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陶喆在2005年写的关于华语乐坛危机的文章

avatar
关注

12:40am 3/3/05 江西,南昌的饭店房间302

要跟你们分享的消息有好也有坏。首先,好消息是新专辑《太平盛世》持续获得好的反应。我很高兴听到越来越多人喜欢这张专辑里的歌曲与故事。新专辑的销售量相较之下很不错,但是整体而言市场掉了三到四成。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非法下载、盗版,当然还有,身为消费者的你们购买的唱片越来越少了。世界上的人口与总体收入都不断增加,但奇怪的是,唱片的销售量却不断下滑,这对于从事唱片事业的我们而言是个警训。是的,我是个音乐人,我关心音乐,同时我也关心这整个产业的局势,还有市场萧条的原因。如果你们大家看了报纸或其他媒体的报导,不难发现全世界的唱片公司(尤其是华语音乐地区如香港、台湾)都声称他们卖了多少张专辑,整个销售状况有多好。但事实上,你们看到的报导都是谎言与诳语。真相其实是销售烂透了,而且整个市场出奇的糟!我真是不懂为何他们要这样撒谎与不断地夸大。为什么不站出来告诉大家,销售很差,而且我们都在夹缝中求生存呢?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好音乐等着要问世吗?没有!很不幸的,就我所知,许多唱片公司目前正在进行制作与即将发行的专辑中,除了其中的少数新人与作品,大致说来,没什么太多令人引颈企盼的东西。唱片公司已经没有什么钱和资源可以开发创新,因为唱片公司根本没有什么营利。如果你还认为唱片公司因为销售佳而很有赚头,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敢说,大多数唱片艺人(85%)的销售量根本无法打平专辑的宣传行销支出。你想为什么那么多的唱片艺人要做一些代言活动、拍广告、演戏,还有一些与音乐无关的工作呢?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那些额外的工作,而是他们必须要这样做,因为如果只靠卖唱片的钱过活的话,他们早就饿死了!这些才是真相,而这也是我想跟你们大家分享的。我实在对于唱片市场里这些夸大不实的谎言感到既恶心又厌倦!大多数你们在报章杂志上看到的唱片销售数字都是灌了五成到七成的水,你可以相信我所说的绝对没有夸张,是事实!通常,他们为了制造一些宣传效果与市场舆论,告诉你这个艺人有多么炙手可热,然后才可以诱引你去买他/她的专辑。更多的预算被拿来运用在制造这些媒体报道、行销手法和冲击事件上,花在音乐本身的预算反而变少了,到最后,音乐是受害者,它变成艺人借以曝光的工具。毕竟,艺人终究是需要一些好的产品来宣传,对嘛?当然,事实上也有一些艺人做得很好,依然能制造出好的音乐与销售。但是,我想那些幸运儿毕竟是少数,而我想你也猜得到那些人是谁。如果人人都能够如此幸运,那为什么有那么多艺人和歌手销声匿迹了呢?

说到这些,实在很令我、还有其他“信仰音乐”的人们感到泄气,因为市场会继续朝这个方向改变下去。有一整个世代的人都认为,音乐“应该”要被免费下载。他们从来也没想过,要把音乐视为某人的智慧财产,享受音乐而不付费就像是走进便利商店窃取一罐汽水或是巧克力一样的道理。这真的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只是,音乐是一个无形的抽象存在而非有形实体。你可以“免费下载”一罐汽水或一条巧克力吗?但你却这样下载音乐、电影、还有图片。

我个人认为,“音乐下滑”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华人市场里,音乐被视为一种娱乐,一种没有地位以及实质价值的消费产品。因为有这种想法,人们也许会想:“我为什么要花钱买它呢?” 你付钱买车,因为它实用又坚固;你付钱受教育,因为它也许可以给你一份过完这辈子的工作;你甚至愿意花钱和朋友去唱KTV,因为它能让你很开心。然而,为什么要付钱给音乐呢?那只不过是个看不见的娱乐罢了!这是存在很多人潜意识中的谬论。这其实不是消费者的错,而应该怪到唱片公司、媒体、还有那些把艺文(电影、音乐、艺术都好)变得轻率无谓的人身上。如果音乐制造者把音乐变成只是个娱乐而毫无分量可言的话,那又凭什么认为消费者和听众会重视它呢?你自己都不认真看到的事物又如何期待别人会重视?就像是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要如何期待别人尊重他?因此,多数的华语音乐对阅听人而言已经“失信”、“失去尊重”了,所以也就被视为一种廉价的娱乐产品。于是,人们也就觉得他们越来越不需要去推崇或把辛苦赚来的钱去购买一张专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越少人支持音乐艺术,艺人与音乐人能够获得的利润就越少,自然也就不会有更多的预算与资源用来开发更多、更好的产品、音乐与艺人。这就是今天的华语音乐市场。还有其他的理由和原因助长了目前的衰颓状况吗?当然有的,但我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与思索。

