而把“中端球鞋”+“球星签名”组合在一起,关键词便产生了冲突,一边是“性价比”,另一边则是“诚意”,而市场上的“中端球星签名鞋”,也交出了各自不同的答卷,有些是“性价比+球星签名”,保证了性能,却也少了设计,确实定位在中端的球星,往往分不到那么多品牌资源去为其特别用心的打造一双球鞋,这种鞋更像是一双出色的中端鞋加上了签名为其博销量;有些则是“没有性价比+球星签名”,利用球员的人气名正言顺的向消费者倒垃圾(我不说大家也都懂是哪个牌子)

而今天测评的这双海沃德2,则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刚拿到手时,出色的设计与诚意满满配置做工,让人感觉这双鞋并不应该定鞋盒侧面标签上的售价;而实战过程中这双鞋所体现出来的高性能,则更让我确信,这双鞋可能要提前预订2021年的性价比之王,甚至在年度实战鞋中也值得被提及

所以实战时这双鞋到底表现如何才让我有如此评价呢?


一、近乎完美的抓地力

(大多数人对于海沃德2的第一印象是侧面巨大的侧踏LOGO和虎牙TPU模块,本来刚拿到手时这个设计是让我特别心水而且我也准备在测评中第一个讲的,但实战之后这双鞋的抓地力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好了,所以测评的第一部分抓地力当仁不让)

说实话,在我个人看来,现代篮球鞋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能把一双鞋的抓地力做的很烂,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因为已经有太多的成熟方案可以直接选择,哪怕你啥也设计不出来,用全人字纹总是不会出错的

甚至有些鞋子对于场地的要求,已经到了NBA/CBA级别的场地,才能不打滑,这更是扯淡了,在那种场地哪怕你用光头胎一样没有纹路只有橡胶的设计,抓地又能差劲到哪去呢

但如果想让一双鞋的抓地力特别出色,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抓地力要出色,不仅刚上脚时能指哪打哪,在实战过程中的抓地也不能出现很明显的衰减;有些鞋底虽然刚上脚时抓地出色,但纹路设计太过于细密,会在实战过程中吸附比较多的灰尘出现明显的抓地力衰减(利拉德2是其中典型);而有些鞋子虽然纹路设计合理,但水晶底材质的配方差异同样会吸附较多的灰尘让抓地力出现明显的衰减(库里5,科比4,科比5都属于这种)

所以当拿到这双90%的区域都使用了水晶底的海沃德2时,我当时的内心其实拒绝的,虽然我打的室内场地维护的相对不错,但北方冬天因为干燥,天然的浮灰比较多,在这个场地我其他的水晶底球鞋都变成了吸尘器,打不了多久外底就全是灰尘开始溜冰

但实战之后,这双鞋的抓地力远超我的预期,海沃德2的外底采用了就很少见的虎纹样式的纹路,在前掌发力区域还做了针对性的分区设计(其实这个分区设计上脚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出来,大概会在前掌发力的时候让压力更集中在特定区域,但我其实是体会不到的),这种纹路不仅刚上脚时不仅指哪打哪,而且在累计8个小时的实战之后,抓地力居然没有出现明显的衰减,要知道在两次实战的间隙,我不仅完全没有清理鞋底,而且在实战过程中,也完全不需要用手去擦外底以除去鞋底的灰尘来保证抓地,在打完球之后,我发现这个外底其实是不怎么吸灰的,在纹路的缝隙间残留的灰尘相当的少,这大概是长时间实战之后,抓地力依然出色的原因

出色的抓地则保证了无论是进攻过程中的急停急起与变向蹬地,还是防守时的横移滑步,这双鞋前后左右都不会出现打滑,这无疑大大增强了球鞋的保护性能并提高了个人的运动表现,毕竟当你压低重心准备发力突破时球鞋打滑,轻则一次突破失败,重点的话你可能就要长跪不起了

虽然室内场对于球鞋耐磨程度不是很好直接评价,但这双鞋的外底材质摸上去还比较硬,在室外塑胶地上的应该也相对耐磨而半透明水晶底中加入的亮片,也让外底看起来多了几分华丽与高级感(我还在等一场金色的雨)


二、 毫不吝惜的TPU使用打造270°的环绕式中底保护

这双鞋在刚曝光时,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鞋外侧纵向放置的安踏LOGO,从一代的鞋后跟处移至鞋身侧面,再次超出了我们对品牌LOGO放置的常规认知,而且而鞋外侧的前掌部分则出现了虎牙式的设计,虽然褒贬不一,但众人也期待海沃德2的真面目

当正式发布时,我们才知道侧踏和虎牙以一块TPU的形式嵌入在球鞋侧面。为球鞋提供更佳的侧向支撑,虽然早有预期,但开箱之后,我还是被球鞋中底的TPU模块的设计所震惊

海沃德2的中底采用了两块巨大的TPU,一块异型TPU承托盘从后掌贯穿中底延伸至前掌,这块TPU承托盘不仅面积巨大硬度客观,而且很罕见的上翻至了足弓内侧,这个相对少见的设计搭配上鞋垫同样做出的内侧上翻,给足弓处带来的极大的支撑,对于高足弓与足弓处有伤病需要内侧支撑的人群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而出色的足弓支撑也让长时间实战之后的足弓处没有任何酸痛的感觉(然而出色的足弓设计也带来的幸福的烦恼,这个后续会讲到)

(上翻至鞋身内侧的TPU承托盘)

而第二块TPU则从中底外侧以侧踏LOGO+虎牙的形式上翻至球鞋外侧,这块TPU相对来说较为柔软,侧踏LOGO与鞋带孔相连,可以随鞋带的拉近贴合鞋面,在横向发力时为脚掌外侧提供相对不错的侧向支撑,在而前掌的虎牙则被放置在了球鞋的防侧翻处,限制中底外侧的形变,以TPU的方式保障球鞋的防侧翻

