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吗?

avatar
关注

      赤壁之战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战役,也是改写了三国时代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发生在哪里,三方有多少兵力都是一笔糊涂账。甚至,连赤壁的大火是谁放的也有争议。最近,我在南朝萧统选编的《昭明文选》中看到一条史料,这条史料可能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来自《三国志·战略版》)


问题1:赤壁之战究竟是谁放的火?

      对于赤壁的大火,长久以来,在我们印象中,是周瑜黄盖放的。但是,如果我们查阅一下《三国志》,会发现,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曹刘孙三家,都说火是他们自己放的,我们看一下史料。

       我们最熟悉的是周瑜黄盖火烧赤壁的说法,《三国志·周瑜传》:

      瑜部将黄盖……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但是,在裴松之所引的《山阳公载记》中,也有刘备放火的说法:

      公船舰为备所烧,……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更有意思的是,在裴松之所引的《江表传》中,还有曹操自烧战船的说法:

      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如果仅有这一条孤证,还可以解释为这是曹操嘴硬,不愿意承认失败,但这个说法在《三国志·郭嘉传》中得到了陈寿的肯定: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那么,周瑜、刘备、曹操,究竟是哪一方放的火呢?

      其实,这三种说法并不矛盾,三家都放了。问题是,周瑜和刘备放火烧曹操好理解,曹操为什么自己烧自己呢?是因为不想把战船留给敌人吗?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

曹操刘备孙权(来自《三国志·战略版》)


问题2:曹操为什么烧自己的船?

      对于赤壁之战前曹军遭遇的瘟疫,三家都承认,没有啥争议。

      《三国志·周瑜传》: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先主传》:

      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武帝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当时的人称这场瘟疫为伤寒。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70%的患病率,现在看来,一点都不夸张。古时的医学水平虽然远不如现代,但防止瘟疫扩散的基本方法古人也是知道的。对于病人,要进行隔离。对于死人,要焚烧尸体。至于口罩,可以确定的是,在魏晋时期已经有了用于遮面的“大巾”“面衣”,但是否被用于防疫,目前并无相关史料。

      在遭遇瘟疫的大背景下,我们再看来曹操自烧战船的两条史料,《江表传》说“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三国志·郭嘉传》说:“于巴丘遇疾疫,烧船”。烧船之前,两条史料都强调“疾病”“疾疫”,瘟疫与烧船,疑似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我们大胆地猜测一下:曹操烧船会不会是为了处理感染瘟疫的尸体呢?

      另一个史料支持这个结论。这条史料出自《昭明文选》,题为《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是曹操一方在赤壁之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书信,作者是曹操的高级幕僚、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在信中,阮瑀写到:

      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

      这条史料中的因果关系比较明确,曹操在赤壁遭遇瘟疫后,“烧船自还”的目的是“以避恶地”,一个“以”字说明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由此可知,曹操烧船防止瘟疫扩散的事实是明确的,虽然这未必是曹操战败的主要原因。

 赤壁之战地图(温骏轩制)


问题3:曹操只是一个暴君吗?

《三国志·战略版》中曹操的六维属性

      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中,有一个分支,叫曹学,研究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在我看来,在研究三国的三国学中,也完全可以分出一个曹学,研究曹操的生平与思想。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曹操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上炕认识娘们,下炕认识鞋。看似不可调和的两种特质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有人叫他“可爱的奸雄”,有人称他“卑鄙的圣人”,说曹操是三国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拧巴的一个人,一点都不为过。

      曹操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黑点:屠城。但是,如果认为曹操是个永远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的暴君,也是不客观的。赤壁之战后,对于感染瘟疫死去将士的家属,曹操下令,要求县官继续发放口粮,长吏要亲自前去安抚,《三国志·武帝纪》:

      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赤壁之战九年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再次爆发,除孔融、阮瑀早亡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余五子竟全部死于这场瘟疫。官员如此,百姓更惨,曹植《说疫气》载:“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次年,针对这场瘟疫,曹操下达了另一条更加具体的扶贫政策:

      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大意是:70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的女性、12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的儿童、丧失劳动能力且没有亲人的残疾人,朝廷将终身提供口粮。12岁以上的贫困户,朝廷将提供贷款。有90以上老人的家庭,可免除一人徭役,在家中赡养老人。

      郭嘉在“十胜十败论”中曾对比袁绍与曹操之仁,郭嘉认为袁绍亲眼见到有人饥寒才会施舍,这是妇人之仁,而曹操常常忽视眼前的小事,考虑的是如何周济天下的百姓。郭嘉也许真是最懂曹操的那个人,难怪赤壁之战后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最后,如果您认真看完了这篇文章,请参与一个投票:如果你是三国时代的一个普通百姓,你愿意生活在曹操的统治之下吗?

