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孙权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我们读《三国志 吴书》,其九《周瑜鲁肃吕蒙》合传不可不读,这三人为孙吴江东政权的开拓,巩固,以及战略规划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此传传末,陈寿引用了一段孙吴政权领导人孙权评价周瑜,陆逊,鲁肃,吕蒙的评语。这可以说在三国志中也是少见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推知,陆逊如果不是地位特殊,活得长久,打了几场国运之战,儿子陆抗又是吴末期西线屏障,陆逊很有可能和周瑜,鲁肃,吕蒙合传。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孙权首先高度评价周瑜,简短几句说明周瑜赤壁之伟绩,非常有分量,【邈焉难继】表达了周瑜在孙权心里无与伦比的地位。【君今继之】,说的是陆逊继之。也就是孙权心里陆逊大约可以继周瑜之位。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然后孙权大谈鲁肃,洋洋洒洒颇多篇幅,可以看出鲁肃在孙权心中印象深刻。对于鲁肃,孙权谈了【两长和一短】。
两长分别是,鲁肃初见孙权谈帝王之业(东吴版隆中对);以及赤壁之战前夕鲁肃反对投降,劝孙权急呼周瑜。
一短是,鲁肃劝孙权借地给刘备共拒曹操。
可见在孙权心里,还是对鲁肃劝借地给刘备耿耿有怀,但是孙权同时不忘鲁肃之功,认为这【不足以损其二长】。
【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接着,孙权开始谈吕蒙,谈他对吕蒙刮目相看的往事,作为孙权亲手提拔的将军,孙权认为吕蒙不仅有勇,后来成长到筹划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地步。孙权又将吕蒙和鲁肃相比,认为吕蒙取荆州,【胜于子敬】。
【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借吕蒙和鲁肃的比较,孙权又回过头来说鲁肃。孙权认为鲁肃曾经跟他说关羽不用怕,这是鲁肃说大话,但是也不怪他(鲁肃)。孙权最后又称赞鲁肃治军有方,军容整齐。
我们明确可以看到在孙权心里,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人的排列,应当是:
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而三国志作者陈寿在此合传评价:
【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可见对周瑜和鲁肃,陈寿着重强调赤壁之功,认为这两人实在是奇才。
对于吕蒙,陈寿给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吕蒙有勇有谋,有国士之量,擒关羽诈郝普最能体现。
陈寿在评语里还点评了孙权的评价,认为孙权说的非常合适。
那天下起了纳豆雨
· 上海而且三国志中还有个细节经常被人忽略,【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孙权刚继承孙策,当时东吴上下也还没习惯过来,对孙权只是普通宾客礼。是周瑜这时候首先对孙权行君臣礼,确立了孙权的地位。所以孙权感慨“孤非公瑾,不帝矣”完全是真心的。就这三国志写的明明白白的内容,还总有喜欢阴谋论的说孙权忌惮不重用周瑜。
虎扑JR0908379737
· 山东蜀国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