这两块TPU,提供了侧向支撑+前掌防侧翻+中底抗扭转+足弓支撑的270°全方位保护,我们常用的用手去掰球鞋测试抗扭转的过程中,球鞋是很难被扭动的,而在实战过程中,虽然海沃德2采用了超低帮的设计,但其毫不吝惜的TPU使用依然牢牢的锁住了双脚,为球鞋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与保护


三、富有弹性的且缓震极限大大进步的后跟

海沃德2搭载了与KT6相同的安踏的主流缓震科技ALTI-FLASH,从球鞋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ALTI-FLASH材料内嵌覆盖了整个中底,这种材料可以称为是A-FLASHFORM的改良版,ALTI-FLASH比A-FLASHFORM比A-FLASHFORM更有韧性(即不如A-FLASHFORM软但更弹),并且A-FLASHFORM上缓震极限偏低的缺点也得到了改善,在实战过程中每次后跟落地都能得到富有弹性的回馈,这种体验是超过市面上绝大多数中端球鞋的缓震感受的,而作为较有爆发力的锋线打法,海沃德2的缓震极限也远超我之前的KT4,不会再出现后跟被直接踩穿的情况,而8小时实战之后,球鞋的中底也暂时没有出现衰减的情况,总体来说,搭载了新科技的海沃德2的缓震体验比前作更上了一层楼(为什么全掌的缓震科技却只说了后跟呢,下文也会讲到)


四、丰富的细节设计与出色的做工

做了一双球星签名鞋,海沃德2在设计上将海沃德本人对老虎的喜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剑齿虎一般的球鞋设计,无处不在的虎纹元素充分体现了这双鞋的设计灵感,而细节上也不逞多让,首发配色GO-HARD以音乐为主题,而这双鞋上的海沃德个人LOGO,也加入了跃动的音乐节奏线条,鞋头处的Gordon Hayward与球鞋中部的绑带相呼应,都巧妙以Gordon Hayward的英文名隐藏了GO-HARD的主题,球鞋后跟处的虎纹元素,“EVERY-TIME,EVERY-PLAY”与海沃德的球衣号码20充分表达了海沃德的个人细节,而鞋盒以及衬纸上都融入了海沃德的头像及极多的个人元素,在鞋盒内部附带了球鞋的结构图,满满的细节无疑让人感受到了安踏对于海沃德的诚意

而在做工上海沃德2也无可挑剔,合成革的鞋面让球鞋看上去没有塑料质感的廉价,全掌内靴的设计更加提升了球鞋的穿着舒适度与包裹,而鞋舌与后跟双提拉环的设计则让球鞋极其易于穿脱,不得不说虽然只是双中端球鞋,但安踏的用心程度则丝毫不逊顶级鞋款


但人无完人,鞋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实战过程中这双鞋也并非无可挑剔(毕竟还只是双中端球鞋)

一、低足弓者建议试穿后购入

海沃德2良心的TPU支撑设计也给这双鞋带来了甜蜜的烦恼,本身做了内侧支撑设计的TPU加上鞋垫的上翻,在初次实战时还是让正常足弓的我稍微磨合了一下,对于低足弓的朋友可能有顶足弓的风险,所以低足弓的朋友还是建议试穿后购入

二、相当一般的前掌缓震

海沃德2上搭载的全新材料让后跟缓震有了极大的升级,但前掌的体验只能说乏善可陈,前掌的重心并不算低,所以场地感也较为一般,初次上脚时前掌踩不出来什么感觉,磨合之后前掌变得稍微柔软了一些,但还是缺少回馈,这也可能是所有材料缓震的通病,要通过堆厚度来满足缓震效果

三、包裹尚可,但还不是最出色

海沃德2的鞋面采用合成革为鞋面材料,这种材料缺乏延展性与贴合度,且没有采用动态鞋带孔的动态包裹设计,得益于出色的楦型与球鞋稳定设计,脚掌在球鞋内被锁定的很牢固,但在前掌的上方脚部贴合的并非那么完美,如果你特别追求极致贴合的包裹体验,那这双鞋可能满足不了你

就是这样一双定位中端的球鞋,却让我在实战两场之后便抛弃了利拉德2,库里5,科比4与科比5,成为了我最近实战的主力球鞋,除了实战性能出色,设计与质感俱佳也让我对这双鞋是爱不释手,如果你想在中端价位买一双超越这个价格的实战利器与良心之作,那海沃德2绝对值得你的考虑



发布于北京阅读 19587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17岁的大心脏楼主

· 北京

一句话总结:完美的抓地力+无可挑剔的抗扭转/防侧翻/球鞋锁定/侧向支撑+大大进步的后跟缓震+出色的设计与质感和良心的做工不适合哪些人:1.低足弓人群2.对于前掌缓震与场地感有较高要求的人群

亮了(198)
查看回复(1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17岁的大心脏楼主

· 北京
拍死后浪的前浪前掌缓震跟场地感不是冲突嘛收起

场地感换个说法是对地面的感知能力而前掌缓震的核心也不是单纯的软或者吸震,毕竟体重不会明显的集中在前脚掌上前掌缓震的核心我认为在于能量的回馈,就是在你前掌发力的时候能给你一个明显的回馈或者助推,像之前的zk5,前掌超低的重心加鹅蛋型的zoom,这就是兼具场地感加前掌缓震,或者像28代以后的AJ,前掌超大zoom加flightspeed板海沃德2的前掌重心其实并不低,而且踩起来也没什么反馈,就是有一些单纯的下陷,缓震感并不高级,所以我觉得这双鞋既没什么场地感,前掌缓震也一般般

亮了(40)
查看回复(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