发布于辽宁阅读 30808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金拱门手撕开封菜

· 内蒙古
S11FMVPjiejie曹操作为太尉曹嵩的儿子,家世显赫,早年也想着匡扶汉室,可惜受到宦官陷害郁郁不得志。后经历了黄巾之乱和讨伐董卓之后,见到了百姓们凄苦的生活后,他深知汉室腐朽已久救不了了。我觉得放到当今社会,曹操就是一个家教良好心怀正义的好青年,行侠仗义却遇到种种黑暗,而浇灭了心中的热血,渐渐对社会变得失望。赵云骂曹操是国贼,但我觉得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庸无度,他做的就没有错。在匡扶汉室失败的情况下,顺应历史的车轮,决定自己干。如果成功,就能建立起自己理想中的政权。与之对应的刘备借自己是孙山靖王之后起兵,也是为了师出有门,占据道义的高地。说白了两者都是逐鹿天下,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作为普通百姓,我是愿意生活在曹操统治下的,虽然曹操屠杀徐州百姓是有史书确凿记载的,但是其起因是他父亲曹嵩的被害。曹操写出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对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寄托了他对普通百姓的同情。‘“王者贤且明,宰相肱骨皆忠良”表达了他对仁政的向往和期盼。在平定中原后,曹操免除了河北百姓当年的租赋,采取抑强扶弱措施帮助普通百姓,禁止民间报私仇。建安二十二年冬北方发生疫病,来年曹操就下令,对于那些七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十二岁以下的孤儿还有不能干活的残疾人,都由公家终身养活他们,供给粮食。这一点放到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做到的。对于归顺曹操的人,哪怕是平民百姓都能过上较为稳定安逸的生活。
收起

曹操后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权力把握在自己手里当然和早期当官却对朝廷失望有关,但也不是篡汉的借口。因为说白了你如果没有汉献帝这面旗帜还真不大可能统一北方得到那么多贤臣良将。其次曹操屠城也不止就屠了为他爹报仇的徐州那一次。而且他打败袁绍后第一时间想的是丰富的资源和兵源,由于崔琰的进言才作罢。但总得来说曹操的文学水平,军事能力和政治水平都很强,但是多疑的性格也直接遏制了他没能实现统一。只相信血统只愿意给夏侯兄弟和曹家人兵权,要是当初把给曹洪,夏侯惇等等的机会给了张辽徐晃他们,可能真的会在有生之年吞并孙刘。

亮了(482)
查看回复(1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用户0058231835

· 重庆
S11FMVPjiejie曹操作为太尉曹嵩的儿子,家世显赫,早年也想着匡扶汉室,可惜受到宦官陷害郁郁不得志。后经历了黄巾之乱和讨伐董卓之后,见到了百姓们凄苦的生活后,他深知汉室腐朽已久救不了了。我觉得放到当今社会,曹操就是一个家教良好心怀正义的好青年,行侠仗义却遇到种种黑暗,而浇灭了心中的热血,渐渐对社会变得失望。赵云骂曹操是国贼,但我觉得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庸无度,他做的就没有错。在匡扶汉室失败的情况下,顺应历史的车轮,决定自己干。如果成功,就能建立起自己理想中的政权。与之对应的刘备借自己是孙山靖王之后起兵,也是为了师出有门,占据道义的高地。说白了两者都是逐鹿天下,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作为普通百姓,我是愿意生活在曹操统治下的,虽然曹操屠杀徐州百姓是有史书确凿记载的,但是其起因是他父亲曹嵩的被害。曹操写出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对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寄托了他对普通百姓的同情。‘“王者贤且明,宰相肱骨皆忠良”表达了他对仁政的向往和期盼。在平定中原后,曹操免除了河北百姓当年的租赋,采取抑强扶弱措施帮助普通百姓,禁止民间报私仇。建安二十二年冬北方发生疫病,来年曹操就下令,对于那些七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十二岁以下的孤儿还有不能干活的残疾人,都由公家终身养活他们,供给粮食。这一点放到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做到的。对于归顺曹操的人,哪怕是平民百姓都能过上较为稳定安逸的生活。
收起

他要是没屠城,我就信你说的了。。。

亮了(206)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