事实是,我们必须停止指责,而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做了什么努力,让听众与消费者有更好的音乐与环境呢?同样的问题,我会问我的唱片公司主管,以及其他唱片公司的工作人员,你们近来有真的为了更好的音乐与艺人而做了什么吗?我也问其他的音乐人、艺人朋友,甚至是我自己,我们做了什么来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更出色的音乐人、歌手或表演者呢?还是说,赚钱、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收入,已经成为我们脑中的第一要务了?当然,我不是圣人,我也会对于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感到罪恶,但是我知道我自己,还有这个产业中的一些人正在努力想要突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尝试付出心力制作出我们所认为真诚的音乐。但是,“艺术”其实是挺抽象的概念,其中总会存在一些主观看法。情人眼里出西施,你不能以量化的方法作为论断的依据。当然,你可以凭借着数字来说某样东西卖得很好,但这不是世间唯一的评论法则。只不过,令人悲哀的事实是,音乐的品质与销量持续下滑,盗版、非法下载,还有一些多余、花俏的行销手法却是一路攀升。

当务之急是,我们要一起努力开始制造更好的音乐产品。我们要签约培训一些具备专长潜力艺人。要唱歌的人,就一定要唱得很好;要跳舞的人,就一定要跳得很炫;要“歌舞双栖”,那就得做到“唱跳俱佳”。他们如果不能唱不会跳,却长得帅呆了或者美翻了,那就去当个模特儿,或是逼他们加倍努力工作,直到他们脱颖而出,成为个中翘楚。难道你会希望一个不会教书、不专业的老师来教育你或是你孩子吗?或是你会让一个手艺不佳的主厨为你准备食物?我由衷希望我们整个娱乐产业能够更专业,也更有责任感,而不是像个小丑或像个业余的一样,在观众面前随随便便地表演。我们的天赋到哪儿去了?我们的能力在哪里?以前那些真正能够以他们的才华、表现、内涵让你眼睛一亮的歌手、演员、模特儿、表演者,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现在看来,好像满街的人都能够当个明星、变成艺人…

越写越多,但明天还有访问跟演出,是我该睡觉的时候了。我希望我所说的这些能让你们有一些空间好好思考。这些是我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并且困扰着我的事情。这些是最真实的情形,但说实话是有些严肃并且尖锐。我是一个认真看待我的工作以及音乐的人,所以我会常思考这些问题。我太悲观了吗?未必,这些正是我们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你们不得而知的幕后真相。这个产业里的人都了解这个状况,只是大家都假装没这回事,或者以为“明天会更好”。假如我们依旧故我而不做点什么的话,事情是不会改变的!要做就好好做,否则请不要搅和!

陶喆

==========================================================================

2000~2005是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黄金时代,08年左右进入下滑。这篇文章提到的几个因素,进入网络时代后愈加严重,到现在也没有起色。陶喆2003年拍了一个纪录片,记录《黑色柳丁》这张专辑的诞生过程。结尾有制作人表达了对华语乐坛走向的担忧,这些担忧都变成现实了。




发布于浙江阅读 31823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依然发条橙

· 广西
教父迈克已经在逐渐好转了 数字专辑的理念越来越多人在慢慢接受 之前那段纯白嫖的时光才是最难的…收起

是的,陶喆的眼光放的非常远,近几年版权意识,为音乐付费的意识也慢慢增强

亮了(68)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大心臟不害怕

· 北京

不光华语乐坛是这样,欧美进入数字时代后唱片销量也明显下滑了,大家都不爱掏钱买实体cd了。只靠qq音乐apple music这类收版权费的油水哪有当初卖实体cd的油水大。虽然很残酷不想接受,但是只能说歌手偶像化是一种不可阻挡趋势……

亮了(45)
回复